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散文:103車間

文/黃東速

【作者簡介】黃東速, 江油作家協會成員,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 聽從內心的召喚, 在文字的花園裡朝花夕拾, 煮字療饑, 自娛自樂, 把寫詩作文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 隨性隨情而寫, 在文字的風景裡忘掉塵囂, 忘掉時間, 有詩文散見於報紙、刊物。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六十年代, 出於備戰隱蔽的需要, 很多工廠被冠以阿拉伯數字, 這些毫無意義的數字具有隱秘的指向——指向某個地域, 某個單位, 某種人的身份, 甚至某種精神和魂魄。 無法統計當時的中國大地上有多少這些數字代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凡是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基礎的地方一定被這些代號遮蔽著, 它就像一種刺青, 成為很多地方、很多人難以褪去的色彩。 如今, 時過境遷, 但有些數字至今都沒有冷卻, 仍然保持著那個時代的體溫。 比如, 談到某個人, 人們常常用數字代替地名, 說:他是XXX的。

江油雖然是個小小的縣城, 但在當時也麋集著眾多的工廠, 比如302、857、903、654、305等廠礦。 302就是長城鋼廠, 是國防軍工配套企業, 也是江油最大的工業企業。

302有四個分廠, 按當時戰備要求, 四個分廠分散在中壩、厚壩、含增、武都。 一分廠在中壩, 從西向北, 依次是103車間、102車間、101車間, 南鄰103車間的是104車間。

1985年, 我進廠後, 被分配到一分廠103車間當電工。 那時, 還沒有什麼金領、白領, 工廠裡的電工是很多人嚮往和羡慕的工作。 一方面電工輕鬆, 不累, 吊兒郎當當電工, 就是說電工好耍、自在。 另一方面, 電工有技術, 在那個體力勞動作為主要工作形式的年代, 人們自然對頗有技術含量的電工格外地高看一眼。 還有, 那是一個匱乏、單純、相對公允、沒有什麼可攀比的時代,

技術就成為了人們比較嚮往的, 不似現在, 比房, 比車, 比學歷, 比權力, 比財富。 電工分為八級, 每一級享受不同的工資待遇, 我剛進廠當電工時, 拿著36元的最低級別工資。 如果一個人是八級電工, 人們就會投來欽佩的目光, 就像現在人們投向老闆、老總的目光。

當時幹電工, 要簽訂正式的師徒合同。 我的師傅姓張, 是支內的江西老表, 人稱張老表。 張老表中等個子, 當過兵, 七級電工, 很早就離了婚, 獨自撫養一個兒子。 由於文化低, 他的電工技術全靠經驗的積累。 跟了他幾年, 除了繞電機線圈, 真不覺得他有技術。 師傅如此, 我這個徒弟的電工技術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同行相輕, 張老表經常背地裡揶揄別人, 常常用手掩著寬厚的嘴巴,

湊近我的耳朵悄悄說, 某某連個電機線圈都繞不來。

按理, 一個單身男人多少都有些邋遢, 但張老表和邋遢一點都不沾邊。 他平時穿得整齊而挺括, 常常戴頂藍色的鴨舌帽, 穿著一件筆挺的四個口袋的藍色呢子中山服, 黑色皮鞋擦得一塵不染, 如果不是站在工具箱旁, 你還以為他是一名基層幹部或是機關人員。 我去過一次他家, 屋裡窗明几淨、整潔有序, 用紅漆漆過的地面能照出人影來, 一點看不出是一個單身男人的窩居。

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穿著一身幹部服裝, 靠著齊腰的工具箱, 手裡捧著印有毛主席頭像的白色鐵瓷杯, 有一句沒一句地和旁人瞎侃, 無話可說的時候, 他就用睥睨的眼光掃蕩周遭的一切。

