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0萬招聘老年領袖?再不理解父母,他們就要被商家“理解”了

老人憑什麼要相信你說的話, 不相信商家的話?

1、三天不學習, 收入趕不上媽了

阿裡招人了, 40萬年薪, 不用學歷, 不要工作經驗。 但這個職位不適合你,

因為它是為你父母準備的。

(該招聘截圖被頭條大大和諧, 自己搜去吧~)

仔細看看招聘要求吧:發動身邊中老年人回饋“親情版”手淘產品——為了“理解”你爸你媽, 人家可是下了血本了。 而你幹了些啥呢?

你還在吐槽父母整天逼你相親生娃嗎?

你還在嘲笑父母在朋友圈親友群裡發的“震驚體”文章和“祝你平安”的老土動圖嗎?

你還在抱怨父母上當受騙買了一堆保健品, 又不聽你勸嗎?

再不去理解你的父母, 他們就要被商家“理解”了。

2、人生八階段進入“大結局”

說到理解, 你可能腦子裡首先出現了下面一連串的問題:

為什麼父母老是不理解我們的努力, 老是覺得我們幹的事不靠譜呢?

為什麼親戚們老是過度“關心”我們的私生活呢?

為什麼我們永遠說服不了他們呢?

理解是相互的, 往往是因為父母無法理解我們, 我們才放棄了理解他們的努力。

因為我們和父母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我們生活目標是不同的。 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的觀點,

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明顯的階段, 每一階段都有特定的人生任務和衝突。

子女處於成人早期和成人中期, 前者的任務是“與他人建立親密感, 以融入群體”, 後者的任務是“在社會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我們特別關心的話題, 也基本從中而來。 有人總結為網路上的三大“月經式”熱點, 第一個是生活壓力類的話題, 比如“逃離北上廣”;第二個是情感慰籍類的話題, 比如“80後的集體回憶”, 第三個是個人權利類的話題, 比如“職場性騷擾”。

這些話題, 老年人基本無感。 由於對生活的期望值不是太高。 所以老年人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高於年輕人, 導致他們對年輕人崇尚的“奮鬥、成功”一類的渴望, 雖然嘴上認同, 但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

埃裡克森把老年階段的核心任務定義為“總結和回顧一生, 希望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而這一階段的主要衝突就是“完滿的結局”和“時日無多造成的絕望”之間的矛盾。

想要理解老人, 這就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老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感到時日無多。

有人說, 我知道啊, 所以我想讓他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但你並不理解由這一點產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心理需求。

而商家和騙子們, 絕對比你懂。

3、老年人記憶的積極效應

一家保健品公司組織老人免費旅遊, 把車廂佈置成六七十年代的風格, 大家統一穿軍裝。 一路上齊唱文革歌曲, 老人們有的情緒高亢, 有的老淚縱橫。

回家後, 他們每人都帶回了兩天難忘的懷舊時光和一萬多塊錢的保健品。

老人懷舊, 這一點毫無疑問。

前面三大“月經熱點”裡說過, 年輕人也懷舊。 但年輕人的懷舊, 主基調是感傷的, 是想要留往童年的單純的快樂。

而老年人的懷舊則相反, 主基調是積極的。 “人生八階段理論”認為, 老年人喜歡喚醒過去的人生回憶, 賦予全新的意義,以此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獲得人生的完滿感。

老年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記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與年輕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注意到記憶中那些積極的資訊。調查結果也證實,隨著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情緒滿意度反而上升,被稱之為“老化悖論”。

行銷心理學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狀態下,更容易激發消費衝動,上面的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老年人懷舊的“積極效應”。

很多被騙的老年,他們懷舊的願望往往在平時被壓抑了。所以父母和我們子女聊那些“陳芝麻爛穀子”時,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些東西對你無足輕重的,卻是他們的全部。

4、“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

在很多報導中,很多被騙老人,早就開始懷疑對方。可他們常常明知是騙局,仍然忍不住掏錢。

還有一個新聞,老人接到自稱“兒子”的詐騙電話,早就識破了,卻仍然一次次打款給對方,就是想多聽幾聲對方叫自己“媽”。

這些心理,其實都是老年人社交目標變化所導致。

年輕人的“朋友圈”,大部分都屬於“點頭之交”,也至少要花一半的精力去維護這些“弱關係”。

但老人就不一樣了。在“生命值”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為了完成“生命整合”這個最後的人生任務,他們會縮小社交範圍,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子女、配偶、同伴等“親密關係”的建設,以降低情感付出不能得到即時回報的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蘿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微信在老年人中的流行,就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

