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赤子之心寫華章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安交通大學主持的7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數量,西安交大位居全國高校第二。

在交大人眼中,成績源自學校一脈相承的“西遷精神”。 上世紀50年代,中央決定將創立於上海的交通大學遷至西安。 1959年起,同根同源的西安交大與上海交大分別獨立。 交通大學在冊的73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就有537人。 他們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三秦大地上澆築起又一所一流大學。

時光荏苒,西遷精神歷久彌新。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聯名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

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西安交大不斷擦亮西遷精神這塊“金字招牌”。 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說,“要把這種精神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形成一支源源不斷產出新成果的科研大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時代的貢獻。 ”

大局為先,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安交大的正門坐南朝北,門頭上四個大字——交通大學,與上海交大校牌式樣相同。 歷史無法隔斷,二者同根同源。

1896年,交通大學以南洋公學之名創建於上海,有“東方麻省理工”之稱。

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建設佈局等方面考慮,作出了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決定。

“我是乘坐第一趟‘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從上海來到西安的,火車就停在交大後門的徐家匯車站。 ”85歲的盧烈英教授說,“1956年8月10日那天,車站鑼鼓喧天、彩旗飄揚,要登車的師生員工和家屬有上千人,送行的也有幾百人。 ”

這是一趟不需要車票的列車,登車人手中的紅色乘車證上,赫然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當年的青春年少,轉眼已到耄耋之年。 “要說西遷精神的內涵,我認為,首要的是胸懷大局、大公無私。 ”盧烈英說。

“1955年5月,彭康校長向全校公佈遷校決議後,各方都積極回應,迅速行動,有的學生還提出了‘跑西安’慶賀西遷。

”82歲的朱繼洲教授回憶道,“我們都是重點工業大學的師生,深諳國情,並未感到太意外,很快就掂出其中的千鈞分量。 ”

當時,上海到西安的火車路程全長1509公里。 同學們在宿舍掛上繪製的地圖或表格,每天統計跑完的路程,比賽看哪個班級先“到達”西安。 每天清晨或下午,都有成群結隊的男女同學在操場上奔跑。 有人統計,全體同學實際跑的路程加起來有80455公里,相當於繞赤道兩圈。

等待的一年,學生的心情也越來越激動。 電制56班全體同學給時任校長彭康寫了一封信:“我們已經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迎接困難,和困難作鬥爭。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祖國每一塊土地都是我們安家的地方。

“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國家培養了我們,需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這很光榮。 ”84歲的胡奈賽教授說。

激情奉獻,麥田築起新校園

還有兩個多月,西安交大就要迎來建校122周年暨遷校62周年的校慶紀念日。 如今的交大校園,四季風姿綽約,有春綠櫻粉的溫柔、夏長蟬鳴的悠遠,也有秋涼梧桐的暖意、冬深雪漫的變幻。

漫步校園,靜靜矗立的飲水思源碑,提醒師生不忘愛國之信念、感恩之心懷;大氣宏偉的錢學森圖書館,夜深仍亮著一盞盞燈……

63年前,這裡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

西安交大西遷紀念館懸掛著兩幅老照片,讓人感慨不已。 照片攝於1955年5月10日。 一幅是彭康校長與5位教授身著樸素便裝,行走在西安城外成熟在望的麥田中。

另一幅是大家駐足田壟,面朝廣袤的黃土地,擘畫學校的未來。

“我們當時在田野考察,在麥田裡邊走邊看。 鐘兆琳、朱麟五兩位教授看了這塊地方後,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王則茂教授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面對如此開闊的平原沃野,再比較局促擁擠的上海徐家匯,大家都很滿意。 ”

陝西省和西安市全力支持交大西遷,新校址敲定了——城牆東南角外,千年前唐朝興慶宮遺址之上。

校園基建工程正式開始,工期很緊,基本是邊設計邊施工。 為不耽誤來年開學,交通大學把基建科全部搬到西安,工作人員就住在工地上的工棚裡。 工地上有2700名工人在勞動,最多的時候達4000多名。 “我們是為西北工業基地興建工業大學的!”建築工人以戰鬥姿態投入交大的建設。

