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這些年知識管理才越來越被提及?

知識管理似乎這兩年一下子火起來了, 被越來越多人提及、重視, 但我們在學校的時候似乎從來也沒人談到知識管理。 這又是為什麼呢?

即使是學校學霸, 走出象牙塔來到真實世界, 也會遇到巨大挑戰。 考試考90分容易, 但是面對現實

問題要「及格」都不容易;我們很「本能」地把我們在學校裡養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遷移到工

作中的學習, 卻發現以往屢試不爽的「老辦法」不再靈光, 反而是屢屢碰壁。 因為:

我們的時間碎片化了, 再也回不到學生時代, 有大把整塊的時間供你揮霍了;

我們的知識碎片化了,

再也沒有人為我們制定好教學計畫, 把現成的成體系的知識灌輸給我們, 面對這麼多要學習的知識, 這麼多乾貨, 我們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習自由化了, 想怎麼學就怎麼學, 沒結果也沒關係, 不再像學校必然有考試的回饋環節;我們陷入了一種「自High式的學習」, 隨著興趣愛好學, 自己覺得自己懂就好了, 結果無法學以致用……

現實挑戰日益增加, 個人卻不能隨之相應成長的時候, 焦慮必然產生。 這其中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

的知識管理出現了問題, 老辦法再也不能適應新挑戰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大家越來越重視知識

管理, 知識管理不斷被提及, 好像新生事物一樣。

原因

為什麼我們從小都在學習, 都在運用知識管理,

但是等到我們工作的時候才遇到知識管理的難題

呢?為什麼以前學習知識的方法不再奏效了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建立系統性的落實到每天行動上的知識管理方**。 是的,

我們一直在學習具體的知識, 但是我們一直就不懂得如何知識管理。 如果我們沒有學會知識管理,

那麼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我們面對工作、學習、生活的挑戰, 處處受挫了。

「知識管理」他人代勞

為什麼說我們從來就沒有學會知識管理呢?

我從兩點來說, 第一, 我們雖然從小都在「親自」學習知識, 但知識管理都是別人「代勞」,

別人在幫我們打理。

「學什麼」是別人替我們管理的, 有固定教材, 規定大綱;

「怎麼學」是別人替我們管理的, 「概況段落大意」,

「默寫全文」……

甚至連輸出都是別人替我們管理的, 考試所有人答的是同一份卷子, 作文也是別人命好題目的。

過去的學校教育是一種頂層設計, 而是面向所有學生千篇一律的頂層設計, 默認學生是被動學習者

的不那麼高級的頂層設計。 我們整個人都被管理著, 管理我們在哪裡學, 管理我們什麼時間

學, 管理我們的一切。 我們不需要動任何的腦筋, 只要去學就好了。 所以, 在學校的時候, 我

們不存在知識管理的問題, 因為早有人替我們做好了知識的管理。 我們只是像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人

而已, 被這個教育流水線批量的生產著, 所有人都用一樣的方式被批量生產, 就像汽車流水線上的

一輛輛汽車, 遵循的是統一標準。

流水線不需要差異化, 甚至厭惡差異化, 而人不是, 頭腦不

是, 遺憾的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 所以我們沒有學會知識管理。

等到我們畢業了, 所有的知識、學習成果和過程的管理都需要我們自己操心, 我們就束手無策了。

這時候, 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是「學校學霸」, 為什麼不能成為

「人生學霸」。 因為, 我們在學習上的身份已經變成兩個:

一個是管理者:知識管理

一個是執行者:學具體知識

如果我們依然延續以往學校時候養成的習慣, 只想做現成的「執行者」, 沒有實現身份的轉變, 學

會自己來「知識管理」, 再在沒有別人替我們管理的情況下, 我們就可能成為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學習焦慮症」患者。

「知識管理」沒有人教

除此以外,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學校也沒有教我們如何做知識管理。

我們先看一個關於學習的冰山模型。 冰山分為三層:海面以上就是知識層面, 是what, 水面以下是

能力層面, 是how, 最底下一層是動機層面, 是why。

我們先看看知識層面的What。 what是什麼意思呢?What就是說我們在學校的時候, 學的具體的知

識:數理化、英語、語文等等。 這是我們學校傳授的重中之重。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 我們現在所用到的, 有多少是我們在學校裡所學的呢, 我們現在學校裡所學的, 又有多少能夠真正解決

