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黑河興安嶺中有一個村 款待客人方式怎麼和蒙古族人一樣?

文圖/勒克兒

冬季旅行到了黑河市, 這裡愛輝區所轄的新生鄂倫春族鄉新生村值得去看看, 因為, 這個鄉的原始森林中, 依然保留著鄂倫春族人原始社會中的生產、生活的些許痕跡。

正因為如此, 這個鄉的的新生村, 2014年11月獲得全國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並掛牌。

從黑河市區驅車70公里, 走Y004縣道, 縣道的盡頭就是這個鄉, 再往前, 就是大興安嶺原始森林。 這個鄉地處小興安嶺嶺脊及兩側的嶺上淺切割低山區, 屬於大小興安嶺結合部, 沿途有智高山、龍音山、黃窖山等多座山峰環抱, 白樺林森林密佈, 刺爾濱河發源於這個鄉境內並縱貫全鄉。

這個鄉解放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解放後雖跨越幾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進入現代社會, 但原始社會的痕跡尚未完全消除。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介紹, 這個鄉轄區面積1700平方公里, 總人口1072人, 是以鄂倫春族為主體, 由滿、漢、達斡爾、蒙古族共同組成的少數民族鄉, 其中鄂倫春族人口166人, 占人口總數的15.5%, 是鄂倫春聚居地之一。 新生鄉名源于駐地新生村名——1953年黨和人民政府為妥善安置長期過著遊獵生活的鄂倫春族群眾, 建立新村定居, 直接從原始社會一步跨越千年到現代社會,

迎來新的生活, 故命名“新生村”。

到這個村旅行, 他們款待方式與蒙古人一樣:喝下馬酒。 他們的下馬酒巨好喝, 用藍梅泡的。 一打聽, 這個鄉居然是中國藍梅之鄉, 全野生的, 難怪味道辣麼爽, 喝了一杯想第二杯。

新生鄂倫春族鄉新生村的大門修的很有民族特色。

鄂倫春族人非常好客。 進入村前, 客人都得喝一杯下馬酒。

鄂倫春族人敬酒, 會不會喝都得接著, 無論男女……

接了酒杯,喝,還有講究:必須左手端杯,右手大拇指數過去的第四指要分別沾酒些許三次,前兩次依次向空中、地下彈掉,意思就是敬天敬地,第三次抹自己額頭,意思是吉祥,然後雙手端杯一飲而盡。這習俗與內蒙古鄂溫克族的習俗用一致,只不過,內蒙那邊不是酒杯,而是碗。

網上流傳嚴寒天氣下吹泡泡將瞬間巨美結晶,小夥伴抽空擋樂此不疲玩玩。這裡氣溫是零下30度左右,氣泡剛形成隨風飄走一瞬抓拍一張,果然開始結晶,可惜沒有用視頻跟拍記錄下結晶全過程。

———————————————————————

在遊獵時期,鄂倫春族過著吃獸肉、穿獸皮、住“撮羅子”較為原始的生活,其生活習俗極具特色。

在服鈽方面,為適應嚴寒地區的遊獵環境,鄂倫春人用獸皮、主要是麅皮縫製衣褲。婦女對獸皮加工具有特殊的技能,他們先將皮子鞣熟,然後用獸筋線縫製,她們加工的麅皮,結實、柔軟,可做皮袍、皮褲、鞋、帽、皮賬篷、皮口袋等各種物什。鄂倫春族的皮袍(他們叫“蘇恩”)很講究,其祥式與其他少數民族大體相同。男袍為下擺前後開叉;女袍較長、蓋住腳面,左右開叉;袖口和開叉處繡有花紋。皮板多染黃色,女袍只鑲邊不繡花紋,不染色。女人束腰帶,多為黃、紫、藍色,老嫗為素色。袍皮長褲僅到膝關節往下一點,外罩套褲,後來才有長褲。去毛的獫皮衣是夏天的上裝,皮褲冬季是帶毛的,夏穿的無毛,膝部飾圖案繡花。麅皮帽,多用麅頭皮原樣做的,保留麅角和雙耳,眼珠部位嵌黑皮,戴上很像一個麅子頭。後來發展到四氊帽上嵌狐狸、猞狸或灰鼠毛皮,項端縫一貂尾。鞋以“其卡米”為主。被子用猞皮縫成圓筒……解放後,鄂倫春族民族服裝漸趨漢化。

——————————————————————

在飲食上,未定居前,鄂倫春族人以食獸肉為主。肉的吃法,有煮、炸、燒、燉和曬肉乾等幾種。特別喜吃生麅幹和半生熟的肉。喜喝燒酒和馬奶酒。有喝鮮血之習。曬肉乾,是把肉條曬成半幹,然後切成小塊或先把肉切成小塊。煮熟曬乾,再用大煙熏、以免腐爛。另外,常吃河魚、野菜和野果,糧食和種植的菜類很少食用。定居後,逐步過渡到以吃糧食為主,用白麵和肉乾丁做的肉粥最具特色。

在居住方面,定居前,他們大多逐獸而居。其住所十分簡陋,稱“仙人柱”(撮羅子)。“仙人柱”是將幾十根5至6米長的木杆在上端綁緊,下端分開立於地面,像個圓錐形架子。上面、冬天蓋皮和蘆葦,夏天覆蓋華樹皮,用木頭圍成地鋪、裡面鋪草再鋪麅皮褥子即可住人。骨架大小視其家庭人口多少而定。每個“仙人柱”內三面住人,一面是門。室內正中終日燃著篝火,並架起一口帶耳的鐵鍋,即煮熟食又可取暖,屋項開一小孔出煙和便於流通空氣。定居後,他們居住於土木或磚瓦住房內,屋內傢俱、裝飾乃至起居逐漸漢化。

