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廖祥忠將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數媒學科創始人,預言“廣電”概念將消失

看電視

1月12日, 中國傳媒大學領導班子換屆調整、胡正榮不再擔任校長。 今日, 有消息稱, 教育部昨天公示, 確定廖祥忠為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考察物件。 如無意外, 現任副校長的廖祥忠將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新一任校長。

文 | 玖

1月12日, 中國傳媒大學領導班子換屆調整、胡正榮不再擔任校長的消息曝出後, 中國傳媒大學新一任校長人選便格外惹人關注。

今日, 有消息稱, 昨天, 教育部發佈了資訊公示, 確定廖祥忠為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考察物件。 如無意外, 現任副校長的廖祥忠將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新一任校長。

廖祥忠

自2015年以來, 中國傳媒大學領導班子頻繁動盪。 先是原校長蘇志武等8名黨員領導幹部因違紀問題被通報, 蘇志武被免去校長職務, 隨後校長一職處於長時間的空缺狀態。

而後, 2016年9月, 教育部正式任命胡正榮為中國傳媒大學校長, 終結無校長狀態。

但不到一年半後, 今年1月, 領導班子再度調整, 胡正榮不再擔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姜緒范、蔡翔不再擔任副校長, 劉延平、劉守訓出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

直至近日, 校長的新人選浮出水面。 短短兩年多時間裡,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一職幾經變更。

被確定為新任校長考察物件的廖祥忠, 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北京廣播學院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兼科學藝術系系主任,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副院長、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學部學部長。

廖祥忠是當代著名動畫及新媒體教育專家, 中國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創始人, 主持創建了我國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及碩士、博士培養點。

廖祥忠

作為專業創始人, 主持創建了數位時代的新興交叉學科——數位媒體藝術本科專業及碩士和博士培養點, 為我國的新媒體藝術、影視特效、互聯網產品設計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基礎性貢獻, 樹立了我國動漫、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標杆。

廖祥忠兼任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兼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國家扶持動漫產業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此外, 還擔任過中國廣播電視“星光獎”評委、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評委、中國動畫“美猴獎”評委、第1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動畫國際評委會主席。

延伸閱讀:《廖祥忠 新傳媒研究者的青春之心》

文 | 駱瀚來源 | 中華兒女(2014年11月)

首創中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廖祥忠與新媒體結緣, 始於1998年他在中國傳媒大學負責組建多媒體高職專業。

在調研中他發現, 當時中國新興的數位多媒體技術已經對影視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而學界研究者寥寥。

對新事物的好奇與追尋幾乎是廖祥忠的本能, 再加上職責所在, 他開始潛心研究一個問題:數位技術究竟會對中國的傳媒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但整整兩年, 他心裡揣著疑問卻找不到答案, 明明看到了方向卻又找不到突破點, 經過種種獨行的求索與彷徨, 直到2000年廖祥忠訪問美國斯坦福大學, 邂逅了斯坦福大學的“數字藝術中心”。

斯坦福大學擁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 潤物無聲地催生出美國矽谷, 當時又很自然地把電腦系和藝術系的一部分合成“數位藝術中心”。

聽到這個中心的名字, 廖祥忠就感到非常震驚, 再觀其理念與運作方式,他突然有了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新技術融合到藝術中是自然、必然地社會發展趨勢,如同紙張之于詩文、膠片之於電影,輾轉之後必然輝煌。

回國後廖祥忠認定數位製作必然會在未來替代所有傳統的製作手段,2001年就在中國傳媒大學創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下的“數位影視製作方向”。

2002年他又注意到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應用已經在美日大行其道,旋即在藝術設計專業下設立“網路多媒體方向”,對接國外的“Multimedia on line(線上多媒體)”。

有了完整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2003年廖祥忠正式向國家申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部很快就批准了。

這個新生專業誕生的年份,正值中國互聯網行業全面興起之時,在那一年,百度在中國超越了Google,成為中國線民首選的搜尋引擎;QQ突破了2億用戶;中國電視數位化試點也正式啟動,是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中國“網路發展年”。

初創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個方向專攻影視的數位化製作,一個方向專攻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體制作,包括多媒體交互技術、網頁設計、網站後臺搭建,流媒體網站設計與開發等。

廖祥忠認為這個專業要想發展得好,必須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要瞭解技術的走向會給藝術的變革帶來什麼。這個層面的思考,被廖祥忠從各個角度滲透在學生的課程當中。

