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埔縣:產業融合新發展讓南國瓷都再放異彩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青花瓷》描繪的不僅僅是瓷器之美, 更將中國古老的歷史生動地呈現在眾人面前。 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 可以說, 瓷器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 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 並且已經形成了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今天的產城系列, 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青花瓷之鄉”——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大埔縣, 素有“南國瓷都”美譽, 陶瓷生產至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 是中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

是我國出口陶瓷的主產區。

大埔制陶史, 從考古出土文物可上溯至距今四千多年的商周時期。 瓷器生產則始于宋末元初, 盛於明清時期, 以高陂陶溪、青碗窯和三河余裡等古窯址發掘遺器可鑒, 其胎質、器形、裝飾已臻當時上乘之品, 且域內瓷業作坊比比皆是。

千百年來, 勤勞的大埔人民利用本地優質豐富的瓷土資源, 發揮自己的智慧, “集天下名窯之大成, 匯中華技藝之精華”, 創立了大埔陶瓷獨特的風格, 以其“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飲譽中外。 昔時, 民間便流傳有“北有瓷都景德鎮, 南有高陂白玉城”之說。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 大埔陶瓷大量出口到歐洲北美和日韓等國家, 其產品的高溫(窯溫高於1300攝氏度),

釉下彩和手繪, 成為了大埔陶瓷的三大特色。 經過1300攝氏度以上的窯溫的煆燒, 大埔陶瓷質地細膩, 耐高溫和抗摔性非常良好。 瓷體的釉下彩繪杜絕了重金屬顏料的外滲, 安全可靠。 精美的手繪圖案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 和生硬的車間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相比, 更是多了一絲靈動和形成自有的特色。 這些特點都使大埔陶瓷在海外市場上成為了搶手貨。

與眾多傳統產業一樣, 大埔陶瓷產業也面臨著諸如人才短缺、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 對此, 大埔縣集群智、匯群力, 為陶瓷產業的平穩發展掃清了障礙。

1.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大埔縣目前有陶瓷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能人才5000餘人, 全縣陶瓷人才總量和專業技能人才5年來翻一番;近3年陶瓷產業專利申請量年均約145件,

年均授權量為106件;新型青花釉裡紅瓷器的研製與產業化等10項科研成果, 分別榮獲梅州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 據統計, 該縣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4.5億元, 利稅2510萬元;2016年陶瓷銷售收入26.7億元, 同比增長13.6%。

這一組可喜資料的取得, 是人才推動的結果。 大埔縣抓好“人才”關鍵, 以省認定外貿轉型升級陶瓷示範基地為契機, 引進、培養、用好人才, 推動陶瓷傳統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據瞭解, 從2006年起, 該縣每年撥出100萬元陶瓷職教專項資金, 開班辦學培訓, 為陶瓷產業儲備人才。 今年, 為滿足產業發展和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 該縣陶瓷龍頭企業之一——富大陶瓷的工藝培訓班人數從去年100名擴招至300名。 此外, 該縣結合扶貧工作, 利用各級技校、職校資源, 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 幫助轉移就業、就地創業。 三年來, 共培訓貧困戶11694人, 轉移就業7100多人。 同時, 大埔縣積極發展創意產業, 建立研發基地、專案創新基地。 大埔在潮州、景德鎮等瓷區建立35個陶瓷技術實踐基地, 派出200多人跟班學習,培育陶瓷創新人才。今年,該縣陶產辦將聯合人社部門、企業繼續擴大陶瓷工藝培訓,同時選派優秀製作人前往知名瓷區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

2. 產城融合振興陶瓷之路

這些年來,陶瓷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凝聚党心、民心,從2008年至今30多家的規模以上企業都自願成立黨支部和工會組織,分佈在山間的陶瓷企業中時刻保持著與黨和政府的聯繫,成為穩定陶瓷企業發展的一大橋樑。

在廣州海珠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既定的園區目標正在全面地推進,並提出了“統籌規劃,產城融合,路網、管網互聯”,鼓勵本地陶瓷企業做強做大,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支持主導產業上,同時充分發揮陶瓷研究所和陶瓷辦的職能作用,縣政府決定實施具體措施:從每年陶瓷產業新增的稅收中撥出資金,專門用於人才的教育和培訓,並積極牽線搭橋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嘉應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借力”、“借腦”來全面振興大埔陶瓷的新發展。

3.創新拓展平臺合作促陶瓷新銷路

近年來,因為全球整體經濟形勢的下行和中國出口行業的萎縮,大埔陶瓷的出口行情也深受波極。這卻和國內火熱的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埔縣的陶瓷行業當務之急是必須要找到一個可以突破傳統銷售的方法,才能繼續把大埔陶瓷做大做強,形成一個地域品牌,打造成為大埔政府的一張閃亮名片。這樣種情況下,選擇和一個有實力有經驗的電子商務公司合作,是大埔政府能最快實現本地陶瓷產業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最佳最有效的辦法。於是經過重重考察,中國網庫集團公司成為了大埔縣政府的合作對象。

