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我們的孩子在被披著動畫外衣的毒視頻洗腦,危害堪比“恐怖襲擊”

每個時代的兒童都玩不一樣的玩具。

這個移動網路新時代,

孩子跟大人玩同樣的玩具——手機。

這本身就讓人擔憂。

“懷孕”、“喝尿”、“毆打”、“捆綁”

——披著“兒童內容”幌子的毒視頻

如今的網路時代, iPad和手機似乎成為了新一代家長應付孩子“最有效”的辦法——

孩子哭?塞給他一個iPad;

孩子鬧?塞給他一個iPad;

孩子不肯吃飯?獎勵他一個iPad

......

還沒有學會寫字, 新一代的兒童就已經可以熟練在平板電腦上找到自己喜歡的視頻。 但是, 很多家長從來沒有點開這些視頻, 看看孩子每天沉迷的視頻到底講些什麼內容。

家長們沒有想到, 孩子們接觸到的可能是某些公司別有用心製作的充滿暴力、性暗示和洗腦元素的毒視頻網友曾發帖說, 看了相關視頻後, “六歲的女兒現在完全沉迷於綁架中。 她還告訴我她‘就是想試一試被綁架的感覺’......這簡直嚇死我了。 ”

另一網友說, 她有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四歲孩子曾經沉迷于這類視頻。

她禁止這個孩子看不良視頻已經有兩個多月了, 但如今“他還不停地用低沉、咆哮的嗓音模仿在那些奇怪扭曲的視頻中聽到的聲音。 ”而且, 孩子還不停地哭鬧著要看這些禁片。

留學生日報在上周日轉載的《當心!這些Youtube變態視頻流入中國, 正毒害你的孩子!》文章評論中, 也有網友反映他們的孩子在看過視頻後行為發生轉變。

下架兒童邪典視頻, 就萬事大吉了嗎?

所幸的是, 近兩周, 央視、南方都市報等中國媒體陸續曝光了在國內網站上廣為流傳的兒童邪典片, 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1月22日, 全國打黃打非辦宣佈將清理這類視頻, 以及取締製作、傳播這類視頻的公司。 現在, 已經無法在優酷、騰訊視頻上搜索到兒童邪典動畫了。

中國全面禁止兒童邪典片的消息傳到了同樣關注規範兒童不宜視頻進展的美國, 在Reddit上引起了網友們的讚歎和羡慕。 不少美國網友也希望美國政府能採取措施禁止大規模傳播這樣的影片, 但似乎這個決定權在Youtube手上。

“美國和中國有不一樣的政治制度。 美國人為自己的(政治制度)驕傲, 沒毛病。 但是, 美國也需要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堅決這個(兒童色情視頻)的問題。 從2016年開始, 這種視頻就在Youtube上流傳了, 現在它們還廣泛存在......”

“這不僅僅事關美國, 現在全世界都有Youtube的用戶, 其他國家的觀眾都拿Youtube沒辦法。 ”

“看到中國政府禁止兒童色情視頻真好。 世界各地的兒童都在看這種討厭的視頻......起碼有一個國家採取積極的措施禁止這類視頻......”

2017年下旬, Youtube上的兒童毒動畫引起了《紐約時報》, BBC等多家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和討論。 為了彌補過失, Youtube現已將這類內容進行年齡限制, 不將此類視頻推送至兒童頻道, 但沒有將這些視頻從網站中撤下。

儘管YouTube官方聲明稱這些不良視頻已經在兒童頻道獲得了上百萬流覽量, 但他們認為這事兒並不大, 他們需要擔負的責任也不多.

可是, 毒視頻被禁了就萬事大吉了嗎?除了內容如此直白的暴力、色情的毒視頻, 就連《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 還有90後童年玩的4399、7k7k小遊戲網站都充斥著暴力的元素。

有網路資料統計,《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了9544次,被抓了1380次。也有家長指出,《熊出沒》在10分鐘內就爆出21句髒話,如 “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

但是,有報導稱雖然幼稚園的老師告誡家長不能在假期讓孩子看《熊出沒》,但是家長發現,所有的電視動畫頻道都在輪流播放《熊出沒》,根本無法選擇。

這類動畫導致的後果已經出現了——2013年,江蘇就有一名小學生將兩個同學綁在樹上,模仿灰太狼烤羊,造成兩小孩嚴重燒傷。

被禁的兒童邪典視頻把邪惡和暴力在孩子眼前展現到極致,但這種廣泛流行於生活當中的“暴力”元素,更可能受到孩子的模仿。

兒童心理治療師擔憂:這是兒童成長的“恐怖襲擊”

1965年,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將4至6歲的兒童分成兩組。兩組的孩子們分別看到一個成年男人演示四種不同的攻擊行為。

影片最後,一組的兒童看到男人的攻擊行為受到另外一個男人的讚揚;另一組兒童看到男人的攻擊行為受到懲罰和制止。

影片結束後,兩組孩子被帶到一件遊戲室,遊戲室裡有影片中出現的充氣人和相關物品。班杜拉發現,看到暴力行為受到鼓勵的一組孩子表現出了更多的攻擊行為。

兒童邪典視頻的惡果會發生在所有看過視頻的孩子身上嗎?

