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記——他在“一畝三分地”上演繹著春夏秋冬,四季輪回

父親今年66歲, 是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他的一生同如設定好的格式一般, 在“一畝三分地”上演繹著春夏秋冬, 四季輪回。

春天來的時候, 父親的最愛, 就是擺弄他的“葡萄園”, 父親的葡萄園, 也是我童年心底最溫暖的樂園。 家鄉地處平原, 人多地少, 對於要靠農作物種植養家糊口的人們來說, 種經濟作物需要很大的勇氣。 可那時的父親, 毅然的開墾出了家裡五分之一的土地種植葡萄, 選苗、翻地、育苗, 父親忙的不亦樂乎, 而我滿心期待。 父親每隔兩米用一根木樁插進土裡, 然後用鐵絲分層次的將每根木樁連起來,

一排排的葡萄架就這樣搭成。

初春, 父親把葡萄藤從地裡刨出來, 趁藤的勁道, 將它慢慢地搭在架上, 後用舊布條把藤固定在架上, 看著那些騰枝, 我總是莫名的興奮, 仿佛看到了晶瑩剔透的葡萄掛在了葡萄架上。 整個春天, 我都在盼望著天氣快快暖和起來,

因為父親告訴我, 天氣越暖, 葡萄秧就會長的越快。 父親栽種的葡萄是鄉下的最普通的品種, 顆粒不大, 口味卻好。 等到暮春初夏之時, 葡萄葉子長滿了枝條, 縱橫交錯的葡萄藤也爬滿了葡萄架, 就已有串串驚喜懸掛其下。

就這樣在盼望中到了漫長而炎熱的夏季, 茂盛的葡萄葉擋住炙熱的陽光, 投下斑駁的光影, 一串串誘人的葡萄懸掛著, 別有一番風景。 我每天躲在葡萄架下面觀察, 盼望著這些葡萄由翠及赤。 這些初長時如綠豆般的葡萄串, 幾天間就變成了一串串翠綠翠綠地掛在架下。 這時, 我總是躲在葡萄園裡一顆顆的查看哪一個發了紫, 我會偷偷的把它揪下來。 父親的葡萄園成為我春天裡最大的期盼和童年快樂的源泉,

後來我外地求學、工作, 父親也不得已將那些葡萄樹送了人, 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機會回家“如期享受”吧。 只是, 那一排排綠油油的的葡萄架, 總讓我回味無窮, 溫馨無限。

每到夏季, 父親打電話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每次除了問近況外都有一個不變的話題:催我回家吃西瓜。

小時候, 西瓜沒有現在這麼普遍, 家鄉人也很少種西瓜, 夏天吃的西瓜都是用麥子交換而來的, 大概人們覺得這種“物物交換”的方式不用自掏腰包。 那時候, 除了對屋外的冰棒叫賣聲格外關注, 大概就是每天豎著耳朵, 等著一句句“換西瓜嘍”。 每每聽到這一句, 就飛快的跑出院子, 生怕錯過了換西瓜的人。 賣西瓜的車停在院外小路上的時候, 鄰居們都紛紛出來討價還價。 等到父母決定要買的時候, 我總是害怕大人們問一個問題:幾斤麥子能換幾斤西瓜。 因為每到這時候, 大人們就開始打趣:小妮子給算一下, 滿腦子只想著吃西瓜的我就趕緊躲的遠遠的。

兒時的夏夜, 總會來的比較晚, 因為太陽落山到天黑的這段時間沒有了烈日炎炎的“烤曬”, 是做農活最好的時機。 總要到八點過後, 人們才三三兩兩在院子裡忙綠起晚上的納涼, 以最散漫的姿態, 侃天南地北, 話家長里短。 父親喜歡把桌子搬在外面吃晚飯, 一家人圍著一張不大的一桌子, 吃著單一的晚餐,晚飯過後,父親用清涼的井水先把西瓜泡上一會兒,用水果刀把西瓜“哢嚓哢嚓”地切開成片,我們兄妹三人便一齊圍上去哄搶,用牙輕輕一咬,清醇沙甜的瓜肉瞬間就俘虜了童心。吃完西瓜,父親就一邊輕輕地搖著蒲扇,一遍教我們辨識北斗星。夏蟲歡快地鳴叫,如水的月光傾其所囊照亮整個院落,童年的夏天,安靜而美好。

