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石家莊: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正定南城門

位於市區東古城的東垣真定故城遺址

石家莊, 這個名字銘刻著一個小村莊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座城市的歷史成長足跡。

她雖然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但人們從未停息探尋她悠遠歷史根脈的腳步。 伴隨著近代鐵路的興起, 石家莊這個小村莊有幸承載和延續了華北千年歷史, 從一個小村莊逐漸成長為一座新城。 這裡是中央人民政府前身華北人民政府的誕生地, 這裡更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郡古城遺址, 是一座寫滿輝煌的英雄之城。

筆者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生活, 對她有一種由衷的敬畏和眷戀, 悠悠的愛意中略帶有一絲絲憂傷。 多年前, 有人感慨這裡沒有足夠的文化根基, 眼看著市區的東垣、石邑古城遺址在城市建設的浪潮中漸行漸遠, 悲愴、彷徨、呐喊、堅守……筆者開始執著追尋這座城市的文化根脈, 深翻她的歷史, 試圖喚起更多人對石家莊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自信。

真誠地希冀現在和以後的城市建設和管理中, 石家莊人會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和歷史文化, 進行更加積極地保護和傳承。

其實, 要真正尋找石家莊歷史文脈之根, 還得從滹沱河畔那片最古老的祖先居住地說起……

我的故鄉, 我的滹沱河。 7000年前, 我們祖先就開始耕耘這片土地, 5500多年前就在這裡養蠶織絲, 這裡是世界最古老的絲紡織發祥地之一。

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 30萬年前, 石家莊先民沿著河谷在太行山中漁獵。

井陘縣孫莊鄉東元村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確認, 展示了30萬年前我們祖先生活的場景。 而平山縣沕沕水溶洞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遺址, 也揭示了石家莊先民居住的情況。

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先民完成了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歷史飛躍, 生產力水準提高, 使他們具備了營造住所的能力, 於是從山洞走向平原, 在滹沱河沿岸建立定居點。

石家莊中山路東段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市區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 距今約7000年。 當時的人類已熟練掌握了燒制陶器的技術, 走進了餐食熟食的時代。 可惜這處作為祖先平原最早聚居地的文化遺址, 早已被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消滅得無影無蹤。 筆者時常在夜裡暗暗祈禱, 希望我們的歷史文化得到認知、保護和彰顯。

滹沱河南岸的南楊莊仰紹文化遺址, 以其珍貴的文物樹起石家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筆者在200集電視講座節目《石話實說》, 500集系列廣播節目《燕趙傳奇》中, 每每講到這裡, 心中就蕩漾著文化的自豪與欣慰。 因為這裡出土的兩件陶質蠶蛹模型, 不僅把人類飼養家蠶的歷史從傳說黃帝時代向前推進到西元前3400多年以前, 而且有力地證明了:野生桑柘資源豐富的滹沱河流域是中國蠶桑文化發祥地之一。 同時, 出土於5500多年前的陶紡輪、絲織用的篦子和骨匕, 證明了滹沱河人絲紡織技藝的歷史遠比黃帝時代要早數百年。 該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作為祖先研磨糧食的工具, 證明早在西元前3400多年前, 這裡的先民已掌握了糧食加工技藝。

我的故鄉, 我的滹沱河。 7000年前, 我們祖先就開始耕耘這片土地, 5500多年前就在這裡養蠶織絲,

這裡是世界最古老的絲紡織發祥地之一。

據查證, 中國最早的“商人”, 始于一個部族——商, 商湯祖先。 因為他們七世祖王亥最早在易水河畔進行貿易, 所以商人就與商業聯繫起來。 商, 就成為商貿、商業的稱謂。 商祖起源於滹沱河流域崇尚玄鳥(燕子)的一個古老部落。 商人的始祖契是大禹時代的部族首領, 契的母親簡狄是母系社會領袖, 對此史學界早已取得共識。 商的祖先來自何處?歷代學者根據古代傳說有許多種揣測。

但如今不同了, 我們有了越來越多考古學的證據。 司馬遷《史記》記載“契居蕃”, 契之子昭明居“泜石”。 史學家考證“蕃”, 就是蕃吾(今黃壁莊水庫附近)。 泜石, 即元氏的泜河流域。 近年來, 從石家莊市區時光街、鹿泉、平山發現的4000多年前先商文化遺址, 到新樂、無極、正定、槁城、趙縣等地諸多商代聚落遺址,系統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從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銅文明的歷史脈絡,構成系統反映商族起源、發展的歷史博物館,證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帶,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兒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從這裡走來”不是一句妄語。

