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東方和學而思兩大教育巨頭的全方位比較

摘 要:

“新東方”和“學而思”同屬於教育培訓行業中的大型巨頭企業, 都是上市企業, 在業內享有盛譽。 但是, 這兩個企業在中小學業務範圍中的發展模式卻各有千秋,

本文主要從運營、市場、人力等方面對著兩個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字:

“新東方”;“學而思”;教育培訓;產品定位

運營方式的比較

在運營方式上, “新東方”和“學而思”有著很大的區別。 “新東方”一直專長的領域是大學英語培訓,

“新東方”業務客戶一般為高三學生。 “新東方”在中小學階段的業務, 是從高三年級開始發力的, 集中優勢人力資源做好高三年級的招生、產品和服務工作, 以期在短期內實現品牌的提升和傳播效應。 這使得北京“新東方”學校在 2014 年暑假班高三年級總人次超 1 萬, 幾乎相當於高一和高二年級總和, 同時, 也超過了北京“學而思”學校的高三年級人次。

“新東方”一直重視高三學生, 使得“新東方”的高中學生人數在三個年級呈現倒三角形。 歷年來, 高三年級業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在低年級的業務總量上, 並沒有像當時預想的那樣, 因為高三品牌提升而吸引大量的高一和高二學生, 高一和高二年級招生情況依然非常艱巨, 和“學而思”有很大的差距。 同時“新東方”發現, 高考的品牌並沒有傳遞性, 高三的學生畢業之後, 就去了大學, 並沒有機會傳播給低年級學生, 並且年復一年的高三大量廣告投入和行銷投入使得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學而思”是從小學開始的,

和“新東方”相反, “學而思”並沒有直接去做高三的教學, 它採取了從低年級開始招生的方式, 然後讓學生“續報”。 “續報”可以說是“學而思”的一大法寶。 “學而思”做高中, 首先是從初一甚至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 集中力量招收低年級最優秀的學生進行培優。

由於低年級的補課需求不如高三年級強,

所以“學而思”在某個年級業務開始的時候, 業務總量總是比較小, 讓同行頗為不屑。 這個方式可以這樣舉例, 第一年, 初一年級經過一年的招生工作, 有100名學生, 遠低於其他機構的高年級學生;第二年, 這 100 個學生對“學而思”的老師和產品有了很大的認同感, 有了學習的慣性, 幾乎全部繼續留在“學而思”學習初二年級的課程, 同時, 由於口碑的傳播作用, 這一年初二年級增加了 100 名學生, 而新的初一年級招收了 200 名學生, 和去年相比, “學而思”輕鬆實現了300%的業績增長……這種類似於金字塔形的增長, 使得“學而思”的學生群體非常穩固, 五年之後, 當年那批學生已經到了高三, 總量也已經數倍甚至十數倍于當年的規模, 同時,初一到高二五個年級的學生總人數已經非常龐大,整個教育市場充斥著“學而思”的氛圍,其他機構發現它的龐大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回天乏術了。

這樣的運營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點,由於“學而思”的培優體系特點,從低年級加入這個“升級大軍”的學生比較容易融入這個體系,到高年級,學生將很難再融入這個圈子,因為水準差距比較大。另外,高水準的學生到高年級對補習的需求將逐漸減少,所以“學而思”的學生總量一直呈現正三角形,越是年級高,人數越少。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新東方”改變了以前的市場模式,不再僅僅專注于高三年級的名師宣傳,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到初一和高一年級的學生,甚至推出了“50 元”學半年的課程,讓“學而思”一度頗為尷尬。“學而思”自 2013年開始也將高三年級大規模擴充,與高一和高二年級在運作和績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努力的做高三項目品牌,寄希望于高三年級的大力投入,以獲得突破性增長。

行銷方式的比較

在行銷方面,“新東方”集中于對明星的打造和品牌的廣告宣傳,不僅利用各種書刊雜誌和網路媒介進行宣傳,還廣泛地和各大媒體,如中國教育線上、搜狐、新浪、百度等保持密切的關係,教育業內稍有動作,“新東方”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採訪之中。而“學而思”則一直靠口碑宣傳,注重“和客戶的親密度”。“學而思”專注於教研和備課、培訓,大街上幾乎看不見“學而思”的任何廣告,也看不見“學而思”的傳單,“學而思”很少像“新東方”和那樣鋪天蓋地的發廣告。2012年曾有“學而思”高管講:“新東方”招生靠廣告和講座,“學而思”靠老師和教材的口碑。