電器出現問題時, 他總是很認真地換上工作服、工作鞋, 戴上袖套, 從工具箱裡取出工具, 邁著拯救世界的驕傲步伐, 走向車間的某個角落。 張老表性格急燥, 有點認死理, 常常和人爭執, 一爭起來就發急, 急促、顫抖的話就像抹上了生氣的豬肝色。 後來, 他兒子也進了103車間, 子承父業, 當了一名電工, 有一段時間還和我在一個小組。 很快, 他兒子就離開了103車間, 去做鋼材生意了。 張老表離婚後交過幾個女朋友, 但最終都沒有走到一起, 我想, 很大一部分是性格原因。

張老表剛退休不久, 就因病去逝了。 他走得無聲無息, 就像大地上枯死的小草。 很少有人提及他的死, 我也是在他離世之後的某一日, 聽說他已離開了人世。 他的身影曾經反復走進過我的青春, 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是,我能感覺到自己的身上還有他的目光、呼吸、話語,容貌和神情。

我在103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主電室上班。主電室是車間的心臟,大約有一個半籃球場大,變壓器、高壓開關、配電盤、接觸器、可控矽、電纜等電器設備如蜘蛛網一樣密集,把我密密匝匝地罩住。最醒目的是兩台像碉堡一樣臥著的電機,它們就像兩個大力士,能在瞬間把巨大的軋機快速旋轉起來。當走過電機旁時,你會感覺到地面的震顫,感覺到一陣風力拽著你。它發出的巨大轟鳴聲,湮沒了整個主電室。

如果第一次進主電室,你會雙手捂住耳朵;如果你要讓人聽清你的講話,就要費力地提高聲調。後來,很多人說我說話聲音大,我想,這一定是當年軋機的轟鳴聲給我烙下的一道傷疤。主電室靠南的一邊是三間休息室,分別屬於甲班、乙班、丙班,室內放著各自的工具箱。當軋機正常運轉時,我就呆在主電室的控制室裡(這裡的雜訊相對較小),有時盯著那些搖擺的儀錶指針和閃爍的紅綠燈發呆,有時和同事說話聊天,有時拿著一本小說看,或者在記錄本的反面胡亂地寫著字。

當開停機的鈴聲響起時,我就按一下操作臺的綠色或紅色的按鈕。當事故鈴聲響起時,我就背上工具,走出主電室的小門,處理事故。八年裡,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呆在主電室,每一天都是那麼的雷同、相似,就像那轟鳴的軋機聲,永遠都震耳欲聾,就像控制室那扇老舊的吊扇,永遠都懸在我的頭頂。有時,我會恍惚覺得這兩千多個日子(除掉休息日)如同是同一個日子,以致於讓我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和流逝後的傷愁。

離開103之後,我很驚訝自己有如此好的耐性——竟然能在這個枯燥、單調、局促的地方呆這麼長的時間。回眸那段歲月,就像眺望遠方不真實的疑雲,心生南柯之感。八年,可以是一個人的整個青春期,可以蘊成半個滄海桑田,可以完成或接近人生的一個目標,也可以是一個人的一段命運。我不知道,這八年有多少電磁波穿過我年輕而空蕩的身體,又有多少度電儲藏進了體內,成為我的前胸後背。八年,我浪擲了大部分時光,有時我會扼腕痛惜,有時也會安慰自己——青春就是拿來揮霍和浪費的。從後來看,我唯一做了一件相對有意義的事情——參加了全國自考,完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

車間東邊,和廠房隔著一條馬路有一排平房,灰磚黑瓦,東、南、北三廂房屋圍成了一個籃球場大的院壩。以前可能是民居,現在作為車間辦公室,設備科、生產科、人事科、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就依次坐排在這些平房內。記得那時的幹部和工人在薪酬待遇和福利上基本沒有差別,甚至幹部還比工人低。由於工人是體力活,每月的糧食定量還略高於幹部。一些工人由於不願改變工人身份,還主動放棄了升遷幹部的機會。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幹部和工人的差距漸漸拉大了,待遇樓、廠長房出現了,工資係數出現了,幹部津貼出現了,年薪出現了,領導配小車出現了,當然,幹部和工人的隔閡和鴻溝也出現了。如今,企業幹部的薪酬一般是工人的數倍,還享受著各種優裕的福利,特別是高級幹部都拿年薪,一年掙著工人一輩子的工資。

