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而有道無需言傳 育子無方皆為身教

育子無方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這一理念自打記事起就深深地影響著我。 村子裡但凡吃“公糧”的會計、教員、銀行職員、退休老幹部都是父母稱讚的對象, 他們滿眼流露著羡慕嘴裡叨念著:你看看人家公家人, 風不吹, 日不曬, 雨不淋, 還月月有工資, 老了還有退休金, 到哪都深受尊敬和愛戴……

村裡有人家辦事, 只要來了“公家人”, 主人的臉上特別有光, 認識“公家人”的鄉親們湊過去把手在衣服上蹭了又蹭, 然後雙手伸過去爭著跟人家握手, 握完後滿臉通紅無比欣喜, 看起來跟喝了蜜酒一樣。

我的父母,

地地道道的農民。 印象中他們總是特別忙碌, 一年到頭連抬頭的功夫也沒有。

農忙時, 他們常常顧不上做飯, 天不亮就下地, 中午啃饅頭喝涼白開熬到天黑, 甚至半夜。 龍口奪食的六月天, 全家人的口糧全系在父母身上, 一輛平車, 一根繩, 兩把鐮刀就是收割的工具,

鐮刀揮舞中麥子齊刷刷倒下, 汗如雨下又瞬間蒸發, 毒辣辣的太陽將麥子曬得幹透透, 割倒的麥子得輕拿輕放, 仿佛一使勁麥粒就會蹦出來。 一天時間, 麥子全部放倒, 他們摸著黑將麥子捆牢裝車、一趟趟地拉回麥場堆垛, 麥場總是堆得太滿而顯得狹促。

打場要排長隊, 父母心裡繃緊了弦, 祈求多給幾天好天氣, 如果傍晚太陽落到雲裡, 父母就一夜不能回家, 他們用平車將麥子又一趟趟拉到大路上連夜碾場, 黑乎乎的大路上一條長龍的碾場隊正熱火朝天而又緊張進行著, 過往飛馳的汽車成大家的救星, 半個晚上麥秸稈被碾得扁平柔軟, 麥粒全被碾出來, 借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 人們把所有麥秸稈挑起來,

圓滾滾的麥粒在麥萼和麥糠裡摻雜著, 粗笨的扇車, 三四個人通力合作將麥子分離出來, 裝袋運回, 初戰告捷, 早已人乏馬困。

有時是一場虛驚, 有時會來一場大雨, 父母總是和時間賽跑, 並且必須跑贏, 十天時間, 不論什麼情況, 他們總能如期收割晾曬, 很多年我都無法想像背後的艱辛, 後來才知道在老天爺的威逼下他們從未屈服, 慢一步就可能一場大風吹落一年的口糧, 慢一步就可能大雨滂沱麥子泡了水, 慢一步就可能種不了秋大大減產。

待到麥子入庫, 秋糧種上便是短暫的農閒。 這時, 父親便每天一大早騎車結隊去城裡打零工掙錢, 晚上回來, 在煤油燈下, 手裡總是攥著活計:綁笤帚、編筐子。 母親忙著餵牲口家禽、洗衣服、縫縫補補、還常常熬夜蒸饅頭。 三個月選苗、施肥、除草、澆水又是忙碌而緊張的收秋種麥季節, 然後父親又去打工, 漫長的冬天總是濕冷, 父親也總是幹不完的活, 每天晚上又開始忙著剝玉米和棉花, 一到臘月, 母親更忙了, 天天熬到後半夜兩三點,

給我們納棉鞋、做新衣。

我們稍大一點, 父母便給我們一人發一把鋤頭同他們去地裡幹活, 毒辣辣的太陽烤得大地冒煙, 曬得我們的身上脫皮, 父母並沒有心軟:“你們才幹了幾天?如果不好好學習, 將來和我們一樣幹一輩子農活。 我們這代人是耽誤了, 現在你們趕上了好時代, 可得珍惜好好念書呀!”

“那多會可以不幹農活呢?”我問道。

“考上大學, 吃上'公糧’, 就不用幹啦。 ”父親給手上吐了唾沫, 輪著鋤頭答道。

下地回家在巷道裡, 又看到退休的公社老會計, 身著潔白的背心搖著扇子躺在搖椅上, 好不逍遙, 再回頭看著我們一家子, 滿身泥土, 汗水浸透的衣衫, 還有循環往復沒完沒了的農活, 真是一個在天上, 一個在地下, 心裡暗暗下定決心:好好上學, 吃上公糧,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很多次我們試圖逃脫下地幹活的苦差,母親總是毫不示弱把我們生拉硬拽弄到地裡,她說:“咱們不幹活就沒有吃的,你們父親不掙錢,開學你們的學費就沒有著落。”我們硬著頭皮和土地戰鬥:除草,收割,拔草,澆地……循環往復,直到開學,如釋負重坐到教室裡,看到桌子那麼親,椅子那麼親,課本那麼親,就是戶外長跑的體育課也是那麼舒適。

