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人、廣告、資訊流,社交媒體重塑旅行業用了這些辦法

廣告圈有一句人盡皆知的名言——你知道“你知道一半廣告費是浪費的, 但你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個問題在社交媒體、資訊流廣告的加持下一點一點得到了解決。

社交媒體通過公共話語空間影響使用者決策, 資訊流廣告的計費方式不僅讓廣告主較之以往更清楚預算的去處, 社交媒體上的媒體、機構、個人在公共話語空間下, 也通過資訊“自我糾偏”的自我平衡實現了某種社會責任——通過曝光、討論、解決的路徑引導公眾行為。

社交媒體烙印足跡

社交媒體深深烙印著每個人的足跡, 每去一個地方用戶總會留下自己的痕跡。 比如說發個定位消息, 評價下食物、住宿、交通、景點體驗如何。 這些資訊綜合在一起, 會潛移默化對其他用戶產生影響, 甚至決定其他用戶的出遊旅行。

不少資料調研公司正在證明, 社交媒體對於旅行決策的重要性。

市場研究公司Agility Research& Strategy稱,

亞洲有62%的千禧一代遊客認為, 社交媒體是確定旅行目的地的重要工具。 Internet Marketing Inc披露的一份資料則顯示, 87%的千禧一代旅行者通過Facebook獲得。

2016年, 最早開始試驗Facebook旅遊動態廣告的兩家客戶, Trivago和洲際酒店都在當年5月起, 開始引入旅遊動態廣告, 並且業績有明顯的提升。

Facebook大中華區銷售總監張宇亮2017年8月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如果中國旅遊目的地與旅遊企業借力Facebook來進行海外行銷, 會對加速中國旅遊業全球化、提振入境遊發展。

張宇亮還列舉了Facebook的一系列優勢:

Facebook並非一家旅遊網站, 但Facebook上分享的帖子總量中的42%和旅遊相關, 無形中也讓Facebook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旅遊平臺。 中國旅遊目的地和旅遊企業通過在Facebook的精准內容投放, 能夠充分激發用戶的旅遊興趣,

並產生定向選擇與預訂行為, 用戶體驗之後還會用Facebook進行分享再傳播, 這就是Facebook能夠為目的地與旅遊企業帶來的價值。

國內已經有不少政府部門在Facebook上運營自己的社交媒體, 以此吸引更多國外遊客來本省旅行。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的Facebook主頁(@Visit Sichuan - China)有121萬粉絲。

2017年年中, 海外新媒體行銷效果權威監測機構PandaMobo的評測中, @Visit Sichuan - China“出海競爭力、社會化媒體影響力指數”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的Facebook主頁(@TourHunan)累積關注人數已超過53萬人。 PandaMobo 的監測報告則是顯示, “@TourHunan”2017年9月, 在近60家 "出海"旅遊局單位中排名第6。

粉絲構成來看, 美國粉絲占比達到20%以上, 歐美粉絲整體占50%以上。 在2017年12月間, @TourHunan幾乎每天都會發佈2-3條帖子。

我們先說一下商業的事。

2016年, 騰訊社交廣告(朋友圈、QQ空間等)和途牛、貓途鷹等企業客戶有過大量深入合作。

當然, 騰訊社交廣告的旅行動態廣告偏向於“社交”。 朋友圈、QQ空間是在用熟人關係滲透個人心理防線, 再通過資訊流植入旅行目的地、酒店以及航班等產業鏈的廣告。

1、產品層面針對旅行內容進行了垂直、細分的梳理。

2、內容層次比較豐富,所謂內容層次,一方面是不同維度的旅遊紅人、KOL,另一方面則是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不同展現形式。

3、社交媒體的醞釀和發酵功能讓諸多大IP、綜藝熱點、大事件對用戶消費決策產生直接影響。

談錢也談社會責任

對社交媒體而言,憑藉著大資料領域的積澱,將資料脫敏、提純、分析之後,很容易計算出用戶人群畫像,可以針對性地向用戶群體進行精准廣告推送,而這也深刻影響了廣告行業,尤其是旅遊業的廣告投放。

這讓社交媒體不僅僅影響著用戶決策,同樣影響著客戶(包括航空公司、連鎖酒店、旅遊目的地甚至更多廣告客戶)決策——資訊流可以為旅遊局、景區、酒店、航空公司、OTA提供更為精准、高效的用戶觸達。

香港旅遊局之前就利用Facebook,展開非常成功的行銷。為了讓遊客能夠對香港的美食產生共鳴,在Facebook推出了以“美味的香港”為主題的視頻,最後視頻觀看量640萬。

作為廣場的大喇叭,社交媒體始終可以對旅遊大事件進行社會化的傳播——到底去哪兒、怎麼玩、玩什麼,改避免哪些坑,用戶都能在旅遊大事件中得到自己的結論,最終作出合理選擇。

在過去的一年裡,資訊流帶來的社會爭論經常讓整個社會陷入撕裂。但“資訊流”並非資訊失真的原因,產品層面上缺乏充分討論和資訊之間的充分驗證,才是謠言、失真的核心。

傳播學領域一直有一個網路輿論場的“自我糾偏”理論——具有偏差的資訊再在過充分的傳遞、發酵之後,最終會因為自我糾偏,在公眾面前呈現真相和全貌。

左手引導用戶決策,右手挑起公共責任,社交媒體重塑旅行業,讓我們看到了資訊流和商業在垂直細分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

1、產品層面針對旅行內容進行了垂直、細分的梳理。

2、內容層次比較豐富,所謂內容層次,一方面是不同維度的旅遊紅人、KOL,另一方面則是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不同展現形式。

3、社交媒體的醞釀和發酵功能讓諸多大IP、綜藝熱點、大事件對用戶消費決策產生直接影響。

談錢也談社會責任

對社交媒體而言,憑藉著大資料領域的積澱,將資料脫敏、提純、分析之後,很容易計算出用戶人群畫像,可以針對性地向用戶群體進行精准廣告推送,而這也深刻影響了廣告行業,尤其是旅遊業的廣告投放。

這讓社交媒體不僅僅影響著用戶決策,同樣影響著客戶(包括航空公司、連鎖酒店、旅遊目的地甚至更多廣告客戶)決策——資訊流可以為旅遊局、景區、酒店、航空公司、OTA提供更為精准、高效的用戶觸達。

香港旅遊局之前就利用Facebook,展開非常成功的行銷。為了讓遊客能夠對香港的美食產生共鳴,在Facebook推出了以“美味的香港”為主題的視頻,最後視頻觀看量640萬。

作為廣場的大喇叭,社交媒體始終可以對旅遊大事件進行社會化的傳播——到底去哪兒、怎麼玩、玩什麼,改避免哪些坑,用戶都能在旅遊大事件中得到自己的結論,最終作出合理選擇。

在過去的一年裡,資訊流帶來的社會爭論經常讓整個社會陷入撕裂。但“資訊流”並非資訊失真的原因,產品層面上缺乏充分討論和資訊之間的充分驗證,才是謠言、失真的核心。

傳播學領域一直有一個網路輿論場的“自我糾偏”理論——具有偏差的資訊再在過充分的傳遞、發酵之後,最終會因為自我糾偏,在公眾面前呈現真相和全貌。

左手引導用戶決策,右手挑起公共責任,社交媒體重塑旅行業,讓我們看到了資訊流和商業在垂直細分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