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一種文藝范兒,叫即景作對

對聯之中, 有一種即景對聯, 就當下的所見之景寫出對聯, 描述了所見所感, 極富情景感。 比如有一個老和尚, 見到池塘遊魚枝頭飛燕, 倒映在池塘水面之上, 仿佛是魚遊在樹枝上, 鳥踏在水波上, 便有上聯“魚遊枝頭鳥踏波”, 藝術化地描繪了此情此景。 有人便也即景對下聯道, “人立樹岸影沉水”, 也是寫出了倒影的人像與樹像, 讀來頗有趣味。 這樣的即景聯故事還有很多, 且分享幾個, 與大家一起共讀。

即景與析字

方鳧宗與陳元孝、梁藥亭等人, 聚在一起夜飲唱酬, 有人以當下的場景作對, 便有上聯“人人從夜遊”, 另一人立馬以“夕夕多良會”對上聯。 又一次, 某公為巡河道, 即景雲:“少水沙即露”, 有人聽聞便對“是土堤方成”。

這兩幅對聯都是即景的對聯, 而同時運用了析字的手法, 前一對聯中“人人”拼成“從”, “夕夕”拼成“多”。 並且上下聯並非只是單純的拆解拼合, 而是結合當時情景,

聯中有景。 後一對聯上聯“少水”拼成“沙”字, 下聯“是土”拼成“堤”字, 既就景所寫, 又是巧妙構思。

即景與歇後語

明朝馮夢龍編撰的《古今譚概》中, 曾記載一則故事:一士人家貧, 與友人壽, 無從得酒, 乃持水一瓶稱觴曰:“君子之交淡如。 ”友應聲曰:"醉翁之意不在。

"二人相與盡歡。

構成聯語的兩句話末尾都隱去了一個字, 而且都是引古人名句。 上聯出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下聯出自北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這兩人隱去"水"、"酒"兩字, 風趣而幽默地表達了各自的心聲, 可謂巧妙之至。

這一副對聯, 其實也是歇後聯, 與歇後語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 它巧妙地隱去了聯語中的關鍵字詞, 顯得委婉含蓄, 不但寓意深刻, 而且幽默機智, 趣味橫生。

即景與數字

宋元祐年間, 遼國有使者來中原, 宋遼雙方以談笑詩文相娛樂, 蘇軾正在其間。 遼國使者聽聞蘇軾的才名, 試圖想出什麼來難住他, 正好在遼國有一上聯“三光日月星”堪稱絕對, 無能對者。 因此便以這一上聯, 要蘇軾對下聯。 三光者, 日月星。 這上聯要求下聯也以數字開頭, 且後三者並列關係。

蘇軾略一思索, 便對出了下聯:“四詩風雅頌”。 《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雅又可分為大雅和小雅, 因此合起來便可稱為“四詩”。 在座之人均表讚歎,

蘇軾又說, 這是天生的對句, 我就先說一下, 還有別的呢。 於是蘇軾又對一下聯:“四德元亨利”。 乾卦中的四德應為元亨利貞, 遼使一聽明明只有三德, 想要反對, 蘇軾說:我並沒有忘記, 這是因為仁廟之諱(宋仁宗名禎, 禎貞同音, 古人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 常常是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 以示尊敬), 不能隨口說出, 因此正好刪去一德。 遼使這才心折。

隨後蘇軾又讓醫官對了下聯“六脈寸關尺”。 在中醫裡, 寸關尺是中醫切脈三部部位名, 左右手合起來就是六脈。 遼使又聽一聯, 十分佩服。 但認為“四德元亨利”這個 對聯終究是缺少了一個字, 要求另想一個。 此時正好雷雨大作, 蘇軾即景作聯, 又雲:“一陣風雷雨, 即景可乎?”遼使大為敬服。

從上面對聯發現,即景對聯其實可以與許多其他形式的對聯相結合,是對眼下情景的一個描述,實際上許多對聯都可以說是即景對,即景對無處不在,用途十分廣泛。

另外,正如第一個故事所講的那樣,文人聚會,常常根據時令或風景,即景作詩、即景作對,可以說這是古代文人的雅好。

據說孟浩然有一年到京城,時值秋天,長安的文人才子邀請他一同集會賦詩,大家即景聯詩,輪到孟浩然的時候,孟浩然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個“淡”寫出了視覺效果,一個“滴”寫出了聽覺體驗,畫面詩意盎然,閉眼就能感受得到。在座之人聽了紛紛感慨清絕如此,不敢再接下去了。可見孟浩然即景詩句之妙,讓人為之傾倒。

◎本文轉載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原文有修改,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從上面對聯發現,即景對聯其實可以與許多其他形式的對聯相結合,是對眼下情景的一個描述,實際上許多對聯都可以說是即景對,即景對無處不在,用途十分廣泛。

另外,正如第一個故事所講的那樣,文人聚會,常常根據時令或風景,即景作詩、即景作對,可以說這是古代文人的雅好。

據說孟浩然有一年到京城,時值秋天,長安的文人才子邀請他一同集會賦詩,大家即景聯詩,輪到孟浩然的時候,孟浩然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個“淡”寫出了視覺效果,一個“滴”寫出了聽覺體驗,畫面詩意盎然,閉眼就能感受得到。在座之人聽了紛紛感慨清絕如此,不敢再接下去了。可見孟浩然即景詩句之妙,讓人為之傾倒。

◎本文轉載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原文有修改,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