一分廠實行封閉式管理,為了方便職工進出和物資運輸開了七道廠門,按順序,103車間南邊的廠門就叫“六號門”。廠門由鐵管焊結而成,設有門衛。走出六號門,你就走出了302廠區,仿佛那些鋼鐵都退到了離你很遠的地方。大門外,有幾家蒼蠅館子和小店,往前走,就是一片片或大或小的莊稼地,再往前走,就是103車間的職工宿舍——王家大院。

六號門是個熱鬧的地方。對工人來說,出了廠門,就意味著不受廠紀廠規的約束,不承擔崗位責任,輕鬆,愜意,自由得像出了籠的鳥。工間休息時,大多數工人都會遛達到六號門外,一方面消遣時間——買包煙抽著,買袋零食瞌著,或是坐在小店前千瘡百孔的凳子上,瞎吹神侃,或是倚靠在小店的窗臺前,和頗有姿色的女老闆開幾句半葷半素的玩笑,或是盯著小店裡永遠飄著雪花的黑白電視。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那些卑微的農民和莊稼面前,炫耀工人老大哥光環。

我第一次看世界盃足球賽就是在六號門外看的。記得比賽期間,恰好我上夜班,半夜我遛到六號門外,倚靠在店窗前,在微弱得發黃的電燈下和青色的蛙鳴中,盯著眼前的黑白電視和電視裡遙遠的歐洲。

六號門外的那些農民和店老闆與工人熟稔得可以拍肩笑駡,相互之間還互通有無——一些工人捎些鐵絲、螺絲、手套、膠布給農民,而農民則將一些蔬菜、肉禽半賣半送給工人老大哥。階級的鴻溝在六號門外只剩下工作服發出的淡淡油膩味道。

六號門外,有一家規模稍大的貨店,由半工半農的一家經營。老闆姓周,103車間的一名焊工,後來他兒子頂替進廠,也當了一名焊工。老婆是當地一農民。夫妻有一個女兒,長得漂亮、甜美,正是豆蔻年華,常常獨自一人守著小店。很多未婚男青工對周老闆的女兒垂涎不已,常常以買東西為名,主動搭訕,明裡暗裡說媒的也不少。當時的302正是火紅的時候,職工收入大大高於當地平均水準,又是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年代,很多周邊的未婚女子朝思暮想地想嫁到302,就像當時流傳的一句話——“嫁人要嫁長鋼郎”。

按理,工人老大哥娶個農村妹子也還是有優勢的,說不上高攀,我也以為她早晚會成為那些覬覦者的獵物。沒想到的是,她最後另擇枝頭,嫁了一個農村的包工頭。

由於食堂飯菜單一,很多工人就到六號門外改善伙食,吃飯就如同趕集一樣熱鬧。那是典型的八十年代的天氣,沒有霧霾的天空清朗、乾淨,就像那個年代純善的人心。中午,很多工人帶著鋼鐵的味道和溫度,端著飯盒或鐵瓷碗來到六號門外。他們倆三個人一夥,先是東盯西瞧,四處晃蕩,最後晃進一家昏濁的館子,在一張矮小的木桌旁坐下,用桌上簡單而油膩的食物填滿他們勞累的腸胃和饑餓的一生。

我經常端著長方形的鋁合金飯盒,到食堂打四兩米飯和一個素菜,然後來到六號門外。在“趙鹵肉”切二兩豬頭肉,然後靠著小店的牆,或是坐在靠牆的凳子上,一邊和工友說話,一邊咽下白得噴香的米飯和能讓歲月淌出油膩的鹵肉。那時,我很沉溺這樣的一頓飯,它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的饕餮美味就是四兩白米飯和二兩豬頭肉。直到現在,我走過鹵肉攤時,常常會想起六號門外的“趙鹵肉”,以及那個攤主像鹵肉一樣泛著油光的笑臉。

