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北仙桃水產實現由重數量向重品質的跨越

1月20日, 三伏潭鎮紅陽村, 濃霧彌漫, 水面朦朧, 交錯的網箱成為冬日田野裡最閃亮的點綴。

“這可是我們全家人脫貧的希望。 ”望著眼前的稻鱔共作基地, 貧困戶李三清感慨地說。 去年6月, 在西流河洪淵澤水產養殖合作社的指導下, 他和幾名鄉親率先“吃螃蟹”, 嘗試“稻鱔共作”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李三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家五畝五分地, 收穫穀子8000多斤, 相比以往減產3000多斤, 但水稻不施肥不打藥, 成本減少千把塊錢不說, 大米售價還翻了番。 “有機稻米和野生鱔魚效益相加, 畝產值近萬元都是有可能的。

”李三清自信滿滿。

產量下降, 收益卻不減反增。 來自市水產局的一組統計資料驗證了這一觀點。 2017年, 全市水產養殖面積88.4萬畝, 減少3.6萬畝;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為35.3萬噸, 降幅6.1%。 漁業產值卻突破69億元, 增幅4.7%;漁民年人均純收入18100元, 增幅3.3%。 水產大市正逐步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去年以來, 市水產局按照“適當減量, 提質增效”的思路, 由重數量向重品質轉變, 通過調優結構, 調新模式, 調好效益, 促進漁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過去, “四大家魚”佔領仙桃水產半邊天, 到頭來卻養成了“四大枷鎖”。 調優結構, 轉型“高精尖”成為必選題。 去年, 我市通過不斷調減“四大家魚”養殖比重, 大力推廣南美白對蝦、河蟹、泥鰍等高效養殖品種, 全市水產名特優養殖面積新增2萬畝。

在仙桃, 鱔種溫棚寄養、河蟹"3+5"養殖、稻鱔共作、魚鱉套養等高效養殖模式讓越來越多漁民口袋鼓起來, 水產新動能持續增加。 張溝、郭河、西流河、陳場等地大力推廣溫棚寄養鱔種, 每口網箱苗種成本可節約450元;以排湖為核心, 郭河、胡場、剅河、三伏潭、通海口、陳場等地河蟹"3+5"養殖比例達到55%;全市“兩年段”黃鱔養殖比例達到43%以上;彭楊公路沿線魚鱉套養面積增加3000畝。 經過專家指導和洪淵澤水產合作社的摸索, 稻田養鱔試點初步成功, 每畝稻田可增收3000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