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馬鞍山: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馬鞍山樣板”

綠色, 是馬鞍山的鮮亮底色:青山滴翠, 碧水常清;綠色, 更是這座城市的發展主色:生態文明與綠色經濟融合共贏, 保護發展同步, 山水財富兼得。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 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 在發展中保護, 自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個生態文明的“馬鞍山樣板”呼之欲出。

規劃先行 為青山綠水“保駕護航”

2017年, 一場治水“旋風”在馬鞍山市城區各條水系上刮得起勁。 黃家塘印山支流全面控源截汙、溝渠清淤換水;東湖清水注入, 波光粼粼, 告別“一潭死水”;蘆塘支渠, 一塊塊混凝土預製板在工人的拼接下構成渠邊護坡, 撒上草籽, 成就一片綠意盎然……PPP治水模式開出“一河一策”藥方, 傾注多方智慧, 38條水系持續發力、踏實治水, 實現了城區水環境的長“制”久安。 這一切都利益於馬鞍山為打造“生態強市”,

堅持規劃先行, 為青山綠水“保駕護航”。

對於生態的珍視與呵護, 馬鞍山人從未有一刻懈怠。 向著“生態強市”的美好未來, 2017年馬鞍山再次踏上逐夢“綠富美”的全新征途。 翻開《馬鞍山市2017年生態強市建設工作要點》, 令人感覺“綠意撲面”。 “綠色發展”理念猶如一條紅線, 串起7大類32項內容, 以改善環境品質, 增強生態競爭力為核心, 促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2017年, 馬鞍山全面啟動市、各縣和博望區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設定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 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範圍之內。 與此同時, 政績考核的“指揮棒”也越來越指向綠色低碳, 一場場培訓、一次次目標考核如雨點般落下。 2017年, 馬鞍山市首次委託協力廠商機構,

對各載體單位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開展評估, 評估結果成為各單位年度考核依據之一, 對有重大問題的單位堅決實施“一票否決”。

頂層設計逐步完善, 生態環保制度建設也不斷健全。 馬鞍山在全省率先制定《馬鞍山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馬鞍山市大氣污染防治檢查督查工作方案》;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制定土壤防治工作方案;《石臼湖自然保護區整體規劃》編制完成, 為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僅2017年, 馬鞍山市就制定實施了淘汰落後產能、採石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畜禽規模養殖管理、非法和無證碼頭整治、非煤礦山綜合整治等17項全市性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環保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和規範化取得積極成效。

目前, 馬鞍山市沿江各縣、區均建立了三級河長體系, 長江馬鞍山段共設縣、區級河長6名, 鄉(鎮、街道)級河長11名, 村(社區)河長40名。 如今的馬鞍山市, 每一條河流、每一片林區都有了自己的“管家”, 體系之完備、覆蓋面之廣、工作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定花山鳳凰湖

重拳出擊 嚴守生態底色

冬日的石臼湖上, 碧波萬頃。 遠道而來的白天鵝在湖面上時而婉轉低鳴, 時而淩空亮翅, 時而入水覓食, 好一幅美景。 這是馬鞍山用兩個月的時間, 拆除了原來湖面上密佈的圍網、放倒成林的竹竿, 才還原了這裡超10萬畝水面的煙波浩渺。

石臼湖跨蘇皖兩省, 總面積接近208平方公里, 是我省省級水禽濕地自然保護區, 並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上世紀90年代開始, 沿湖村民圍網養殖亂象叢生, 造成水質下降, 長江魚類難以洄游繁殖, 以及侵佔候鳥遷徙場地等, 嚴重破壞石臼湖生態環境。 為嚴守生態底色, 馬鞍山市政府重拳出擊, 2017年11月起, 歷時兩個月拆除圍網面積10萬多畝, 總長度約1400公里。馬鞍山市博望區石臼湖管委會負責人陶健欣慰地告訴記者:“過去石臼湖的鳥類是非常多的,圍網養殖以後,這些鳥類到冬天,沒有地方生存了,就越來越少。這次圍網拆掉以後,有很多天鵝、大雁、白鷺都回來了,圍網整治效果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馬鞍山市還與江蘇南京市有關部門建立協調機制,從設立禁漁期、推進湖長制、清理非法網具、嚴禁獵捕鳥類等工作入手,加大石臼湖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使石臼湖能夠再現“石臼漁歌”美景,回歸候鳥樂園。