時至今日,無論是“學而思”還是“新東方”,招生都需要講座,也都需要老師和教材。在 2014 年的高考改革考試分析和北京各大媒體的分析文和訪談節目中,這兩大機構都爭得熱火朝天,兩家機構甚至可以在一天的上下午,在同一地點開相同主題的講座。在 2016 年高考結束後,12 小時內,新浪、搜狐、網易等幾大媒體都是這兩家的分析文章和試題答案。

“學而思”2017 年的講座數量是 2015 年的兩倍。而“新東方”對教材和教研的投入也明顯增加,對新教師的培訓和對“續報”的要求都對新教師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教師資源的比較

在教師資源的分配方面,“學而思”由於之前是從低年級開始做起,教師和學生同步成長,所以,高三年級雖然對教師的能力要求高,但“學而思”依然沒有受到教師資源的限制。“學而思”將教學品質視為重中之重,總裁張邦鑫曾說過:“提高教學品質是第一位的。股價只是一個結果。如果有一點原因,就是源於我們的價值觀:成就客戶、務實、創新。”

而“新東方”年復一年的以高三名師作為招生手段,低年級教師成長受到限制,這也限制了高三年級的業務增長。在教師的成長方面,“學而思”有更為規範化的教材和教師培訓體系,新教師成長只需要按照教學部門培訓合格即可成為合格的培訓師,主要的壓力在教學部門;“新東方”則更多地把教師水準提升的壓力轉移到了教師自身,“續報率”定期排名,後幾名處罰甚至通報,減班……兩家機構在 2013年到 2016 年進行了人力方面的互相學習,“新東方”的新教師帶薪培訓變得多起來,“學而思”對教師的要求也逐漸增多,2016年“學而思”把教師對學生的服務寫進了《教師行為手冊》。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產品方面的比較

在產品方面,之前“新東方”的優勢在英語、語文和文科綜合科目。通過多年的培育和宣傳,“新東方”品牌在英語培訓界已經享有盛名了,一說到英語培訓,在許多學生和家長心目中都認為”新東方”是最好的。“學而思”的優勢學科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常規產品和競賽等高端產品。

兩家機構的產品在科目優勢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時,在產品的客戶定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學而思”的定位是“培優”,就是培養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新東方”則專注於“補弱”,更傾向於成績偏差的學生。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兩家機構在產品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取長補短,“學而思”的文科科目如語文和英語都已經成為獨立項目,文科綜合科目進入籌備階段;“新東方”也開始了有關理科競賽科目的研究,相關課程也已經發佈。

學而思創始人張邦鑫

“學而思”在培優體系之外,不斷的嘗試補弱的體系, 在朝陽區和東城區多有試驗;“新東方”也為水準更高的學生開設了更為高端的尖子班和自主招生考試類的課程。在網路化的時代,“學而思”網校業務不斷發展,新產品事業部的海邊線上直播也有了一定的規模,這與“新東方”的網路課程發展都是備受矚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機構的傳統優勢必然面臨著對方的挑戰。

“新東方”和“學而思”作為中小學教育培訓行業的佼佼者,從運營方式和產品、人力等各個方面具有很多不同,而隨著市場的情況變化,兩家機構正在互相學習和提升,在教育改革新的發展契機下,不斷的創新將成為兩家機構共同的選擇。

同時,初一到高二五個年級的學生總人數已經非常龐大,整個教育市場充斥著“學而思”的氛圍,其他機構發現它的龐大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回天乏術了。

這樣的運營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點,由於“學而思”的培優體系特點,從低年級加入這個“升級大軍”的學生比較容易融入這個體系,到高年級,學生將很難再融入這個圈子,因為水準差距比較大。另外,高水準的學生到高年級對補習的需求將逐漸減少,所以“學而思”的學生總量一直呈現正三角形,越是年級高,人數越少。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新東方”改變了以前的市場模式,不再僅僅專注于高三年級的名師宣傳,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到初一和高一年級的學生,甚至推出了“50 元”學半年的課程,讓“學而思”一度頗為尷尬。“學而思”自 2013年開始也將高三年級大規模擴充,與高一和高二年級在運作和績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努力的做高三項目品牌,寄希望于高三年級的大力投入,以獲得突破性增長。