20世紀70年代,被考古隊發現的槁城台西商代遺址,被證明是商代王畿內的一個都邑,距今3400多年的歷史。該遺址以多項世界發現之最而驚豔世界:世界上最早的鐵器——鐵刃銅鉞、最古老的釀酒作坊遺址、世界最古老的手術器械砭鐮、世界上最早的縠(泡泡紗)……台西商代遺址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昭示了這一方土地上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

東垣—真定故城,不僅是石家莊城市歷史的根脈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石家莊市區內最古老的城垣,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創建的垣邑(今長安區東古城體育北大街兩側)。戰國七雄夾縫中的千乘之國中山國,建造了這座城邑,北瀕滹沱河,西扼井陘口,地理位置重要。西元前305年,趙武靈王攻中山,取鄗、封龍、石邑之後,佔領這座戰略要地。因當時趙國在山西已有一座“垣邑”,而這座城位於東,故名“東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置東垣縣,後為恒山郡治所,成為太行山及其以東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西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在此平定了一場叛亂,改東垣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這就是“真定”名稱的來歷。西漢元鼎四年(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封侄子劉平為真定王,從此這裡成為真定國諸侯都城,城垣巍峨,宮署富麗,是西漢南越王趙佗、西漢淮南王劉長生母趙氏美人和三國名將趙雲的故鄉。

東漢末年,曹操消滅袁紹家族後,將常山郡從元氏(今元氏故城)遷到這裡。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一直是常山郡治所。考古證明,這座古城鼎盛時期呈長方形,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近15平方公里。城中心偏西位置,發現瓦當、大型回紋方磚、筒瓦、板瓦等構件,其中大型回紋方磚為真定王宮署的建築構件,紋飾精美,工藝精湛。

東垣—真定故城,不僅是石家莊城市歷史的根脈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東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拓跋氏與後燕慕容氏在太行山前連年征戰,後燕大將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築安樂壘,作為控扼滹沱河的軍事堡壘。但這位後燕皇子沒有想到,他創建的這座塢堡,不久就成為對手拓跋氏的中心城市。西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佔常山郡(今長安區東古城),登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將常山郡治所遷到安樂壘,希冀永享“安樂”。北周滅北齊之後,在安樂壘置恒州。從此,這裡成為恒州城。

隋朝滅亡後,竇建德、劉黑闥的大夏王朝佔據河北,四年間與李世民兄弟鏖戰。武德四年(621年)唐朝滅劉黑闥,對太行山東麓政區進行調整,真定縣治所北移安樂壘,那裡就成為恒州和真定縣兩級政區的治所。而滹沱河南岸的真定故城逐漸荒廢,只剩下東古城、西古城兩個村莊。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後,因避其名諱(胤禛),改“真定”為“正定”。

北魏以降,在安樂壘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正定城,一直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史之亂後成為成德軍節度使藩鎮割據的中心,城垣建築日益堅固,形成了內有牙城(今正定縣政府一帶)、中有城池(今陽和樓為南門的內城)、外有外郭的名城格局。北宋時期,真定為河北西路首府,北宋名臣歐陽修、沈括等先後在此主政。元代為真定等九路都元帥史天澤府邸,也成為元曲發祥地和元散曲最早的傳播地。位於今正定城馬家大院的元曲博物館,系統展示了這座古城與元曲藝術的深厚淵源。

如今,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眾多,人文薈萃,保存著隆興寺、天甯寺淩霄塔、臨濟寺澄靈塔、開元寺鐘樓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

留住歷史之根,留住文脈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讓石家莊人因對文化的認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麗。

石家莊現代城市崛起,肇興於19世紀末,她的母體——石家莊村,位於今新華路北側,原隸屬正定府獲鹿縣留營鄉。清光緒《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裡,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19世紀末,占地0.1平方公里的石家莊村有500多人,範圍相當於今新華區北大街以西、興凱路以南、新華路以北、北於家胡同以東。

為什麼一個小村能發展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省會城市?這與近代鐵路的興起有著密切關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採納張之洞建議,修建盧(溝橋)漢(口)鐵路,並許鄰省修建支線與之銜接。山西巡撫胡聘之奏請修築正定到太原支線(簡稱正太鐵路),得到批准。但清政府經費不支,於是與華俄道勝銀行簽訂借款築路協定,經過法國工程司厄爾巴尼勘測,為避免耗資在滹沱河上建造大橋,將正太鐵路與盧漢鐵路交會點選在正定府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今屬石家莊市橋西區),所以當時又稱柳太鐵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盧漢鐵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改稱京漢鐵路。翌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因石家莊村太小,所以取七裡外大鎮振頭作為站名。

