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拾荒“共用殘骸”的致富之路

當“共用經濟”的熱潮漸漸退燒, 很多紅極一時的共用單車紛紛退場, 隨著平臺退出運營, 大量佔用城市空間資源的“共單”, 又成了許多城市的“共愁”。

殘破不全的“共用殘骸”堆積成山, 的確是大煞風景。

不過, 只把“共用殘骸”的帽子扣在共用單車身上, 未免有失公允。 君不見, 共用KTV、共用充電寶、共用籃球、共用傢俱......大多在泥沙俱下後, 留下了一地雞毛。 不少專家學者、企業家都站了出來, 紛紛指責共用經濟的泡沫與弊端。

“我卻要感謝這場泡沫, 幸虧這些財神, 我今年才能過個肥年。 ”對於人們無不頭痛的如山殘骸, “收廢品”的阿超卻悄悄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迅速地它們占為己有, 並從中淘出“金礦”。

“我賺錢的方式, 就是尋找最值錢的垃圾。 ”

阿超告訴懂懂筆記, 雖然在外人看來, 收廢品又髒又辛苦, 但卻很掙錢。 2016年底, 為了擴大業務規模, 他在觀瀾租下了一片近3畝的空置地, 將廢品站整體搬遷, 並逐步實現正規化運作流程, “當時是想著這個行當會越來越有發展機會, 員工也從幾個人擴充到了20多人。 ”

從去年初開始, 我們就發現有很多破舊的共用單車, 停在路邊沒人維護, 或者被大量遺棄在村角巷尾。 ”阿超尋思,

假如這些共用單車要是壞的, 那麼回收起來當成廢品賣, 也能值不少錢。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 當時並沒有著急下手。 直到去年入夏後, 工人告訴他網上到處都在傳“某某”共用單車倒閉, 他便讓人仔細搜集了這些新聞, “發現好幾家經營公司都已經倒閉了。 ”

既然公司都倒閉了, 那麼這些廢舊單車就應該沒人要。 因此, 他便帶著員工, 走街串巷回收這些共用單車。 然而, 在回收單車的同時, 他卻陸續發現了更多廢棄的“共用殘骸”:壞了的共用雨傘, 隨意丟棄在關外的共用KTV框架……

“為了能夠儘快將這些垃圾拖回觀瀾(廢品站), 我還專門租了兩台大貨車。 ”員工們也經常加班, 只為了能夠搶在同行之前, 將這些意外發現的“寶藏”占為己有。

將這些“共用殘骸”拉回廢品站之後, 心思縝密的阿超並沒有急著將它們變賣, 而是告訴員工, 將這些“垃圾”找個地方堆填起來。 他告訴懂懂筆記, 雖然這些“廢品”的經營主體已經倒閉, 有的更是被隨意丟棄, 但還不能夠完全確保其沒有主人, 先放上三個月等等看有沒有機構前來認領, “如果有機構認領, 那麼就只能還給人家, 沒有機構認領, 那就是我的了。 ”

光是五顏六色的共用單車, 就已經“佔領”了這個回收站二分之一的面積, 其他的“共用殘骸”更是將阿超他們的員工宿舍重重包圍。 據粗略估計, 站內這些未經處理的“殘骸”, 堆起來重量就已經超過了1500噸了, 材料主要以金屬、塑膠、人造革為主。

“但堆放了很久, 也沒見有誰上門認領。

”於是幾個月後, 阿超讓員工開始拆解這些“共用殘骸”。 並通過分揀, 重新挖掘所謂“殘骸”。

除了共用單車之外, 共用KTV也是十分值錢的鐵皮“盒子”。 阿超和員工陸續回收的幾十台共用KTV中, 有些是在馬路邊免費“撿”的, 有些是在商超裡面低價收購來的。 而這些共用KTV的品牌, 幾乎都是來自廣州一家生產企業。

