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趵突泉為什麼讓濟南人魂牽夢繞?

恐怕還沒有一個泉像趵突泉一樣, 能夠代表一座城市的靈性, 並左右滿城人的心理感受。 泉水噴濺, 即使我們看不到聽不到,

但是心裡是安靜的, 滋潤的, 豐茂的, 但是如果沒有了泉水, 濟南人的恐慌和焦躁不安情緒明顯增加。 若水位下降到黃色警戒線, 全城人都在關心節水保泉;每個濟南人都會自豪地告訴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 這裡是泉城……

對於濟南而言, 趵突泉不僅僅像清澈的眼睛, 更像它的性格和靈魂。

趵突泉為什麼讓濟南人魂牽夢繞?

首先因為它見證了濟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 濟南古城的建城史, 就是一部向泉水靠近的歷史。

位於濟南東部的城子崖是龍山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面積約在20萬平方米以上, 其建城史達4600年, 這在我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是獨一無二的。 到商代這裡有一個小國叫“譚”, 後被齊國消滅。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

西晉末年, 濟南郡治所由章丘平陵西遷到今天的濟南古城內, 稱曆城。 在古曆城東側, 建了一座新城來安置濟南郡的府衙, 當時叫做東城, 濟南出現了東西二城並治的城市結構。 那時候, 作為古濼水的發源地, 趵突泉就是城市的一道著名景觀了。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宋代, 齊州升為濟南府, 轄曆城等五縣。

北宋時期,曾鞏在濟南擔任齊州太守,他疏通河道,築城防水,並第一個明確把“趵突泉”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古人稱趵突泉為“瀑流”,宋代濟南民間流行“趵突”一說,它們都是象聲詞,發音類似“咕嘟”“噗嚕”等,大概是描摹泉水噴湧時的聲響。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自(渴馬)崖以北,至曆城之西,蓋五十裡,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濟南城基本定型是在明代,現在的濟南人稱之為“明府城”。它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即西元1371年。當時濟南城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修,由土城變成了磚城。修建的濟南城周長12裡48丈,高3丈2尺,共有四門,分別為東門齊川門、西門濼源門、北門匯波門、南門舜田門,這是濟南自古以來規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城建活動,直到清末濟南城的變化都不大。

這個古城順應山勢、泉群和湖河走勢而建,泉與水的特色都很明顯,趵突泉作為群泉之首,更是成為一個地理標誌。

其次是因為趵突泉象徵著濟南的文化和精神。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曾兩次提到它:西元前696年魯桓公和齊襄公曾在泉邊聚會。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啟功等文人,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它的文明底蘊愈加深沉。

曾鞏的《詠趵突泉》:“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曆山塵。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已覺路傍行似鑒,最憐沙際湧如輪。曾城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真是說透了濟南泉水的真諦。當年,就是曾鞏通過對趵突泉、大明湖等的一系列改造工程,把濟南建成了一座“瀟灑似江南”的園林城市。

在趵突泉北岸濼源堂門柱上寫著趙孟頫的著名詩句:“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元代,趙孟頫在濟南任職,以《趵突泉》為題寫下了這樣一首七律:“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明成祖永樂年間,文學家晏璧在《趵突泉》一詩中寫到:“渴馬崖前水滿川,江心泉迸蕊珠園。濟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獨稱第一泉。”“第一泉”的稱號就來自於這裡。

還有兩個李姓的著名文人與趵突泉有關,一個是宋代詞人李清照,一個是明代“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李攀龍就在趵突泉東南處的滄園讀過書,現在,滄園仍是三廳兩院,外廊環繞,曲廊相圍,院裡種滿奇花異草。漱玉泉北邊就是李清照紀念館,有很多人把這裡誤認為是李清照故居。

趵突泉內還有一尊罕見的“雙禦碑”,記載著康熙和乾隆光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康熙到這裡來了3次,乾隆是兩次。“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輝煌時期,猶如夕陽發出迷人的光彩,想當年,兩位帝王都在趵突泉東池北岸的蓬萊社臨水靜坐,品茗賞泉,當它們品嘗到趵突泉水後,就把從北京攜帶的玉泉水全部換成趵突泉水。康熙還給它賜名“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流淌出一條濟南的“文脈”,影響了濟南人的思維,使濟南人形成清澈、寬厚、包容、寧靜、樸實柔順的性格。

最後是因為趵突泉已經融入了濟南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公園裡,人們在漫步、戲水、品茗,感受著清泉帶來的舒適和愜意。我自豪地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北方城市的生活比濟南舒適,這裡百姓熱情,日子過得不疾不緩,社會治安狀況極好,生活成本不高,像極了潺潺流淌的趵突泉水。

