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德浛洸鎮有個“小西關”?

古鎮老街的老建築

廣州會館舊址

在英德浛洸鎮, 有一座“小西關”, 各種清末時期的舊商鋪、老宅以及中西合璧的騎樓, 讓人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廣州。 該鎮臨江而建的廣州會館已有150多年歷史, 至今保存較為完好。 日前, 記者在浛洸鎮河邊街看到, 這座廣州會館已被圍蔽, 處於維修謝客狀態。

為何選擇現在重修廣州會館?修繕之後會重現150多年前的原貌嗎?近日, 記者走訪了浛洸鎮相關部門,

對廣州會館等一批古建築的重修計畫一探究竟。

150年前廣州會館長什麼樣?

據記載, 廣州會館創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 作為廣州商民在粵北異鄉會友議事、調解生意糾紛的場所, 廣州會館在那個年代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被譽為“風水寶地”。 那麼, 當年的廣州會館長什麼樣呢?

浛洸鎮有1500多年的縣級建制史, 上通陽山、連縣, 下抵清遠、廣州, 水路交通方便。 清澈的連江從鎮上蜿蜒流過, 自古就是英德市西部的重鎮。 據長期研究清遠史志的文史專家羅耀輝在《千年古邑——浛洸》中闡述, 廣州會館選擇在河邊碼頭而建, 足見廣州客商的實力和眼光, 也可視為這座古鎮開放包容形象的象徵。

百年前的連江水運繁忙, 貨如輪轉,

臨近碼頭的位置堪稱商業旺地, 南北百貨, 均需船運, 每天進出古鎮各碼頭的船隻少則百艘, 多時也有兩三百艘。 碼頭自然是物流集散地, 商賈、販夫各色人馬川流不息。

客居異鄉的廣州商賈, 在遇到挫折和失意時, 難免也會思念親人和家鄉, 而廣州會館的存在, 則可以在心情低落時得到一絲慰藉。 很多老浛洸人還記得, 會館的客房小廳的牆柱上, 刻有“寄身天地誰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的一副對聯, 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獲“得意”, 如“歸家”。

記者從浛洸鎮文史部門查閱史料得知, 廣州會館建築面積約790平方米, 以石柱、石板及磚木結構為主。 當年會館前古樹參天, 門前還有帶別致圓拱門的庭院圍牆, 設三廳兩廂, 大門及兩側均用青麻石塊砌成,

門楣石匾上陰刻“廣州會館”四字, 蒼勁雄渾。 在正門牆體與屋簷結合處, 有巨楠木浮雕“武松打虎”“十八相送”“三英戰呂布”等古代人物故事組畫, 燕山牆簷下也有“赤壁之戰”“姜子牙封神”等精美的青磚浮雕, 栩栩如生。 頗為遺憾的是, 廣州會館的主體建築年久失修, 已出現多處的破損, 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為何會館牆體嵌有“禁賭碑”?

近百年來, 隨著水運的衰落, 曾經往返粵北小鎮的貨船小舢漸漸稀少, 今天的廣州會館門可羅雀, 一幅暮年垂老的景象。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 會館臨街一面的磚牆裡, 嵌有一塊清代的青石“告示”碑, 上面的石刻內容還清晰可辨, 落款的年代為“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仔細研讀文字,

才發覺這塊石碑原來是當年英德縣衙門立下的禁賭告示碑。 原來, 當年的廣州會館地處古鎮河畔繁華熱鬧, 常有小販流民等在會館門前開設地攤或借賣食物為名擲色賭博, 更因爭地擺賣相互鬥毆, 令會館的秩序大受影響。 會館的管理方多次出面平息也未見效, 無奈之下不得不報官府求援。

碑文描述, “以為公眾地段人人得而開之, 常有因爭地擺互相鬥毆”。 衙門聞訊, 為維持會館的社會文明形象, 下令刻碑永遠禁止在廣州會館門口石欄杆內開設地攤賭博及借賣食物引賭。 禁賭石碑最後被鑲嵌在會館的外牆裡, 可見當年官府對會館門面的重視, 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會館的昔日社會地位。

古鎮為何那麼多“西關大屋”?