轉眼就到了1956年秋,先後已有4000多位師生員工登上專列來到西安。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廈禮堂,學校隆重舉行了在古城西安的第一個開學典禮。

學校雖已初具規模,可以保證基本的學習生活,但因為還在建設中,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鄉野之中喧鬧的大工地。

“學校還沒有正門,時值初秋,沙坡村莊稼已收割完,墳堆縱橫,盡是荒涼;校園的梧桐、櫻花、草皮都需要從南方移植過來;食堂是暫由幾個柱子支撐、外面裹著塑膠布、臨時搭建的小棚。”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盧烈英教授唏噓不已。

去年逝世的劉燕鏕教授生前寫過一篇文章:“漫步在西安郊區的原野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座座塑膠大棚,總會回想起學校的草棚大禮堂,大概坐落在如今圖書館西北角對面的花園處。這幢建築由好多粗壯的整根毛竹捆綁在一起搭建而成。”

由於建築物資緊缺,學校總務部門想辦法請來了南方的能工巧匠,運來南方的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師生和市民嘖嘖稱奇的草棚大禮堂:地是黃泥地,頂是茅草蓋,能同時容納5000人開會,雖然冬冷夏熱,但能遮風避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員工大會、文藝演出、放電影、開音樂會,都在這裡舉行。師生們對這段記憶印象深刻,草棚也成了遷校後艱苦奮鬥精神的象徵。

胡奈賽教授那時剛剛畢業留校任教。“說實話,我那時真沒覺得有什麼困難。老師們的困難就多了:上有老、下有小;師母們到西安外單位工作,交通不便,工作條件差;孩子上學離家遠,醫療條件跟不上……”

當時,許多青年教師常年與愛人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褚家麟教授的愛人是上海建築設計院的骨幹,單位不同意她來西安,她在上海帶著兩個孩子與褚教授長期分居,兩人先後病故于上海和西安。

1956年開學典禮的第二天,校園裡響起《東方紅》,“同學們早上好!交大廣播台今天第一次播音開始!”聽著熟悉的音樂,同學們的心融化了。

87歲的陳瀚教授回憶起往事,沒有一句抱怨。“秋天雨水特別多,校園在搞基建,溝溝坎坎,我摔過兩次。走進教室一身泥汙,臉上還留有一些泥巴,學生們笑了,我也樂了。當時大家並不感到苦,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把學校遷好,讓交大這塊牌子永遠閃光。”

自強不息,內陸崛起一流大學

“遷校的困難是一時的,建校的過程更艱苦。現在說我們是西遷老教授也不假,但是擔起教學科研大樑的真正主力是我們的老師。”胡奈賽教授念念不忘師恩。

西遷教授中,周惠久、陳學俊兩位先生起了很重要的帶頭作用。前者是胡奈賽的老師,後者當年西遷時36歲,是教授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們於1980年第一批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

“我的老師周惠久先生,1909年出生,西遷時不到50歲,和夫人一起過來的。”胡奈賽翻開老教授當年編的教材《金屬材料性能》封皮,首頁是周先生的照片。周先生坐在校園的長椅上,身穿西服,戴著眼鏡,淡定從容。這套書共有5冊,對我國機械製造行業材料強度研究產生了極大影響。

“周先生‘文革’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寶雞石油機械廠掃廁所。有一次回來他跟我講,他在廠裡掃地時聽到隔壁有人說機器上有個吊環出問題了,不知道怎麼修。他就趕緊進去跟工人講,誰知被人家說‘靠邊站,不要多管閒事’。但最後吊環還是按他的方法修好了,老師很開心。”說著說著,胡奈賽的眼圈紅了。

鄧曾傑教授回憶恩師:“周先生上課的時候,除了五六十位學生,校內有關教研室的教師,西安地區有關學校和單位的人員以及外地進修人員都來旁聽。120個座位的大教室座無虛席,許多人帶著凳子趕來,臺階上、窗臺上都坐滿了人。”