現在的實際問題呢?知識的更新換代那麼快, 學校要教多少知識才夠呢?掌握了教材, 考試就不

會超綱;但是在現實中, 我們要掌握多少知識之後, 遇到的問題才不會超綱呢?What層面的知識是

永遠學不完的,如果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What的層面的知識學習,帶來的必然是焦

慮、無力。然而學校最擅長就是傳遞具體的一個個知識而已。

傳統教育只教我們What,並沒有告訴我們冰山底下更有價值的How。How是什麼意思?How就是能

力、方**,也就是「學會如何學習」,其中如何進行知識管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可是這些學校裡面傳授嗎?學校看重的是我們知識掌握的多好,我們能考多少的分數,根本不關注

我們是如何去學的,我們學習的方法是不是高效,除了知識本身以外塑造了自身的什麼能力。當我

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的回饋往往只是更多的題海戰術,讓我們要更認真,更努力而

已,卻沒有告訴我們更加可行且落地的科學方**。而真正學習的核心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借助

學習what的實踐去打造關於how的能力,去打造自己學習的方**。如果我們在學校學習知識

的時候,也順便學會了如何學習,學會了如何管理好自己,鍛煉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執行力,那麼

到職場,我們自然也很容易應對。

所以,我們不會知識管理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沒有系統地研究、探討關於如

何學習,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當我們沒有how的時候,面對問題,我們就像徒手與巨龍搏鬥,場面自然非常悲壯。所以,我

們這次課程,實際上就是著眼於幫助大家打造最有價值的知識管理方**,讓學習科學化。21天訓

練營中所分享的,都是我們自己這麼些年親身實踐,摸爬滾打的血淚教訓;我們經歷過你們在

學習上的痛,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傳遞這些方**,能節省大家時間,不要重複走上同樣的彎

路。21天知識管理方**的探索肯定不是最終版;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把真正的「嚴肅、耐

心、不妥協」的終生學習者召集起來,應用這些方法去實踐,在這個基礎上一起來反覆運算。這是為我

們之前教育當中所缺失的進行補課,也是能造福後來者的希望工程。所以,知識管理不應該只是管理知識,而是應該以能力為導向,在尋求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

程當中去塑造自己的能力,去打造自己的方法,這也是我們這次課程中想帶給大家的。

冰山的最底下的一層是why。往往越底下的東西是越不容易發現的,但卻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往

往所起的作用又是最大的。這個why就是學習的內在動機。你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你進行知識

管理又是為了什麼?

不同人的why是不同的,它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雖然說知識管理是how層面的,並不涉及到

why層面的東西,但是因為這個話題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在課程中也提到了托爾斯泰,提到了

他一生追尋的why,給大家分享了小能熊自己的why,我們準備窮其一生做什麼事情。我們要

如何把自己打造成產品?不要只是把自己當人生的「顧客」,使用別人的產品,被別人的產

品影響著,而是要因為我們why的驅動去輸出,輸出自己的產品,去影響別人。

或許這個現實的社會讓我們成為了自己原本討厭的人,讓我們不惜得去考慮這些「虛無縹緲」的

Why。我們可以不去理這些「why」,但是這些「why」卻一直會理你,切實影響我們每天的生

活、選擇,當然也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知識管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Why」是對知識管理的影響。

知識狩獵 v s 知識圈養

洋速食的肉雞,40多天就可以出欄。這些肉雞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無憂無慮的全職「長肉」。這些

肉雞每天只要被動地接受投喂的食物,不需要主動覓食。

而我們之前在學校的學習,在某些層面是不是特別像這些被圈養的「肉雞」?我們被「圈養」

起來,毫無主動性,從來不用「主動覓食」。固定時間老師就會來投喂我們「知識的飼料」。這些

富有營養的速成「飼料」迅速將我們催肥,我們好像每年都在成長,從一個年級升到一個年級,從

初中升到高中,高中升到大學,大學到碩士到博士,我們似乎身形見長,因為知識的增加而變得肥碩起來。但是一旦離開這個舒適的雞圈,來到外面的世界,要自己去「覓食」,去尋求知識,去解

