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遊戲世界中,這個95後建了一座紫禁城

2017年11月27日, 在故宮一個偏僻的角落, 幾個年輕人在這裡建起了另一座“故宮”。

它遠看像售樓中心的建築模型, 走近看則像是樂高積木搭成的。 無論是樑柱上的彩畫還是飛簷走獸, 都由一個個小方塊堆起來。 這是一個3D列印出的故宮模型, 建造者是蘇一峻和他的團隊。

從2014年12月到2017年2月, 蘇一峻帶著一個近120人的團隊在一款電腦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中造了這座虛擬故宮。 整個虛擬故宮由“一億多個”方塊構成, 一個午門就用了100多萬個方塊。

這座“故宮”在真故宮中展出了10天左右, 網友們紛紛為蘇一峻點贊, 但也有很多和他玩同款遊戲的人把造故宮視為炫技。

對蘇一峻來說, 這更像是一個從小的執念。

“用積木搭故宮”

蘇一峻第一次看到3D列印出的故宮模型是在11月26日。 差不多一個月前, 他委託北京一家公司把自己造的虛擬故宮列印出來。 拆開包裝, 眼前的故宮還只是一堆零部件, 他“像玩積木一樣把故宮搭了出來。 ”

蘇一峻第一次進故宮是7歲。 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 出發前的那個晚上, 他“興奮得好像夢遊, 不停拍手”。 從廣州坐上兩天一夜的火車就到了北京, 故宮是旅行的重頭戲, 可他們來得不巧。 從2002年開始, 故宮啟動了百年大修計畫。 蘇一峻看到的就是施工中的紫禁城, 很多地方都是“閒人免進”。 在回廣州的路上, 他的背包裡裝了好幾本故宮圖冊, “拿回家翻來覆去地看”, 甚至向父母揚言“要用積木搭一個故宮”。

從那時起, 蘇一峻就想當一個建築師, 還專門學了美術。 因為高考和藝考的雙重失利, 他的建築師夢徹底泡湯, 只能“婉轉地用玩遊戲的方式來跟建築發生關聯”。

2013年11月, 在準備出國留學之餘,

他把時間都拿來玩造建築的遊戲, “保守估計一天要玩8個小時”。 遊戲中, 蘇一峻建造的第一個作品是以日本戰國時期城堡天守閣為原型的日式城堡。 那是他第一次看建築結構圖, 發現它們就“像初中時玩的高達模型說明書, 並不是很難”。

後來蘇一峻又造了一座淺草寺, 這座東京最古老的寺廟讓蘇一峻瞭解了中國建築中特有的鬥栱結構。

鬥栱是木構架建築結構中的關鍵部件, 出現在建築橫樑和立柱之間。 通過把方形的鬥和拱形的栱多重交叉組合, 可以把屋簷的重量傳遞到立柱上。 淺草寺的鬥栱仿製的是唐宋風格, 數量少個頭大, 相比起來, 之後的故宮建築中鬥栱數量多卻個頭小, 作用也從受力需求更多轉變為裝飾需要。

根據宮殿等級的不同, 故宮會在鬥栱下方畫上不同的彩畫樣式。

2014年底, 有團隊找到擅長日式建築的蘇一峻, 請他接手造故宮的項目。 他們早就計畫要建造故宮三大殿, 但始終因為成員不穩定和沒有完整規劃而拖拖拉拉, 中途暫停好久。 在團隊看來, 中式和日式建築頗有相通, 對蘇一峻來說不是很難。 蘇一峻也覺得建了這麼多日式建築, “是時候瞭解中國建築了”。

“滿樹繁花”

接手這個有些“爛尾”的項目時, 此前的團隊已經確定了每個宮殿的位置。 擺在蘇一峻眼前的是冗雜的細節問題, 小到某座建築上的彩畫, 大到宮殿上的鬥栱數量。

在故宮, 重重積累的鬥栱越多就說明這個建築等級越高。 而鬥栱的數量也是蘇一峻判斷建築結構的關鍵。

他們通常會先利用衛星地圖確定故宮內建築的覆蓋範圍, 然後再數鬥栱的個數, 每個鬥栱都連接著一根立柱, 由此逆推出建築的結構, 造出整個故宮。

他們沒法獲得故宮內部資料, 圖書館也很難找到有關書籍, 蘇一峻唯一的資訊來源就是網路。 那段時間他訪問最多的網站就是維琪百科。 輸入關鍵字“故宮”之後, 他會把維琪百科列出的所有書目逐個對照搜索電子版, 然後“把找到的書全部讀完”。

對他來說, 用處最大的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撰寫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因為“清朝所有的建築樣式都是嚴格遵守這本書所示”。

除了外部結構,還有內部陳設。蘇一峻根據現存的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廳和記述清代帝后起居的《清宮述聞》佈置宮室的內部陳設。因為慈禧太后寢宮儲秀宮在故宮有常規布展,他們就把它當作後妃寢宮的室內陳設模版。

