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令人絕望的撒哈拉,有什麼好?

1972年2月的《國家地理》雜誌

聚焦在了非洲大地上

其中關於撒哈拉沙漠的介紹

擊中了一個名叫陳平的女孩的內心

她說

“我只看了一遍,

我不能解釋的, 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 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她不顧家人的勸阻

毅然從綠意盎然的臺灣來到黃沙遍地的西撒哈拉定居

並在那裡用筆名“三毛”開始了寫作生涯

在沙漠中連她的坐姿都變得無拘無束

(注:三毛未明確說明是哪期國家地理, 我們翻閱40多年前的雜誌推斷為此期)

撒哈拉是一個面積高達94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

與美國的國土面積相當

它橫貫非洲北部

從非洲最東邊的紅海一直延伸到到最西邊的大西洋

東西寬5150公里, 南北寬約1061公里

從衛星圖上看

撒哈拉以南的綠色讓撒哈拉的黃色更為扎眼

這樣的一個超級沙漠

如果你想穿越

不論是從哪個方向

都足以令人絕望

歷史上無數的商隊、探險家在這裡死亡或者失蹤

這裡什麼都缺

唯一不缺的是沙子

(攝影師Frans Lemmens)

有黃色的沙子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一個接一個的黃色沙丘

一眼望不到邊

有黑色的沙子

這裡因被火山灰覆蓋而呈黑色

也同樣一眼望不到邊

沙子如此之多

連亙古的巨大火山口也被填滿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利用滑翔傘

才拍到了這處火山遺跡的全貌

如果你想躲沙子遠一點

沙塵暴會一直追著你

鑽進你的房間、你的衣服裡

讓你無處可逃

(攝影師Pavliha、Jody Macdonald)

沙塵暴來臨時

攝影師還拍下了一幅有趣的畫面

一架直升機正吊著裝甲車狂奔

好像是在沙塵暴的追擊中奮力逃亡

飛經撒哈拉上空的國際空間站宇航員Alexander Gerst

從太空拍攝到了一張恐怖的照片

沙塵暴徹底覆蓋了整個地區

誰都無法倖免

甚至吹到了海面上

整個海灣也塵土飛揚

(圖片源於NASA,該區域正是三毛所居住的西撒哈拉)

世界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撒哈拉了

然而文藝生物三毛偏偏要在這裡長期定居

甚至不是選擇一次7天或者半個月的旅行

滿足一下好奇心就趕緊離開這鬼地方

也許是因為

她的絕望

1960-1970年代的臺灣是壓抑的

學校裡填鴨式的教育讓三毛與老師發生了嚴重衝突

她一度想殺掉老師

連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橄欖樹》

被譜成曲之後也被禁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裡面的“遠方”被認為是傾向大陸

要“流浪”的情緒也是必須封殺的

而三毛不想要口號,也不想談主義

她不想要那麼多牽絆

她也不想成為別人眼中應該成為的什麼人

她要自由

她要流浪

她要遠方

《國家地理》所描繪的撒哈拉沙漠

給了她一個最佳的選擇

在當年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遠方

地理上的隔閡讓她不用再與別人虛與委蛇

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撒哈拉的物質非常匱乏

她可以丟掉對生活的奢求

把自己對物質的欲望降到最低

即使她想再多滿足那麼一點點欲望

對不起

只有沙子

當絕望的三毛來到絕望的撒哈拉

看到絕望的無邊沙海

經歷絕望的超級沙塵暴

撒哈拉的美才逐步揭開

當風暴散去,一切風平浪靜

一場最偉大的藝術創作開始了

它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

沙子、光

柔軟的晨光中

上帝在這裡創作了世間最美的曲線

(攝影師Stephan Fürnrohr等)

像撒哈拉這種廣闊、單調、不受人為干擾的空間

是上帝進行藝術創作的最佳畫盤

想必三毛也曾癡迷於此吧

她對荷西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在她的心中如此含情脈脈

人生就這樣

當你有太多選擇時反而走不好自己的路

當你別無他物時

最簡單的物品反而能創造最富想像力的藝術品

比如沙漠玫瑰石(Desert Rose Stone)

它由石英沙在經歷了千萬年後凝結而成

其質地非常脆弱

就像上帝用沙子做的沙雕

不同於濕潤土地上盛開的“妖豔賤貨”

