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從鄭州向北四小時 太行山林州馬鞍堖兩日休閒遊

堖, 意思是小山頂, 以堖做為村名, 可知這個村子一定是處於山頂之上。 五一假期, 看著一支支隊伍結伴出行, 心裡也很著急, 想著去一個幽靜的地方轉一轉。 可當看到要背大包, 還要徒步跋涉走相對很虐的線路, 不禁望而生畏。

就在放假前一天, 老柴電話聯繫, 說去林州太行的馬鞍堖村轉兩天, 說還有兩個同行的都是喜歡攝影的, 而馬鞍堖村也是色友們喜歡的地方之一, 於是就有了馬鞍堖兩日之行。 看名字就知道了, 馬鞍堖村處於山頂之上, 在林州太行大峽谷東側的山脊上面。

要到馬鞍堖村, 必須要上到山頂之上, 過去沒什麼路, 村裡人上下山, 走的是絕壁邊上的羊腸小徑, 如今, 由於聞名世界的滑翔基地就設在這個山脊之上, 所以, 在絕壁邊修建了公路, 雖說是公路, 但路不僅非常狹窄, 而且曲曲彎彎就在懸崖絕壁邊, 坡度極大, 彎道很急, 錯車都很困難。

到了山頂才知道, 這條山脊往南到魯班豁被那個豁口阻斷, 山脊上平地很少, 在懸崖邊上相對平坦的地方, 零星地分佈著幾個自然村, 其中以馬鞍堖村最大、最為集中。

看到這個場景, 想起了那句詩“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

村子裡很安靜, 是因為大多數人已經搬到了山下, 村子裡只剩下留守的老人, 連狗似乎都不養了, 所以聽不到犬吠之聲, 只看到散養的雞在覓食。

清靜的街道, 由於許多房子都沒人住, 街道也成了雞們散步的地方。

這個場景,適合王維的那首詩《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這裡牆邊蹲著的兩位野老,再也不會掛念放牧的兒孫了,因為他們的兒孫大多已經送到山下的學校去上學了。

山上沒有什麼物產,有的只是石頭,當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石頭可一層層揭開的特點,把揭開的石板當成了建房的好材料,塊大、結實、防風、防漏,正是這個特點,馬鞍堖所在的鄉,叫做石板岩鄉。

房頂上的石板層層鋪設,獨具特色。

林州人由於環境艱苦,也造就了吃苦耐勞的性格特點。六七十年代修建紅旗渠,十萬大軍戰太行,硬是從山西引來了濁漳河水。這項舉世震驚的工程的另一個意外收穫是:造就了一大批建築大軍,分散在全國各地,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建築商。看這砌碼得整整齊齊的田埂、牆壁,就可知當地人非同一般的建築工藝了吧。

土裡刨食,崖邊爭命。稍微平坦的地方,只要土有一定的厚度,就會開墾成田地,一代又一代的山裡人在這裡耕作,收穫,也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三餐,富也過,窮也過。

與石頭相伴,自然與石頭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說愛,它給生活帶來了種種的煩惱和不便,說恨,它又給生活帶來了種種的幫助和方便。這,可能也是一種“和諧”吧。

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簡單的生活,未嘗不是一種幸福。辛勞之後,回家吃上媳婦做的撈麵條,那個香啊……

崖上人家。依山就勢,許多房子就建在懸崖上面,而另一面,則還有更高的山。

有時候,一個村子只有一戶人家,獨家成村,也是山區條件惡劣的另一種寫照吧。

原本,這裡生活著很溫馨的家庭,但缺水、少糧、閉塞的環境,使許多人都遷走了。

留守的下來的,多是一些老人,他們也羡慕大城市裡的燈紅酒綠,也喜歡大城市裡的車水馬龍,他們知道那裡的人都過著比自己富裕得多的生活。可是,他們卻只能繼續留在這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如果真到了城市裡,怎麼去養活自己,他們更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辛勞,但心裡踏實,安穩。

站在崖畔,甚至是站在門前,就可以看到太行大峽谷,那裡如今已經開發成了景區,每天車來車往,人潮湧動。

夜裡,站在崖邊,可以看到山下的燈火。

對我來說,站在這裡,是欣賞,對他們來說,可能還有羡慕。想起了我以前寫的一句詩:人羨山裡靜,我慕山外喧。我數百裡外趕到這裡,想找的是清靜,他們想的,可能更多的是想離開這裡,也去體驗城市裡的繁華。

城裡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夜空裡的星星,或者即使能看到,也星光暗淡,很容易讓人忽視了星星的存在,這裡卻不同,滿天繁星,分外靜謐。