比如廖祥忠特意加入的高數課程,難度可以降低,但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們必須具備。學生們開始學得很痛苦,後來則受用無窮。技術模組和藝術模組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大的特色。

學生們慢慢嘗到了甜頭,但專業初創時期的廖祥忠,在學校被看作一台悶頭向前沖的“機器”。

這台“機器”的內在動力,是廖祥忠的一種緊迫感:在下一代媒體形態面前,我們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台“機器”也背負著很大的外部壓力,對於“數字藝術”的概念和他的教學方法,學校的一些老師不理解、甚至強烈反對。

但廖祥忠抱定一個想法:用事實說話。“人的信念非常重要,將來事實會說明一切。那幾年我基本不顧外界的聲音,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對藝術規範性東西的理解,我覺得都是不錯的,只不過時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生事物要大膽做出來,出了結果再探討。現在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完全走對了。”

十幾年下來,從這個專業走出來的學生們已經融入中國的新媒體產業。他們或在大型門戶網站中獨當一面,或憑藉自己的創意、設計能力在行業內獨領風騷,更多人成了新媒體產業的基石和中堅力量。

順著這個思路前行,廖祥忠在中國傳媒大學資訊工程學院任副院長時,又創辦了科學與藝術系。

2005年任動畫學院院長時,將原動畫學院與科學藝術系合併為新動畫學院,涵蓋了傳統的視頻製作、數位合成、動畫、網路,形成相對完善的專業體系,他“數位技術與媒體藝術相融合”教育理念的實踐舞臺,也越發開闊、明朗。

讓“探索”成為中國新媒體研究的共同標籤

如果說校園內的學術創新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校園外的天地早已波瀾壯闊。

2006年中國新媒體產業的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成為媒體行業規模和結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

眼見新媒體產業已在全國已成燎原之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領銜創辦了全國新媒體系主任(院長)論壇。此後,全國有關的高校自發成立了論壇的執行委員會,並推選廖祥忠任第二屆論壇的輪值主席。

2007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論壇,目標直指中國新媒體的學術積累與學科建設,以“新媒體藝術教育創新與發展”為主題,引發了全國相關的100多位院系領導與7所外國大學院長的熱烈研討,為全國高校自主探索新媒體研究與教育道路的風氣開了個好頭。

更進一步,2013年教育部成立了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把動畫和數位媒體放在一起,從在課程和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宏觀戰略研究、教育品質監控、分類指導等各方面促進中國新媒體教育的發展。

在這個新成立的中國第109個教指委中,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任主任委員,廖祥忠任秘書長。

該教指委把教學分為動畫專業、漫畫專業、數位媒體技術專業、數位媒體藝術專業等幾大板塊,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了深入的調研與標準研究,對整個中國的數位媒體高等教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於是一個以前不可想像的現象出現了,2014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全國新設專業中名列前茅,幾十所高校增設了這一專業。

宏觀問題的研究讓廖祥忠有機會跳出來看待中國的新媒體發展。近五年來,他越來越覺得以網路為載體的各種新媒體產業絕不只是一種媒體,而是一個社會。

自從馬化騰提出“互聯網+”的理論,廖祥忠也反復思考了互聯網的真實屬性,他的結論是“不只是+,還要是++才行”。“++”不只是網路的延伸,而是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社會。

網路的發展,究竟會給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廖祥忠主動擔綱的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資訊研究院“網路與未來社會中心”,就致力於這個方向的研究。

而且廖祥忠對未來中國的網路社會持非常樂觀的態度。他的依據是,聰明與勤奮是中國人最大的特質,這個特質決定了中國在農耕時代的無往不勝。但進入工業社會,僅靠個人的聰明已經不夠了,還需要團結與合作,群體的創造力才能得以顯現。

“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馬雲這樣的互聯網英雄將大量湧現,中國一定會有更多傑出的、世界級的人物出現,所以我對中國網路社會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說話時,廖祥忠十分篤定。

廖祥忠進一步預言,在網路技術的基礎上,再過若干年,“廣電”的概念也會慢慢消失,這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步伐。

他認為目前所有的媒體,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趨勢作出改變,這也是中央很敏銳地意識到媒體融合的必然性,提出傳統媒體必須抓緊作出戰略調整的原因。“我認為時間不多了,你不主動融合,面對的只能是被吞併,被消融。”

他的預言是有基礎的。“我是一個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以前一到週末我會把很多雜誌抱回家,閉門謝客,專心吸取雜誌上的新鮮內容。微信出現後,這些習慣全改了,小小的一篇微信文章,隨時隨地可以汲取新知識、接收各種回饋;任何一點想法,馬上可以通過搜索獲得海量資訊,比電視、雜誌這樣的單向媒體不是過癮多了嗎?”