它沒有任何鮮豔的顏色

完全是沙的本色

在撒哈拉沙漠腹地

阿爾及利亞南部的阿哈加爾高原

還有一些更大的藝術品

風和沙共同雕刻出來的通天石柱

從數米高到數百米不等

下圖中的石頭故意躲在沙坑中

好像隨時準備跳出來伏擊獵物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這根定海神針,就像從天而降

牢牢釘在沙海上

正在與沙漠對峙中的石陣

也許還要對峙一萬年

除了沙子,還有一種被用到極致的材料

因為蒸發量大

遠古時期的一個超級大湖被曬成了鹽湖

位於突尼斯南部的傑裡德大鹽湖(Chott el-Jerid Lake)

是撒哈拉沙漠內面積最大的鹽盤

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

比上海還大600平方公里

這裡單調的環境使得海市蜃樓的發生頻率非常高

正如孤寂中的人,想像力會更加豐富

紅色或白色在鹽湖中交替出現

一輛開進鹽湖的大巴車被廢棄在湖中

成為一道風景

(攝影師Pascale Louise、RVAYO等)

雖然鹽湖中的鹽儲量巨大

但因為運輸困難,鹽仍像金子一樣寶貴

古代撒哈拉“食鹽之路”上的商人們乘駱駝從北非出發

穿越沙漠把鹽賣給西非、中非和東非的部族

換回黃金、象牙以及奴隸

現在這些鹽路仍在運作

運鹽的駝隊行走在沙漠中

從高處俯拍

駱駝的影子就像是紙片

而真正的駱駝反而要仔細分辨才能認出

連人類的審美也被撒哈拉同化

廷巴克圖(Timbuktu)

是古代非洲人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建立的城鎮

位於“食鹽之路”的交通要道

最多時曾擁有超過4萬人口

宏偉而樸素的宮殿在乾燥的沙漠中得以保存

簡潔而滄桑的古城

沒有任何浮誇的裝飾

沙漠是大自然的原色

一切人類文明的繁華雕飾

都會在烈日風吹下,還原為赤裸裸的沙粒

這就是撒哈拉的美學

動物們卻早已經諳熟此道

只有能量需求最低的動物才能在這裡生存

他們不敢浪費一點點能量

不敢有更多欲求

沙漠之舟駱駝完美地融入了撒哈拉的畫面

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仍能存活三周

(攝影師Jody Macdonald)

偶爾出現的野生動物

也往往行色匆匆

耳廓狐需要趕緊躲避陽光以避免水分流失

(攝影師BRUNO D'AMICIS等)

和撒哈拉最樸素最簡單的創作一樣

絕望後新生的三毛

在她無欲無求的生活中

開始了最平淡最直擊內心的創作

三毛成長於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期

財富、事業、政治等等欲望彌漫

撒哈拉讓她可以從中跳脫出來

在大沙漠中安靜地作一粒沙子

一粒天然去雕飾的沙子

撒哈拉當地人的詩歌中言道

“沙漠是真正的寶藏,為人提供避難所 ,遠離人間和人的罪惡。你在那裡得到滿足,你在那裡得到死亡,你在那裡得到你所尋求的一切”

絕望就是最好的反擊

絕望就是最好的新生

就如當你跋涉千里後

慷慨的撒哈拉會讓你遇到一汪綠洲

(攝影師Carsten Peter)

