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痛心!急診醫生一晚接診38人後猝死,年僅43歲

過了臘八就是年, 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是孩子們的嬉笑聲, 辦公室裡越來越輕鬆的是同事們假期前的心情, 萬家燈火中越來越濃的是家人團聚的氛圍。 這一切, 本該是他所擁有的, 但因為生命的戛然而止, 這一切於他都破滅了。

中新網用戶端青海1月24日消息, 1月23日11時40分,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外科大夫郭慶源值完夜班後突然出現胸悶、心慌、氣憋等症狀, 後做了心電圖初步排除心梗, 大夫建議住院。 就在同事在幫助辦理住院手續時, 郭大夫突然出現抽搐症狀後呼吸暫停, 經四個小時搶救無效死亡。

郭大夫年僅43歲, 2009年從武警醫院轉業到地方醫院, 事發當晚共接診38人, 原本8時30分下班, 因交班等工作一直未能按時下班, 妻子為同行, 兩個孩子中最小的僅五個月大。 同事介紹, 事發前一小時, 他還接到郭大夫電話, 讓其關注一名病人複查注意事項。

郭醫生深愛急診事業, 對病人的負責, 下班時間卻仍然堅持完成交班工作再離開, 這是值得全社會愛戴、尊敬的醫生, 郭醫生, 一路走好!

臨近年關, 看到如此令人痛心的消息, 大家在惋惜的同時也開始警醒, 這個社會上不只有一位郭醫生啊!

2017年12月29日, 晉中榆次區人民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趙變香醫生查尋病房時突然癱倒,

第二日便撒手人寰, 離世時80多歲的父母都在身邊。 她的同事說, 她從下午6點開始值夜班, 暈倒時已連續工作18個小時。

2017年9月16時23時左右, 正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院值夜班的趙繼義接到電話——陳彥東生命垂危。

接過“120”醫護人員遞來的心電圖, 趙繼義看到一條直線, “彥東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嘴角有兩道食物噴射留下的痕跡, 可能是因為窒息。 ”趙繼義很後悔, 陳彥東反流性食道炎已經有半年了, 如果再多勸勸他去做個胃鏡, 他可能就不會……

陳彥東於2005年進入哈醫大一院心內科。 每天他都要在7時前到達醫院, 因為8時進入導管室前要查房。 除了自己的患者, 他還要看下級醫生的患者。 8時以後, 作為主刀醫生, 陳彥東每天平均要為十幾位冠心病患者做心臟支架手術, 一個手術1個小時。 手術間隙, 他還要抽時間去其他科室會診。

陳彥東出事後, 哈醫大一院醫生們在微信群裡悼念——那個敬業、儒雅, 最適合做醫生的人。

顯而易見, 三位醫生毫無例外的同時經歷了夜班、長時間連續工作、接診數量大的情況, 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仁愛、大醫精誠的精神, 整夜整夜的不眠不休, 挽救了他人生命, 卻換走了年僅不惑的生命。

現狀

其實, 這種緊張忙碌的工作狀態對於醫務工作者再熟悉不過了, 有些醫務工作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工作超負荷、勞動超強度、睡眠嚴重不足、運動與娛樂幾乎缺失,已經成為當今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現狀。而最讓醫務人員揪心的事情並不是這些,而是日趨緊張的醫患關係。

今年9月,中國醫師協會公佈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顯示,48.51%的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位於首位的工作壓力是醫療糾紛。

“長年處於疲勞、焦慮、抑鬱和免疫系統的失調狀態之中,醫生群體得癌症率持續增高一點都不新鮮。”張海波醫生呼籲,醫務人員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對自身健康的關注。

調查顯示,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平均壽命比全國平均壽命低2.3歲,並且醫生的自殺率遠高於普通人群。

醫務人員的健康誰來呵護?

1、完善醫療資源配置

醫院要為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超過一半醫生帶病工作、超負荷工作是因為科室人手不夠。所以,應該完善醫療資源配置問題:將過多的患者引流到基層或低級別醫院;為科室配備足夠的醫護人員。

2、預防疾病機制嚴控下游人群

假如把健康比作一條河,醫療就是在下游打撈落水人群,救人於危難之中,假若源頭控制不住,醫生的工作難度將會越來越高、工作量越來越大。國家2030健康中國戰略更是強調當前更重要的預防為主。定期體檢,養成健康管理的習慣是需要深入人心的正確觀念,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疾病發生率,從源頭上有效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防止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3、不用“評價”約束醫生

當醫生帶病工作、超負荷工作累倒累暈、甚至猝死時,人們往往喜歡用“好醫生”來評定,可是這樣對醫生真的好嗎?我認為這也是對“醫德”的一種綁架,讓更多的人誤認為只有這樣的醫生才是好醫生。很多時候,“醫德”往往被提高到醫生不能負荷的一個高度。其實,很多時候有些事情你只能幫到這兒!

4、醫生也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當您將一片熱忱投入到無休止的加班,不辭辛勞的救人于危難時,是否想過自己的健康?你能不能每週抽出一天時間好好睡一覺?你能不能每天抽出一小時做個按摩?你能不能每個小時抽出幾分鐘讓自己好好喝幾口水?救人是你的職業責任,但健康更是你的第一責任,你還需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對家庭負責。

令人尊敬的醫生們,願你們走好!

有些醫務工作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工作超負荷、勞動超強度、睡眠嚴重不足、運動與娛樂幾乎缺失,已經成為當今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現狀。而最讓醫務人員揪心的事情並不是這些,而是日趨緊張的醫患關係。

今年9月,中國醫師協會公佈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顯示,48.51%的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位於首位的工作壓力是醫療糾紛。

“長年處於疲勞、焦慮、抑鬱和免疫系統的失調狀態之中,醫生群體得癌症率持續增高一點都不新鮮。”張海波醫生呼籲,醫務人員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對自身健康的關注。

調查顯示,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平均壽命比全國平均壽命低2.3歲,並且醫生的自殺率遠高於普通人群。

醫務人員的健康誰來呵護?

1、完善醫療資源配置

醫院要為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超過一半醫生帶病工作、超負荷工作是因為科室人手不夠。所以,應該完善醫療資源配置問題:將過多的患者引流到基層或低級別醫院;為科室配備足夠的醫護人員。

2、預防疾病機制嚴控下游人群

假如把健康比作一條河,醫療就是在下游打撈落水人群,救人於危難之中,假若源頭控制不住,醫生的工作難度將會越來越高、工作量越來越大。國家2030健康中國戰略更是強調當前更重要的預防為主。定期體檢,養成健康管理的習慣是需要深入人心的正確觀念,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疾病發生率,從源頭上有效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防止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3、不用“評價”約束醫生

當醫生帶病工作、超負荷工作累倒累暈、甚至猝死時,人們往往喜歡用“好醫生”來評定,可是這樣對醫生真的好嗎?我認為這也是對“醫德”的一種綁架,讓更多的人誤認為只有這樣的醫生才是好醫生。很多時候,“醫德”往往被提高到醫生不能負荷的一個高度。其實,很多時候有些事情你只能幫到這兒!

4、醫生也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當您將一片熱忱投入到無休止的加班,不辭辛勞的救人于危難時,是否想過自己的健康?你能不能每週抽出一天時間好好睡一覺?你能不能每天抽出一小時做個按摩?你能不能每個小時抽出幾分鐘讓自己好好喝幾口水?救人是你的職業責任,但健康更是你的第一責任,你還需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對家庭負責。

令人尊敬的醫生們,願你們走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