“現在早上起來會突然發現,我怎麼沒有看《朝聞天下》的習慣了?研究電視的人都可以脫離電視生存了。”

通過自己想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廖祥忠總結出新媒體領域研究的兩把鑰匙:首先是忽略技術制約的因素。“對互聯網媒體的研究就要忽略頻寬的制約,根據摩爾定律,頻寬的增長是必然的”。

早在四年前,廖祥忠就提出Wi-Fi的全世界覆蓋一定能夠實現,高校應當致力於高速無線寬頻下,海量資訊自由傳播後的媒體結構變革研究;

其次是忽略成本。“很多在當下看起來資金門檻高不可攀的領域,未來一定會有個人化集成化的廉價媒體平臺出現,今天1億元才能解決的事,未來很可能一元錢就行了,錢多錢少不是問題,能否實現才是研究的重點”。

未來在於傳承與貫通

說來有趣,如今癡迷於新媒體教育的廖祥忠,自己接受新媒體概念的過程遠比他人痛苦。

1986年,廖祥忠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本科讀的是電視發送專業。在模擬技術時代,他是狂熱的無線電愛好者,錄影機、彩電、音響玩得非常嫺熟,在發燒友的圈子裡小有名氣。畢業後他留校任教,接觸電視製作後,又在職讀了電視新聞專業的碩士學位課程。

學完之後還不滿足,在導師高鑫先生的鼓勵下,考上了高先生“電視藝術美學”的博士研究生。高鑫老師非常開明,認為數字媒體代表未來發展方向,鼓勵廖祥忠一定要勇猛前行。讓對模擬技術駕輕就熟的廖祥忠放下自己的強項從頭來過情何以堪,他從內心深處就非常排斥模數轉換。

但畢業于北京大學的高鑫教授眼光銳利獨到,教學細緻入微,他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新媒體,但就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未來的技術走向等等課題,每天做大量相關的剪報,裝訂成冊給廖祥忠看,像父親一樣關心和支持著廖祥忠的發展。

在工科、文科、藝術領域走了一圈的廖祥忠自己也發現,中國以前的院系設置,對交叉學科並不是特別重視,而往往是變革發生的時代,交叉學科容易出現閃光點。

有了這樣的導師和這樣的認識,30歲的廖祥忠有了真正坐下來潛心研究數位媒體的心理準備。他閱讀了大量數位技術的前沿書籍,又對各國的媒體發展理論下足了功夫,才完成了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全情投入的思想轉換過程,也堅定了自己從事教學與研究的人生道路。

後來14年的教育生涯,他常常想起高鑫先生對自己的點撥,同時深感在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師資是最大的困惑。新媒體是一個在業界能夠迅速取得成果的領域,能夠立刻把理想變為現實,在高校裡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好的師資一定在業內,不想來教學。

所以最佳的、在國外已經得到驗證的師資構成是,聘用業界的高手做兼職教師。但這一打通學校與社會的舉措,在中國實施起來有很多障礙。

比如目前很多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的定位完全根據自己的基礎與沿革而定,五花八門。再加上沒有現成的專業畢業生,只能在現有的學生中慢慢培養適合教師的苗子。廖祥忠為此頗費了一番思量。

他仔細分析了當時國外出現的三五個教授帶著30幾個業界英才充當的兼職老師,推動一個專業、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成功先例,認為業界的老師們把自己的實踐和學生的靈感放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激發自身更大的創業熱情和學生們學以致用的學習動力。

新媒體領域的創新,無論是思想上的還是現實中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的。關起門來辦教育,尤其是在新興學科中,只考慮教師資質、師生比例等外在因素,無異於作繭自縛。改變從身邊開始,目前傳媒大學的新媒體教學,有三分之一的老師來自業界。

外來的老師一聽“三國殺”等新鮮玩意兒都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做的,立馬從創造力的角度開始和學生們平等對話,教學雙方都很快樂且有收穫。

這些業界的風雲人物能到場講課,把他們請進學校的人要精心設計、量體裁衣,要付出時間、精力、信譽甚至是人品,業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士,看重的首先是學校的態度和思路,在市場經濟新媒體大潮中摸爬滾打的他們,不會把寶貴的實踐經驗消耗在無關的應酬中。