近年來由於居民逐漸外遷,古鎮老街的人氣已不復當年的興旺,但因保留了濃郁的嶺南舊商業風貌,時常還會吸引一些攝影愛好者來此采風。“我很喜歡這裡那些上百年歷史的老鋪面、舊碼頭、古老的街巷,很有老廣州的味道。”昨天,來自廣州的幾名遊客說。古鎮老街上除了廣州會館,至今還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西關風情的百年老宅,青磚黑瓦配“木趟櫳”,值得玩味。

浛洸地方史記載,明末清初,浛洸已有“總商埠”之稱,管轄英西132個子商埠,當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以及廣州、肇慶等地商販均來往此地經商。特別是抗戰爆發後,大批珠三角的民眾,尤其是廣州客攜妻帶子蜂擁而來。浛洸鎮恰好在連江的中下游,遠離都市,社會穩定,沿連江水路到浛洸鎮定居、經商、逃難的人約達2萬。

經濟實力強大的廣府人善經商,古鎮一座小小的廣州會館當然不能再滿足他們的需要。不少有錢的廣州人開始在鎮上興業置產,棲息安居,將濃濃的西關風情帶到這山清水秀的粵北深山。在古鎮的河邊街、民主街,狹窄的巷子兩旁,古樸的西關大屋一家挨著一家。精美的窗楣,洋氣的門樓,有的已經荒草叢生,有的改頭換面仍有人居住,見證著那個時代廣州人的一段難忘的客居歲月。

浛洸現有7萬餘人,目前共有姓氏266種,其姓氏之多之雜,很多連《百家姓》裡也找不到,如決、天、資、草等姓氏,在省內的小鎮也是罕見,充分展現了浛洸古鎮的“通衢”移民之悠久。據浛洸文史研究者曾蘭芳介紹,浛洸鎮的姓氏之多,在省內堪稱一大奇觀,這其中也包括當年來浛洸避難的很多廣州客,他們的後人至今還跟沿海地區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資訊溝通。上百年的移民史,從姓氏、建築、經商、教育等方面,在文化上塑造了古鎮浛洸的獨特風貌。

今年80多歲的老人桃連盛,當年祖上就是從番禺遷居來浛洸鎮的。老人至今守著民主街一幢百年祖屋的舊門面,靠著賣草藥、飼料謀生。“當年的街道比現在熱鬧多了,各種‘北貨’和‘廣貨’從碼頭上上下下,街兩旁開的客棧、茶葉店、豆腐店生意興隆。”老人說,他小時候就是隨父母走難來古鎮做生意,目睹了古鎮的興衰變遷。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去廣州會館與老鄉喝茶聊生意的時光。“現在會館到處長草,沒人去了。”老人滿是褶皺的臉上,流露出幾許落寞與遺憾。

會館重修能重拾舊貌嗎?

當廣州會館被罩上面紗,準備開啟“美容”時,社會對它的關注度更高了。廣州會館的保存,已成為浛洸鎮作為粵北重鎮的一個重要歷史佐證。

1949年之後,廣州會館先後被鎮衛生院、鎮企業辦公室、文化站臨時徵用。1984年,浛洸鎮文化站遷移到廣州會館,1991年會館被政府正式確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歲月的洗禮後,會館的一些古建築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何讓會館重歸歷史舊貌,傳承廣府文化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記者昨天從當地鎮政府瞭解到,廣州會館等一批古建築將成為振興浛洸鎮的鄉村旅遊文化載體,當地政府配合打造經濟強鎮的實施,計畫修繕古城門、廣州會館等文化古跡,發展地方旅遊服務。

“這些年,當地政府圍繞鄉土歷史文化開展了大量工作,搬遷了佔用會館的單位,修編了古鎮的文史叢書。”鎮政府一位官員透露,目前該鎮已經提交了會館修繕的相關方案,等待開會討論通過招標方案。

英德市文博部門的一位元專家向記者反映,會館具有經濟發展歷史研究價值,相關部門也曾發起修繕方案的制定,搜集了不少會館的史料。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初步估算維護資金大概需要200萬~300萬元。目前對會館採取的圍蔽措施,主要是從建築安全防盜的角度考慮,因局部構件鬆動,要防止遊客擅自進入,避免出現安全意外。

