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何流波:家 園

一日, 同父母和幾個親戚在一起吃飯, 不經意間談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的農村的景象, 特別是那時的田野在我們孩子心中十分的美麗。

春夏秋冬, 四季不同。

春天的時候, 農人們都會早早地走向田野, 引水、灌溉, 把水田翻犁, 撘田坎, 蓄滿水, 除淨田坎、田壁上的雜草, 做到四面光;進入初夏, 所有的水田都插上了秧, 所有的旱地都被小麥、玉米和紅薯等糧食物覆蓋, 整個山野就是一片綠的海洋。 盛夏時節, 小麥、大豆和玉米間次地收割了, 旱地裡出現了一些殘缺, 可田野中的水稻也開始染上了金黃, 放眼山野,

整個山村的色彩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改變, 先是滿青, 然後淺黃, 隨之深黃, 最後是金黃, 當整個田野都被金黃籠罩的時候, 豐收的季節就到了, 秋天也不期而至;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因為到了秋季, 稻穀也開始黃了, 山野中那一彎彎、一串串、一片片稻田, 恰如天上灑下的黃鍛, 又如鋪設的一床床金毯, 是那麼耀眼, 那麼誘人。 山區的稻田是一彎彎或一層層、一串串的, 它們或在山埂上成一塝, 一塊一塊的, 有的田塊小得即便連牛都放不進去, 那怕就栽十幾窩秧子, 可它依然是一塊帶水的田, 種下的水稻依然能結出金黃的稻穗。 一彎彎的稻田塊月牙兒似的, 一塊接一塊向下向上重疊延伸, 這是祖先們用勤勞和智慧造出的梯田。
彎彎頭的正溝田, 水源充沛, 生長期長, 稻穗飽滿。 埂埂上叫稱塝塝田, 水源差一點, 但稻穀金黃, 金子一般, 十分令人心動;在山區, 稻穀收割後, 冬季便緊隨其後地跟來了。 即便到了冬天, 農人們依然閒不住, 他們會在田裡積肥、把田坎、田壁的野草鏟乾淨, 還會去把田翻犁出來, 讓田塊蓄上冬水。 每當此時, 遠遠望去, 整個田野就象一面面鋥亮的銀鏡, 特別是夕陽西下或是到了夜幕降臨, 那一面面鏡子便會反光, 鏡面裡投下了山鄉美麗的影子, 夜晚投下的還有月亮的倩影。

記憶中, 幾十年前老家的路大多是泥巴路, 也有讓人欣喜的大石板路, 那會絕大多數勞動力都在家鄉, 因而無論泥巴路還是石板路平時都鏟得乾乾淨淨,

走在上面感到十分的踏實。 由於大量的人口在家, 整個山鄉熱鬧非凡, 一個生產隊幾十上百人都集中在一起幹生產, 生活雖苦, 大家卻把家園打理得整潔舒適, 一塵不染。 後來土地承包到戶了, 雖然各幹各的, 但村民間田埃田, 土埃土的, 大家都互相經常你來我往。 如遇生朝滿十、婚喪嫁娶, 同隊的人則經常聚在一起, 你幫我, 我幫你, 禮尚往來, 親戚鄰里間人情味很濃。

進入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 打工成為一種潮流, 起初是三三兩兩的, 一家出去一人, 男的去了, 女人留下, 後來便開始成群結對, 你帶我, 我帶他, 農村的青壯年都幾乎走光了, 他們都奔向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一時間, 留守家園的就只剩老人、婦女、兒童,

被戲稱為“三八六一九九”部隊。 開初的幾年, 外出的人還幾乎每年都回來, 有的在農忙季節也趕回來, 所以那些年農村還有些生機, 隨著務工者在外地的根基不斷紮深, 有的已在務工當地安營紮寨, 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農村那個家園幾乎已被遺亡。

家園需要人守望。 可憐那些家園的守望者, 都是些七老八十和年少體弱的人。 大量的外出務工, 已經造成農村勞動人口驟減, 過去被人們視若珍寶的田土也不再珍貴, 拋荒的拋荒, 棄耕的棄耕, 即便耕種也不再精耕細作。 每當我回鄉去看到家園被荒蕪的景象時, 真有一種辛酸的滋味。 而今, 當你重返農村去看時, 所到之處, 的確建起了不少的磚房和小洋樓, 水泥路也修到了山村。

可那些漂亮的建築, 除了好看的外表, 裡面幾乎沒有人住, 從裡到外亂七八糟, 甚至雜草叢生, 沒有人氣和朝氣。 除此之外, 還有那些破爛不堪的房舍, 和那些老弱病殘的老人, 如今, 是他們在支撐中國若大的農村家園, 老人們不能享受天倫之樂, 不能安享晚年, 還將承擔相思之苦, 疾病之累, 甚至還要承擔為子女們撫養下一代的責任, 他們成了當今中國最苦最累的家園守望者。

前些時候去了江浙一趟, 所到之處, 無不被那裡的山水、古建、家園以及便捷快速的交通所拆服。 如今, 經濟發達地區, 他們的家園不僅有人守望, 而且有無數的外地人一起同他們建設, 他們的家園的確是越建越美麗, 那裡的老人也能在祖居的山水裡頤養天年。 行走在江浙大地上,真正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而我們內陸這些落後地區,我們的青年人為了使自已的物質生活好一點,他們可謂是捨棄家園,甚至拋家棄子,遠離故土,過著離鄉背井的流浪生活。當他們老了、幹不動的時候,再回到自已的家園,所看到的只是一幅被毀壞和殘缺的家園,這難道不悲哀嗎?。

愛我們的家園吧。

作者介紹:何流波,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合江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已有散文、詩歌、小說等三百餘篇散見於《四川文學》《青年作家》《四川日報》《四川文學》特刊等報刊雜誌,已出版個人散文集《往事如風》。

行走在江浙大地上,真正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而我們內陸這些落後地區,我們的青年人為了使自已的物質生活好一點,他們可謂是捨棄家園,甚至拋家棄子,遠離故土,過著離鄉背井的流浪生活。當他們老了、幹不動的時候,再回到自已的家園,所看到的只是一幅被毀壞和殘缺的家園,這難道不悲哀嗎?。

愛我們的家園吧。

作者介紹:何流波,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合江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已有散文、詩歌、小說等三百餘篇散見於《四川文學》《青年作家》《四川日報》《四川文學》特刊等報刊雜誌,已出版個人散文集《往事如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