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京劇《黔人李端棻》在涼都大劇院開演側記

□本報記者 黃蜀錦 陳紀元

《武戲風采》——楊七郎

臺上唱來台下合

京劇《黔人李端棻》

《武戲風采》——穆桂英

1月18日晚, 華燈初上, 涼都大劇院內已是座無虛席, 喜愛京劇的觀眾們早早地到場入座, 等待著好戲開場。 燈光暗下、音樂響起, 大型京劇——《黔人李端棻》正式上演,

一場空前的文化盛宴開席。

京劇《黔人李端棻》是“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多彩貴州大舞臺展演”走進六盤水演出的內容之一, 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

作為演出單位的貴州京劇院, 擁有眾多各流派優秀演員和編劇、導演、唱腔設計、舞臺美術等方面的人才, 是精英薈萃、實力雄厚的京劇藝術表演團體。 他們不僅開創了善於繼承、精於技藝、勇於革新的劇團風格, 還創作了《花木蘭》《侗家春》《苗嶺風雷》《明月春風》等大量優秀劇碼, 深得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和支持, 在全國範圍內都具有一定影響。

涼都大劇院落成後, 雖然不乏各種演出, 但作為大型京劇演出, 《黔人李端棻》尚屬首次。

李端棻的扮演者馮冠博是貴州京劇院的副院長, 屬國家一級演員, 師從李世霖、葉蓬、李光、李文才、朱振東、吳澤東等, 2007年獲貴州省藝術大賽戲劇類金獎, 還獲得中央電視臺第五屆、第六屆“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優秀表演獎, 經常演出《黔人李端棻》《野豬林》《連環套》《擊鼓罵曹》《八仙過海》《伍子婿》等劇碼。

接二連三的名劇名段、餘音不絕的婉轉唱腔、令人眼花繚亂的對打武戲, 隨著劇情的層層推進, 表演可謂高潮迭起, 現場不時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在觀眾席上, 有一群十分投入的觀眾, 他們是來自市第一實驗中學的學生。 在學校裡, 他們都是學校京劇社的成員, 十分珍惜現場觀看京劇表演的這次機會, 他們認為,

通過觀看學習, 對京劇知識的掌握和表演技藝的提升都有極大幫助。 “京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現場觀看表演, 親身感受原汁原味的京劇, 讓我們受益非淺。 ”市第一實驗中學何海源同學這樣說。

到場的眾多觀眾中, 不乏資深京劇迷, 有的還跟著音樂節拍敲著手指, 完全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 已有72歲高齡的趙奶奶從小受家庭薰陶, 一直是京劇的忠實聽眾, 今天能在現場觀看表演, 讓她興奮不已。 她告訴記者:“此前很想去看京劇, 但在六盤水沒有這樣的條件, 一般都是在電視上看一看, 廣播裡聽一聽, 今天有了這個機會, 第一次現場觀看京劇演出, 感覺令人耳目一新, 與電視上看的完全是兩個概念, 不僅能零距離感受戲劇這一珍寶的獨特魅力,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我感到非常高興。”市文化館館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余漫江說:“貴州省京劇院這次送來的兩場演出都十分精彩,內容也很豐富,對我們六盤水市的廣大京劇愛好者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相信這次京劇的引進,將對六盤水市京劇藝術事業的傳承和推廣起到積極助推作用。”

■連結——

《黔人李端棻》

劇情簡介

京劇《黔人李端棻》講述了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李端棻在京城為官期間為國舉才、改革興國的感人故事。李端棻(1833-1907),字芯園,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縣(今衡陽市衡南縣)人,出生於我省貴築縣(今貴陽市)。赴京趕考得中,李端棻在京城為官,官拜刑部侍郎。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內閣學士的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閱卷時,慧眼識拔考生梁啟超。梁啟超以“熔金鑄史”的文筆應答考題,被李端棻認定為“飽學宿儒”而得到李的欣賞並被錄取。當年僅16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見這位識才的主考官時,才華橫溢的他給李端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李端棻將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許配予梁為妻。

李端棻致仕之時,正值滿清帝國衰疲、多難之時,日、俄、英、法、德等列強趁機尋釁滋事,先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等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或裂土地、或輸鉅款,一時間虎食鯨吞,幾欲將我中華置之死地而後快。李端棻對此深為憂患,先後拔擢舉薦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嚴修、劉光第、林旭、楊銳等一批有識之士,推行旨在強國的變法維新。

李端棻高瞻遠矚,他清醒地認識到變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興在辦學,所以向光緒皇帝上了一道《請推廣學校折》,奏請以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此外,各省設藏書樓,在所建學堂中設儀器室,在京師設譯書館,京師與各省及繁華商埠設大報館,選派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首倡創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風雲不測,慈禧複出,譚嗣同等變法六君子被斬,梁啟超出國避禍,李端棻亦被加以“濫保匪人、邀結新黨、變法亂政”等罪名革去官職、發配伊犁。

不僅能零距離感受戲劇這一珍寶的獨特魅力,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我感到非常高興。”市文化館館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余漫江說:“貴州省京劇院這次送來的兩場演出都十分精彩,內容也很豐富,對我們六盤水市的廣大京劇愛好者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相信這次京劇的引進,將對六盤水市京劇藝術事業的傳承和推廣起到積極助推作用。”

■連結——

《黔人李端棻》

劇情簡介

京劇《黔人李端棻》講述了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李端棻在京城為官期間為國舉才、改革興國的感人故事。李端棻(1833-1907),字芯園,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縣(今衡陽市衡南縣)人,出生於我省貴築縣(今貴陽市)。赴京趕考得中,李端棻在京城為官,官拜刑部侍郎。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內閣學士的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閱卷時,慧眼識拔考生梁啟超。梁啟超以“熔金鑄史”的文筆應答考題,被李端棻認定為“飽學宿儒”而得到李的欣賞並被錄取。當年僅16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見這位識才的主考官時,才華橫溢的他給李端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李端棻將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許配予梁為妻。

李端棻致仕之時,正值滿清帝國衰疲、多難之時,日、俄、英、法、德等列強趁機尋釁滋事,先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等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或裂土地、或輸鉅款,一時間虎食鯨吞,幾欲將我中華置之死地而後快。李端棻對此深為憂患,先後拔擢舉薦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嚴修、劉光第、林旭、楊銳等一批有識之士,推行旨在強國的變法維新。

李端棻高瞻遠矚,他清醒地認識到變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興在辦學,所以向光緒皇帝上了一道《請推廣學校折》,奏請以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此外,各省設藏書樓,在所建學堂中設儀器室,在京師設譯書館,京師與各省及繁華商埠設大報館,選派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首倡創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風雲不測,慈禧複出,譚嗣同等變法六君子被斬,梁啟超出國避禍,李端棻亦被加以“濫保匪人、邀結新黨、變法亂政”等罪名革去官職、發配伊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