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宿遷喝一碗有儀式感的臘八粥 年味就不遠了

宿遷網訊“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沈從文的《臘八粥》將粥描述得“溫柔可人”, 平平淡淡地用一分甜膩, 暖出九分溫馨的幸福感。

在宿遷, 這份臘八節喝粥的幸福在趕早去寺廟裡祈福喝粥的儀式感裡, 也在宿遷人全家圍坐喝自家做的臘八粥的甜蜜蜜裡, 還在人們哼唱“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的歌謠裡。 昨天是臘八節, 宿遷滿城粥香, 大家在傳統習俗中迎接年的腳步, 全市共有17家寺廟向市民發放臘八粥, 一些愛心人士也在行動, 為一些特殊群體送去愛心。

天氣再冷也要喝一碗祈福臘八粥

昨日的宿遷氣溫驟降, 但這“凍手疼”的感覺並沒有影響到市民趕到市區各個施粥點喝臘八粥的熱情。

一大早, 位於市區的真如禪寺、極樂律院等施粥點就排滿等待領粥的人們。

市民們身穿羽絨服或棉大衣, 帶著各式盛粥工具。

“人最多時隊伍有一百多米。 ”一位負責施粥的工作人員說。

記者看到, 臘八粥裡包括大米、薏仁米、豇豆、桂圓肉、葡萄乾等原料, 被裝在高約60釐米的大桶裡, 十幾名工作人員在大鍋旁熱氣騰騰地熬粥。

齋堂內, 領到粥的人都會端著粥坐下來嘗嘗。 不少市民邊喝粥, 邊讓家人、朋友拍照留念。 還有一個年輕人通過軟體直播施粥現場, 與朋友們分享。

一位剛領到粥的年輕男子說, 家裡也有過臘八節的講究, “我以前都是在家和家人一起喝粥, 現在一個人住, 但還是不想錯過臘八粥, 所以今天淩晨5點多就起床, 6點左右就到了真如禪寺, 等到一口粥下肚就暖和了, 有小時候的味道。 ”

在真如禪寺齋堂內排隊等候喝粥的人群中, 記者還看到了一些孩子的身影。 來自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張黎峰跟父母一起來喝粥, 他的媽媽告訴記者:“我們這是第二次帶他來, 讓孩子感受咱們中國人傳統節日的習俗的同時,

也和我們一起感受這份生活的儀式感, 很有意義!”

記者從真如禪寺瞭解到, 該寺施粥到昨日上午11點, 共有3000多位市民到現場。

溫情不遠 只是一碗粥的距離

“從小就經常來寺裡玩, 每逢臘八節也都來喝粥, 所以這一口粥香不僅僅是香甜, 還有回憶。 ”市民朱作賢一大早就來到位於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大庵寺。 只見寺內廚房熱氣騰騰, 幾位工作人員正在熬粥, 看見有人來喝粥, 工作人員熱情地幫忙盛粥。

喝了一碗粥, 朱作賢又將帶來的飯盒盛滿了粥, 他說要帶回家給兒孫喝。 朱作賢告訴記者, 以前他的家就在前大庵寺旁邊, 後來由於居住區改造, 大家都搬走了, 平時見得不多, 但是臘八節這天肯定能碰到。

果真, 過了一會, 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 不時就能看到人們互相打招呼, 而朱作賢也遇到幾個老鄰居, 大家一起喝著臘八粥, 聊聊近況, 說說即將到來的年……

總有一碗粥的溫度在提醒我們嚴冬未必寒冷, 總有一碗粥的色彩讓我們感受貌似乏味的生活也可以詩意到近似星辰。 再次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國》裡那句讓人回味無窮的話, “這是劇變的中國, 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 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 不管聚散和悲歡, 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 總有一種味道, 以其獨有的方式, 每天三次, 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 不忘, 昨天的來處。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