1904年,正太鐵路動工興建,為進一步壓縮開支,縮短線路,將它與盧漢鐵路交會點南移至石家莊村東振頭站,並且只能築1米軌距的窄軌鐵路。正太鐵路竣工通車後,正太鐵路員工集資修建了跨越鐵路的大石橋,溝通鐵路兩側的東西交通,從此石家莊就有了橋西、橋東的地名。

石家莊逐漸成為重要的物流轉運中心,慢慢替代獲鹿縣“旱碼頭”的物流中心地位而成為交通樞紐和城市崛起的先導。因此,石家莊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正太鐵路修築時,巴黎鐵路公司在石家莊村東創建正太總機廠、正太飯店、正太路局辦公樓、法國工程師公館和高級職員寓所,成為近代城市肇興的標誌性建築。隨著大批勞工彙集于此,商業、飲食服務業、錢莊、銀號隨之興起。

由於正太鐵路是1米窄軌,而京漢鐵路為1435毫米國際標準軌,兩條鐵路不能並軌運行,於是在兩條鐵路和兩座火車站之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倉儲轉運業。從山西運來的物資要從正太鐵路火車上卸下,再轉運到京漢鐵路火車上,才能南下北上。所以,石家莊就形成了以搬運、倉儲及其配套產業聚集的集鎮。而石家莊村南大橋街一線,形成了以旅館、客貨棧為主的服務業街區;村東則是沿京漢鐵路分佈的工商業區。到1911年,石家莊及周圍街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

1922年,武漢楚興公司看中了石家莊鐵路交通地位和周邊產棉區的優勢,投資在京漢鐵路東側休門村創建大興紗廠(後改為石家莊第七棉紡織廠),開創了石家莊機器紡織業的歷史,同時帶動了鐵路以東的發展,逐步將鐵路以西的石家莊與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連接起來。建成區面積達1.8平方公里(不包括休門和栗村)。

因鐵路交通而興起的石家莊,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沒有城垣的“新城”。

1925年,直隸省興起市自治制,探索中國式的城鎮建置,當時的唐山、正定、獲鹿等11個城鎮實施市自治制。石家莊商務會呈請獲鹿縣,也要求建“石家市”。但因人口不足1萬,於是將休門、栗村合併在內。後以石家莊、休門兩村名各取一字,建“石門市”。後因人口和城市規模等原因,未能設市而又恢復縣管鎮的規格建制。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其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石門,後來將其建成一個軍事、交通基地,扶植偽政權。侵華日軍為擴大資源掠奪,將石太鐵路改建為標準軌,又修築了石家莊至德州鐵路。從此,石太鐵路與京漢鐵路、石德鐵路並軌運行,石家莊交通地位進一步提高。同時,侵略軍在市區西北部修築軍事機場,開闢日華大街(今中華大街)及其以西的新市區,大量日本、韓國移民遷入。市區面積發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

飽經滄桑的石門終於在1947年11月12日迎來了新生,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建起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石門市遂更名“石家莊市”。

1948年,中央人民政府前身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人民禮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中華大街小灰樓創立,第一張人民幣在這裡發行,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大學在正定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禮賓教育事業從這裡起步。這座英雄城市,寫下了共和國歷史上的諸多第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家莊成為石家莊專區所在地,轄正定、獲鹿等17個縣,取代正定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曾被國家列為“一五”期間重點發展城市。1968年,河北省會遷到石家莊。政治地位的提高,帶動了經濟、社會、文化各項事業發展。到1975年,市區人口達50萬。改革開放以來,石家莊城市建設空前發展。形成了五縱三橫的城市主幹道格局。2006年確定了主城區與正定、鹿泉、槁城、欒城4個衛星城,構成“1+4”組團空間戰略。200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要把石家莊打造成為500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標。2017年2月9日,石家莊確定城市空間佈局結構為“一城三區三組團”,正定縣、正定新區實施“縣區合一”管理體制。

正定歷史文化名城終於納入石家莊城市體系,這是歷史文化的回歸與整合,正定古城與滹沱河南岸千年古郡的東垣故城,通過子龍大橋連接起來,古城正定挽起東垣故城,而石家莊主城區,與正定古城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一座火車拉來的新城攜手千年古城正定,共同崛起,華北的千年文脈,因數龍大橋與東垣故城連接,完成了千年文化的接續。

這是歷史的魅力,這更是文化的復興。

留住歷史之根,留住文脈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讓石家莊人因對文化的認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麗。(梁勇)

(圖片由梁勇、武英偉提供)

到新樂、無極、正定、槁城、趙縣等地諸多商代聚落遺址,系統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從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銅文明的歷史脈絡,構成系統反映商族起源、發展的歷史博物館,證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帶,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兒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從這裡走來”不是一句妄語。