在周家小店的屋簷下有一打鍋盔的——一隻廢棄的汽油桶,桶內用泥灰砌了一個爐子,桶口放著一張油亮的黑鍋。嘴饞時,我買一鍋盔,將在“趙鹵肉”買的一兩豬頭肉塞進鍋盔,再放到爐子裡炙烤,一會兒取出,本來白淨的鍋盔被油沁得黃亮,烤出的麵粉香和豬頭肉的油香攪和成那個年代的美味,在中午淡泊的空氣中和我的舌尖上千回百轉。

大門左邊,靠著廠區圍牆搭了幾間小屋,小屋低矮得進門都要低頭。這是一家肥腸店,靠牆放著幾張泛著油光的小木桌和只有巴掌寬的長條木凳,最右邊是用紅磚砌成的一個灶台,灶臺上支著一口黑鍋。這是典型的蒼蠅館子,連店名招牌都沒有,它的樣貌甚至讓人想起猥瑣二字。店老闆是101的一名工人,個子矮小,就像小店一樣矮小。

記得當時江油還未流行吃肥腸,如果追溯江油肥腸的歷史,這家小店也算是名不見經傳的創始者之一。小店生意好得出奇,供不應求,每天開張不久肥腸就告罄了,來遲的職工便拍著老闆的肚子,笑駡:“你娃還有一截肥腸,拿來整起。”後來某一天,肥腸店不知為什麼關了,就像一個人的命運會在某一天拐向另一個方向。

晚飯時,長白班的機關人員下班了,很多上中班的工人就出來喝酒了。他們疲憊的身體淌出被紅鋼炙烤後的余溫,被油汗、渣灰塗抹的臉龐映照出他們勞動的影子……這群從鋼鐵裡走出來的人,坐在昏暗的館子裡,就著泛著油光的花生米和豬頭肉,一杯又一杯地飲盡烈酒和像烈酒一樣濃烈而苦澀的生活。下肚的酒精融進了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所有的疲勞和苦累都被酒精灼燒成看不見的灰燼。

晚飯後,我喜歡到六號門外散步。無數個一樣和不一樣的黃昏,我把自己扔在六號門外,讓一些鋼鐵之外的東西繚繞身邊——原始的土壤味道,和千百年前一樣的農人勞作的背影,茂盛得快要爬上馬路的莊稼,爬在農舍門前的無精打采的土狗,周家小店偶爾冒出的嫋嫋炊煙,月光下不知疲倦的蛙鳴,路邊卑微得讓人忽略的野花和野草……這些事物都以它們存在的方式,侵入黃昏的陰影和我的體內,暫時擠走了我心裡轟鳴的軋機、灼人的紅鋼、永不消逝的電波、沒有白天和黑夜的主電室。

在主電室和東邊的馬路之間是職工澡堂。當時,每一個車間都有一個澡堂。103澡堂不大,大約有200來平方米,紅磚瓦頂的平房,男浴室和女浴室各占一半。一走進澡堂,迎面掛著一張擋風的黑色塑膠或者是厚麻布。掀簾而進,就是澡堂的換衣的地方了。換衣室不大,不到20個平方,牆壁四周和中間放著木椅,木椅用手掌寬的木板拼成,由於水氣的長期浸潤,木板泛著溫潤、黃亮的水光和木質的味道。木椅上方的牆上安固著三指寬的木板,木板上釘著長釘,作為衣鉤。換衣間的左邊就是浴室了,中間沒有門,直接相通。浴室最裡面有兩個約4米長、3米寬、用水泥砌就的浴池。那時還沒有瓷磚,袒露著水泥灰暗而粗糙的本色。浴池的四周砌了半池高的坐坎,供浴者坐浴;浴池有一個冷水閥門,還有一個蒸汽閥門;浴室的牆上裝有一排水龍頭,大約有八、九個,每個水龍頭有兩個閥門,一個管冷水,一個管熱水。每次澡堂開門後,守澡堂的職工先進來,擰開蒸汽的閥門,不一會兒,浴池的水就熱汽騰騰了。