在沙漠最中心,奧巴里沙海(Ubari)裡的

Umm al Maa湖

它的鹽度高達12

但卻能滋潤棗椰樹和蘆葦茂盛地生長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還有下面的這處水窪

因為礦物質含量過高而呈現紫色

但仍能滋養一方生命

在一處表面水分已經蒸發殆盡的鹽湖中

地下土壤中保存的水分仍能讓棕櫚樹頑強生長

這畫面就像冰雪茫茫的北極居然長出了一棵樹

人類也能得到富有的撒哈拉的饋贈

利用綠洲中的水源灌溉農田

這裡澆水設備會像圓規一樣轉圈噴水

所以農作物在沙漠中形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圓盤

在撒哈拉的東部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沖進沙漠之中

為整個埃及帶來水源

成為埃及文明的源泉

在人類的史詩傳說中

越是清苦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神跡

撒哈拉就是神跡最多的一處

它永遠會給絕境中的勇者新生的希望

《出埃及記》中埃及法老的軍隊

從沙漠中追擊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直到紅海岸邊

千鈞一髮之際,摩西高舉手杖

大風在波浪中辟出一條旱道

以色列人得以踏上了西奈的土地

而法老的追兵卻被合攏的海水淹沒

身處絕望之地的三毛是充滿希望的

她既沒有向都市妥協,也沒有向荒原妥協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

欣欣向榮地滋長著

在荒漠中

她的內心更加純淨

也許你的心中

也有個撒哈拉

P.S. 《橄欖樹》的原文中三毛寫的是“為了夢中的小毛驢”,後來作曲人李泰祥改為“橄欖樹”。對於三毛而言,也許小毛驢更貼近于撒哈拉吧

也同樣一眼望不到邊

沙子如此之多

連亙古的巨大火山口也被填滿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利用滑翔傘

才拍到了這處火山遺跡的全貌

如果你想躲沙子遠一點

沙塵暴會一直追著你

鑽進你的房間、你的衣服裡

讓你無處可逃

(攝影師Pavliha、Jody Macdonald)

沙塵暴來臨時

攝影師還拍下了一幅有趣的畫面

一架直升機正吊著裝甲車狂奔

好像是在沙塵暴的追擊中奮力逃亡

飛經撒哈拉上空的國際空間站宇航員Alexander Gerst

從太空拍攝到了一張恐怖的照片

沙塵暴徹底覆蓋了整個地區

誰都無法倖免

甚至吹到了海面上

整個海灣也塵土飛揚

(圖片源於NASA,該區域正是三毛所居住的西撒哈拉)

世界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撒哈拉了

然而文藝生物三毛偏偏要在這裡長期定居

甚至不是選擇一次7天或者半個月的旅行

滿足一下好奇心就趕緊離開這鬼地方

也許是因為

她的絕望

1960-1970年代的臺灣是壓抑的

學校裡填鴨式的教育讓三毛與老師發生了嚴重衝突

她一度想殺掉老師

連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橄欖樹》

被譜成曲之後也被禁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裡面的“遠方”被認為是傾向大陸

要“流浪”的情緒也是必須封殺的

而三毛不想要口號,也不想談主義

她不想要那麼多牽絆

她也不想成為別人眼中應該成為的什麼人

她要自由

她要流浪

她要遠方

《國家地理》所描繪的撒哈拉沙漠

給了她一個最佳的選擇

在當年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遠方

地理上的隔閡讓她不用再與別人虛與委蛇

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撒哈拉的物質非常匱乏

她可以丟掉對生活的奢求

把自己對物質的欲望降到最低

即使她想再多滿足那麼一點點欲望

對不起

只有沙子

當絕望的三毛來到絕望的撒哈拉

看到絕望的無邊沙海

經歷絕望的超級沙塵暴

撒哈拉的美才逐步揭開

當風暴散去,一切風平浪靜

一場最偉大的藝術創作開始了

它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

沙子、光

柔軟的晨光中

上帝在這裡創作了世間最美的曲線

(攝影師Stephan Fürnrohr等)

像撒哈拉這種廣闊、單調、不受人為干擾的空間

是上帝進行藝術創作的最佳畫盤

想必三毛也曾癡迷於此吧

她對荷西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在她的心中如此含情脈脈

人生就這樣

當你有太多選擇時反而走不好自己的路

當你別無他物時

最簡單的物品反而能創造最富想像力的藝術品

比如沙漠玫瑰石(Desert Rose Stone)

它由石英沙在經歷了千萬年後凝結而成

其質地非常脆弱

就像上帝用沙子做的沙雕

不同於濕潤土地上盛開的“妖豔賤貨”

它沒有任何鮮豔的顏色

完全是沙的本色

在撒哈拉沙漠腹地

阿爾及利亞南部的阿哈加爾高原

還有一些更大的藝術品

風和沙共同雕刻出來的通天石柱

從數米高到數百米不等

下圖中的石頭故意躲在沙坑中

好像隨時準備跳出來伏擊獵物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這根定海神針,就像從天而降

牢牢釘在沙海上

正在與沙漠對峙中的石陣

也許還要對峙一萬年

除了沙子,還有一種被用到極致的材料

因為蒸發量大

遠古時期的一個超級大湖被曬成了鹽湖

位於突尼斯南部的傑裡德大鹽湖(Chott el-Jerid Lake)