“這正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我經常呼籲引入好的兼職老師,很多學校的顧慮我也理解,中國做事講究名正言順,生怕改革過程中的冒名造假與管理混亂。我的辦法是打開門窗上公開課。”

打破疆界,首先要從意識上開始,尤其是院系領導能認真準備、躬身去請人才。這樣的思路,在中國傳媒大學又被放大為“互聯網資訊研究院”這樣的新媒體領域的新型學院。

蘇志武校長親自掛帥當院長,出於對國家發展互聯網戰略的積極回應,在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的指導下,這個學院定位于成為國家互聯網資訊方面的智庫。

開門辦學是這個學院的鮮明特徵,學院下設的網路視頻研究中心、網路與未來社會研究中心、媒體跨界研究中心等等,在運轉方式上都鼓勵與外界聯合,實行雙主任制,學校出一位主任,業界代表出一位主任。

網路視頻中心就吸引來了愛奇藝的龔宇等業界核心人物,共同參與平臺的建設。目前學院正在申報碩士和博士點,在一批新媒體教學改革者的引領下,學科建設向前強力推進。

在所有的付出之後,當廖祥忠聽到全球頂級動畫學院法國高勃蘭學院副校長親口說出“你們的學生真的很強”時,無論對自己、對學生還是對中國新媒體產業的未來,他那顆從未停頓的青春之心,更加從容、自信了。

歡迎關注“看電視”姊妹號“有點兒內容”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再觀其理念與運作方式,他突然有了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新技術融合到藝術中是自然、必然地社會發展趨勢,如同紙張之于詩文、膠片之於電影,輾轉之後必然輝煌。

回國後廖祥忠認定數位製作必然會在未來替代所有傳統的製作手段,2001年就在中國傳媒大學創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下的“數位影視製作方向”。

2002年他又注意到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應用已經在美日大行其道,旋即在藝術設計專業下設立“網路多媒體方向”,對接國外的“Multimedia on line(線上多媒體)”。

有了完整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2003年廖祥忠正式向國家申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部很快就批准了。

這個新生專業誕生的年份,正值中國互聯網行業全面興起之時,在那一年,百度在中國超越了Google,成為中國線民首選的搜尋引擎;QQ突破了2億用戶;中國電視數位化試點也正式啟動,是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中國“網路發展年”。

初創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個方向專攻影視的數位化製作,一個方向專攻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體制作,包括多媒體交互技術、網頁設計、網站後臺搭建,流媒體網站設計與開發等。

廖祥忠認為這個專業要想發展得好,必須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要瞭解技術的走向會給藝術的變革帶來什麼。這個層面的思考,被廖祥忠從各個角度滲透在學生的課程當中。

比如廖祥忠特意加入的高數課程,難度可以降低,但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們必須具備。學生們開始學得很痛苦,後來則受用無窮。技術模組和藝術模組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一大的特色。

學生們慢慢嘗到了甜頭,但專業初創時期的廖祥忠,在學校被看作一台悶頭向前沖的“機器”。

這台“機器”的內在動力,是廖祥忠的一種緊迫感:在下一代媒體形態面前,我們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台“機器”也背負著很大的外部壓力,對於“數字藝術”的概念和他的教學方法,學校的一些老師不理解、甚至強烈反對。

但廖祥忠抱定一個想法:用事實說話。“人的信念非常重要,將來事實會說明一切。那幾年我基本不顧外界的聲音,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對藝術規範性東西的理解,我覺得都是不錯的,只不過時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生事物要大膽做出來,出了結果再探討。現在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完全走對了。”

十幾年下來,從這個專業走出來的學生們已經融入中國的新媒體產業。他們或在大型門戶網站中獨當一面,或憑藉自己的創意、設計能力在行業內獨領風騷,更多人成了新媒體產業的基石和中堅力量。

順著這個思路前行,廖祥忠在中國傳媒大學資訊工程學院任副院長時,又創辦了科學與藝術系。

2005年任動畫學院院長時,將原動畫學院與科學藝術系合併為新動畫學院,涵蓋了傳統的視頻製作、數位合成、動畫、網路,形成相對完善的專業體系,他“數位技術與媒體藝術相融合”教育理念的實踐舞臺,也越發開闊、明朗。