父輩們對老師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在父母眼裡,學習是農家子弟走出貧窮和勞累的唯一出路,而老師是孩子走出貧窮的唯一的梯子和跳板,他們經常恭恭敬敬地對老師說:“孩子就交給你了,他要不聽話,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每次老師來家裡吃派飯,母親都提前收拾好屋子,精挑細選買菜,換著花樣搭配菜品主食,現在想想不算什麼,但是當時真的是傾盡全部所有來招待。如果是冬天,母親會專門把蜂窩煤爐子生著,放到單間裡,提前把屋裡哄得熱乎乎得,再掛上嶄新的門簾。

吃飯時母親和奶奶輪流著一會給老師再添點菜,一會給老師們加點粥,一會再給老師們上熱饅頭,來回跑不下十幾趟,生怕老師們吃不好,吃完飯老師們要走了,他們親自去送老師,站在大門口直到老師們走出胡同拐過彎才回來吃飯,這時我們才敢大聲說話。老師們偶爾在父母跟前多念叨幾句我們的好,父母會高興很久很久。

父母曾很鄭重地對我們兄妹說:“好好學,聽老師話,如果犯了錯,我可不去學校見你們老師,丟不起人!誰犯了大錯,那就回來種地,別念了!”所以在學校裡,我們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惹出是非來,回去永遠種地。

隨著我們上學開銷不斷增加,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這個家庭。父母便承包了十幾畝棉花地,還承包了村裡所有的柿子樹,從此以後,他們更加勞累,我們的假期也忙成了陀螺,天不亮就跟著父母下地摘棉花直到天黑,第二天繼續,摘完棉花又該去摘柿子了,在無數個樹上來回上下挑選個大發黃沒有斑點和畸形的柿子,有時候一棵樹上才有幾個,一個上午才摘了幾筐子,中午父母便開農用車拉到很遠的市場換成錢,簡單吃過飯後又繼續爬樹摘柿子,趕天黑一般能送兩趟,收入也頗為樂觀,只是我們全家胳膊腿都快要散架,晚上父母還得住在林子裡看柿子,那棚子簡單至極,用幾根木頭、幾塊木板和塑膠布在樹叉間用鐵絲捆紮搭建起來,可是他們晚上又不能安靜地睡覺,不務正業的人半夜三更來偷柿子,稍不注意他們就成群而來,不論青紅一律掃光,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父母不得不牽來狼狗幫忙,可是狗一晚上都不停地叫,吵得他們根本沒法入睡。第二天我們全家又得繼續摘柿子、賣柿子,隔三差五還得摘棉花,沒有喘息的機會,開學了,我一路歡呼跳躍,終於可以短暫休息不用幹活了,心裡比喝了蜜還甜。

眼看又到週末,地裡的玉米又快熟了,柿子棉花正是成熟旺季,我知道村口父母已在等候我們,他們早已苦不堪言,等待我們稍稍減輕一點負擔,坐上三輪車從早忙到晚,第二天繼續,一個週末下來感覺渾身要散架了,拖著疲憊的身子去學校報到、補作業,坐在位置上不肯挪動,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十年。

那年暑假,哥哥讀了大學,我和妹妹都讀高中,父母多次為我們的學費愁眉不展,外婆心疼地對母親說:“男孩子供大學,女孩子就別供了,將來早晚要嫁人,到時候都是別人家的了……”

“不!我要讀大學……”我大聲抗議著。

“男孩女孩一樣的,只要願意上,我砸鍋賣鐵也供。” 母親咬了咬牙說。

外婆笑著用手指刮我的鼻子說:“女孩讀書沒有用,再說那麼多東西能學會嗎?”

“有用,有用,我能,我能……”我喊著生怕母親會動搖。

母親常常鼓勵我們不要隨意請假,她說:“學習不比種莊稼,莊稼 種壞了明年再種,學習落下了,耽擱的可是人一輩子!” 在開學上課的時間裡不管家裡有多忙,不管有多大的事,父母親都堅持自己硬扛著,從來不耽誤我們一天學習。