20世紀70年代,被考古隊發現的槁城台西商代遺址,被證明是商代王畿內的一個都邑,距今3400多年的歷史。該遺址以多項世界發現之最而驚豔世界:世界上最早的鐵器——鐵刃銅鉞、最古老的釀酒作坊遺址、世界最古老的手術器械砭鐮、世界上最早的縠(泡泡紗)……台西商代遺址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昭示了這一方土地上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

東垣—真定故城,不僅是石家莊城市歷史的根脈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石家莊市區內最古老的城垣,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創建的垣邑(今長安區東古城體育北大街兩側)。戰國七雄夾縫中的千乘之國中山國,建造了這座城邑,北瀕滹沱河,西扼井陘口,地理位置重要。西元前305年,趙武靈王攻中山,取鄗、封龍、石邑之後,佔領這座戰略要地。因當時趙國在山西已有一座“垣邑”,而這座城位於東,故名“東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置東垣縣,後為恒山郡治所,成為太行山及其以東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西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在此平定了一場叛亂,改東垣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這就是“真定”名稱的來歷。西漢元鼎四年(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封侄子劉平為真定王,從此這裡成為真定國諸侯都城,城垣巍峨,宮署富麗,是西漢南越王趙佗、西漢淮南王劉長生母趙氏美人和三國名將趙雲的故鄉。

東漢末年,曹操消滅袁紹家族後,將常山郡從元氏(今元氏故城)遷到這裡。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一直是常山郡治所。考古證明,這座古城鼎盛時期呈長方形,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近15平方公里。城中心偏西位置,發現瓦當、大型回紋方磚、筒瓦、板瓦等構件,其中大型回紋方磚為真定王宮署的建築構件,紋飾精美,工藝精湛。

東垣—真定故城,不僅是石家莊城市歷史的根脈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東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拓跋氏與後燕慕容氏在太行山前連年征戰,後燕大將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築安樂壘,作為控扼滹沱河的軍事堡壘。但這位後燕皇子沒有想到,他創建的這座塢堡,不久就成為對手拓跋氏的中心城市。西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佔常山郡(今長安區東古城),登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將常山郡治所遷到安樂壘,希冀永享“安樂”。北周滅北齊之後,在安樂壘置恒州。從此,這裡成為恒州城。

隋朝滅亡後,竇建德、劉黑闥的大夏王朝佔據河北,四年間與李世民兄弟鏖戰。武德四年(621年)唐朝滅劉黑闥,對太行山東麓政區進行調整,真定縣治所北移安樂壘,那裡就成為恒州和真定縣兩級政區的治所。而滹沱河南岸的真定故城逐漸荒廢,只剩下東古城、西古城兩個村莊。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後,因避其名諱(胤禛),改“真定”為“正定”。

北魏以降,在安樂壘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正定城,一直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史之亂後成為成德軍節度使藩鎮割據的中心,城垣建築日益堅固,形成了內有牙城(今正定縣政府一帶)、中有城池(今陽和樓為南門的內城)、外有外郭的名城格局。北宋時期,真定為河北西路首府,北宋名臣歐陽修、沈括等先後在此主政。元代為真定等九路都元帥史天澤府邸,也成為元曲發祥地和元散曲最早的傳播地。位於今正定城馬家大院的元曲博物館,系統展示了這座古城與元曲藝術的深厚淵源。

如今,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眾多,人文薈萃,保存著隆興寺、天甯寺淩霄塔、臨濟寺澄靈塔、開元寺鐘樓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

留住歷史之根,留住文脈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讓石家莊人因對文化的認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麗。

石家莊現代城市崛起,肇興於19世紀末,她的母體——石家莊村,位於今新華路北側,原隸屬正定府獲鹿縣留營鄉。清光緒《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裡,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19世紀末,占地0.1平方公里的石家莊村有500多人,範圍相當於今新華區北大街以西、興凱路以南、新華路以北、北於家胡同以東。

為什麼一個小村能發展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省會城市?這與近代鐵路的興起有著密切關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採納張之洞建議,修建盧(溝橋)漢(口)鐵路,並許鄰省修建支線與之銜接。山西巡撫胡聘之奏請修築正定到太原支線(簡稱正太鐵路),得到批准。但清政府經費不支,於是與華俄道勝銀行簽訂借款築路協定,經過法國工程司厄爾巴尼勘測,為避免耗資在滹沱河上建造大橋,將正太鐵路與盧漢鐵路交會點選在正定府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今屬石家莊市橋西區),所以當時又稱柳太鐵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盧漢鐵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改稱京漢鐵路。翌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因石家莊村太小,所以取七裡外大鎮振頭作為站名。

