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普法」鄰里糾紛:一巴掌打出2萬元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 鄰居本應該和睦相處, 相互幫助。 可有些人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搞的劍拔弩張, 管不住嘴、收不住手, 最終付出慘痛代價。

最近我院審理的一起因相鄰糾紛引發的人損賠償案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被告一巴掌就付出了2萬元的代價!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原告曾某某與被告沈某是對門鄰居, 兩家人經常因為家門前一條水溝的管理問題發生爭吵。

原本被告沈某家門前的水溝裡就有水草, 但這天, 被告沈某的母親偏偏就到原告家門前的水溝裡去割, 原告曾某某一看這情景, 頓時心裡氣憤不已, 於是便站在門前和被告母親對罵起來。 本是小事一樁, 吵吵也就過了, 沒成想第二天, 曾某某叫村委會辦事人員前來評理, 順帶調解雙方對這條水溝的管理使用問題。

被告沈某母親見狀就罵開了, 沈某見此情景, 擼起袖子就要去打原告夫婦, 原告曾某某急忙打電話報警, 電話還沒掛斷, 沈某一巴掌就打了下去, 這一打不得了了, 手機卡到原告手指, 直接將其左手第四指遠節指骨撕脫骨折, 經鑒定達十級傷殘。 原告曾某某將被告沈某訴至法院, 要求賠償自己損失。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 考慮到原、被告雙方系鄰居關係, 且被告家庭經濟緊張, 原告對於打架的發生也有過錯等因素, 做了耐心細緻的說服調解工作, 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定, 由被告沈某賠償原告曾某某2萬元了結此事。

鄰里相處之道鄰里矛盾, 起因往往是一些小事。 遇到矛盾時要積極的化解, 冷靜分析問題, 換位思考, 做到心平氣和, 這樣才不會傷了和氣傷了人。 廣為流傳的“六尺巷”典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爭一爭, 行不通 讓一讓,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 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 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 又因雙方都是名門望族, 縣官不敢輕易了斷, 於是張家人便傳書到京城給當時任文學殿大學士的張英求救。 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一紙書來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現在可是安徽桐城的一個旅遊景點哦。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現在可是安徽桐城的一個旅遊景點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