大學通知書紛至遝來時,父母一臉愁容,他們貸了高利貸把我們送上大學的列車,一年後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城裡賺錢。他們一開始外出擺攤賣水果,早上五點多去市場批來水果,一直擺到晚上十一點多,正月初五就出門擺攤,臘月二十八我們還在擺攤,傍晚時飄起鵝毛雪花,不一會掩蓋了所有的橘子,很多人開車來買水果,他們問:“水果都怎麼賣?”我脫下手套準備拿食品袋,但是瞬間手凍僵了,不等母親開口便大聲說了:“紅橘四塊五,砂糖橘八塊,香蕉5塊……”不等我說完,顧客拍著身上的雪,抖著全身說:“一樣來五斤,乾果每樣來三斤”。我和母親配合著迅速裝袋稱重結算,又有好幾個人來買水果,他們邊搶邊說批發部已經關門了,眼看著一車水果被他們搶購一空,鈔票裝進兜裡,母親非常高興地和我收攤去買火車票,還說我腦子轉得快,我看著黑瘦如柴,臉上沒有一絲血色,穿戴臃腫的母親說:“權當三倍工資加班費啦。”

哥哥大學畢業了,賺了工資,擔負了我的學費,父母擔子輕了一半。畢業在即,學長好多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提前尋找實習單位社會實踐,去學校當助教,爭取上講臺講課,請老師點評指導,列印整理簡歷,四處奔走,為畢業就業提前做準備,我順利踏上工作崗位。妹妹很快也大學畢業了,不同的是她順利通過了公務員考試,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可是父母卻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依舊風餐露宿,從年頭拼到年末,我們勸他們休息別幹了,他們只是淡淡地說,習慣了,閑不下來。

有一年回老家,巷子裡曬太陽的人看到我說,一定是你家的祖墳位置好,一個個都成才啦。我笑了笑,大步邁向已等了我許久的父母,飯桌上我們都說父母辛苦,他們卻又淡淡地說,他們只不過做了為人父母應該做的!

看著年邁的父母,看著膝下咿咿呀呀的子女,我長歎,該怎樣培養下一代?一時大家都無語以對陷入沉思。父母卻很自信地說:“你們那麼高文化水準,培養他們根本不是問題!”我看著他們會心地笑了。

作者簡介:趙曉愛,絳縣實驗中學教師,喜歡文字,閒暇時拼詞湊句抒發情感。運城市作家協會會員,運城市詩詞學會會員,絳縣作家協會會員。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把握,但是生命的寬度我們可以描繪成絢麗多彩的畫卷。散文《外婆那雙手》、《爺爺和小白》、《納涼虎踞》、詩歌《痛》等作品先後發表于山西農民報、黃河晨報和各網路平臺。

吃上公糧,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很多次我們試圖逃脫下地幹活的苦差,母親總是毫不示弱把我們生拉硬拽弄到地裡,她說:“咱們不幹活就沒有吃的,你們父親不掙錢,開學你們的學費就沒有著落。”我們硬著頭皮和土地戰鬥:除草,收割,拔草,澆地……循環往復,直到開學,如釋負重坐到教室裡,看到桌子那麼親,椅子那麼親,課本那麼親,就是戶外長跑的體育課也是那麼舒適。

父輩們對老師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在父母眼裡,學習是農家子弟走出貧窮和勞累的唯一出路,而老師是孩子走出貧窮的唯一的梯子和跳板,他們經常恭恭敬敬地對老師說:“孩子就交給你了,他要不聽話,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每次老師來家裡吃派飯,母親都提前收拾好屋子,精挑細選買菜,換著花樣搭配菜品主食,現在想想不算什麼,但是當時真的是傾盡全部所有來招待。如果是冬天,母親會專門把蜂窩煤爐子生著,放到單間裡,提前把屋裡哄得熱乎乎得,再掛上嶄新的門簾。

吃飯時母親和奶奶輪流著一會給老師再添點菜,一會給老師們加點粥,一會再給老師們上熱饅頭,來回跑不下十幾趟,生怕老師們吃不好,吃完飯老師們要走了,他們親自去送老師,站在大門口直到老師們走出胡同拐過彎才回來吃飯,這時我們才敢大聲說話。老師們偶爾在父母跟前多念叨幾句我們的好,父母會高興很久很久。

父母曾很鄭重地對我們兄妹說:“好好學,聽老師話,如果犯了錯,我可不去學校見你們老師,丟不起人!誰犯了大錯,那就回來種地,別念了!”所以在學校裡,我們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惹出是非來,回去永遠種地。