澡堂一般提前十多分鐘開門。一個班下來,生產工人基本上都是一身汗漬,一身油污,他們勞累的身體仿佛聽見了澡堂的召喚,早早就來到了澡堂門前。如果開門的人來晚了,性急的工人就從那扇狹小的窗戶,翻窗而入。澡堂門一打開,他們蜂擁而入,動作麻利地脫掉衣褲,沖進洗澡間,跳進冒著蒸煙的浴池,將自己的身體交給一池的熱水。當一片白花花的赤裸身體在朦朧的白霧中晃來晃去時,我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這就是上帝造就的人,沒有衣冠,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既像掛在屠宰場上的肉林,又像遊蕩在天堂裡蒼白的魂魄。

每天,洗澡是雷打不動的事情。時間一長,下班洗澡成了一種本能反應。一到下班時間,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擁向了洗澡堂,而且漸漸沉溺於泡澡後的那種綿軟、放鬆、舒適。特別是在冬天,充足的蒸汽讓整個澡堂熱氣騰騰、霧氣繚繞,看不見的熱力按摩著全身,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缺氧,讓人胸悶、氣緊,就像現在的桑拿室。

坐在浴池裡,閉上眼睛,溫熱的水一陣陣蕩漾過來,擠進每一個毛孔,舔著我的肌膚、血脈、骨骼和蒼白的青春,我像裹上了一層溫暖柔和的熱毯,皮膚很快由白轉紅,臉上不斷滲出細汗,身體越來越癱軟,象一團盛開的鬆軟的木棉花。最後,我的身體像被熱力耕耘過,那些無限敞開的潮濕、溫暖、香甜像蚯蚓一樣鑽入體內深處。後來,我對下班洗澡有著十足、病態的貪戀,甚至覺得一次洗澡能洗盡一個人一生的污垢。

大約在2007年,103車間停產了。我不清楚103在那些夜以繼日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裡,軋了多少鋼鐵,也不清楚它軋的鋼鐵還記不記得103車間,反正我記得,就像記下一次前世今生的輪回。

停產不久後,在原址新建了鈦材廠,那個夢裡依稀的六號門,已變幻成了新長鋼頗有氣勢的南大門。每次路過鈦材廠,103車間都會從腳下鑽出來,站在我面前——它一點沒變,依然是記憶中的模樣。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是,我能感覺到自己的身上還有他的目光、呼吸、話語,容貌和神情。

我在103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主電室上班。主電室是車間的心臟,大約有一個半籃球場大,變壓器、高壓開關、配電盤、接觸器、可控矽、電纜等電器設備如蜘蛛網一樣密集,把我密密匝匝地罩住。最醒目的是兩台像碉堡一樣臥著的電機,它們就像兩個大力士,能在瞬間把巨大的軋機快速旋轉起來。當走過電機旁時,你會感覺到地面的震顫,感覺到一陣風力拽著你。它發出的巨大轟鳴聲,湮沒了整個主電室。

如果第一次進主電室,你會雙手捂住耳朵;如果你要讓人聽清你的講話,就要費力地提高聲調。後來,很多人說我說話聲音大,我想,這一定是當年軋機的轟鳴聲給我烙下的一道傷疤。主電室靠南的一邊是三間休息室,分別屬於甲班、乙班、丙班,室內放著各自的工具箱。當軋機正常運轉時,我就呆在主電室的控制室裡(這裡的雜訊相對較小),有時盯著那些搖擺的儀錶指針和閃爍的紅綠燈發呆,有時和同事說話聊天,有時拿著一本小說看,或者在記錄本的反面胡亂地寫著字。

當開停機的鈴聲響起時,我就按一下操作臺的綠色或紅色的按鈕。當事故鈴聲響起時,我就背上工具,走出主電室的小門,處理事故。八年裡,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呆在主電室,每一天都是那麼的雷同、相似,就像那轟鳴的軋機聲,永遠都震耳欲聾,就像控制室那扇老舊的吊扇,永遠都懸在我的頭頂。有時,我會恍惚覺得這兩千多個日子(除掉休息日)如同是同一個日子,以致於讓我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和流逝後的傷愁。