1904年,正太鐵路動工興建,為進一步壓縮開支,縮短線路,將它與盧漢鐵路交會點南移至石家莊村東振頭站,並且只能築1米軌距的窄軌鐵路。正太鐵路竣工通車後,正太鐵路員工集資修建了跨越鐵路的大石橋,溝通鐵路兩側的東西交通,從此石家莊就有了橋西、橋東的地名。

石家莊逐漸成為重要的物流轉運中心,慢慢替代獲鹿縣“旱碼頭”的物流中心地位而成為交通樞紐和城市崛起的先導。因此,石家莊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正太鐵路修築時,巴黎鐵路公司在石家莊村東創建正太總機廠、正太飯店、正太路局辦公樓、法國工程師公館和高級職員寓所,成為近代城市肇興的標誌性建築。隨著大批勞工彙集于此,商業、飲食服務業、錢莊、銀號隨之興起。

由於正太鐵路是1米窄軌,而京漢鐵路為1435毫米國際標準軌,兩條鐵路不能並軌運行,於是在兩條鐵路和兩座火車站之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倉儲轉運業。從山西運來的物資要從正太鐵路火車上卸下,再轉運到京漢鐵路火車上,才能南下北上。所以,石家莊就形成了以搬運、倉儲及其配套產業聚集的集鎮。而石家莊村南大橋街一線,形成了以旅館、客貨棧為主的服務業街區;村東則是沿京漢鐵路分佈的工商業區。到1911年,石家莊及周圍街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

1922年,武漢楚興公司看中了石家莊鐵路交通地位和周邊產棉區的優勢,投資在京漢鐵路東側休門村創建大興紗廠(後改為石家莊第七棉紡織廠),開創了石家莊機器紡織業的歷史,同時帶動了鐵路以東的發展,逐步將鐵路以西的石家莊與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連接起來。建成區面積達1.8平方公里(不包括休門和栗村)。

因鐵路交通而興起的石家莊,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沒有城垣的“新城”。

1925年,直隸省興起市自治制,探索中國式的城鎮建置,當時的唐山、正定、獲鹿等11個城鎮實施市自治制。石家莊商務會呈請獲鹿縣,也要求建“石家市”。但因人口不足1萬,於是將休門、栗村合併在內。後以石家莊、休門兩村名各取一字,建“石門市”。後因人口和城市規模等原因,未能設市而又恢復縣管鎮的規格建制。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其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石門,後來將其建成一個軍事、交通基地,扶植偽政權。侵華日軍為擴大資源掠奪,將石太鐵路改建為標準軌,又修築了石家莊至德州鐵路。從此,石太鐵路與京漢鐵路、石德鐵路並軌運行,石家莊交通地位進一步提高。同時,侵略軍在市區西北部修築軍事機場,開闢日華大街(今中華大街)及其以西的新市區,大量日本、韓國移民遷入。市區面積發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

飽經滄桑的石門終於在1947年11月12日迎來了新生,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建起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石門市遂更名“石家莊市”。

1948年,中央人民政府前身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人民禮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中華大街小灰樓創立,第一張人民幣在這裡發行,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大學在正定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禮賓教育事業從這裡起步。這座英雄城市,寫下了共和國歷史上的諸多第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家莊成為石家莊專區所在地,轄正定、獲鹿等17個縣,取代正定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曾被國家列為“一五”期間重點發展城市。1968年,河北省會遷到石家莊。政治地位的提高,帶動了經濟、社會、文化各項事業發展。到1975年,市區人口達50萬。改革開放以來,石家莊城市建設空前發展。形成了五縱三橫的城市主幹道格局。2006年確定了主城區與正定、鹿泉、槁城、欒城4個衛星城,構成“1+4”組團空間戰略。200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要把石家莊打造成為500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標。2017年2月9日,石家莊確定城市空間佈局結構為“一城三區三組團”,正定縣、正定新區實施“縣區合一”管理體制。

正定歷史文化名城終於納入石家莊城市體系,這是歷史文化的回歸與整合,正定古城與滹沱河南岸千年古郡的東垣故城,通過子龍大橋連接起來,古城正定挽起東垣故城,而石家莊主城區,與正定古城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一座火車拉來的新城攜手千年古城正定,共同崛起,華北的千年文脈,因數龍大橋與東垣故城連接,完成了千年文化的接續。

這是歷史的魅力,這更是文化的復興。

留住歷史之根,留住文脈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讓石家莊人因對文化的認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麗。(梁勇)

(圖片由梁勇、武英偉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