老年人學習微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微信又是目前唯一測序相對方便地強化熟人聯繫的現代工具。這一點,打中了老年人的需求。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老年人會“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這種獎賞有時是金錢(這就是騙子能騙到父母錢的另一個原因),但更多是表達關注。

我們不應該去在意他們轉發的內容有多蠢多土(想想我們十幾年前剛上網時在論壇裡灌水的經歷),他們只是把轉發行為作為“獎賞”,來表達對子女、親友的關心。

老年人為了得到積極情緒的滿足,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維繫親密關係;而年輕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卻有“自我世界”的明顯邊界,這往往構成了兩代人溝通上的典型衝突。

“親密關係”的影響,除了子女和老伴之外,還有同齡人帶來的“社交壓力”。

在子女看來,老人交往的那些朋友都差不多,不是廣場舞大媽,就是保健品大爺,可在你爸媽眼前,他們的區別可大著呢。

阿裡的招聘廣告中,特別注明,廣場舞KOL等意見領袖優先。這再次說明,商家比你懂你爸媽。

不良商家向老人推薦商品,意見領袖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他們介紹的商品,老人就算有所懷疑時,也不敢聲張,因為一旦被那些“意見領袖”看成“小氣”,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不帶你玩了”。

5、越想證明自己,越容易上當

去年媒體報導了一起針對老人的房產詐騙案,騙子用“以房養老”理財專案,誘騙數十位北京老人將房子抵押給騙子,並背負巨額借款。

為什麼總體上保守的老年人,總是被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所騙呢,除了前面說到的騙子常常承擔情感陪護的兒女替代作用之外,老人們總想證明“自己還有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艾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還有一個觀點:如果人生某一個階段的人生任務沒有完成,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老年之前的階段是“成年後期”,人生目標是“傳承”,就是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但在中國的老年人中,這個階段的目標之前普遍沒有實現。他們年輕時積累的財富在房價暴漲面前不斷縮水;他們的知識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變成子女們嘲笑的物件; 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未富先老”讓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累贅”。

年輕人在勸阻父母別上當時,經常會對父母說這個不行,那個是騙你的。在老年人聽來,更是在否定他們的價值。

子女在老人心中往往有固定的印象,學歷收入職位再高,在父母心中總是當年那個幼稚的小孩兒。他們甚至覺得你們不過是遇上了好時代,你越是覺得他不行,他越是要對著幹,證明給你看,就越是容易上當受騙。

騙子就比你們聰明,瞭解老人的心態。房產詐騙案中的騙子是這樣勸老人的:兒女不容易,要忙工作,沒時間理財,我們有時間也有能力幫他們減輕負擔,至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

其中一個老人,拿到第一筆“利息”後,立刻請女兒去歐洲旅遊,就是這種心態。

在如何勸老人的問題上,有人說,他們拗得很,道理總也說不通。

是啊,因為老人需求的是情感溝通、是親密關係、是陪伴安慰,而不是冷冰冰的說理。你小時候,你爸媽跟你講理,你聽過嗎?

父母被騙,子女要承擔一半的責任。

——房子被騙走,流落街頭的老人

6、懷舊、陪伴、還有點用

房產詐騙案中有兩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一些受騙老年在發現自己上當之後,不是選擇報案,而是成為騙子的下線,在拉新中獲得提成,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在騙局暴露之後,很多老人又聯合起來“保騙子“。

還有一個細節。一位受騙老人在追回自己的房子後,性格大變,有人說:阿姨給人的感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騙她。

年輕人受騙後,還有很多機會彌補損失;老年人受騙後,要麼騙回來,要麼含恨而終,這也是“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一個原因。

可以說,老人是這個社會道德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

老年人的需求其實並不難,就是三個詞:懷舊、陪伴、還有點用,他們希望為這一生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我們做兒女的瞭解一點老年心理,非常有必要。

老人只是老,老人並不傻,能做到這三點,騙子和不良商家下手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賦予全新的意義,以此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獲得人生的完滿感。

老年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記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與年輕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注意到記憶中那些積極的資訊。調查結果也證實,隨著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情緒滿意度反而上升,被稱之為“老化悖論”。

行銷心理學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狀態下,更容易激發消費衝動,上面的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老年人懷舊的“積極效應”。

很多被騙的老年,他們懷舊的願望往往在平時被壓抑了。所以父母和我們子女聊那些“陳芝麻爛穀子”時,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些東西對你無足輕重的,卻是他們的全部。

