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有些人工作後不急著攢錢?

原因很簡單, 因為根本攢不下錢。

攢錢是有錢人才幹的事兒, 你那點工資那點錢, 啥用都沒有。

最近兩年飛速攀升的高房價造成了社會整體的恐慌。

每個人都擔心自己再不上車就永遠也上不了車了, 拼了爹也要爭取一張票, 哪怕當接盤俠也在所不惜。

尤其是對於剛進入職場的畢業生, 年輕人, 從外地來到一線城市, 工資5000, 房價50000, 收入房價比1:10, 可能還不止。

但是靜下心來想想, 買房買車, 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你人生的意義絕對不只是花二三十年存錢, 然後再花二三十年, 還房貸, 你的人生可比房子值錢多了。

我們的這種情況和很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朋友是類似的。 這種狀況在後續的5年依然沒有什麼變化, 也就是說直到35歲那年, 我依然是嚴格符合「無產階級城市男青年」的標準。 這也是導致我在34-35歲那段時間嚴重焦慮的原因之一。 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財務壓力一直是最重的壓力。

我最近碰到過至少3個朋友, 也都是30歲上下, 同樣的高收入, 但幾乎處於沒有存款的狀態。 和我當時不同的是, 他們都買了房, 每月房貸外加生活支出基本耗盡了所有的收入。 他們最近也都面臨著是否要換一個工作的抉擇,

但是因為有房貸等大筆的固定月度支出, 而在機會面前猶豫不決。 因為新工作的 offer 中, 都有很大比例的股票, 而這些收入需要在一年後才能逐年變現, 而他們的每月帳單等不及。 他們和我當年一樣, 陷入了一種收入雖高, 但日子窘迫而無奈的狀態。

還是談談我是如何從「高收入但貧窮」的狀態中擺脫出來的。 那一年的焦慮讓我認清楚自己的困境不在於收入高低, 而在於收入的結構:過分的依賴工資收入, 而沒有資產性收入和其他非工作收入。 我把感悟寫成一篇文章《為什麼你需要三份收入》。

而後的四五年, 我不斷提升自己對於財富的認知, 真正做到了自己預想中的收入結構調整:包括工資收入, 投資收入(增值)和其他非工作收入。

在工資收入中, 也因為對於股票的深刻理解, 一直保留公司的股票一股未賣, 而獲得了更多的回報。

分析現有的資產, 有超過90%來自35歲之後這5年時間。 而展望未來10年, 我的計畫是實現「十年十倍」的增長。 其實這樣的增長並非胡思亂想, 有人統計過, 巴菲特99%的收入是50歲之後掙得, 其中95%來自60歲以後。 當然, 這樣的收入增長模式離不開投資。

我們做非常簡單的計算, 如下

1.1 ^ 30 = 17 (代表10%的年複利增長30年)

1.15 ^ 30 = 66 (代表15%的年複利增長30年)

1.2 ^ 30 = 237 (代表20%的年複利增長30年)

如果你30歲拿出1萬做投資, 複利10%、15%、20%, 連續增長30年之後變為17萬、66萬、237萬。 假設這就是你的總資產, 則你的總資產的94%、98%、99%來自30歲之後這30年。

所以, 只要能保持10%以上的複利增長, 增長足夠長時間(你的壽命夠長), 你在生命終結前最後30年總能獲得你人生9成以上的財富。 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 你就會發現, 自己年輕時(比如20-35歲之間)哪怕攢不下什麼錢, 都不是要緊事。 但是, 如果無法獲得正確的財富觀(以為40歲之前就能掙夠退休), 無法塑造自己的職場品牌(決定了你未來的工資收入),無法培養理財的意識,無法訓練自己的心性,也沒有特別拿的出手的非職業技能(可以給你帶來「第二收入」),那你會失去你本可以獲得的9成財富。

正是因為樹立了這樣的觀點,我在「投資自己」身上是不遺餘力的。拿現在掙的錢,投資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技能,獲得更好的認知,獲得更好的個人口碑,獲得投資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樹立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才會對自己的未來持有更加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增長是無法延續的,當然,一個社會的高速增長很難延續很久,但是投資的收益卻能在長期保持一定的水準。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些回顧美國股市百年歷史的書籍。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希望年輕朋友理解,在35歲之前好好的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刻意攢錢反而並非那麼關鍵,尤其反對那些為了攢錢買房而降低生活品質,放棄未來的行為。

無法塑造自己的職場品牌(決定了你未來的工資收入),無法培養理財的意識,無法訓練自己的心性,也沒有特別拿的出手的非職業技能(可以給你帶來「第二收入」),那你會失去你本可以獲得的9成財富。

正是因為樹立了這樣的觀點,我在「投資自己」身上是不遺餘力的。拿現在掙的錢,投資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技能,獲得更好的認知,獲得更好的個人口碑,獲得投資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樹立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才會對自己的未來持有更加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增長是無法延續的,當然,一個社會的高速增長很難延續很久,但是投資的收益卻能在長期保持一定的水準。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些回顧美國股市百年歷史的書籍。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希望年輕朋友理解,在35歲之前好好的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刻意攢錢反而並非那麼關鍵,尤其反對那些為了攢錢買房而降低生活品質,放棄未來的行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