離開103之後,我很驚訝自己有如此好的耐性——竟然能在這個枯燥、單調、局促的地方呆這麼長的時間。回眸那段歲月,就像眺望遠方不真實的疑雲,心生南柯之感。八年,可以是一個人的整個青春期,可以蘊成半個滄海桑田,可以完成或接近人生的一個目標,也可以是一個人的一段命運。我不知道,這八年有多少電磁波穿過我年輕而空蕩的身體,又有多少度電儲藏進了體內,成為我的前胸後背。八年,我浪擲了大部分時光,有時我會扼腕痛惜,有時也會安慰自己——青春就是拿來揮霍和浪費的。從後來看,我唯一做了一件相對有意義的事情——參加了全國自考,完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

車間東邊,和廠房隔著一條馬路有一排平房,灰磚黑瓦,東、南、北三廂房屋圍成了一個籃球場大的院壩。以前可能是民居,現在作為車間辦公室,設備科、生產科、人事科、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就依次坐排在這些平房內。記得那時的幹部和工人在薪酬待遇和福利上基本沒有差別,甚至幹部還比工人低。由於工人是體力活,每月的糧食定量還略高於幹部。一些工人由於不願改變工人身份,還主動放棄了升遷幹部的機會。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幹部和工人的差距漸漸拉大了,待遇樓、廠長房出現了,工資係數出現了,幹部津貼出現了,年薪出現了,領導配小車出現了,當然,幹部和工人的隔閡和鴻溝也出現了。如今,企業幹部的薪酬一般是工人的數倍,還享受著各種優裕的福利,特別是高級幹部都拿年薪,一年掙著工人一輩子的工資。

一分廠實行封閉式管理,為了方便職工進出和物資運輸開了七道廠門,按順序,103車間南邊的廠門就叫“六號門”。廠門由鐵管焊結而成,設有門衛。走出六號門,你就走出了302廠區,仿佛那些鋼鐵都退到了離你很遠的地方。大門外,有幾家蒼蠅館子和小店,往前走,就是一片片或大或小的莊稼地,再往前走,就是103車間的職工宿舍——王家大院。

六號門是個熱鬧的地方。對工人來說,出了廠門,就意味著不受廠紀廠規的約束,不承擔崗位責任,輕鬆,愜意,自由得像出了籠的鳥。工間休息時,大多數工人都會遛達到六號門外,一方面消遣時間——買包煙抽著,買袋零食瞌著,或是坐在小店前千瘡百孔的凳子上,瞎吹神侃,或是倚靠在小店的窗臺前,和頗有姿色的女老闆開幾句半葷半素的玩笑,或是盯著小店裡永遠飄著雪花的黑白電視。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那些卑微的農民和莊稼面前,炫耀工人老大哥光環。

我第一次看世界盃足球賽就是在六號門外看的。記得比賽期間,恰好我上夜班,半夜我遛到六號門外,倚靠在店窗前,在微弱得發黃的電燈下和青色的蛙鳴中,盯著眼前的黑白電視和電視裡遙遠的歐洲。

六號門外的那些農民和店老闆與工人熟稔得可以拍肩笑駡,相互之間還互通有無——一些工人捎些鐵絲、螺絲、手套、膠布給農民,而農民則將一些蔬菜、肉禽半賣半送給工人老大哥。階級的鴻溝在六號門外只剩下工作服發出的淡淡油膩味道。

六號門外,有一家規模稍大的貨店,由半工半農的一家經營。老闆姓周,103車間的一名焊工,後來他兒子頂替進廠,也當了一名焊工。老婆是當地一農民。夫妻有一個女兒,長得漂亮、甜美,正是豆蔻年華,常常獨自一人守著小店。很多未婚男青工對周老闆的女兒垂涎不已,常常以買東西為名,主動搭訕,明裡暗裡說媒的也不少。當時的302正是火紅的時候,職工收入大大高於當地平均水準,又是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年代,很多周邊的未婚女子朝思暮想地想嫁到302,就像當時流傳的一句話——“嫁人要嫁長鋼郎”。