上世紀70年代,國內仿製的蘇聯、美國油井吊卡“傻大笨粗”,生產極為不便,周惠久教授帶領教師學生深入寶雞石油機械廠攻關,研製出的輕型吊卡重量僅為仿蘇產品的45%、仿美產品的60%,而強度更佳,受到石油生產一線的歡迎。

比周教授小10歲的陳學俊教授,早年深造於美國普渡大學,是我國鍋爐專業的創始人。他的夫人袁旦慶是電工學教研室副主任,1957年,夫婦二人帶著4個孩子,註銷上海戶口,房子送給上海市房管局,隨著第一趟西遷專列來到西安,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這裡。

有人認為陳教授太吃虧,如果保留到現在,那兩間在上海牯嶺路的房子很值錢。老先生回答:“既然選擇紮根西北黃土地,就不要再為房子牽累,錢是身外之物。”

耄耋之年,兩位白髮教授常常在傍晚結伴而行,散步於校園綠籬花徑中,所到之處都是師生親切的問候。2013年,袁旦慶先生以95歲高齡故去。2017年7月4日,最後一位西遷教授陳學俊先生逝世,享年99歲。

據統計,1956年交大在冊的73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師總數的70%多,其中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講師141人。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所有師生的努力奮鬥下,學校迎來發展的輝煌。”胡奈賽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安交大相繼成為國家重點建設單位,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選國家一流大學A類建設名單,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西遷的年輕學人也成長起來,挑起大樑,先後有11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專家稱號。

2016年西遷50周年之際,學校研究總結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到這16個字凝結的無數激情、熱血、奮鬥和青春芳華。

弘揚傳統,為新時代作出新貢獻

西安交大校園西南角,是落成不久的西遷廣場。廣場上一幅幅遷校浮雕,引人遐想,上海火車站送別時的不舍、西安迎接時的熱烈……西遷,仿佛就在昨天。

每到夜晚,26束燈光就會點亮廣場,緊接著浮雕上的八個腳印亮起,如西行的腳步,一步一步邁向前方,提醒著師生,西遷精神要代代傳承。

80後教授劉文鳳,西安交大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她發現了鋯鈦酸鋇鈣的強壓電效應,為無鉛材料實際應用提供了一種可能,已獲一項國際專利、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劉文鳳說:“我家在天津,但覺得西部更需要我,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也更大。上學的時候,就經常聽陳學俊院士、彭康校長等老一輩西遷教授的故事,耳濡目染,慢慢培養出一種歸屬感。”

“彭康校長帶領學校西遷以後,成立了核子物理、電腦、自動化、半導體等7個新專業,都是非常重要、急需的專業。”81歲的鮑家元教授說,“我是電腦系的,對新專業的作用感受最深,整個西北電腦事業的發展與我們密不可分。現在更能深刻體會中央做交大西遷決定的良苦用心,不僅僅是精神,也把科學技術的種子播撒在西北大地。”

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25萬名大學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養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我們這些老交大人也常常思考西遷為什麼能夠成功。”胡奈賽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小的筆記本,“蔣大宗教授說是因為人民對黨和政府的無比信賴、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觀以及領導對群眾的愛護和尊重。我覺得分析得特別好,就記在隨身帶的本子上,隨時講給同學們聽。”

15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學習了党的十九大報告之後,有了給總書記寫信的想法,想給總書記講講心裡話。“我們覺得時候到了。報告裡面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實現當時我們遷校的初心,就必須繼續解決好這個問題。”盧烈英說,“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新時代交大人要有新作為!”