最棘手的是故宮有很多未開放區域。為了儘量還原這些區域的面貌,蘇一峻只能“蹭”領導人的光。每次有故宮院長接待某國家元首的新聞,他就會把相關視頻和圖片找來看,由此瞭解一些未開放區域。

比固定建築更費時的是搭御花園,因為“建築是精確的,但植物卻有自己的姿態”。蘇一峻把故宮植物進行盤點分類,發現主要樹木就是松樹、槐樹和柏樹。為了盡可能把這些樹木的姿態展現出來,他運用了不少繪畫技巧中的植物特徵,比如在陽光充沛的地方,樹冠會更加茂盛。又因為故宮的植物大多生長了上百年,“姿態抑揚頓挫”,他還會參考國畫中的樹木表現。

在整個搭建過程中,故宮乾隆花園和御花園的樹木幾乎都是蘇一峻一人負責,“每一棵樹都不可複製”。松樹枝幹曲折,柏樹長得直顏色淺,槐樹最舒展。花卉相對于樹木而言,很難以方塊表現,但蘇一峻還是費盡心思在御花園栽上了一棵盛開的海棠樹。這是御花園僅有的“滿樹繁花”。

這棵海棠花開在御花園東南角的“絳雪軒”殿前。蘇一峻在《清宮述聞》中看到,正是因為皇帝在這裡看到庭前海棠花開,花瓣飄落像下雪,才給這座宮殿取名為“絳雪軒”。現在的故宮已經找不到這棵海棠花,蘇一峻決定讓它一直開在虛擬故宮裡。

“璀璨過”

虛擬世界的工地沒有鋼筋水泥腳手架,也不需要打地基,與其說是造房子,更像搭積木。

搭建故宮的時候,每天晚上八九點,“故宮建築工人”就會出現在遊戲中。他們中絕大部分是學生,這是一天中最空閒的時候。白天只有幾個人的工地上突然熱鬧了,大家首先簡單語音溝通工作進程,然後就各自回到分屬區域進行搭建。

蘇一峻曾在B站上演示搭一間值房的過程。這間太和殿附近的值房是清代皇宮侍衛守夜的地方,構造簡單,也沒有彩畫。即便如此,為了確定屋簷結構,蘇一峻還是敲敲打打幾十次。期間需要不停切換電腦介面,看一眼現實圖片,然後再回到遊戲中多角度觀察,接著再重新調整。

不斷調整是搭建故宮的常態,而完全推倒重來也算是家常便飯。搭建的人不同,呈現的效果也不一樣。曾有人從太和殿上複製了一塊飛簷結構粘貼到天安門上,有些建築則不能很好呈現建築上的彩畫,“一看就感覺很不協調”。這樣的建築只能被“拆遷”。但他們會等到在原址上搭出一個新的建築,新舊對比之後,才會把舊版本徹底移走。

在整個搭建過程中,太和殿重造了3次;天安門造了3個版本;角樓也做了4遍,修建的人跑了四五個。對於這樣費時費力的重造,蘇一峻卻完全不會感到可惜和浪費時間,因為“不先造一個錯的,不會知道一個更好的會是什麼樣”。

2017年2月,蘇一峻和團隊搭建完成了整個紫禁城最後一個建築:內務府。這個負責管理皇家吃喝用度等各種瑣事的機構原先就在靠近太和殿的故宮西側。不過因為清末嚴重破敗,建國後就被完全推平了。蘇一峻只能根據《乾隆京城全圖》和梁思成的著作還原一個想像中的內務府。因為官員職務品級不高,內務府配不上宏大的鬥栱,結構簡單。蘇一峻甚至沒有為它搭造室內陳設,因為壓根找不到資料參考。

當把最後一個方塊壘上內務府的時候,蘇一峻覺得“差不多接近尾聲了。”在這三年裡,“我們中很多人從高中修到了上大學,從上大學修到了畢業”。

因為時常在網站上分享一些造故宮的視頻,蘇一峻被很多圈內人瞭解,網友把他稱為“大神”。在今年受邀參加一次演講的時候,故宮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了他,隨即請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到故宮展出。

2017年11月26日,蘇一峻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故宮。路上工作人員問他認不認路。他在心裡回答:“這一切對我而言再熟悉不過,因為一磚一瓦我們都造過。”

在搭建的過程中,他們經常遊走在虛擬故宮的各個角落,就像是每天都在這裡生活,這也是蘇一峻進行這個項目的原因之一:“降低中國古建築的門檻,讓更多人能接觸到中國古建築。”再次回顧在遊戲中建造故宮的日日夜夜,蘇一峻說,“就像放一個煙花,別去管結果怎樣,反正璀璨過就好”。