讓“探索”成為中國新媒體研究的共同標籤

如果說校園內的學術創新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校園外的天地早已波瀾壯闊。

2006年中國新媒體產業的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成為媒體行業規模和結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

眼見新媒體產業已在全國已成燎原之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領銜創辦了全國新媒體系主任(院長)論壇。此後,全國有關的高校自發成立了論壇的執行委員會,並推選廖祥忠任第二屆論壇的輪值主席。

2007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論壇,目標直指中國新媒體的學術積累與學科建設,以“新媒體藝術教育創新與發展”為主題,引發了全國相關的100多位院系領導與7所外國大學院長的熱烈研討,為全國高校自主探索新媒體研究與教育道路的風氣開了個好頭。

更進一步,2013年教育部成立了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把動畫和數位媒體放在一起,從在課程和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宏觀戰略研究、教育品質監控、分類指導等各方面促進中國新媒體教育的發展。

在這個新成立的中國第109個教指委中,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任主任委員,廖祥忠任秘書長。

該教指委把教學分為動畫專業、漫畫專業、數位媒體技術專業、數位媒體藝術專業等幾大板塊,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了深入的調研與標準研究,對整個中國的數位媒體高等教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於是一個以前不可想像的現象出現了,2014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全國新設專業中名列前茅,幾十所高校增設了這一專業。

宏觀問題的研究讓廖祥忠有機會跳出來看待中國的新媒體發展。近五年來,他越來越覺得以網路為載體的各種新媒體產業絕不只是一種媒體,而是一個社會。

自從馬化騰提出“互聯網+”的理論,廖祥忠也反復思考了互聯網的真實屬性,他的結論是“不只是+,還要是++才行”。“++”不只是網路的延伸,而是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社會。

網路的發展,究竟會給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廖祥忠主動擔綱的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資訊研究院“網路與未來社會中心”,就致力於這個方向的研究。

而且廖祥忠對未來中國的網路社會持非常樂觀的態度。他的依據是,聰明與勤奮是中國人最大的特質,這個特質決定了中國在農耕時代的無往不勝。但進入工業社會,僅靠個人的聰明已經不夠了,還需要團結與合作,群體的創造力才能得以顯現。

“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馬雲這樣的互聯網英雄將大量湧現,中國一定會有更多傑出的、世界級的人物出現,所以我對中國網路社會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說話時,廖祥忠十分篤定。

廖祥忠進一步預言,在網路技術的基礎上,再過若干年,“廣電”的概念也會慢慢消失,這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步伐。

他認為目前所有的媒體,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趨勢作出改變,這也是中央很敏銳地意識到媒體融合的必然性,提出傳統媒體必須抓緊作出戰略調整的原因。“我認為時間不多了,你不主動融合,面對的只能是被吞併,被消融。”

他的預言是有基礎的。“我是一個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以前一到週末我會把很多雜誌抱回家,閉門謝客,專心吸取雜誌上的新鮮內容。微信出現後,這些習慣全改了,小小的一篇微信文章,隨時隨地可以汲取新知識、接收各種回饋;任何一點想法,馬上可以通過搜索獲得海量資訊,比電視、雜誌這樣的單向媒體不是過癮多了嗎?”

“現在早上起來會突然發現,我怎麼沒有看《朝聞天下》的習慣了?研究電視的人都可以脫離電視生存了。”

通過自己想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廖祥忠總結出新媒體領域研究的兩把鑰匙:首先是忽略技術制約的因素。“對互聯網媒體的研究就要忽略頻寬的制約,根據摩爾定律,頻寬的增長是必然的”。

早在四年前,廖祥忠就提出Wi-Fi的全世界覆蓋一定能夠實現,高校應當致力於高速無線寬頻下,海量資訊自由傳播後的媒體結構變革研究;

其次是忽略成本。“很多在當下看起來資金門檻高不可攀的領域,未來一定會有個人化集成化的廉價媒體平臺出現,今天1億元才能解決的事,未來很可能一元錢就行了,錢多錢少不是問題,能否實現才是研究的重點”。

未來在於傳承與貫通

說來有趣,如今癡迷於新媒體教育的廖祥忠,自己接受新媒體概念的過程遠比他人痛苦。

1986年,廖祥忠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本科讀的是電視發送專業。在模擬技術時代,他是狂熱的無線電愛好者,錄影機、彩電、音響玩得非常嫺熟,在發燒友的圈子裡小有名氣。畢業後他留校任教,接觸電視製作後,又在職讀了電視新聞專業的碩士學位課程。