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的渭河之邊,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正在拔地而起,上百座塔吊,近萬名建設者正在打造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後,這裡將成為世界級科技中心,國家級科技成果研發轉換平臺,也將成為我國第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

“未來這裡將集聚不少於3萬人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吸引至少5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此設立研發中心、技術創新聯盟。”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表示,西安交大將永遠把党和國家的發展作為奮鬥指南,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作出交大特有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7日 01 版)

轉眼就到了1956年秋,先後已有4000多位師生員工登上專列來到西安。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廈禮堂,學校隆重舉行了在古城西安的第一個開學典禮。

學校雖已初具規模,可以保證基本的學習生活,但因為還在建設中,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鄉野之中喧鬧的大工地。

“學校還沒有正門,時值初秋,沙坡村莊稼已收割完,墳堆縱橫,盡是荒涼;校園的梧桐、櫻花、草皮都需要從南方移植過來;食堂是暫由幾個柱子支撐、外面裹著塑膠布、臨時搭建的小棚。”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盧烈英教授唏噓不已。

去年逝世的劉燕鏕教授生前寫過一篇文章:“漫步在西安郊區的原野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座座塑膠大棚,總會回想起學校的草棚大禮堂,大概坐落在如今圖書館西北角對面的花園處。這幢建築由好多粗壯的整根毛竹捆綁在一起搭建而成。”

由於建築物資緊缺,學校總務部門想辦法請來了南方的能工巧匠,運來南方的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師生和市民嘖嘖稱奇的草棚大禮堂:地是黃泥地,頂是茅草蓋,能同時容納5000人開會,雖然冬冷夏熱,但能遮風避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員工大會、文藝演出、放電影、開音樂會,都在這裡舉行。師生們對這段記憶印象深刻,草棚也成了遷校後艱苦奮鬥精神的象徵。

胡奈賽教授那時剛剛畢業留校任教。“說實話,我那時真沒覺得有什麼困難。老師們的困難就多了:上有老、下有小;師母們到西安外單位工作,交通不便,工作條件差;孩子上學離家遠,醫療條件跟不上……”

當時,許多青年教師常年與愛人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褚家麟教授的愛人是上海建築設計院的骨幹,單位不同意她來西安,她在上海帶著兩個孩子與褚教授長期分居,兩人先後病故于上海和西安。

1956年開學典禮的第二天,校園裡響起《東方紅》,“同學們早上好!交大廣播台今天第一次播音開始!”聽著熟悉的音樂,同學們的心融化了。

87歲的陳瀚教授回憶起往事,沒有一句抱怨。“秋天雨水特別多,校園在搞基建,溝溝坎坎,我摔過兩次。走進教室一身泥汙,臉上還留有一些泥巴,學生們笑了,我也樂了。當時大家並不感到苦,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把學校遷好,讓交大這塊牌子永遠閃光。”

自強不息,內陸崛起一流大學

“遷校的困難是一時的,建校的過程更艱苦。現在說我們是西遷老教授也不假,但是擔起教學科研大樑的真正主力是我們的老師。”胡奈賽教授念念不忘師恩。

西遷教授中,周惠久、陳學俊兩位先生起了很重要的帶頭作用。前者是胡奈賽的老師,後者當年西遷時36歲,是教授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們於1980年第一批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

“我的老師周惠久先生,1909年出生,西遷時不到50歲,和夫人一起過來的。”胡奈賽翻開老教授當年編的教材《金屬材料性能》封皮,首頁是周先生的照片。周先生坐在校園的長椅上,身穿西服,戴著眼鏡,淡定從容。這套書共有5冊,對我國機械製造行業材料強度研究產生了極大影響。

“周先生‘文革’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寶雞石油機械廠掃廁所。有一次回來他跟我講,他在廠裡掃地時聽到隔壁有人說機器上有個吊環出問題了,不知道怎麼修。他就趕緊進去跟工人講,誰知被人家說‘靠邊站,不要多管閒事’。但最後吊環還是按他的方法修好了,老師很開心。”說著說著,胡奈賽的眼圈紅了。

鄧曾傑教授回憶恩師:“周先生上課的時候,除了五六十位學生,校內有關教研室的教師,西安地區有關學校和單位的人員以及外地進修人員都來旁聽。120個座位的大教室座無虛席,許多人帶著凳子趕來,臺階上、窗臺上都坐滿了人。”