4、“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

在很多報導中,很多被騙老人,早就開始懷疑對方。可他們常常明知是騙局,仍然忍不住掏錢。

還有一個新聞,老人接到自稱“兒子”的詐騙電話,早就識破了,卻仍然一次次打款給對方,就是想多聽幾聲對方叫自己“媽”。

這些心理,其實都是老年人社交目標變化所導致。

年輕人的“朋友圈”,大部分都屬於“點頭之交”,也至少要花一半的精力去維護這些“弱關係”。

但老人就不一樣了。在“生命值”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為了完成“生命整合”這個最後的人生任務,他們會縮小社交範圍,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子女、配偶、同伴等“親密關係”的建設,以降低情感付出不能得到即時回報的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蘿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微信在老年人中的流行,就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

老年人學習微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微信又是目前唯一測序相對方便地強化熟人聯繫的現代工具。這一點,打中了老年人的需求。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老年人會“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這種獎賞有時是金錢(這就是騙子能騙到父母錢的另一個原因),但更多是表達關注。

我們不應該去在意他們轉發的內容有多蠢多土(想想我們十幾年前剛上網時在論壇裡灌水的經歷),他們只是把轉發行為作為“獎賞”,來表達對子女、親友的關心。

老年人為了得到積極情緒的滿足,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維繫親密關係;而年輕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卻有“自我世界”的明顯邊界,這往往構成了兩代人溝通上的典型衝突。

“親密關係”的影響,除了子女和老伴之外,還有同齡人帶來的“社交壓力”。

在子女看來,老人交往的那些朋友都差不多,不是廣場舞大媽,就是保健品大爺,可在你爸媽眼前,他們的區別可大著呢。

阿裡的招聘廣告中,特別注明,廣場舞KOL等意見領袖優先。這再次說明,商家比你懂你爸媽。

不良商家向老人推薦商品,意見領袖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他們介紹的商品,老人就算有所懷疑時,也不敢聲張,因為一旦被那些“意見領袖”看成“小氣”,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不帶你玩了”。

5、越想證明自己,越容易上當

去年媒體報導了一起針對老人的房產詐騙案,騙子用“以房養老”理財專案,誘騙數十位北京老人將房子抵押給騙子,並背負巨額借款。

為什麼總體上保守的老年人,總是被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所騙呢,除了前面說到的騙子常常承擔情感陪護的兒女替代作用之外,老人們總想證明“自己還有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艾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還有一個觀點:如果人生某一個階段的人生任務沒有完成,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老年之前的階段是“成年後期”,人生目標是“傳承”,就是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但在中國的老年人中,這個階段的目標之前普遍沒有實現。他們年輕時積累的財富在房價暴漲面前不斷縮水;他們的知識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變成子女們嘲笑的物件; 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未富先老”讓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累贅”。

年輕人在勸阻父母別上當時,經常會對父母說這個不行,那個是騙你的。在老年人聽來,更是在否定他們的價值。

子女在老人心中往往有固定的印象,學歷收入職位再高,在父母心中總是當年那個幼稚的小孩兒。他們甚至覺得你們不過是遇上了好時代,你越是覺得他不行,他越是要對著幹,證明給你看,就越是容易上當受騙。

騙子就比你們聰明,瞭解老人的心態。房產詐騙案中的騙子是這樣勸老人的:兒女不容易,要忙工作,沒時間理財,我們有時間也有能力幫他們減輕負擔,至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

其中一個老人,拿到第一筆“利息”後,立刻請女兒去歐洲旅遊,就是這種心態。

在如何勸老人的問題上,有人說,他們拗得很,道理總也說不通。

是啊,因為老人需求的是情感溝通、是親密關係、是陪伴安慰,而不是冷冰冰的說理。你小時候,你爸媽跟你講理,你聽過嗎?

父母被騙,子女要承擔一半的責任。

——房子被騙走,流落街頭的老人

6、懷舊、陪伴、還有點用

房產詐騙案中有兩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一些受騙老年在發現自己上當之後,不是選擇報案,而是成為騙子的下線,在拉新中獲得提成,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在騙局暴露之後,很多老人又聯合起來“保騙子“。

還有一個細節。一位受騙老人在追回自己的房子後,性格大變,有人說:阿姨給人的感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騙她。

年輕人受騙後,還有很多機會彌補損失;老年人受騙後,要麼騙回來,要麼含恨而終,這也是“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一個原因。

可以說,老人是這個社會道德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

老年人的需求其實並不難,就是三個詞:懷舊、陪伴、還有點用,他們希望為這一生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我們做兒女的瞭解一點老年心理,非常有必要。

老人只是老,老人並不傻,能做到這三點,騙子和不良商家下手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