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這門被德軍視為“垃圾”的火炮,為何成為了中國軍隊的抗日神器?

任何一個對二戰感興趣的軍事迷恐怕都對德國著名的“萊茵金屬”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有個大致的瞭解。 這款造型低矮, 輕便小巧的小型反坦克炮在二戰初期給予了那些盟軍薄皮坦克迎頭痛擊。

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 德國人出現了越來越多無法對付的“怪物”, 諸如蘇聯的KV系列重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 法國的夏爾B1系列坦克, 等等。 一度被視為“作戰神器”的Pak36在面對這些鋼鐵怪獸之時, 根本無法發揮出它應有的“雄風”。 它所能給敵方坦克帶來的, 只有“在正面裝甲上留下一個淺淺的凹痕”而已。

德軍從1942年初開始逐步將這門戰爭初期的“老英雄”換下戰線, 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強力的50, 75, 88, 甚至是128毫米的自行反坦克炮。 那麼, 這門被德國人視為“敲門磚”的垃圾反坦克炮, 到了亞洲戰場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呢?

▲1940年的法國戰役期間, 一個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炮組正齊心協力推動著火炮前進。

早在1929年開始, 當時的中國政府就已經與魏瑪共和國相關要員進行接觸。 而諸如未來的“國防軍之父”——馮·塞克特以及法爾肯豪森都曾在中國擔任過軍事總顧問一職。 自然, 這些“洋教官”帶來的不僅僅是“洋式戰法”, 自從1934年開始直到中德貿易破裂的1938年,

民國通過貿易交換的手段, 以“你出糧食貴金屬, 我給兵器和坦克”的方式獲得了總數約為120門的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裝備進入當時“德械”師中, 並在淞滬會戰和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之中立下了無數戰功。

反觀當時的日軍裝甲部隊, 在侵華戰爭初期, 日軍裝甲部隊中仍然充斥了大量的89式中型坦克以及95式輕型坦克, 甚至還有一些被稱為“豆坦克”的超輕型坦克(94式)。 這些坦克正面的裝甲最厚處都沒有超過25毫米。 根本可以說是薄皮大餡餅一個。 忽視裝甲兵建設的日本軍隊在未來面對擁有更強大, 更完善的美軍時將會更為吃虧。

在和中國軍隊的反坦克炮與坦克的交戰中, 89式中型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沒有配置穿甲彈,

只能發射用來殺傷步兵的高爆彈藥, 在300米左右的距離根本無法對當時國軍裝備的一號, 維克斯系列坦克構成任何實質的威脅。 國軍裝備的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的穿甲彈藥足以在500-800米甚至更遠距離擊穿日軍坦克的鐵皮,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會對這些“來自友國的反坦克炮”恨之入骨的一大原因。

▲日軍的94式超輕型坦克CG圖片。 它的正面裝甲只有10毫米左右。 而車載武器僅僅是一門7.7毫米的車載機槍!根本無法在遠距離對低矮的37毫米反坦克炮構成任何威脅。

▲上兩圖分別為日軍的95式輕戰車(關東軍塗裝)以及89式中戰車的相關線圖。 雖然分別安裝了37毫米和57毫米的戰車炮,但是薄弱的裝甲依然不能保證它們能扛得住37毫米反坦克炮的雷霆一擊

淞滬會戰中,參與該戰役的日軍第5戰車大隊在整個戰役期間共被擊毀擊傷了30輛左右的坦克(其中12輛無法修復徹底報廢),而這12輛無法修復的戰車中除去2輛是被國軍的迫擊炮炮彈命中燃料箱起火燒毀外,其餘10輛都是被國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47毫米“百祿”反坦克炮所擊毀的。被擊傷的18輛坦克中絕大多數也被37炮所包辦。從此中足可見“萊茵”炮對日軍戰車部隊的殺傷之大

淞滬會戰結束後,國軍在隨後的武漢,徐州等眾多大型會戰中皆有使用過“萊茵”37毫米反坦克炮並予以日軍多次迎頭痛擊,而最後一門“德國敲門磚”的退役還得延長到44年美援的全面換裝。伴隨著日本的投降,“萊茵”炮的光榮歷史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正在使用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進行訓練中國軍隊士兵。37炮在500米發射的炮彈足以打穿日軍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所有坦克

▲德軍在1941年研發了“41式超口徑破甲彈”(如上圖)專門用於對付蘇軍的KV-1,T-34中型坦克,改型破甲彈最大穿深為180毫米,足以摧毀前兩者的正面裝甲,可是由於炮口初速過低只能在300米左右的距離對敵射擊以確保首發命中。倘若能夠出口給中國軍隊,必然又是一大“殺手鐧”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鳶尾花。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雖然分別安裝了37毫米和57毫米的戰車炮,但是薄弱的裝甲依然不能保證它們能扛得住37毫米反坦克炮的雷霆一擊

淞滬會戰中,參與該戰役的日軍第5戰車大隊在整個戰役期間共被擊毀擊傷了30輛左右的坦克(其中12輛無法修復徹底報廢),而這12輛無法修復的戰車中除去2輛是被國軍的迫擊炮炮彈命中燃料箱起火燒毀外,其餘10輛都是被國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47毫米“百祿”反坦克炮所擊毀的。被擊傷的18輛坦克中絕大多數也被37炮所包辦。從此中足可見“萊茵”炮對日軍戰車部隊的殺傷之大

淞滬會戰結束後,國軍在隨後的武漢,徐州等眾多大型會戰中皆有使用過“萊茵”37毫米反坦克炮並予以日軍多次迎頭痛擊,而最後一門“德國敲門磚”的退役還得延長到44年美援的全面換裝。伴隨著日本的投降,“萊茵”炮的光榮歷史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正在使用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進行訓練中國軍隊士兵。37炮在500米發射的炮彈足以打穿日軍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所有坦克

▲德軍在1941年研發了“41式超口徑破甲彈”(如上圖)專門用於對付蘇軍的KV-1,T-34中型坦克,改型破甲彈最大穿深為180毫米,足以摧毀前兩者的正面裝甲,可是由於炮口初速過低只能在300米左右的距離對敵射擊以確保首發命中。倘若能夠出口給中國軍隊,必然又是一大“殺手鐧”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鳶尾花。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