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薛定諤的蛙兒子: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坍塌

最近, 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旅行青蛙”盛極一時, Alan@增長黑盒默默玩了一個禮拜了。 越玩越發現這個遊戲, 簡直就是“薛定諤的貓”翻版啊, 今天我們來挖掘一下這個遊戲背後的邏輯。

薛定諤的旅行青蛙

1935年夏天, 在薛定諤與愛因斯坦的一場對話中, 薛定諤構想了一個實驗:“密閉的鐵匣子裡放著一個蓋革計數器和少量的鈾, 因為鈾的量非常少, 所以可以認定一個小時內鈾原子衰變的概率是50%, 沒有衰變的概率也是50%。 當原子衰變發生時, 通過繼電器, 裝置會釋放錘子砸碎一瓶毒藥氫氰酸, 毒死可憐的貓貓;當原子沒衰變的情況下則什麼都不會發生,

貓貓就是安全的。

在你打開盒子觀測前, 沒有人知道貓的死活, 貓處在生與死的疊加狀態下。 只有觀測到結果後, 這個狀態才會坍塌, 成為毒死的貓貓或是存活的貓貓。 當時薛定諤這個實驗構想, 一是用來和量子力學者門進行辯駁,

而是暗諷一戰時世界的殘暴【1】。

時過境遷, 世界大戰已過去多年, 人類過上了前所未有的佛系生活。 終於, 在2018年1月, 佛系遊戲登峰造極之作《旅行青蛙》, 擊敗了價值觀有問題的吃雞遊戲, 登上了APP排行榜的寶座!

這個遊戲總結下來就是, 當你打開遊戲查看呱蛙子香閨之前, 呱蛙子處在“宅在家”(宅)和“出門旅行”(現充)的疊加狀態下。 當你進入遊戲後, 你的觀測使得呱蛙子的疊加狀態坍塌了, 至此只有兩種可能性了。 它要麼背著你精心準備的行囊瀟灑地出門浪了;要麼在家看書,

睡覺, 吃飯, 做手工。 總之呱蛙子不會理你, 是一個純粹的佛系、散養放置系遊戲~

遊戲每天只佔用你很少的時間, 開局一隻蛙, 剩下靠腦補, 和雲吸養貓雲養狗是同一個級別的享受~遊戲雖然是日文的, 但是安卓版已經可以下載到中文版了。

隨機性上癮原理

上癮原理

通關秘笈

旅行青蛙讓你上癮的奧妙就在於隨機性, 有不少模型和原理可以解釋這種上癮的情況。

遊戲中, 第一重隨機性是呱蛙子的疊加狀態。

即旅行還是在家的隨機性, 正所謂父母在不遠行, 這個呱蛙子讓人操碎了心, 而你在操心過程中反而越來越珍惜你的呱蛙子。 而在泡妹學中, 這個被稱之為貓繩理論【2】。

貓咪不受人類命令操控, 但他們會受到誘惑而追逐。

如果把羽毛綁在繩子的末端並且適當晃動, 就能讓貓咪做出特技動作。 但如果你把羽毛放在貓咪面前, 他只會嗤之以鼻。

貓繩理論就是不要讓目標(使用者)輕易得到想要的, 必須付出努力(Proof of Work)才能擁有, 在付出的過程中經歷得到與失去, 才能懂得珍惜。

第二重就是呱蛙子旅行地點的不確定性。

這個就和卡包遊戲和開寶箱遊戲是差不多的原理,按下一個按鈕可以獲得一個不確定的獎勵。遊戲中就是幫呱蛙子準備好行囊,然後等待著不確定的旅行結果~

我在知乎上找到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解釋(雖然他也不確定這個案例的真實性 )【3】: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給第一隻鳥一個按鈕,只要它按下就能吃到飼料;而另外一隻鳥的按鈕,產生的結果則是隨機的,也就是說,可能有飼料,也可能沒飼料。結果,比起前者的淡定,後者完全對按鈕上癮了,不斷去按按鈕,甚至都不為了吃飼料。

從進化的角度再思考一下,對於生物延續來說,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但捕食的成功性是有隨機性的,例如,草原上的花豹去追羚羊,可能追得到也可能追不到;猴子去果樹上找果子,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為了防止生物體太容易放棄捕食,生物基因中直接增強了對隨機性的偏好,也就是上癮機制,讓生物對隨機性樂此不疲——也成了現在遊戲性中的一大殺手鐧。