上世紀70年代,國內仿製的蘇聯、美國油井吊卡“傻大笨粗”,生產極為不便,周惠久教授帶領教師學生深入寶雞石油機械廠攻關,研製出的輕型吊卡重量僅為仿蘇產品的45%、仿美產品的60%,而強度更佳,受到石油生產一線的歡迎。

比周教授小10歲的陳學俊教授,早年深造於美國普渡大學,是我國鍋爐專業的創始人。他的夫人袁旦慶是電工學教研室副主任,1957年,夫婦二人帶著4個孩子,註銷上海戶口,房子送給上海市房管局,隨著第一趟西遷專列來到西安,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這裡。

有人認為陳教授太吃虧,如果保留到現在,那兩間在上海牯嶺路的房子很值錢。老先生回答:“既然選擇紮根西北黃土地,就不要再為房子牽累,錢是身外之物。”

耄耋之年,兩位白髮教授常常在傍晚結伴而行,散步於校園綠籬花徑中,所到之處都是師生親切的問候。2013年,袁旦慶先生以95歲高齡故去。2017年7月4日,最後一位西遷教授陳學俊先生逝世,享年99歲。

據統計,1956年交大在冊的73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師總數的70%多,其中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講師141人。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所有師生的努力奮鬥下,學校迎來發展的輝煌。”胡奈賽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安交大相繼成為國家重點建設單位,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選國家一流大學A類建設名單,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西遷的年輕學人也成長起來,挑起大樑,先後有11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專家稱號。

2016年西遷50周年之際,學校研究總結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到這16個字凝結的無數激情、熱血、奮鬥和青春芳華。

弘揚傳統,為新時代作出新貢獻

西安交大校園西南角,是落成不久的西遷廣場。廣場上一幅幅遷校浮雕,引人遐想,上海火車站送別時的不舍、西安迎接時的熱烈……西遷,仿佛就在昨天。

每到夜晚,26束燈光就會點亮廣場,緊接著浮雕上的八個腳印亮起,如西行的腳步,一步一步邁向前方,提醒著師生,西遷精神要代代傳承。

80後教授劉文鳳,西安交大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她發現了鋯鈦酸鋇鈣的強壓電效應,為無鉛材料實際應用提供了一種可能,已獲一項國際專利、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劉文鳳說:“我家在天津,但覺得西部更需要我,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也更大。上學的時候,就經常聽陳學俊院士、彭康校長等老一輩西遷教授的故事,耳濡目染,慢慢培養出一種歸屬感。”

“彭康校長帶領學校西遷以後,成立了核子物理、電腦、自動化、半導體等7個新專業,都是非常重要、急需的專業。”81歲的鮑家元教授說,“我是電腦系的,對新專業的作用感受最深,整個西北電腦事業的發展與我們密不可分。現在更能深刻體會中央做交大西遷決定的良苦用心,不僅僅是精神,也把科學技術的種子播撒在西北大地。”

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25萬名大學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養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我們這些老交大人也常常思考西遷為什麼能夠成功。”胡奈賽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小的筆記本,“蔣大宗教授說是因為人民對黨和政府的無比信賴、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觀以及領導對群眾的愛護和尊重。我覺得分析得特別好,就記在隨身帶的本子上,隨時講給同學們聽。”

15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學習了党的十九大報告之後,有了給總書記寫信的想法,想給總書記講講心裡話。“我們覺得時候到了。報告裡面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實現當時我們遷校的初心,就必須繼續解決好這個問題。”盧烈英說,“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新時代交大人要有新作為!”

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的渭河之邊,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正在拔地而起,上百座塔吊,近萬名建設者正在打造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後,這裡將成為世界級科技中心,國家級科技成果研發轉換平臺,也將成為我國第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

“未來這裡將集聚不少於3萬人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吸引至少5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此設立研發中心、技術創新聯盟。”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表示,西安交大將永遠把党和國家的發展作為奮鬥指南,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作出交大特有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7日 01 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