月芽兒是忠實的伴兒,看著它也能讓人靜。

還有日出日落,一日復一日。

另一面是峽谷,峽谷兩邊太陽出來的時間會相差很多。

可能是開發成了景區的緣故,峽谷裡近些年熱鬧了起來,顯得山頂上更加冷清了。

看慣了這裡的山,你在心裡可能就少了美,多了不便帶來的痛苦。

清晨的陽光是柔和的。

當有雲霧的時候,看山下,有一種大氣磅礴的美。

我來了,我走了,他們還要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時間,也許是一輩子……

太行兩日,本是想去找清靜的,然而到後才發現,雖然到了清靜之地,心情卻很難真正地清靜下來。或迷戀於那裡的景色,或沉迷於那裡人的生活狀態,不管是行走於山巔,或漫步於崖畔,整個過程一直還是日常生活的延續……

作者:老松

編輯:木木

這個場景,適合王維的那首詩《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這裡牆邊蹲著的兩位野老,再也不會掛念放牧的兒孫了,因為他們的兒孫大多已經送到山下的學校去上學了。

山上沒有什麼物產,有的只是石頭,當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石頭可一層層揭開的特點,把揭開的石板當成了建房的好材料,塊大、結實、防風、防漏,正是這個特點,馬鞍堖所在的鄉,叫做石板岩鄉。

房頂上的石板層層鋪設,獨具特色。

林州人由於環境艱苦,也造就了吃苦耐勞的性格特點。六七十年代修建紅旗渠,十萬大軍戰太行,硬是從山西引來了濁漳河水。這項舉世震驚的工程的另一個意外收穫是:造就了一大批建築大軍,分散在全國各地,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建築商。看這砌碼得整整齊齊的田埂、牆壁,就可知當地人非同一般的建築工藝了吧。

土裡刨食,崖邊爭命。稍微平坦的地方,只要土有一定的厚度,就會開墾成田地,一代又一代的山裡人在這裡耕作,收穫,也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三餐,富也過,窮也過。

與石頭相伴,自然與石頭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說愛,它給生活帶來了種種的煩惱和不便,說恨,它又給生活帶來了種種的幫助和方便。這,可能也是一種“和諧”吧。

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簡單的生活,未嘗不是一種幸福。辛勞之後,回家吃上媳婦做的撈麵條,那個香啊……

崖上人家。依山就勢,許多房子就建在懸崖上面,而另一面,則還有更高的山。

有時候,一個村子只有一戶人家,獨家成村,也是山區條件惡劣的另一種寫照吧。

原本,這裡生活著很溫馨的家庭,但缺水、少糧、閉塞的環境,使許多人都遷走了。

留守的下來的,多是一些老人,他們也羡慕大城市裡的燈紅酒綠,也喜歡大城市裡的車水馬龍,他們知道那裡的人都過著比自己富裕得多的生活。可是,他們卻只能繼續留在這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如果真到了城市裡,怎麼去養活自己,他們更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辛勞,但心裡踏實,安穩。

站在崖畔,甚至是站在門前,就可以看到太行大峽谷,那裡如今已經開發成了景區,每天車來車往,人潮湧動。

夜裡,站在崖邊,可以看到山下的燈火。

對我來說,站在這裡,是欣賞,對他們來說,可能還有羡慕。想起了我以前寫的一句詩:人羨山裡靜,我慕山外喧。我數百裡外趕到這裡,想找的是清靜,他們想的,可能更多的是想離開這裡,也去體驗城市裡的繁華。

城裡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夜空裡的星星,或者即使能看到,也星光暗淡,很容易讓人忽視了星星的存在,這裡卻不同,滿天繁星,分外靜謐。

月芽兒是忠實的伴兒,看著它也能讓人靜。

還有日出日落,一日復一日。

另一面是峽谷,峽谷兩邊太陽出來的時間會相差很多。

可能是開發成了景區的緣故,峽谷裡近些年熱鬧了起來,顯得山頂上更加冷清了。

看慣了這裡的山,你在心裡可能就少了美,多了不便帶來的痛苦。

清晨的陽光是柔和的。

當有雲霧的時候,看山下,有一種大氣磅礴的美。

我來了,我走了,他們還要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時間,也許是一輩子……

太行兩日,本是想去找清靜的,然而到後才發現,雖然到了清靜之地,心情卻很難真正地清靜下來。或迷戀於那裡的景色,或沉迷於那裡人的生活狀態,不管是行走於山巔,或漫步於崖畔,整個過程一直還是日常生活的延續……

作者:老松

編輯:木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