看天下406期文化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除了外部結構,還有內部陳設。蘇一峻根據現存的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廳和記述清代帝后起居的《清宮述聞》佈置宮室的內部陳設。因為慈禧太后寢宮儲秀宮在故宮有常規布展,他們就把它當作後妃寢宮的室內陳設模版。

最棘手的是故宮有很多未開放區域。為了儘量還原這些區域的面貌,蘇一峻只能“蹭”領導人的光。每次有故宮院長接待某國家元首的新聞,他就會把相關視頻和圖片找來看,由此瞭解一些未開放區域。

比固定建築更費時的是搭御花園,因為“建築是精確的,但植物卻有自己的姿態”。蘇一峻把故宮植物進行盤點分類,發現主要樹木就是松樹、槐樹和柏樹。為了盡可能把這些樹木的姿態展現出來,他運用了不少繪畫技巧中的植物特徵,比如在陽光充沛的地方,樹冠會更加茂盛。又因為故宮的植物大多生長了上百年,“姿態抑揚頓挫”,他還會參考國畫中的樹木表現。

在整個搭建過程中,故宮乾隆花園和御花園的樹木幾乎都是蘇一峻一人負責,“每一棵樹都不可複製”。松樹枝幹曲折,柏樹長得直顏色淺,槐樹最舒展。花卉相對于樹木而言,很難以方塊表現,但蘇一峻還是費盡心思在御花園栽上了一棵盛開的海棠樹。這是御花園僅有的“滿樹繁花”。

這棵海棠花開在御花園東南角的“絳雪軒”殿前。蘇一峻在《清宮述聞》中看到,正是因為皇帝在這裡看到庭前海棠花開,花瓣飄落像下雪,才給這座宮殿取名為“絳雪軒”。現在的故宮已經找不到這棵海棠花,蘇一峻決定讓它一直開在虛擬故宮裡。

“璀璨過”

虛擬世界的工地沒有鋼筋水泥腳手架,也不需要打地基,與其說是造房子,更像搭積木。

搭建故宮的時候,每天晚上八九點,“故宮建築工人”就會出現在遊戲中。他們中絕大部分是學生,這是一天中最空閒的時候。白天只有幾個人的工地上突然熱鬧了,大家首先簡單語音溝通工作進程,然後就各自回到分屬區域進行搭建。

蘇一峻曾在B站上演示搭一間值房的過程。這間太和殿附近的值房是清代皇宮侍衛守夜的地方,構造簡單,也沒有彩畫。即便如此,為了確定屋簷結構,蘇一峻還是敲敲打打幾十次。期間需要不停切換電腦介面,看一眼現實圖片,然後再回到遊戲中多角度觀察,接著再重新調整。

不斷調整是搭建故宮的常態,而完全推倒重來也算是家常便飯。搭建的人不同,呈現的效果也不一樣。曾有人從太和殿上複製了一塊飛簷結構粘貼到天安門上,有些建築則不能很好呈現建築上的彩畫,“一看就感覺很不協調”。這樣的建築只能被“拆遷”。但他們會等到在原址上搭出一個新的建築,新舊對比之後,才會把舊版本徹底移走。

在整個搭建過程中,太和殿重造了3次;天安門造了3個版本;角樓也做了4遍,修建的人跑了四五個。對於這樣費時費力的重造,蘇一峻卻完全不會感到可惜和浪費時間,因為“不先造一個錯的,不會知道一個更好的會是什麼樣”。

2017年2月,蘇一峻和團隊搭建完成了整個紫禁城最後一個建築:內務府。這個負責管理皇家吃喝用度等各種瑣事的機構原先就在靠近太和殿的故宮西側。不過因為清末嚴重破敗,建國後就被完全推平了。蘇一峻只能根據《乾隆京城全圖》和梁思成的著作還原一個想像中的內務府。因為官員職務品級不高,內務府配不上宏大的鬥栱,結構簡單。蘇一峻甚至沒有為它搭造室內陳設,因為壓根找不到資料參考。

當把最後一個方塊壘上內務府的時候,蘇一峻覺得“差不多接近尾聲了。”在這三年裡,“我們中很多人從高中修到了上大學,從上大學修到了畢業”。

因為時常在網站上分享一些造故宮的視頻,蘇一峻被很多圈內人瞭解,網友把他稱為“大神”。在今年受邀參加一次演講的時候,故宮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了他,隨即請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到故宮展出。

2017年11月26日,蘇一峻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故宮。路上工作人員問他認不認路。他在心裡回答:“這一切對我而言再熟悉不過,因為一磚一瓦我們都造過。”

在搭建的過程中,他們經常遊走在虛擬故宮的各個角落,就像是每天都在這裡生活,這也是蘇一峻進行這個項目的原因之一:“降低中國古建築的門檻,讓更多人能接觸到中國古建築。”再次回顧在遊戲中建造故宮的日日夜夜,蘇一峻說,“就像放一個煙花,別去管結果怎樣,反正璀璨過就好”。

看天下406期文化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