第三重就是收集和成就系統豐富的隨機性。

呱蛙子有幾率在外面隨機碰到各種小動物朋友,寄回來不一樣的明信片,並獲得各種稱好,作為父母的內在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收集癖、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朋友,對於這種系統應該毫無抵抗能力。

(庶民的普通明信片)

(有錢又努力的玩家。。。)

綜上所述,根據矽谷產品經理經典的鉤子(Hook)模型,我們可以稍微梳理一下上癮的過程。

看著大家如此上癮,我決定把我的獨門通關秘笈公佈出來,幫助大家儘快脫坑。

根據我20多年遊戲生涯的經驗,這種按現實世界時間推進的遊戲,都有這種bug。那就是調手機系統時間,加快遊戲進度。果不其然是有效的,於是我就兩個小時快進著玩,瞬間收割很多韭菜,不對,是四葉草。然後蛙蛙是各種光速出門旅行回家,家裡有一箱箱的明信片和土特產,哇哈哈。。。

但是,這個遊戲竟然有機制限制這種時空穿越玩法。一旦穿越到未來就會被系統記住,你再調回正常時間,遊戲就不會刷新事件了,必須要等時間走到未來節點才會再開始刷新事件。所以一日穿越,終生穿越,你的蛙蛙就和你不在一個時間線上了!所以最好不要亂調,時鐘不對可是會誤了你上班的鬧鐘!

(由於我穿越到了未來,所以直到那個時間點之前,我的蛙蛙都不會更新狀態了。)

社交放大器

社交數據

文化基因(meme)和吐槽能量

(旅行青蛙再近一周時間內在移動端開始爆發)

(24-25歲的,摩羯座女生似乎是主力軍。。。資料來自新浪微指數)

(關鍵字充斥著媽媽桑們對呱兒子的愛和哀傷,資料來源自知微)

社交傳播中有個詞叫Meme(模因),意為文化基因,粗淺點可以理解為梗。也就是大家互相模仿,不停去複製使用的文化符號,例如像柴犬doge,暴漫等等。由於旅行青蛙極具個性,造型可愛,使得其在社交平臺上瘋狂傳播,大家競相吐槽、 曬圖。

下面段子手吐槽大會正式開始!

(朋友圈中毒的少年們,僅僅是我的朋友圈而已)

(段子手們已經啟動,各行各業都在向蛙蛙學習)

(來看看寶媽群的嘮叨:我的蛙蛙怕不是社交障礙吧?我的蛙蛙怕不是書呆子吧?我的蛙蛙怕不是自閉吧?我的蛙

(貝爺亂入,畫面毫無違和感)

(天守閣到此一遊,喂喂,這個畫風怎麼已經接近忍者神龜了)

(杜蕾斯飛快地做了張圖片,來了一波社交行銷,各種細節可以說相當到位:橡膠感,各種奇怪的形狀,床邊的衛生紙,手上的小黃書,完全不會讓人想歪呢!)

(哪來的這麼多奇怪的問題?真是想搞個大新聞)

現實社會的反思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最小化後悔模型

回到1990年,日本股市腰斬。次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從此日本被認為走上了“失去的二十年”,經濟上無力去爭GDP增長,人口生育率空前低落。

1991年到2007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長只有1.3%,經濟的持續低迷帶來了社會變化。政府本身財務惡化,已無力全面保護國民。企業面對低迷的經濟環境,也無法對雇員作出終生的雇用承諾。社會風險直接分配到個人身上,日本國民必須直接面對個體化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4】

但是,日本在這20多年裡,共產生了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技術創新絲毫沒有落後,文化方面ACG(Animation、Comic、Game)產業火爆全球。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即有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動畫去反思社會,也有像《馬里奧》和《寵物小精靈》之類的遊戲去探索奇妙的世界,也有像《灌籃高手》等熱血漫畫去揮灑青春,深遠地影響了中國80、90這一代人。

回到這款呱蛙子小遊戲,每張明信片都是精心描繪,盡可能向世界展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的魅力。

(秋田縣 入道埼燈檯;群馬縣 草津溫泉;長野縣 信州善光寺)

(愛知縣 名古屋城天守閣;京都府 天橋立;兵庫縣 有馬溫泉)

(京都府 宇治橋;大分縣 別府溫泉;鹿兒島 繩文杉【5】)

青蛙旅行由於其獨特的設計更是被吐槽為一款生育意願測試器,雖然看上去就是玩笑,但是足以讓放肆的年輕人開始換位思考,體驗到了關懷和被關懷的辛酸。

看著蛙蛙自由地生活、旅行、交友,作為呱蛙子父母的年輕人總歸會有所感觸。

追求自由和夢想的年輕人每天都會有各種衝動的想法,要工作、要生活、要旅行、要創業、要金錢、要愛情。種種選擇擺在大家的面前,但如何才能不懊悔地過完一生?