後來,家鄉人開始種植西瓜,父親也是第一批“趕時髦”的,用他的話說:種了西瓜,小妮子就不用每天豎著耳朵聽賣瓜人的叫賣聲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吃西瓜的習慣不再是一片片,而是“半個西瓜、一把勺子”的固定搭配。如今父親每年仍保留種西瓜的習慣,他總說:“每年種上一點,你們回來就能有新鮮西瓜可以吃了”。可工作的七八年時間裡我也只在夏天回去過兩次而已。每到夏天,我也變著花樣給兒子做各種西瓜小吃,鮮榨西瓜汁、西瓜優酪乳昔、西瓜冰沙,他吃的開心滿足,我忙的不亦樂乎。可我懷念的,仍然是父親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上種的西瓜,它在我的味蕾上縱情舞蹈,有著愜意的涼爽,更有著溫暖的回憶。

農村的秋天是忙碌的,秋天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副畫面:“頭戴長簷帽,身穿舊衣衫,腰杆不停的挺直彎曲,身影穿梭在金黃色的玉米地之中,一穗一穗的掰著玉米”這是小時候父親秋收時的情形,也是那時候生活的真實寫照。小時候特別喜歡秋收,因為年紀小,在家中排行“老三”,也是“老么”,自然沒有繁重的農活需要作。哥哥姐姐被父親“揪”去幹農活兒的時候,我總會被“排除在外”。可以在大地裡玩耍;可以刨紅薯、捉蚱蜢、玩老鷹捉小雞;可以躺在玉米稈上看藍天中行走的白雲。

那時候,每家每戶的地裡都有一間茅草屋,可以供勞作間休息,搭設很簡單,用木樁撐起架子,再用麥秸稈糊上泥巴。餓了渴了的時候,茅草屋裡有父母帶的乾糧,困了的時候就在茅草屋裡睡覺,父親會用玉米稈鋪成厚厚的一層,再放上一條就褥子,小窩就這樣建成,那樣的日子,簡單而美好,眼中也全然不懂父母在田間勞作的辛苦。後來上了小學,每到秋季農忙時,學校總是會放假,專門給學生放假回家幫忙做農活。作為家中父親最疼愛的老么,他仍捨不得讓我幹農活,而哥哥姐姐天不亮就要帶著睡眼朦朧的眼隨父母一起去地裡掰玉米,玉米地的壟有一裡地長,北方的秋季乾燥,他們由於掰玉米摩擦的雙手佈滿倒槍刺,每到這時候,他們總會抱怨,為什麼小妮子從小到大就“特殊”。

後來去外地求學,工作,每年秋收也很少回家。在外地兜兜轉轉的十餘年,農業種植收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天還沒亮,就聽到大地裡轟隆隆的收割機的聲音,機器一過,大片站著的玉米稈暫態變成了碎末,父親再也不用像之前那麼辛苦的搶收了,只需坐在車裡看一下就好,看著勞動的辛苦變成了果實,他露出喜悅的笑容,生活的變化給父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每到秋收季節,看著田間地頭人們忙碌的身影,父親滿滿的“偏愛”總會溢滿心頭。

有一次回家返程時,母親拿出一個袋子,說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我打開看,竟是差不多有三斤左右曬乾了的南瓜籽。小時候,家鄉的人們每家每戶都會開墾出一片菜園,一年四季總是生長著品種多樣的瓜果蔬菜,以滿足餐桌的四時之需,菜園裡的辣椒、茄子、番茄、葫蘆、南瓜等都走馬燈似的在菜園裡上演生命的接力。所有的菜蔬瓜果之中,就數南瓜最張揚,寬葉粗藤,四處擴張,陽光下金黃耀眼醉人的花朵,經風吹過,蕩起一環又一環的光圈。花謝過後,就會有一些小生命誕生,經過了整個長長的夏季,這些小生命由青變黃,到了農曆八月,秋霜落下,瓜蔓枯去,就是南瓜徹底成熟的季節,在秋霜的歷練下漸漸變得金黃。