學完之後還不滿足,在導師高鑫先生的鼓勵下,考上了高先生“電視藝術美學”的博士研究生。高鑫老師非常開明,認為數字媒體代表未來發展方向,鼓勵廖祥忠一定要勇猛前行。讓對模擬技術駕輕就熟的廖祥忠放下自己的強項從頭來過情何以堪,他從內心深處就非常排斥模數轉換。

但畢業于北京大學的高鑫教授眼光銳利獨到,教學細緻入微,他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新媒體,但就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未來的技術走向等等課題,每天做大量相關的剪報,裝訂成冊給廖祥忠看,像父親一樣關心和支持著廖祥忠的發展。

在工科、文科、藝術領域走了一圈的廖祥忠自己也發現,中國以前的院系設置,對交叉學科並不是特別重視,而往往是變革發生的時代,交叉學科容易出現閃光點。

有了這樣的導師和這樣的認識,30歲的廖祥忠有了真正坐下來潛心研究數位媒體的心理準備。他閱讀了大量數位技術的前沿書籍,又對各國的媒體發展理論下足了功夫,才完成了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全情投入的思想轉換過程,也堅定了自己從事教學與研究的人生道路。

後來14年的教育生涯,他常常想起高鑫先生對自己的點撥,同時深感在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師資是最大的困惑。新媒體是一個在業界能夠迅速取得成果的領域,能夠立刻把理想變為現實,在高校裡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好的師資一定在業內,不想來教學。

所以最佳的、在國外已經得到驗證的師資構成是,聘用業界的高手做兼職教師。但這一打通學校與社會的舉措,在中國實施起來有很多障礙。

比如目前很多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的定位完全根據自己的基礎與沿革而定,五花八門。再加上沒有現成的專業畢業生,只能在現有的學生中慢慢培養適合教師的苗子。廖祥忠為此頗費了一番思量。

他仔細分析了當時國外出現的三五個教授帶著30幾個業界英才充當的兼職老師,推動一個專業、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成功先例,認為業界的老師們把自己的實踐和學生的靈感放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激發自身更大的創業熱情和學生們學以致用的學習動力。

新媒體領域的創新,無論是思想上的還是現實中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的。關起門來辦教育,尤其是在新興學科中,只考慮教師資質、師生比例等外在因素,無異於作繭自縛。改變從身邊開始,目前傳媒大學的新媒體教學,有三分之一的老師來自業界。

外來的老師一聽“三國殺”等新鮮玩意兒都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做的,立馬從創造力的角度開始和學生們平等對話,教學雙方都很快樂且有收穫。

這些業界的風雲人物能到場講課,把他們請進學校的人要精心設計、量體裁衣,要付出時間、精力、信譽甚至是人品,業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士,看重的首先是學校的態度和思路,在市場經濟新媒體大潮中摸爬滾打的他們,不會把寶貴的實踐經驗消耗在無關的應酬中。

“這正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我經常呼籲引入好的兼職老師,很多學校的顧慮我也理解,中國做事講究名正言順,生怕改革過程中的冒名造假與管理混亂。我的辦法是打開門窗上公開課。”

打破疆界,首先要從意識上開始,尤其是院系領導能認真準備、躬身去請人才。這樣的思路,在中國傳媒大學又被放大為“互聯網資訊研究院”這樣的新媒體領域的新型學院。

蘇志武校長親自掛帥當院長,出於對國家發展互聯網戰略的積極回應,在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的指導下,這個學院定位于成為國家互聯網資訊方面的智庫。

開門辦學是這個學院的鮮明特徵,學院下設的網路視頻研究中心、網路與未來社會研究中心、媒體跨界研究中心等等,在運轉方式上都鼓勵與外界聯合,實行雙主任制,學校出一位主任,業界代表出一位主任。

網路視頻中心就吸引來了愛奇藝的龔宇等業界核心人物,共同參與平臺的建設。目前學院正在申報碩士和博士點,在一批新媒體教學改革者的引領下,學科建設向前強力推進。

在所有的付出之後,當廖祥忠聽到全球頂級動畫學院法國高勃蘭學院副校長親口說出“你們的學生真的很強”時,無論對自己、對學生還是對中國新媒體產業的未來,他那顆從未停頓的青春之心,更加從容、自信了。

歡迎關注“看電視”姊妹號“有點兒內容”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