文、圖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曹菁

編輯 | 廣州日報全媒體

近年來由於居民逐漸外遷,古鎮老街的人氣已不復當年的興旺,但因保留了濃郁的嶺南舊商業風貌,時常還會吸引一些攝影愛好者來此采風。“我很喜歡這裡那些上百年歷史的老鋪面、舊碼頭、古老的街巷,很有老廣州的味道。”昨天,來自廣州的幾名遊客說。古鎮老街上除了廣州會館,至今還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西關風情的百年老宅,青磚黑瓦配“木趟櫳”,值得玩味。

浛洸地方史記載,明末清初,浛洸已有“總商埠”之稱,管轄英西132個子商埠,當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以及廣州、肇慶等地商販均來往此地經商。特別是抗戰爆發後,大批珠三角的民眾,尤其是廣州客攜妻帶子蜂擁而來。浛洸鎮恰好在連江的中下游,遠離都市,社會穩定,沿連江水路到浛洸鎮定居、經商、逃難的人約達2萬。

經濟實力強大的廣府人善經商,古鎮一座小小的廣州會館當然不能再滿足他們的需要。不少有錢的廣州人開始在鎮上興業置產,棲息安居,將濃濃的西關風情帶到這山清水秀的粵北深山。在古鎮的河邊街、民主街,狹窄的巷子兩旁,古樸的西關大屋一家挨著一家。精美的窗楣,洋氣的門樓,有的已經荒草叢生,有的改頭換面仍有人居住,見證著那個時代廣州人的一段難忘的客居歲月。

浛洸現有7萬餘人,目前共有姓氏266種,其姓氏之多之雜,很多連《百家姓》裡也找不到,如決、天、資、草等姓氏,在省內的小鎮也是罕見,充分展現了浛洸古鎮的“通衢”移民之悠久。據浛洸文史研究者曾蘭芳介紹,浛洸鎮的姓氏之多,在省內堪稱一大奇觀,這其中也包括當年來浛洸避難的很多廣州客,他們的後人至今還跟沿海地區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資訊溝通。上百年的移民史,從姓氏、建築、經商、教育等方面,在文化上塑造了古鎮浛洸的獨特風貌。

今年80多歲的老人桃連盛,當年祖上就是從番禺遷居來浛洸鎮的。老人至今守著民主街一幢百年祖屋的舊門面,靠著賣草藥、飼料謀生。“當年的街道比現在熱鬧多了,各種‘北貨’和‘廣貨’從碼頭上上下下,街兩旁開的客棧、茶葉店、豆腐店生意興隆。”老人說,他小時候就是隨父母走難來古鎮做生意,目睹了古鎮的興衰變遷。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去廣州會館與老鄉喝茶聊生意的時光。“現在會館到處長草,沒人去了。”老人滿是褶皺的臉上,流露出幾許落寞與遺憾。

會館重修能重拾舊貌嗎?

當廣州會館被罩上面紗,準備開啟“美容”時,社會對它的關注度更高了。廣州會館的保存,已成為浛洸鎮作為粵北重鎮的一個重要歷史佐證。

1949年之後,廣州會館先後被鎮衛生院、鎮企業辦公室、文化站臨時徵用。1984年,浛洸鎮文化站遷移到廣州會館,1991年會館被政府正式確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歲月的洗禮後,會館的一些古建築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如何讓會館重歸歷史舊貌,傳承廣府文化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記者昨天從當地鎮政府瞭解到,廣州會館等一批古建築將成為振興浛洸鎮的鄉村旅遊文化載體,當地政府配合打造經濟強鎮的實施,計畫修繕古城門、廣州會館等文化古跡,發展地方旅遊服務。

“這些年,當地政府圍繞鄉土歷史文化開展了大量工作,搬遷了佔用會館的單位,修編了古鎮的文史叢書。”鎮政府一位官員透露,目前該鎮已經提交了會館修繕的相關方案,等待開會討論通過招標方案。

英德市文博部門的一位元專家向記者反映,會館具有經濟發展歷史研究價值,相關部門也曾發起修繕方案的制定,搜集了不少會館的史料。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初步估算維護資金大概需要200萬~300萬元。目前對會館採取的圍蔽措施,主要是從建築安全防盜的角度考慮,因局部構件鬆動,要防止遊客擅自進入,避免出現安全意外。

文、圖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曹菁

編輯 | 廣州日報全媒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