在這座泉城,你可以坐遊船環繞護城河和大明湖,可以提著水桶去泉邊接水,還可以到古城區的泉水裡游泳,到泉水邊漫步,體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致。

印象中濟南舊城的景象裡,泉水是千姿百態,有水面上湧上來的,石板縫裡流出來的,甚至還有從民居裡淌出來的。人們可在自家陽臺放下一個水桶把泉水直接提到屋子裡,還可以賞泉、泡茶、品茗、洗菜、洗衣、養魚、撈魚、叉魚、采藕、賣水……泉水的聲音,籠罩著整個城市,泉水的氣息,彌漫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這樣的場景,也許是一種遙遠的記憶,而泉水滋潤出的嫵媚和靈性卻會永遠在這個城市流傳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北宋時期,曾鞏在濟南擔任齊州太守,他疏通河道,築城防水,並第一個明確把“趵突泉”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古人稱趵突泉為“瀑流”,宋代濟南民間流行“趵突”一說,它們都是象聲詞,發音類似“咕嘟”“噗嚕”等,大概是描摹泉水噴湧時的聲響。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自(渴馬)崖以北,至曆城之西,蓋五十裡,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濟南城基本定型是在明代,現在的濟南人稱之為“明府城”。它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即西元1371年。當時濟南城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修,由土城變成了磚城。修建的濟南城周長12裡48丈,高3丈2尺,共有四門,分別為東門齊川門、西門濼源門、北門匯波門、南門舜田門,這是濟南自古以來規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城建活動,直到清末濟南城的變化都不大。

這個古城順應山勢、泉群和湖河走勢而建,泉與水的特色都很明顯,趵突泉作為群泉之首,更是成為一個地理標誌。

其次是因為趵突泉象徵著濟南的文化和精神。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曾兩次提到它:西元前696年魯桓公和齊襄公曾在泉邊聚會。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啟功等文人,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它的文明底蘊愈加深沉。

曾鞏的《詠趵突泉》:“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曆山塵。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已覺路傍行似鑒,最憐沙際湧如輪。曾城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真是說透了濟南泉水的真諦。當年,就是曾鞏通過對趵突泉、大明湖等的一系列改造工程,把濟南建成了一座“瀟灑似江南”的園林城市。

在趵突泉北岸濼源堂門柱上寫著趙孟頫的著名詩句:“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元代,趙孟頫在濟南任職,以《趵突泉》為題寫下了這樣一首七律:“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明成祖永樂年間,文學家晏璧在《趵突泉》一詩中寫到:“渴馬崖前水滿川,江心泉迸蕊珠園。濟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獨稱第一泉。”“第一泉”的稱號就來自於這裡。

還有兩個李姓的著名文人與趵突泉有關,一個是宋代詞人李清照,一個是明代“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李攀龍就在趵突泉東南處的滄園讀過書,現在,滄園仍是三廳兩院,外廊環繞,曲廊相圍,院裡種滿奇花異草。漱玉泉北邊就是李清照紀念館,有很多人把這裡誤認為是李清照故居。

趵突泉內還有一尊罕見的“雙禦碑”,記載著康熙和乾隆光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康熙到這裡來了3次,乾隆是兩次。“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輝煌時期,猶如夕陽發出迷人的光彩,想當年,兩位帝王都在趵突泉東池北岸的蓬萊社臨水靜坐,品茗賞泉,當它們品嘗到趵突泉水後,就把從北京攜帶的玉泉水全部換成趵突泉水。康熙還給它賜名“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流淌出一條濟南的“文脈”,影響了濟南人的思維,使濟南人形成清澈、寬厚、包容、寧靜、樸實柔順的性格。

最後是因為趵突泉已經融入了濟南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公園裡,人們在漫步、戲水、品茗,感受著清泉帶來的舒適和愜意。我自豪地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北方城市的生活比濟南舒適,這裡百姓熱情,日子過得不疾不緩,社會治安狀況極好,生活成本不高,像極了潺潺流淌的趵突泉水。

在這座泉城,你可以坐遊船環繞護城河和大明湖,可以提著水桶去泉邊接水,還可以到古城區的泉水裡游泳,到泉水邊漫步,體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致。

印象中濟南舊城的景象裡,泉水是千姿百態,有水面上湧上來的,石板縫裡流出來的,甚至還有從民居裡淌出來的。人們可在自家陽臺放下一個水桶把泉水直接提到屋子裡,還可以賞泉、泡茶、品茗、洗菜、洗衣、養魚、撈魚、叉魚、采藕、賣水……泉水的聲音,籠罩著整個城市,泉水的氣息,彌漫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這樣的場景,也許是一種遙遠的記憶,而泉水滋潤出的嫵媚和靈性卻會永遠在這個城市流傳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