決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才發現自己是胖,不是壯,肥肉多肌肉少,知識學了很多,沒有成長為自己

的力量。

離開學校,我們來到了真實的「問題叢林」,唯有發揮主動性,進行「知識狩獵」才能解決

真實世界的問題。再也沒有現成的教材,我們要編纂自己的教材;再也沒有人「投喂」我們食

物,再也不能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教我們了,而是要用費曼的精神主動去教別人;我們要自己打造知

識生產工具去狩獵;再也不能埋頭自己吃「飼料」、啃書本了,而是要和別人一起合作去「圍

獵」;我們需要在狩獵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反覆運算,不斷總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這就是冰山模型裡面所提到的why,這取決於你的主動性,只有你主動去打獵的時候,你才會去主

動想辦法,你才會主動去打磨你的工具,才能夠更好捕獵到獵物,才能夠真正的去更好地去解決生

活中的問題。

什麼樣的課程,才是一個好的課程?

在課程的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課程才是好課程?

好的課程,絕對不應該是聽完了以後覺得「老師講得真好」,「段子真幽默」,腦子裡記的盡是這

些段子了。而是上完這個課以後,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衝動說,「我要去改變」;並且採取了最小的

一步,真的在行動上發生了改變;並且改變不是課程當下的三分鐘熱度,而是「我一直在改

變」。

這就是我們小能熊所講的「知道-得到-做到」。我們在21天講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你可能只是

知道而已,或者你也是只是以為自己知道而已,其實大家都知道,單單知道道理並沒有什麼用。

課程結束以後,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對大家的幫助是不會太大的。很重要的是「得到」,什麼是

「得到」呢,就是按照我們的作業去做一做,去實踐實踐,你可能就會遇到問題,然後再去解決問

題,你才是得到。而真正困難的是什麼呢?是「做到」,是持續的去做到。我們去費曼一篇文章是很容易的,但能不

能長年累月的不斷的堅持費曼筆記,以慢為快。你要去輸出一次是很容易的,能不能夠持續的去輸

出呢?這其實是我們去堅持做的。知道不是力量,做到才能得到。如果給小能熊的全部課程總

結為兩個字,那就是「做到」。

遇到的問題才不會超綱呢?What層面的知識是

永遠學不完的,如果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What的層面的知識學習,帶來的必然是焦

慮、無力。然而學校最擅長就是傳遞具體的一個個知識而已。

傳統教育只教我們What,並沒有告訴我們冰山底下更有價值的How。How是什麼意思?How就是能

力、方**,也就是「學會如何學習」,其中如何進行知識管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可是這些學校裡面傳授嗎?學校看重的是我們知識掌握的多好,我們能考多少的分數,根本不關注

我們是如何去學的,我們學習的方法是不是高效,除了知識本身以外塑造了自身的什麼能力。當我

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的回饋往往只是更多的題海戰術,讓我們要更認真,更努力而

已,卻沒有告訴我們更加可行且落地的科學方**。而真正學習的核心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借助

學習what的實踐去打造關於how的能力,去打造自己學習的方**。如果我們在學校學習知識

的時候,也順便學會了如何學習,學會了如何管理好自己,鍛煉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執行力,那麼

到職場,我們自然也很容易應對。

所以,我們不會知識管理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沒有系統地研究、探討關於如

何學習,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當我們沒有how的時候,面對問題,我們就像徒手與巨龍搏鬥,場面自然非常悲壯。所以,我

們這次課程,實際上就是著眼於幫助大家打造最有價值的知識管理方**,讓學習科學化。21天訓

練營中所分享的,都是我們自己這麼些年親身實踐,摸爬滾打的血淚教訓;我們經歷過你們在

學習上的痛,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傳遞這些方**,能節省大家時間,不要重複走上同樣的彎

路。21天知識管理方**的探索肯定不是最終版;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把真正的「嚴肅、耐

心、不妥協」的終生學習者召集起來,應用這些方法去實踐,在這個基礎上一起來反覆運算。這是為我

們之前教育當中所缺失的進行補課,也是能造福後來者的希望工程。所以,知識管理不應該只是管理知識,而是應該以能力為導向,在尋求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

程當中去塑造自己的能力,去打造自己的方法,這也是我們這次課程中想帶給大家的。

冰山的最底下的一層是why。往往越底下的東西是越不容易發現的,但卻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往

往所起的作用又是最大的。這個why就是學習的內在動機。你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你進行知識

管理又是為了什麼?