嚴守生態底色,還須守護與治理並軌同行。2017年4月27日,中央環保督查組進駐安徽之後,省環保督察組進駐馬鞍山,馬鞍山各相關部門手持利劍斬沉屙,大批環境問題得到治理。整治期間,全市環保系統共計下達各類執法文書1262份,立案查處246件,實施行政處罰131件,處罰金額517.3萬元,實施限制生產、停業整頓664家,查封扣押108起,移送行政拘留11起,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移送2起。此外,馬鞍山還開展化工企業環境專項排查、打擊“地條鋼”生產企業、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非法碼頭專項整治等行動,共實施完成3083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項目,淘汰黃標車1.5萬輛,將秸稈禁燒區由17平方公里擴大到150平方公里。長江馬鞍山段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成效顯著,目前,沿線83家非法無證碼頭全部徹底拆除,29家船舶修造企業全部停產整治,整改完成34家違法排汙小企業。

產業助力 讓綠水青山“生金吐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馬鞍山市第九次黨代會將“生態強市”目標確定為興市之路、強市之本。馬鞍山人深知,除了牽動“頂層設計”的“牛鼻子”,還要點燃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才能真正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起來。

在馬鞍山市當塗經濟開發區,一邊是當塗發電有限公司,一邊是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相隔不過數百米。這兩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企業卻通過一根蒸汽管道相連。原來,發電生產可產生大量富餘蒸汽,而國星生化是用氣大戶,生產需要大量的蒸汽,一根管道實現產業鏈間迴圈經濟。電廠富餘蒸汽年可實現經濟效益上千萬元,國星生化供汽成本也大大降低。不僅如此,國星生化還關停了8台鍋爐,年累計減少用煤量4萬噸,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作為一個典型的重工業城市,馬鞍山的綠色發展率先就是從工業開始。針對煉鋼、煉鐵、鑄造、機械加工、造紙等行業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馬鞍山市按照治理改造一批、加強監管一批、關停取締一批的原則,逐一開展整治,淘汰落後產能,完善長效監管機制。鋼鐵企業實現脫硫脫硝全覆蓋、燃煤鍋爐全淘汰;和縣15家豆製品加工作坊完成取締停產和搬遷入“城”;“華東鑄造之鄉”含山縣242家鑄造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或兼併重組……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製造業水準進一步提升。

發展迴圈經濟,馬鞍山同樣大有作為。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資源綜合利用及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馬鞍山串起迴圈經濟產業鏈,實現了“企業小迴圈,園區中迴圈,周邊地區大循環”。加快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生產全過程深度融合,推動安徽工業雲平臺等一批互聯網產業重點專案建設,推進綠色製造再上新臺階。

此外,馬鞍山市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核心生態資源進行優先保護,發展低密度、小規模、容量控制性的生態旅遊,把生態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作為景區建設發展的第一要素,加強生態旅遊產品打造,不斷崛起現代林業園區、現代漁業園區、生態型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人人為“綠” 讓“山水都”繪出生態新藍圖

綠色,是馬鞍山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伴隨著冬日的小雨,在馬鞍山市農村改廁試點村——向山鎮石馬村裡,用了幾十年旱廁的村民楊仁鳳,這兩天喜上眉喜梢。“以前的廁所髒,又有蒼蠅又有蛆,子女和孫子都不想回來。現在村裡幫我們改造了好廁所,我們老人用著方便又乾淨。”作為第一批用上新廁所村民,楊仁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17年以來,馬鞍山市堅持把農村廁所改造提升與全域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同部署、同規劃、同建設,強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堅持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佈局、推進、運營和維護,鼓勵部分中心村建設微動力或動力汙水處理設施,爭取在2019年底完成164421戶農村改廁任務,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

伴隨著生態紅利惠及的人越來越多,生態文明理念開始在市民中廣泛傳播,並愈發成為共識。今年,馬鞍山將大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消費、綠色採購等創建活動,培養居民節儉節約的綠色生活習慣,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還將加強公交樞紐、專用車道、步行道、自行車道、休閒步道等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的推廣應用,推動綠色出行。

一半山水一半城,“綠色”作為馬鞍山的點睛之筆,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重中之重,更是貫穿于城鄉建設始終。截至2016年,全市林地面積達124.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4.56%;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39.46平方公里,綠化覆蓋面積42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1.45%、4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98平方米。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經過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實踐,馬鞍山市生態面貌日益變新,到處都披上了生機盎然的“綠色”新裝。

總長度約1400公里。馬鞍山市博望區石臼湖管委會負責人陶健欣慰地告訴記者:“過去石臼湖的鳥類是非常多的,圍網養殖以後,這些鳥類到冬天,沒有地方生存了,就越來越少。這次圍網拆掉以後,有很多天鵝、大雁、白鷺都回來了,圍網整治效果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馬鞍山市還與江蘇南京市有關部門建立協調機制,從設立禁漁期、推進湖長制、清理非法網具、嚴禁獵捕鳥類等工作入手,加大石臼湖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使石臼湖能夠再現“石臼漁歌”美景,回歸候鳥樂園。

