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或許我們該給系外行星來個準確的定義了

隨著我們的觀星能力越來越高,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太陽系外行星, 有位天體物理學家呼籲對行星的真正含義進行正式定義。

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有著清楚的定義(可憐被逐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1)在繞著太陽公轉(2)具有足夠的自重重量來克服剛體的力量, 從而形成流體靜力平衡(近乎圓形)(3)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但是這些定義並不對系外行星生效, 它們可不圍繞著太陽運動。 並且系外還有容易產生混淆的褐矮星, 沒有人能夠確定它們究竟是巨大的行星還是小型恒星。

2003年由IAU外太空行星工作組制定的定義說, 任何小於恒星的物體, 但大到足以產生氘聚變的物體, 都是褐矮星, 它們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恒星。

但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凱文·施勞夫曼(Kevin Schlaufman)的說法, 這個定義太不謹慎了, 因為氘聚變取決於物體的組成和內部特性。

他建議觀察目標的周圍環境, 因為可以告訴我們它是如何形成的, 而這可能是用來區分褐矮星與行星的關鍵。 該建議被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凱文在文章中解釋道:“行星是通過核心吸積形成的天體, 而褐矮星和恒星是通過直接的引力坍縮形成, 無論是在圓盤上還是在核心尺度上。 ”

但由於難以用觀測來確定圍繞遙遠恒星運動的單個天體的起源, 所以此法還沒有付諸實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