按理,工人老大哥娶個農村妹子也還是有優勢的,說不上高攀,我也以為她早晚會成為那些覬覦者的獵物。沒想到的是,她最後另擇枝頭,嫁了一個農村的包工頭。

由於食堂飯菜單一,很多工人就到六號門外改善伙食,吃飯就如同趕集一樣熱鬧。那是典型的八十年代的天氣,沒有霧霾的天空清朗、乾淨,就像那個年代純善的人心。中午,很多工人帶著鋼鐵的味道和溫度,端著飯盒或鐵瓷碗來到六號門外。他們倆三個人一夥,先是東盯西瞧,四處晃蕩,最後晃進一家昏濁的館子,在一張矮小的木桌旁坐下,用桌上簡單而油膩的食物填滿他們勞累的腸胃和饑餓的一生。

我經常端著長方形的鋁合金飯盒,到食堂打四兩米飯和一個素菜,然後來到六號門外。在“趙鹵肉”切二兩豬頭肉,然後靠著小店的牆,或是坐在靠牆的凳子上,一邊和工友說話,一邊咽下白得噴香的米飯和能讓歲月淌出油膩的鹵肉。那時,我很沉溺這樣的一頓飯,它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的饕餮美味就是四兩白米飯和二兩豬頭肉。直到現在,我走過鹵肉攤時,常常會想起六號門外的“趙鹵肉”,以及那個攤主像鹵肉一樣泛著油光的笑臉。

在周家小店的屋簷下有一打鍋盔的——一隻廢棄的汽油桶,桶內用泥灰砌了一個爐子,桶口放著一張油亮的黑鍋。嘴饞時,我買一鍋盔,將在“趙鹵肉”買的一兩豬頭肉塞進鍋盔,再放到爐子裡炙烤,一會兒取出,本來白淨的鍋盔被油沁得黃亮,烤出的麵粉香和豬頭肉的油香攪和成那個年代的美味,在中午淡泊的空氣中和我的舌尖上千回百轉。

大門左邊,靠著廠區圍牆搭了幾間小屋,小屋低矮得進門都要低頭。這是一家肥腸店,靠牆放著幾張泛著油光的小木桌和只有巴掌寬的長條木凳,最右邊是用紅磚砌成的一個灶台,灶臺上支著一口黑鍋。這是典型的蒼蠅館子,連店名招牌都沒有,它的樣貌甚至讓人想起猥瑣二字。店老闆是101的一名工人,個子矮小,就像小店一樣矮小。

記得當時江油還未流行吃肥腸,如果追溯江油肥腸的歷史,這家小店也算是名不見經傳的創始者之一。小店生意好得出奇,供不應求,每天開張不久肥腸就告罄了,來遲的職工便拍著老闆的肚子,笑駡:“你娃還有一截肥腸,拿來整起。”後來某一天,肥腸店不知為什麼關了,就像一個人的命運會在某一天拐向另一個方向。

晚飯時,長白班的機關人員下班了,很多上中班的工人就出來喝酒了。他們疲憊的身體淌出被紅鋼炙烤後的余溫,被油汗、渣灰塗抹的臉龐映照出他們勞動的影子……這群從鋼鐵裡走出來的人,坐在昏暗的館子裡,就著泛著油光的花生米和豬頭肉,一杯又一杯地飲盡烈酒和像烈酒一樣濃烈而苦澀的生活。下肚的酒精融進了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所有的疲勞和苦累都被酒精灼燒成看不見的灰燼。

