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量子科學家有自己的認識

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 是一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 古希臘的先哲們也曾思考過這一問題。 德謨克利特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原子的集合,

他認為精神是依賴於物質的。 伊壁鳩魯試圖以原子的隨機偏斜運動將他的原子理論統一起來。 而蘇格拉底認為原子論不適用於靈魂或精神,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則強調靈魂的初始運動是他們所能想像的因果鏈的第一環, 康得進而論證人類的自主性是不可能科學地得以理解的。

而在量子力學確立以後, 認為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思索。 愛丁頓等人依據原子事件的不確定性, 相信微觀世界的非確定論特徵可能為人類自由提供科學依據。 現代生物學極大地強化了這種思想, 當今的每個生物學家事實上都接受這種思想。

神經科學對於在結構的最低層次上的神經系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已經有了相當清楚的瞭解,

我們已經學會了越來越客觀地觀察世界和我們自己。 借助於假定兩個客觀世界, 即一個事物的世界和一個思想的世界, 心靈和大腦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於是隨著神經科學的進展, “電腦隱喻”向“腦隱喻”轉變, 誕生了物理主義。 標誌物理主義主張, 每一精神狀態標誌等同於一個標誌的物理狀態。 類型物理主義主張, 每一心理狀態類型等同於一個物理狀態類型, 並且每一心理性質等同於一個物理性質。

量子物理學家玻姆以他的“隱序”概念說明意義的組織方式, 並認為這有助於既克服心物二元論又能避免物理主義的還原論。 他對照現代心理學中所使用的“心理體的”概念引入了一個體意義概念。 體意義與心理體模念上的差別屬於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差別。 "心理體的"這一複合詞通常是在精神和肉體各自獨立存在的意義上使用的, 而“體意義”則是在精神和肉體作為一個整體實在的兩個方面使用的。 玻姆提醒人們注意, 每一具體意義都是以一些可區分元素的某種物理序、安排、聯繫和組織為基礎的。

進化突現主義既反對功能主義又反對還原論的物理主義, 堅持要把心理描述和生物的描述聯繫起來, 並主張意識或精神是在宇宙進化中突現的。 雖然現代神經生物學的認知還未達到解釋主觀性的水準, 我們仍然可以試圖瞭解,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具有內在生命的這種性質是如何產生的。 在宇宙進化過程中所呈現的性質、結構或進程, 不僅先前不存在, 而且體現了某種新穎、科學上難以描述的要素。 生命本身是“突現的”, 意識也是“突現的”。 識的這種似乎偶然的和不可預測的性質並不神秘, 因為它能夠由直覺直接地察知, 甚至可以設想以自組織原理予以科學的說明。

非還原論的物理主義的吸引力在於, 適合人們關於協調世界圖像和統一科學描述的信念, 但達到目的的路途也十分遙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