這裡要雞湯一下,向大家強烈推薦美國首富亞馬遜CEO貝佐斯的“最小化後悔模型”。

貝佐斯在96年準備辭去金融公司高薪的工作,一心想擁抱互聯網去網上賣書。老闆給他最後兩天思考一下,而貝佐斯也陷入沉思。

在沉思過程中,他悟出了一個最小化後悔的模型。在日後的訪談中,他說:“當我80歲的時候回首這一生,我不會因為年輕時丟掉一份高薪工作而後悔,但我會因為沒能趕上互聯網的浪潮而後悔。”想到這裡,決策就很簡單了。

同理,當我80歲回首這一生的時候: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學技能吃了些苦而後悔,但會因為呆在了舒適區域而後悔。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沒能在爭執中勝過親朋好友而後悔,但會因為沒能讓身邊的人過得開心而後悔。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父母約束我的生活而後悔,但會因為總讓父母莫名地擔心我而後悔。

想到這裡,

我把“朋友圈可見”偷偷地給爸媽打開了,也許該找個時間給爸媽彙報下今年的工作生活計畫了?好久沒聯繫的朋友們,我們是不是該約個飯了?我的親人們,春節我們一起出門玩一趟吧?

Reference

【1】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貓,以及它令人意外的殘忍隱喻

【2】什麼是貓繩理論

【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于遊戲?

【4】日本“失去的十年”是怎樣的?

【5】連你蛙去過哪裡都不知道,你還配當人家媽?

第二重就是呱蛙子旅行地點的不確定性。

這個就和卡包遊戲和開寶箱遊戲是差不多的原理,按下一個按鈕可以獲得一個不確定的獎勵。遊戲中就是幫呱蛙子準備好行囊,然後等待著不確定的旅行結果~

我在知乎上找到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解釋(雖然他也不確定這個案例的真實性 )【3】: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給第一隻鳥一個按鈕,只要它按下就能吃到飼料;而另外一隻鳥的按鈕,產生的結果則是隨機的,也就是說,可能有飼料,也可能沒飼料。結果,比起前者的淡定,後者完全對按鈕上癮了,不斷去按按鈕,甚至都不為了吃飼料。

從進化的角度再思考一下,對於生物延續來說,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但捕食的成功性是有隨機性的,例如,草原上的花豹去追羚羊,可能追得到也可能追不到;猴子去果樹上找果子,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為了防止生物體太容易放棄捕食,生物基因中直接增強了對隨機性的偏好,也就是上癮機制,讓生物對隨機性樂此不疲——也成了現在遊戲性中的一大殺手鐧。

第三重就是收集和成就系統豐富的隨機性。

呱蛙子有幾率在外面隨機碰到各種小動物朋友,寄回來不一樣的明信片,並獲得各種稱好,作為父母的內在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收集癖、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朋友,對於這種系統應該毫無抵抗能力。

(庶民的普通明信片)

(有錢又努力的玩家。。。)

綜上所述,根據矽谷產品經理經典的鉤子(Hook)模型,我們可以稍微梳理一下上癮的過程。

看著大家如此上癮,我決定把我的獨門通關秘笈公佈出來,幫助大家儘快脫坑。

根據我20多年遊戲生涯的經驗,這種按現實世界時間推進的遊戲,都有這種bug。那就是調手機系統時間,加快遊戲進度。果不其然是有效的,於是我就兩個小時快進著玩,瞬間收割很多韭菜,不對,是四葉草。然後蛙蛙是各種光速出門旅行回家,家裡有一箱箱的明信片和土特產,哇哈哈。。。

但是,這個遊戲竟然有機制限制這種時空穿越玩法。一旦穿越到未來就會被系統記住,你再調回正常時間,遊戲就不會刷新事件了,必須要等時間走到未來節點才會再開始刷新事件。所以一日穿越,終生穿越,你的蛙蛙就和你不在一個時間線上了!所以最好不要亂調,時鐘不對可是會誤了你上班的鬧鐘!