嚴守生態底色,還須守護與治理並軌同行。2017年4月27日,中央環保督查組進駐安徽之後,省環保督察組進駐馬鞍山,馬鞍山各相關部門手持利劍斬沉屙,大批環境問題得到治理。整治期間,全市環保系統共計下達各類執法文書1262份,立案查處246件,實施行政處罰131件,處罰金額517.3萬元,實施限制生產、停業整頓664家,查封扣押108起,移送行政拘留11起,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移送2起。此外,馬鞍山還開展化工企業環境專項排查、打擊“地條鋼”生產企業、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非法碼頭專項整治等行動,共實施完成3083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項目,淘汰黃標車1.5萬輛,將秸稈禁燒區由17平方公里擴大到150平方公里。長江馬鞍山段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成效顯著,目前,沿線83家非法無證碼頭全部徹底拆除,29家船舶修造企業全部停產整治,整改完成34家違法排汙小企業。

產業助力 讓綠水青山“生金吐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馬鞍山市第九次黨代會將“生態強市”目標確定為興市之路、強市之本。馬鞍山人深知,除了牽動“頂層設計”的“牛鼻子”,還要點燃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才能真正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起來。

在馬鞍山市當塗經濟開發區,一邊是當塗發電有限公司,一邊是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相隔不過數百米。這兩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企業卻通過一根蒸汽管道相連。原來,發電生產可產生大量富餘蒸汽,而國星生化是用氣大戶,生產需要大量的蒸汽,一根管道實現產業鏈間迴圈經濟。電廠富餘蒸汽年可實現經濟效益上千萬元,國星生化供汽成本也大大降低。不僅如此,國星生化還關停了8台鍋爐,年累計減少用煤量4萬噸,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作為一個典型的重工業城市,馬鞍山的綠色發展率先就是從工業開始。針對煉鋼、煉鐵、鑄造、機械加工、造紙等行業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馬鞍山市按照治理改造一批、加強監管一批、關停取締一批的原則,逐一開展整治,淘汰落後產能,完善長效監管機制。鋼鐵企業實現脫硫脫硝全覆蓋、燃煤鍋爐全淘汰;和縣15家豆製品加工作坊完成取締停產和搬遷入“城”;“華東鑄造之鄉”含山縣242家鑄造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或兼併重組……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製造業水準進一步提升。

發展迴圈經濟,馬鞍山同樣大有作為。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資源綜合利用及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馬鞍山串起迴圈經濟產業鏈,實現了“企業小迴圈,園區中迴圈,周邊地區大循環”。加快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生產全過程深度融合,推動安徽工業雲平臺等一批互聯網產業重點專案建設,推進綠色製造再上新臺階。

此外,馬鞍山市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核心生態資源進行優先保護,發展低密度、小規模、容量控制性的生態旅遊,把生態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作為景區建設發展的第一要素,加強生態旅遊產品打造,不斷崛起現代林業園區、現代漁業園區、生態型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人人為“綠” 讓“山水都”繪出生態新藍圖

綠色,是馬鞍山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伴隨著冬日的小雨,在馬鞍山市農村改廁試點村——向山鎮石馬村裡,用了幾十年旱廁的村民楊仁鳳,這兩天喜上眉喜梢。“以前的廁所髒,又有蒼蠅又有蛆,子女和孫子都不想回來。現在村裡幫我們改造了好廁所,我們老人用著方便又乾淨。”作為第一批用上新廁所村民,楊仁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17年以來,馬鞍山市堅持把農村廁所改造提升與全域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同部署、同規劃、同建設,強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堅持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佈局、推進、運營和維護,鼓勵部分中心村建設微動力或動力汙水處理設施,爭取在2019年底完成164421戶農村改廁任務,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

伴隨著生態紅利惠及的人越來越多,生態文明理念開始在市民中廣泛傳播,並愈發成為共識。今年,馬鞍山將大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消費、綠色採購等創建活動,培養居民節儉節約的綠色生活習慣,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還將加強公交樞紐、專用車道、步行道、自行車道、休閒步道等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的推廣應用,推動綠色出行。

一半山水一半城,“綠色”作為馬鞍山的點睛之筆,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重中之重,更是貫穿于城鄉建設始終。截至2016年,全市林地面積達124.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4.56%;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39.46平方公里,綠化覆蓋面積42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1.45%、4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98平方米。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經過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實踐,馬鞍山市生態面貌日益變新,到處都披上了生機盎然的“綠色”新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