“很多代理機構買了這個(指共用KTV), 發現並不賺錢, 還要交商超租金, 索性就扔了。 ”更有些代理商直接把設備就“遺棄”在商超裡不管不問, 拖欠租金。 無奈的物業方只能將這些設備變賣給廢品回收站, 以挽回部分租金損失, “這麼大個鐵盒子, 收一個只要100來塊。 ”

比起共用單車, 共用KTV可謂全身都是寶。 鐵皮可以壓制成金屬塊;三面玻璃都可以整塊拆出清洗乾淨;電子設備還可以拆出測試, 將好的元器件保留下來;就連KTV裡的兩個耳機和話筒,也能改裝下讓員工們帶回家用來聽歌、K歌。

“雖然都很值錢,但拆解的工作卻充滿風險,也很辛苦。”阿超告訴懂懂筆記,許多共用KTV由於常年沒有維護和保養,加上廣東潮濕的氣候環境,裡面的鐵制配件大都生銹。因此員工在拆解分揀的過程中就要十分小心,不然就很容易被這些配件傷著,“一開始不懂,還有的工人被割到手要去打破傷風。”

而同樣的問題,在回收來的共用雨傘裡也存在。因為許多雨傘都是放置在公車站供用戶使用,所以經歷了日曬雨淋,人為破壞之後,很多雨傘的支架都鏽跡斑斑,許多傘面也破舊不堪。而放置共用雨傘的太陽能支輛,也多是殘缺不全。

“但最危險的還是拆解共用電池。”大量被集中遺棄的共用充電寶,用的都是“飛某腿”品牌的鋰電芯,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比較高,所以阿超也讓員工將充電寶拆解,收集完整的鋰電芯。

而剩下的塑膠部分粉碎或丟棄備用,“但這東西容易炸,所以拆解的時候,工人們都很小心,場邊堆放了許多拆出來的電芯,我每天也都是心驚膽戰。”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在共用平臺退場之後,這些堆積如山的“共用垃圾”,便成了影響正常社會秩序的廢棄物。但對於阿超來說,大量“殘骸”卻是他最近半年多來的財富來源。

面對著大量共用經濟所遺留下來的“殘骸”,有人歡喜有人愁。這些無序和浮躁所帶來的社會負擔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這些價值與付出成本是否成正比?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將好的元器件保留下來;就連KTV裡的兩個耳機和話筒,也能改裝下讓員工們帶回家用來聽歌、K歌。

“雖然都很值錢,但拆解的工作卻充滿風險,也很辛苦。”阿超告訴懂懂筆記,許多共用KTV由於常年沒有維護和保養,加上廣東潮濕的氣候環境,裡面的鐵制配件大都生銹。因此員工在拆解分揀的過程中就要十分小心,不然就很容易被這些配件傷著,“一開始不懂,還有的工人被割到手要去打破傷風。”

而同樣的問題,在回收來的共用雨傘裡也存在。因為許多雨傘都是放置在公車站供用戶使用,所以經歷了日曬雨淋,人為破壞之後,很多雨傘的支架都鏽跡斑斑,許多傘面也破舊不堪。而放置共用雨傘的太陽能支輛,也多是殘缺不全。

“但最危險的還是拆解共用電池。”大量被集中遺棄的共用充電寶,用的都是“飛某腿”品牌的鋰電芯,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比較高,所以阿超也讓員工將充電寶拆解,收集完整的鋰電芯。

而剩下的塑膠部分粉碎或丟棄備用,“但這東西容易炸,所以拆解的時候,工人們都很小心,場邊堆放了許多拆出來的電芯,我每天也都是心驚膽戰。”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在共用平臺退場之後,這些堆積如山的“共用垃圾”,便成了影響正常社會秩序的廢棄物。但對於阿超來說,大量“殘骸”卻是他最近半年多來的財富來源。

面對著大量共用經濟所遺留下來的“殘骸”,有人歡喜有人愁。這些無序和浮躁所帶來的社會負擔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這些價值與付出成本是否成正比?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