——————————————————————

據資料介紹,這個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森林資源,罕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充足的水源。春看達子香花紅勝烈火,夏觀綠海林濤浩瀚無垠,秋賞五花山色五彩斑斕,冬望冰雪皚皚純淨天地。嘹亮動聽的鄂倫春民歌和熱烈歡快的罕拜舞,神秘的圖騰與自然崇拜,美麗的湖心島與刺爾濱河兩岸風光,莫爾根與山中諸神的傳說,一年一度古老神奇的古倫木遝節,鄂鄉四季風光宜人,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神醉。

——————————————————————

新生鄂倫春族鄉目前建有國家級鄂倫春馬保種場。鄂倫春莫日根國際狩獵場在這裡落戶,被稱為“北方遊獵第一鄉”。憑藉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的國家級生態鄉、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特色名鎮、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名頭,現在這裡正在打造環刺爾濱流域旅遊觀光帶。

刺爾濱河全線冰封,像鏡面一樣平整,表明人跡罕至。

接了酒杯,喝,還有講究:必須左手端杯,右手大拇指數過去的第四指要分別沾酒些許三次,前兩次依次向空中、地下彈掉,意思就是敬天敬地,第三次抹自己額頭,意思是吉祥,然後雙手端杯一飲而盡。這習俗與內蒙古鄂溫克族的習俗用一致,只不過,內蒙那邊不是酒杯,而是碗。

網上流傳嚴寒天氣下吹泡泡將瞬間巨美結晶,小夥伴抽空擋樂此不疲玩玩。這裡氣溫是零下30度左右,氣泡剛形成隨風飄走一瞬抓拍一張,果然開始結晶,可惜沒有用視頻跟拍記錄下結晶全過程。

———————————————————————

在遊獵時期,鄂倫春族過著吃獸肉、穿獸皮、住“撮羅子”較為原始的生活,其生活習俗極具特色。

在服鈽方面,為適應嚴寒地區的遊獵環境,鄂倫春人用獸皮、主要是麅皮縫製衣褲。婦女對獸皮加工具有特殊的技能,他們先將皮子鞣熟,然後用獸筋線縫製,她們加工的麅皮,結實、柔軟,可做皮袍、皮褲、鞋、帽、皮賬篷、皮口袋等各種物什。鄂倫春族的皮袍(他們叫“蘇恩”)很講究,其祥式與其他少數民族大體相同。男袍為下擺前後開叉;女袍較長、蓋住腳面,左右開叉;袖口和開叉處繡有花紋。皮板多染黃色,女袍只鑲邊不繡花紋,不染色。女人束腰帶,多為黃、紫、藍色,老嫗為素色。袍皮長褲僅到膝關節往下一點,外罩套褲,後來才有長褲。去毛的獫皮衣是夏天的上裝,皮褲冬季是帶毛的,夏穿的無毛,膝部飾圖案繡花。麅皮帽,多用麅頭皮原樣做的,保留麅角和雙耳,眼珠部位嵌黑皮,戴上很像一個麅子頭。後來發展到四氊帽上嵌狐狸、猞狸或灰鼠毛皮,項端縫一貂尾。鞋以“其卡米”為主。被子用猞皮縫成圓筒……解放後,鄂倫春族民族服裝漸趨漢化。

——————————————————————

在飲食上,未定居前,鄂倫春族人以食獸肉為主。肉的吃法,有煮、炸、燒、燉和曬肉乾等幾種。特別喜吃生麅幹和半生熟的肉。喜喝燒酒和馬奶酒。有喝鮮血之習。曬肉乾,是把肉條曬成半幹,然後切成小塊或先把肉切成小塊。煮熟曬乾,再用大煙熏、以免腐爛。另外,常吃河魚、野菜和野果,糧食和種植的菜類很少食用。定居後,逐步過渡到以吃糧食為主,用白麵和肉乾丁做的肉粥最具特色。

在居住方面,定居前,他們大多逐獸而居。其住所十分簡陋,稱“仙人柱”(撮羅子)。“仙人柱”是將幾十根5至6米長的木杆在上端綁緊,下端分開立於地面,像個圓錐形架子。上面、冬天蓋皮和蘆葦,夏天覆蓋華樹皮,用木頭圍成地鋪、裡面鋪草再鋪麅皮褥子即可住人。骨架大小視其家庭人口多少而定。每個“仙人柱”內三面住人,一面是門。室內正中終日燃著篝火,並架起一口帶耳的鐵鍋,即煮熟食又可取暖,屋項開一小孔出煙和便於流通空氣。定居後,他們居住於土木或磚瓦住房內,屋內傢俱、裝飾乃至起居逐漸漢化。

——————————————————————

據資料介紹,這個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森林資源,罕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充足的水源。春看達子香花紅勝烈火,夏觀綠海林濤浩瀚無垠,秋賞五花山色五彩斑斕,冬望冰雪皚皚純淨天地。嘹亮動聽的鄂倫春民歌和熱烈歡快的罕拜舞,神秘的圖騰與自然崇拜,美麗的湖心島與刺爾濱河兩岸風光,莫爾根與山中諸神的傳說,一年一度古老神奇的古倫木遝節,鄂鄉四季風光宜人,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神醉。

——————————————————————

新生鄂倫春族鄉目前建有國家級鄂倫春馬保種場。鄂倫春莫日根國際狩獵場在這裡落戶,被稱為“北方遊獵第一鄉”。憑藉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的國家級生態鄉、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特色名鎮、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名頭,現在這裡正在打造環刺爾濱流域旅遊觀光帶。

刺爾濱河全線冰封,像鏡面一樣平整,表明人跡罕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