晚飯後,我喜歡到六號門外散步。無數個一樣和不一樣的黃昏,我把自己扔在六號門外,讓一些鋼鐵之外的東西繚繞身邊——原始的土壤味道,和千百年前一樣的農人勞作的背影,茂盛得快要爬上馬路的莊稼,爬在農舍門前的無精打采的土狗,周家小店偶爾冒出的嫋嫋炊煙,月光下不知疲倦的蛙鳴,路邊卑微得讓人忽略的野花和野草……這些事物都以它們存在的方式,侵入黃昏的陰影和我的體內,暫時擠走了我心裡轟鳴的軋機、灼人的紅鋼、永不消逝的電波、沒有白天和黑夜的主電室。

在主電室和東邊的馬路之間是職工澡堂。當時,每一個車間都有一個澡堂。103澡堂不大,大約有200來平方米,紅磚瓦頂的平房,男浴室和女浴室各占一半。一走進澡堂,迎面掛著一張擋風的黑色塑膠或者是厚麻布。掀簾而進,就是澡堂的換衣的地方了。換衣室不大,不到20個平方,牆壁四周和中間放著木椅,木椅用手掌寬的木板拼成,由於水氣的長期浸潤,木板泛著溫潤、黃亮的水光和木質的味道。木椅上方的牆上安固著三指寬的木板,木板上釘著長釘,作為衣鉤。換衣間的左邊就是浴室了,中間沒有門,直接相通。浴室最裡面有兩個約4米長、3米寬、用水泥砌就的浴池。那時還沒有瓷磚,袒露著水泥灰暗而粗糙的本色。浴池的四周砌了半池高的坐坎,供浴者坐浴;浴池有一個冷水閥門,還有一個蒸汽閥門;浴室的牆上裝有一排水龍頭,大約有八、九個,每個水龍頭有兩個閥門,一個管冷水,一個管熱水。每次澡堂開門後,守澡堂的職工先進來,擰開蒸汽的閥門,不一會兒,浴池的水就熱汽騰騰了。

澡堂一般提前十多分鐘開門。一個班下來,生產工人基本上都是一身汗漬,一身油污,他們勞累的身體仿佛聽見了澡堂的召喚,早早就來到了澡堂門前。如果開門的人來晚了,性急的工人就從那扇狹小的窗戶,翻窗而入。澡堂門一打開,他們蜂擁而入,動作麻利地脫掉衣褲,沖進洗澡間,跳進冒著蒸煙的浴池,將自己的身體交給一池的熱水。當一片白花花的赤裸身體在朦朧的白霧中晃來晃去時,我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這就是上帝造就的人,沒有衣冠,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既像掛在屠宰場上的肉林,又像遊蕩在天堂裡蒼白的魂魄。

每天,洗澡是雷打不動的事情。時間一長,下班洗澡成了一種本能反應。一到下班時間,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擁向了洗澡堂,而且漸漸沉溺於泡澡後的那種綿軟、放鬆、舒適。特別是在冬天,充足的蒸汽讓整個澡堂熱氣騰騰、霧氣繚繞,看不見的熱力按摩著全身,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缺氧,讓人胸悶、氣緊,就像現在的桑拿室。

坐在浴池裡,閉上眼睛,溫熱的水一陣陣蕩漾過來,擠進每一個毛孔,舔著我的肌膚、血脈、骨骼和蒼白的青春,我像裹上了一層溫暖柔和的熱毯,皮膚很快由白轉紅,臉上不斷滲出細汗,身體越來越癱軟,象一團盛開的鬆軟的木棉花。最後,我的身體像被熱力耕耘過,那些無限敞開的潮濕、溫暖、香甜像蚯蚓一樣鑽入體內深處。後來,我對下班洗澡有著十足、病態的貪戀,甚至覺得一次洗澡能洗盡一個人一生的污垢。

大約在2007年,103車間停產了。我不清楚103在那些夜以繼日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裡,軋了多少鋼鐵,也不清楚它軋的鋼鐵還記不記得103車間,反正我記得,就像記下一次前世今生的輪回。

停產不久後,在原址新建了鈦材廠,那個夢裡依稀的六號門,已變幻成了新長鋼頗有氣勢的南大門。每次路過鈦材廠,103車間都會從腳下鑽出來,站在我面前——它一點沒變,依然是記憶中的模樣。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