隨著我們上學開銷不斷增加,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這個家庭。父母便承包了十幾畝棉花地,還承包了村裡所有的柿子樹,從此以後,他們更加勞累,我們的假期也忙成了陀螺,天不亮就跟著父母下地摘棉花直到天黑,第二天繼續,摘完棉花又該去摘柿子了,在無數個樹上來回上下挑選個大發黃沒有斑點和畸形的柿子,有時候一棵樹上才有幾個,一個上午才摘了幾筐子,中午父母便開農用車拉到很遠的市場換成錢,簡單吃過飯後又繼續爬樹摘柿子,趕天黑一般能送兩趟,收入也頗為樂觀,只是我們全家胳膊腿都快要散架,晚上父母還得住在林子裡看柿子,那棚子簡單至極,用幾根木頭、幾塊木板和塑膠布在樹叉間用鐵絲捆紮搭建起來,可是他們晚上又不能安靜地睡覺,不務正業的人半夜三更來偷柿子,稍不注意他們就成群而來,不論青紅一律掃光,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父母不得不牽來狼狗幫忙,可是狗一晚上都不停地叫,吵得他們根本沒法入睡。第二天我們全家又得繼續摘柿子、賣柿子,隔三差五還得摘棉花,沒有喘息的機會,開學了,我一路歡呼跳躍,終於可以短暫休息不用幹活了,心裡比喝了蜜還甜。

眼看又到週末,地裡的玉米又快熟了,柿子棉花正是成熟旺季,我知道村口父母已在等候我們,他們早已苦不堪言,等待我們稍稍減輕一點負擔,坐上三輪車從早忙到晚,第二天繼續,一個週末下來感覺渾身要散架了,拖著疲憊的身子去學校報到、補作業,坐在位置上不肯挪動,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十年。

那年暑假,哥哥讀了大學,我和妹妹都讀高中,父母多次為我們的學費愁眉不展,外婆心疼地對母親說:“男孩子供大學,女孩子就別供了,將來早晚要嫁人,到時候都是別人家的了……”

“不!我要讀大學……”我大聲抗議著。

“男孩女孩一樣的,只要願意上,我砸鍋賣鐵也供。” 母親咬了咬牙說。

外婆笑著用手指刮我的鼻子說:“女孩讀書沒有用,再說那麼多東西能學會嗎?”

“有用,有用,我能,我能……”我喊著生怕母親會動搖。

母親常常鼓勵我們不要隨意請假,她說:“學習不比種莊稼,莊稼 種壞了明年再種,學習落下了,耽擱的可是人一輩子!” 在開學上課的時間裡不管家裡有多忙,不管有多大的事,父母親都堅持自己硬扛著,從來不耽誤我們一天學習。

大學通知書紛至遝來時,父母一臉愁容,他們貸了高利貸把我們送上大學的列車,一年後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城裡賺錢。他們一開始外出擺攤賣水果,早上五點多去市場批來水果,一直擺到晚上十一點多,正月初五就出門擺攤,臘月二十八我們還在擺攤,傍晚時飄起鵝毛雪花,不一會掩蓋了所有的橘子,很多人開車來買水果,他們問:“水果都怎麼賣?”我脫下手套準備拿食品袋,但是瞬間手凍僵了,不等母親開口便大聲說了:“紅橘四塊五,砂糖橘八塊,香蕉5塊……”不等我說完,顧客拍著身上的雪,抖著全身說:“一樣來五斤,乾果每樣來三斤”。我和母親配合著迅速裝袋稱重結算,又有好幾個人來買水果,他們邊搶邊說批發部已經關門了,眼看著一車水果被他們搶購一空,鈔票裝進兜裡,母親非常高興地和我收攤去買火車票,還說我腦子轉得快,我看著黑瘦如柴,臉上沒有一絲血色,穿戴臃腫的母親說:“權當三倍工資加班費啦。”

哥哥大學畢業了,賺了工資,擔負了我的學費,父母擔子輕了一半。畢業在即,學長好多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提前尋找實習單位社會實踐,去學校當助教,爭取上講臺講課,請老師點評指導,列印整理簡歷,四處奔走,為畢業就業提前做準備,我順利踏上工作崗位。妹妹很快也大學畢業了,不同的是她順利通過了公務員考試,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可是父母卻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依舊風餐露宿,從年頭拼到年末,我們勸他們休息別幹了,他們只是淡淡地說,習慣了,閑不下來。

有一年回老家,巷子裡曬太陽的人看到我說,一定是你家的祖墳位置好,一個個都成才啦。我笑了笑,大步邁向已等了我許久的父母,飯桌上我們都說父母辛苦,他們卻又淡淡地說,他們只不過做了為人父母應該做的!

看著年邁的父母,看著膝下咿咿呀呀的子女,我長歎,該怎樣培養下一代?一時大家都無語以對陷入沉思。父母卻很自信地說:“你們那麼高文化水準,培養他們根本不是問題!”我看著他們會心地笑了。

作者簡介:趙曉愛,絳縣實驗中學教師,喜歡文字,閒暇時拼詞湊句抒發情感。運城市作家協會會員,運城市詩詞學會會員,絳縣作家協會會員。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把握,但是生命的寬度我們可以描繪成絢麗多彩的畫卷。散文《外婆那雙手》、《爺爺和小白》、《納涼虎踞》、詩歌《痛》等作品先後發表于山西農民報、黃河晨報和各網路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