行銷方式的比較

在行銷方面,“新東方”集中于對明星的打造和品牌的廣告宣傳,不僅利用各種書刊雜誌和網路媒介進行宣傳,還廣泛地和各大媒體,如中國教育線上、搜狐、新浪、百度等保持密切的關係,教育業內稍有動作,“新東方”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採訪之中。而“學而思”則一直靠口碑宣傳,注重“和客戶的親密度”。“學而思”專注於教研和備課、培訓,大街上幾乎看不見“學而思”的任何廣告,也看不見“學而思”的傳單,“學而思”很少像“新東方”和那樣鋪天蓋地的發廣告。2012年曾有“學而思”高管講:“新東方”招生靠廣告和講座,“學而思”靠老師和教材的口碑。

時至今日,無論是“學而思”還是“新東方”,招生都需要講座,也都需要老師和教材。在 2014 年的高考改革考試分析和北京各大媒體的分析文和訪談節目中,這兩大機構都爭得熱火朝天,兩家機構甚至可以在一天的上下午,在同一地點開相同主題的講座。在 2016 年高考結束後,12 小時內,新浪、搜狐、網易等幾大媒體都是這兩家的分析文章和試題答案。

“學而思”2017 年的講座數量是 2015 年的兩倍。而“新東方”對教材和教研的投入也明顯增加,對新教師的培訓和對“續報”的要求都對新教師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教師資源的比較

在教師資源的分配方面,“學而思”由於之前是從低年級開始做起,教師和學生同步成長,所以,高三年級雖然對教師的能力要求高,但“學而思”依然沒有受到教師資源的限制。“學而思”將教學品質視為重中之重,總裁張邦鑫曾說過:“提高教學品質是第一位的。股價只是一個結果。如果有一點原因,就是源於我們的價值觀:成就客戶、務實、創新。”

而“新東方”年復一年的以高三名師作為招生手段,低年級教師成長受到限制,這也限制了高三年級的業務增長。在教師的成長方面,“學而思”有更為規範化的教材和教師培訓體系,新教師成長只需要按照教學部門培訓合格即可成為合格的培訓師,主要的壓力在教學部門;“新東方”則更多地把教師水準提升的壓力轉移到了教師自身,“續報率”定期排名,後幾名處罰甚至通報,減班……兩家機構在 2013年到 2016 年進行了人力方面的互相學習,“新東方”的新教師帶薪培訓變得多起來,“學而思”對教師的要求也逐漸增多,2016年“學而思”把教師對學生的服務寫進了《教師行為手冊》。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產品方面的比較

在產品方面,之前“新東方”的優勢在英語、語文和文科綜合科目。通過多年的培育和宣傳,“新東方”品牌在英語培訓界已經享有盛名了,一說到英語培訓,在許多學生和家長心目中都認為”新東方”是最好的。“學而思”的優勢學科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常規產品和競賽等高端產品。

兩家機構的產品在科目優勢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時,在產品的客戶定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學而思”的定位是“培優”,就是培養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新東方”則專注於“補弱”,更傾向於成績偏差的學生。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兩家機構在產品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取長補短,“學而思”的文科科目如語文和英語都已經成為獨立項目,文科綜合科目進入籌備階段;“新東方”也開始了有關理科競賽科目的研究,相關課程也已經發佈。

學而思創始人張邦鑫

“學而思”在培優體系之外,不斷的嘗試補弱的體系, 在朝陽區和東城區多有試驗;“新東方”也為水準更高的學生開設了更為高端的尖子班和自主招生考試類的課程。在網路化的時代,“學而思”網校業務不斷發展,新產品事業部的海邊線上直播也有了一定的規模,這與“新東方”的網路課程發展都是備受矚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機構的傳統優勢必然面臨著對方的挑戰。

“新東方”和“學而思”作為中小學教育培訓行業的佼佼者,從運營方式和產品、人力等各個方面具有很多不同,而隨著市場的情況變化,兩家機構正在互相學習和提升,在教育改革新的發展契機下,不斷的創新將成為兩家機構共同的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