(由於我穿越到了未來,所以直到那個時間點之前,我的蛙蛙都不會更新狀態了。)

社交放大器

社交數據

文化基因(meme)和吐槽能量

(旅行青蛙再近一周時間內在移動端開始爆發)

(24-25歲的,摩羯座女生似乎是主力軍。。。資料來自新浪微指數)

(關鍵字充斥著媽媽桑們對呱兒子的愛和哀傷,資料來源自知微)

社交傳播中有個詞叫Meme(模因),意為文化基因,粗淺點可以理解為梗。也就是大家互相模仿,不停去複製使用的文化符號,例如像柴犬doge,暴漫等等。由於旅行青蛙極具個性,造型可愛,使得其在社交平臺上瘋狂傳播,大家競相吐槽、 曬圖。

下面段子手吐槽大會正式開始!

(朋友圈中毒的少年們,僅僅是我的朋友圈而已)

(段子手們已經啟動,各行各業都在向蛙蛙學習)

(來看看寶媽群的嘮叨:我的蛙蛙怕不是社交障礙吧?我的蛙蛙怕不是書呆子吧?我的蛙蛙怕不是自閉吧?我的蛙

(貝爺亂入,畫面毫無違和感)

(天守閣到此一遊,喂喂,這個畫風怎麼已經接近忍者神龜了)

(杜蕾斯飛快地做了張圖片,來了一波社交行銷,各種細節可以說相當到位:橡膠感,各種奇怪的形狀,床邊的衛生紙,手上的小黃書,完全不會讓人想歪呢!)

(哪來的這麼多奇怪的問題?真是想搞個大新聞)

現實社會的反思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最小化後悔模型

回到1990年,日本股市腰斬。次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從此日本被認為走上了“失去的二十年”,經濟上無力去爭GDP增長,人口生育率空前低落。

1991年到2007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長只有1.3%,經濟的持續低迷帶來了社會變化。政府本身財務惡化,已無力全面保護國民。企業面對低迷的經濟環境,也無法對雇員作出終生的雇用承諾。社會風險直接分配到個人身上,日本國民必須直接面對個體化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4】

但是,日本在這20多年裡,共產生了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技術創新絲毫沒有落後,文化方面ACG(Animation、Comic、Game)產業火爆全球。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即有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動畫去反思社會,也有像《馬里奧》和《寵物小精靈》之類的遊戲去探索奇妙的世界,也有像《灌籃高手》等熱血漫畫去揮灑青春,深遠地影響了中國80、90這一代人。

回到這款呱蛙子小遊戲,每張明信片都是精心描繪,盡可能向世界展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的魅力。

(秋田縣 入道埼燈檯;群馬縣 草津溫泉;長野縣 信州善光寺)

(愛知縣 名古屋城天守閣;京都府 天橋立;兵庫縣 有馬溫泉)

(京都府 宇治橋;大分縣 別府溫泉;鹿兒島 繩文杉【5】)

青蛙旅行由於其獨特的設計更是被吐槽為一款生育意願測試器,雖然看上去就是玩笑,但是足以讓放肆的年輕人開始換位思考,體驗到了關懷和被關懷的辛酸。

看著蛙蛙自由地生活、旅行、交友,作為呱蛙子父母的年輕人總歸會有所感觸。

追求自由和夢想的年輕人每天都會有各種衝動的想法,要工作、要生活、要旅行、要創業、要金錢、要愛情。種種選擇擺在大家的面前,但如何才能不懊悔地過完一生?

這裡要雞湯一下,向大家強烈推薦美國首富亞馬遜CEO貝佐斯的“最小化後悔模型”。

貝佐斯在96年準備辭去金融公司高薪的工作,一心想擁抱互聯網去網上賣書。老闆給他最後兩天思考一下,而貝佐斯也陷入沉思。

在沉思過程中,他悟出了一個最小化後悔的模型。在日後的訪談中,他說:“當我80歲的時候回首這一生,我不會因為年輕時丟掉一份高薪工作而後悔,但我會因為沒能趕上互聯網的浪潮而後悔。”想到這裡,決策就很簡單了。

同理,當我80歲回首這一生的時候: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學技能吃了些苦而後悔,但會因為呆在了舒適區域而後悔。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沒能在爭執中勝過親朋好友而後悔,但會因為沒能讓身邊的人過得開心而後悔。

我不會因為年輕時父母約束我的生活而後悔,但會因為總讓父母莫名地擔心我而後悔。

想到這裡,

我把“朋友圈可見”偷偷地給爸媽打開了,也許該找個時間給爸媽彙報下今年的工作生活計畫了?好久沒聯繫的朋友們,我們是不是該約個飯了?我的親人們,春節我們一起出門玩一趟吧?

Reference

【1】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貓,以及它令人意外的殘忍隱喻

【2】什麼是貓繩理論

【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于遊戲?

【4】日本“失去的十年”是怎樣的?

【5】連你蛙去過哪裡都不知道,你還配當人家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