不同人的why是不同的,它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雖然說知識管理是how層面的,並不涉及到

why層面的東西,但是因為這個話題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在課程中也提到了托爾斯泰,提到了

他一生追尋的why,給大家分享了小能熊自己的why,我們準備窮其一生做什麼事情。我們要

如何把自己打造成產品?不要只是把自己當人生的「顧客」,使用別人的產品,被別人的產

品影響著,而是要因為我們why的驅動去輸出,輸出自己的產品,去影響別人。

或許這個現實的社會讓我們成為了自己原本討厭的人,讓我們不惜得去考慮這些「虛無縹緲」的

Why。我們可以不去理這些「why」,但是這些「why」卻一直會理你,切實影響我們每天的生

活、選擇,當然也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知識管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Why」是對知識管理的影響。

知識狩獵 v s 知識圈養

洋速食的肉雞,40多天就可以出欄。這些肉雞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無憂無慮的全職「長肉」。這些

肉雞每天只要被動地接受投喂的食物,不需要主動覓食。

而我們之前在學校的學習,在某些層面是不是特別像這些被圈養的「肉雞」?我們被「圈養」

起來,毫無主動性,從來不用「主動覓食」。固定時間老師就會來投喂我們「知識的飼料」。這些

富有營養的速成「飼料」迅速將我們催肥,我們好像每年都在成長,從一個年級升到一個年級,從

初中升到高中,高中升到大學,大學到碩士到博士,我們似乎身形見長,因為知識的增加而變得肥碩起來。但是一旦離開這個舒適的雞圈,來到外面的世界,要自己去「覓食」,去尋求知識,去解

決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才發現自己是胖,不是壯,肥肉多肌肉少,知識學了很多,沒有成長為自己

的力量。

離開學校,我們來到了真實的「問題叢林」,唯有發揮主動性,進行「知識狩獵」才能解決

真實世界的問題。再也沒有現成的教材,我們要編纂自己的教材;再也沒有人「投喂」我們食

物,再也不能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教我們了,而是要用費曼的精神主動去教別人;我們要自己打造知

識生產工具去狩獵;再也不能埋頭自己吃「飼料」、啃書本了,而是要和別人一起合作去「圍

獵」;我們需要在狩獵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反覆運算,不斷總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這就是冰山模型裡面所提到的why,這取決於你的主動性,只有你主動去打獵的時候,你才會去主

動想辦法,你才會主動去打磨你的工具,才能夠更好捕獵到獵物,才能夠真正的去更好地去解決生

活中的問題。

什麼樣的課程,才是一個好的課程?

在課程的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課程才是好課程?

好的課程,絕對不應該是聽完了以後覺得「老師講得真好」,「段子真幽默」,腦子裡記的盡是這

些段子了。而是上完這個課以後,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衝動說,「我要去改變」;並且採取了最小的

一步,真的在行動上發生了改變;並且改變不是課程當下的三分鐘熱度,而是「我一直在改

變」。

這就是我們小能熊所講的「知道-得到-做到」。我們在21天講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你可能只是

知道而已,或者你也是只是以為自己知道而已,其實大家都知道,單單知道道理並沒有什麼用。

課程結束以後,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對大家的幫助是不會太大的。很重要的是「得到」,什麼是

「得到」呢,就是按照我們的作業去做一做,去實踐實踐,你可能就會遇到問題,然後再去解決問

題,你才是得到。而真正困難的是什麼呢?是「做到」,是持續的去做到。我們去費曼一篇文章是很容易的,但能不

能長年累月的不斷的堅持費曼筆記,以慢為快。你要去輸出一次是很容易的,能不能夠持續的去輸

出呢?這其實是我們去堅持做的。知道不是力量,做到才能得到。如果給小能熊的全部課程總

結為兩個字,那就是「做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