作為國內最大的單品電子商務聚集平臺,網庫集團擁有18年的網路行銷和實體企業電子商務服務經驗,獨創的4B電商理論,彙集上、中、下游企業資訊,整合當地所有陶瓷企業資源形成產業帶,構建完整的陶瓷產業鏈,拓寬企業採購、供應管道。主要致力細分領域的電子商務平臺打造與聚集,為實體企業提供基於行業細分的單品電子商務交易服務。

與網庫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以後,大埔縣內迅速成立了大埔陶瓷產業基地,2016年10月份上線了中國陶瓷產業網,通過網庫集團的全力推廣和大埔陶瓷產業基地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使中國陶瓷產業網這個平臺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豐滿。根據大埔陶瓷的特點,將產品定位在符合國內大眾需求,產品價格控制在大眾使用者可接受的程度上,將平臺主打的戰略調整為以主流一線品牌為吸引點,以口碑與潛力較好的二線品牌或新生品牌為銷售主體,同時,加強QC檢驗,保證客戶利益。加強與行業主流網站的結合,增加廣告投放比例,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導入平臺潛在用戶,提高平臺流量,打造平臺名氣,從而增加平臺交易額。

相信在大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指導下,網庫集團聯手大埔縣政府一定能將2018年作為“交易年”的目標實現,促進中國陶瓷產業網的企業交易,大幅提高企業利潤,將大埔陶瓷這一標誌性名片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好的推廣出去。

派出200多人跟班學習,培育陶瓷創新人才。今年,該縣陶產辦將聯合人社部門、企業繼續擴大陶瓷工藝培訓,同時選派優秀製作人前往知名瓷區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

2. 產城融合振興陶瓷之路

這些年來,陶瓷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凝聚党心、民心,從2008年至今30多家的規模以上企業都自願成立黨支部和工會組織,分佈在山間的陶瓷企業中時刻保持著與黨和政府的聯繫,成為穩定陶瓷企業發展的一大橋樑。

在廣州海珠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既定的園區目標正在全面地推進,並提出了“統籌規劃,產城融合,路網、管網互聯”,鼓勵本地陶瓷企業做強做大,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支持主導產業上,同時充分發揮陶瓷研究所和陶瓷辦的職能作用,縣政府決定實施具體措施:從每年陶瓷產業新增的稅收中撥出資金,專門用於人才的教育和培訓,並積極牽線搭橋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嘉應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借力”、“借腦”來全面振興大埔陶瓷的新發展。

3.創新拓展平臺合作促陶瓷新銷路

近年來,因為全球整體經濟形勢的下行和中國出口行業的萎縮,大埔陶瓷的出口行情也深受波極。這卻和國內火熱的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埔縣的陶瓷行業當務之急是必須要找到一個可以突破傳統銷售的方法,才能繼續把大埔陶瓷做大做強,形成一個地域品牌,打造成為大埔政府的一張閃亮名片。這樣種情況下,選擇和一個有實力有經驗的電子商務公司合作,是大埔政府能最快實現本地陶瓷產業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最佳最有效的辦法。於是經過重重考察,中國網庫集團公司成為了大埔縣政府的合作對象。

作為國內最大的單品電子商務聚集平臺,網庫集團擁有18年的網路行銷和實體企業電子商務服務經驗,獨創的4B電商理論,彙集上、中、下游企業資訊,整合當地所有陶瓷企業資源形成產業帶,構建完整的陶瓷產業鏈,拓寬企業採購、供應管道。主要致力細分領域的電子商務平臺打造與聚集,為實體企業提供基於行業細分的單品電子商務交易服務。

與網庫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以後,大埔縣內迅速成立了大埔陶瓷產業基地,2016年10月份上線了中國陶瓷產業網,通過網庫集團的全力推廣和大埔陶瓷產業基地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使中國陶瓷產業網這個平臺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豐滿。根據大埔陶瓷的特點,將產品定位在符合國內大眾需求,產品價格控制在大眾使用者可接受的程度上,將平臺主打的戰略調整為以主流一線品牌為吸引點,以口碑與潛力較好的二線品牌或新生品牌為銷售主體,同時,加強QC檢驗,保證客戶利益。加強與行業主流網站的結合,增加廣告投放比例,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導入平臺潛在用戶,提高平臺流量,打造平臺名氣,從而增加平臺交易額。

相信在大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指導下,網庫集團聯手大埔縣政府一定能將2018年作為“交易年”的目標實現,促進中國陶瓷產業網的企業交易,大幅提高企業利潤,將大埔陶瓷這一標誌性名片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好的推廣出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