每次吃南瓜時,母親將那些淘淨的南瓜籽洗淨後,曬乾,到了冬天,就成為了我們的美食。作為在農村長大的80後一代,那時候零食是很匱乏的,冬天閑下來的父親,便想出各種辦法為我們兄妹製作小零食。那時候家裡用的是柴火灶,火候很不好把握,鍋裡的南瓜籽要不停的翻炒,母親灶下掌火,父親灶上翻炒,我們站在灶台前焦急的等待。待到把那些白色的南瓜子炒成淡黃色,就可以出鍋了。捏一粒香噴噴的南瓜子放在嘴邊,用牙齒輕輕一嗑,乾燥結實的瓜子便會在輕微“叭”的一聲張開一個小口兒,然後用兩個手指輕輕一掰,一個完整的瓜子仁便會掉將出來。著急的時候,會直接連皮一塊嚼碎,嚼出的是滿嘴清香。

那時候我的衣兜裡總是裝著炒熟的南瓜籽,時不時往嘴裡放一顆,遇到別的小朋友還會炫耀一番,在一片羡慕的眼神中洋洋自得。冬日裡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家裡的小院,風輕輕地梳理著院落裡桐樹略顯單薄的樹枝,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大公雞的啼聲,樹上的鳥鳴聲,還有時不時傳來幾聲狗吠聲,伴著父親烘培南瓜籽傳來的香氣,讓家裡小小的院落顯得靜謐而幸福,這幅畫面永遠鐫刻在腦海裡,在我生命裡灼灼其華。

父親的一生都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沒有物質上的大富大貴,也沒有人生的起起落落,但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裡,他竭盡所能,用最樸實的勞動成果給我們最暖心的“小確幸”。每個人的一生,又何況不是如此,無論身在何處,用自己有力的雙手,去創造,去給予,平凡演繹中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

——end

作者:厲月麗(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支援原創!平凡人依然可以做公益。

吃著單一的晚餐,晚飯過後,父親用清涼的井水先把西瓜泡上一會兒,用水果刀把西瓜“哢嚓哢嚓”地切開成片,我們兄妹三人便一齊圍上去哄搶,用牙輕輕一咬,清醇沙甜的瓜肉瞬間就俘虜了童心。吃完西瓜,父親就一邊輕輕地搖著蒲扇,一遍教我們辨識北斗星。夏蟲歡快地鳴叫,如水的月光傾其所囊照亮整個院落,童年的夏天,安靜而美好。

後來,家鄉人開始種植西瓜,父親也是第一批“趕時髦”的,用他的話說:種了西瓜,小妮子就不用每天豎著耳朵聽賣瓜人的叫賣聲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吃西瓜的習慣不再是一片片,而是“半個西瓜、一把勺子”的固定搭配。如今父親每年仍保留種西瓜的習慣,他總說:“每年種上一點,你們回來就能有新鮮西瓜可以吃了”。可工作的七八年時間裡我也只在夏天回去過兩次而已。每到夏天,我也變著花樣給兒子做各種西瓜小吃,鮮榨西瓜汁、西瓜優酪乳昔、西瓜冰沙,他吃的開心滿足,我忙的不亦樂乎。可我懷念的,仍然是父親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上種的西瓜,它在我的味蕾上縱情舞蹈,有著愜意的涼爽,更有著溫暖的回憶。

農村的秋天是忙碌的,秋天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副畫面:“頭戴長簷帽,身穿舊衣衫,腰杆不停的挺直彎曲,身影穿梭在金黃色的玉米地之中,一穗一穗的掰著玉米”這是小時候父親秋收時的情形,也是那時候生活的真實寫照。小時候特別喜歡秋收,因為年紀小,在家中排行“老三”,也是“老么”,自然沒有繁重的農活需要作。哥哥姐姐被父親“揪”去幹農活兒的時候,我總會被“排除在外”。可以在大地裡玩耍;可以刨紅薯、捉蚱蜢、玩老鷹捉小雞;可以躺在玉米稈上看藍天中行走的白雲。