是撒哈拉沙漠內面積最大的鹽盤

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

比上海還大600平方公里

這裡單調的環境使得海市蜃樓的發生頻率非常高

正如孤寂中的人,想像力會更加豐富

紅色或白色在鹽湖中交替出現

一輛開進鹽湖的大巴車被廢棄在湖中

成為一道風景

(攝影師Pascale Louise、RVAYO等)

雖然鹽湖中的鹽儲量巨大

但因為運輸困難,鹽仍像金子一樣寶貴

古代撒哈拉“食鹽之路”上的商人們乘駱駝從北非出發

穿越沙漠把鹽賣給西非、中非和東非的部族

換回黃金、象牙以及奴隸

現在這些鹽路仍在運作

運鹽的駝隊行走在沙漠中

從高處俯拍

駱駝的影子就像是紙片

而真正的駱駝反而要仔細分辨才能認出

連人類的審美也被撒哈拉同化

廷巴克圖(Timbuktu)

是古代非洲人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建立的城鎮

位於“食鹽之路”的交通要道

最多時曾擁有超過4萬人口

宏偉而樸素的宮殿在乾燥的沙漠中得以保存

簡潔而滄桑的古城

沒有任何浮誇的裝飾

沙漠是大自然的原色

一切人類文明的繁華雕飾

都會在烈日風吹下,還原為赤裸裸的沙粒

這就是撒哈拉的美學

動物們卻早已經諳熟此道

只有能量需求最低的動物才能在這裡生存

他們不敢浪費一點點能量

不敢有更多欲求

沙漠之舟駱駝完美地融入了撒哈拉的畫面

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仍能存活三周

(攝影師Jody Macdonald)

偶爾出現的野生動物

也往往行色匆匆

耳廓狐需要趕緊躲避陽光以避免水分流失

(攝影師BRUNO D'AMICIS等)

和撒哈拉最樸素最簡單的創作一樣

絕望後新生的三毛

在她無欲無求的生活中

開始了最平淡最直擊內心的創作

三毛成長於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期

財富、事業、政治等等欲望彌漫

撒哈拉讓她可以從中跳脫出來

在大沙漠中安靜地作一粒沙子

一粒天然去雕飾的沙子

撒哈拉當地人的詩歌中言道

“沙漠是真正的寶藏,為人提供避難所 ,遠離人間和人的罪惡。你在那裡得到滿足,你在那裡得到死亡,你在那裡得到你所尋求的一切”

絕望就是最好的反擊

絕望就是最好的新生

就如當你跋涉千里後

慷慨的撒哈拉會讓你遇到一汪綠洲

(攝影師Carsten Peter)

在沙漠最中心,奧巴里沙海(Ubari)裡的

Umm al Maa湖

它的鹽度高達12

但卻能滋潤棗椰樹和蘆葦茂盛地生長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還有下面的這處水窪

因為礦物質含量過高而呈現紫色

但仍能滋養一方生命

在一處表面水分已經蒸發殆盡的鹽湖中

地下土壤中保存的水分仍能讓棕櫚樹頑強生長

這畫面就像冰雪茫茫的北極居然長出了一棵樹

人類也能得到富有的撒哈拉的饋贈

利用綠洲中的水源灌溉農田

這裡澆水設備會像圓規一樣轉圈噴水

所以農作物在沙漠中形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圓盤

在撒哈拉的東部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沖進沙漠之中

為整個埃及帶來水源

成為埃及文明的源泉

在人類的史詩傳說中

越是清苦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神跡

撒哈拉就是神跡最多的一處

它永遠會給絕境中的勇者新生的希望

《出埃及記》中埃及法老的軍隊

從沙漠中追擊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直到紅海岸邊

千鈞一髮之際,摩西高舉手杖

大風在波浪中辟出一條旱道

以色列人得以踏上了西奈的土地

而法老的追兵卻被合攏的海水淹沒

身處絕望之地的三毛是充滿希望的

她既沒有向都市妥協,也沒有向荒原妥協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

欣欣向榮地滋長著

在荒漠中

她的內心更加純淨

也許你的心中

也有個撒哈拉

P.S. 《橄欖樹》的原文中三毛寫的是“為了夢中的小毛驢”,後來作曲人李泰祥改為“橄欖樹”。對於三毛而言,也許小毛驢更貼近于撒哈拉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