那時候,每家每戶的地裡都有一間茅草屋,可以供勞作間休息,搭設很簡單,用木樁撐起架子,再用麥秸稈糊上泥巴。餓了渴了的時候,茅草屋裡有父母帶的乾糧,困了的時候就在茅草屋裡睡覺,父親會用玉米稈鋪成厚厚的一層,再放上一條就褥子,小窩就這樣建成,那樣的日子,簡單而美好,眼中也全然不懂父母在田間勞作的辛苦。後來上了小學,每到秋季農忙時,學校總是會放假,專門給學生放假回家幫忙做農活。作為家中父親最疼愛的老么,他仍捨不得讓我幹農活,而哥哥姐姐天不亮就要帶著睡眼朦朧的眼隨父母一起去地裡掰玉米,玉米地的壟有一裡地長,北方的秋季乾燥,他們由於掰玉米摩擦的雙手佈滿倒槍刺,每到這時候,他們總會抱怨,為什麼小妮子從小到大就“特殊”。

後來去外地求學,工作,每年秋收也很少回家。在外地兜兜轉轉的十餘年,農業種植收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天還沒亮,就聽到大地裡轟隆隆的收割機的聲音,機器一過,大片站著的玉米稈暫態變成了碎末,父親再也不用像之前那麼辛苦的搶收了,只需坐在車裡看一下就好,看著勞動的辛苦變成了果實,他露出喜悅的笑容,生活的變化給父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每到秋收季節,看著田間地頭人們忙碌的身影,父親滿滿的“偏愛”總會溢滿心頭。

有一次回家返程時,母親拿出一個袋子,說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我打開看,竟是差不多有三斤左右曬乾了的南瓜籽。小時候,家鄉的人們每家每戶都會開墾出一片菜園,一年四季總是生長著品種多樣的瓜果蔬菜,以滿足餐桌的四時之需,菜園裡的辣椒、茄子、番茄、葫蘆、南瓜等都走馬燈似的在菜園裡上演生命的接力。所有的菜蔬瓜果之中,就數南瓜最張揚,寬葉粗藤,四處擴張,陽光下金黃耀眼醉人的花朵,經風吹過,蕩起一環又一環的光圈。花謝過後,就會有一些小生命誕生,經過了整個長長的夏季,這些小生命由青變黃,到了農曆八月,秋霜落下,瓜蔓枯去,就是南瓜徹底成熟的季節,在秋霜的歷練下漸漸變得金黃。

每次吃南瓜時,母親將那些淘淨的南瓜籽洗淨後,曬乾,到了冬天,就成為了我們的美食。作為在農村長大的80後一代,那時候零食是很匱乏的,冬天閑下來的父親,便想出各種辦法為我們兄妹製作小零食。那時候家裡用的是柴火灶,火候很不好把握,鍋裡的南瓜籽要不停的翻炒,母親灶下掌火,父親灶上翻炒,我們站在灶台前焦急的等待。待到把那些白色的南瓜子炒成淡黃色,就可以出鍋了。捏一粒香噴噴的南瓜子放在嘴邊,用牙齒輕輕一嗑,乾燥結實的瓜子便會在輕微“叭”的一聲張開一個小口兒,然後用兩個手指輕輕一掰,一個完整的瓜子仁便會掉將出來。著急的時候,會直接連皮一塊嚼碎,嚼出的是滿嘴清香。

那時候我的衣兜裡總是裝著炒熟的南瓜籽,時不時往嘴裡放一顆,遇到別的小朋友還會炫耀一番,在一片羡慕的眼神中洋洋自得。冬日裡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家裡的小院,風輕輕地梳理著院落裡桐樹略顯單薄的樹枝,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大公雞的啼聲,樹上的鳥鳴聲,還有時不時傳來幾聲狗吠聲,伴著父親烘培南瓜籽傳來的香氣,讓家裡小小的院落顯得靜謐而幸福,這幅畫面永遠鐫刻在腦海裡,在我生命裡灼灼其華。

父親的一生都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沒有物質上的大富大貴,也沒有人生的起起落落,但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裡,他竭盡所能,用最樸實的勞動成果給我們最暖心的“小確幸”。每個人的一生,又何況不是如此,無論身在何處,用自己有力的雙手,去創造,去給予,平凡演繹中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

——end

作者:厲月麗(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支援原創!平凡人依然可以做公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