日報與在三位在美國及加拿大執業的兒童心理醫生、心理學博士和兒童心理治療師聊了聊。這些有毒兒童視頻“毒”在哪裡?他們這麼總結——

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人物做主角,讓主角進行暴力和性暗示行為,更容易讓孩子模仿他們的動畫片“偶像”;

內容上:注射充滿了性的暗示。注射可以使人懷孕,也可以“治療懷孕”,有可能使得性侵打著“治療”的幌子;吃昆蟲、喝排泄物、打針、毆打、捆綁變成日常的行為。

儘管視頻內容觸目驚心,卻配上有趣和歡樂的音樂;

除了內容和聲音上的刺激,視頻採用鮮豔的、飽和度高的色彩,有可能更加刺激兒童大腦。

陽光心晴兒童心理治療師簡佑安說,人的大腦本來應該在看到這些視頻時產生“恐懼”或“噁心”、“不舒服”的感覺。但是這些內容變成了卡通偶像的日常行為,還配上了歡快的音樂,這一切都有可能讓兒童“合理化”視頻中的內容,不僅認為不良行為合理,還能讓人感到快樂。

無論是網友還是心理學的專家最擔心的是孩子會模仿視頻中的內容。簡佑安說,觀察和模仿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童年期的孩子擁有很強的模仿學習能力,他們親近的和崇拜的人更容易成為模仿的對象。

曾有網友在日報轉載的文章《當心!這些Youtube變態視頻流入中國,正毒害你的孩子!》下評論:小時候曾經模仿動畫人物“辛普森爸爸”撿地上的食物吃——這就是兒童自發的模仿行為。

簡佑安曾經治療過一個沉迷於暴力網路遊戲的七歲男孩。這個男孩曾模仿遊戲,列出了自己的“殺人名單”,最後被老師發現,送至心理治療。

簡佑安十分擔心這種視頻的潛在危害,她說:“說這種視頻是兒童成長的“恐怖襲擊”,一點也不誇張。”

加拿大安省註冊心理治療師滕燕青同樣在視頻裡看到了明顯的性暗示和暴力元素。他猜測,視頻中反復出現的“針頭”和“注射”是變形的性表達方式。相比於性,暴力在視頻裡有更直接的表現。

但是加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博士徐藝珊認為,不是所有的孩子的行為都會因這些視頻而改變。一些年幼的孩子就算看了性暗示的內容,可能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味。但是,根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社會學習理論”,暴力內容對對兒童可能有更深刻的影響。

“內化”,正是徐藝珊擔憂的原因。長期接觸暴力內容的兒童有可能將暴力融入到生活以及正在塑造的性格之中,誤以為用暴力行為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是正常的。

根據以往對兒童成癮行為的接觸,滕燕青感到沉迷於這類視頻的孩子可能本身就已經出現了心理狀態不良的情況,這類孩子更可能是不良視頻的“靶子”。

“不良的心境讓這些孩子更沉迷于兒童不宜的視頻。”滕燕青這麼說。就像成年人經歷焦慮、抑鬱時尋找煙酒刺激一樣,幼兒和少年在心境不佳時也會去尋找刺激。

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尋找刺激的心理需要,只是把iPad扔給孩子讓他們打發時間,無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問題。

抱著 iPad的城市留守兒童

每個時代的兒童都玩不一樣的玩具。但是這個移動網路新時代,孩子跟大人玩同樣的玩具——手機。

由於網路的開放性,新一代的兒童比歷史上任何一代的孩子都有更多接觸海量資訊的機會。同時,新一代的家長也面臨著更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他們缺少時間管教孩子,用iPad讓“城市留守兒童”打發時間,或者把孩子連同iPad一起送到家中的老人家裡,讓不懂網路的老人管教上網的孩子。

這種新情況本身就值得社會擔憂。三位心理學專家都提到,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是理想的解決方法。無論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網路視頻,一起討論動畫片內容,還是一起做與網路無關的遊戲和互動,都能正確引導和分散孩子對網路的注意力。

道理我都懂,但我真的沒時間——

簡佑安給那些“沒了我地球轉不動”的家長建議,2歲之前不要讓孩子看手機視頻超過30分鐘;發展孩子其他的可以消磨時間的娛樂方式,比如運動、樂高積木等。徐藝珊也不建議父母過早的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和電子產品。如果父母決定要讓孩子使用網路和電子產品,對於12歲以下的孩子,建議父母在電子產品上安裝家長控制系統,對孩子流覽的資訊至少起到一些過濾的作用。

然而滕燕青有不一樣的看法。他有一個11歲的女兒,女兒曾跟班裡的同學討論過父母的“監管行為”。

她說,不希望爸爸像直升飛機一樣在她頭頂盤旋,時刻關注她都在網上幹什麼。滕燕青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也要從孩子的角度上著想,如果孩子上網的需要被完全抑制,她可能會從別的方式上尋找刺激。因此家長要做的是大方向上引導孩子。

最後,滕燕青跟女兒妥協,他會“時不時”地關心女兒在網上幹什麼,但不會完全控制她。

無論如何,作為預備社會人的兒童,應該在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接觸真實的世界,感受真實的情感連接。等到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承擔自己的人生時,再自行決定是做個social queen/king 還是做宅男宅女,選擇住在真實世界或是網路的虛幻中。

有網路資料統計,《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了9544次,被抓了1380次。也有家長指出,《熊出沒》在10分鐘內就爆出21句髒話,如 “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

但是,有報導稱雖然幼稚園的老師告誡家長不能在假期讓孩子看《熊出沒》,但是家長發現,所有的電視動畫頻道都在輪流播放《熊出沒》,根本無法選擇。

這類動畫導致的後果已經出現了——2013年,江蘇就有一名小學生將兩個同學綁在樹上,模仿灰太狼烤羊,造成兩小孩嚴重燒傷。

被禁的兒童邪典視頻把邪惡和暴力在孩子眼前展現到極致,但這種廣泛流行於生活當中的“暴力”元素,更可能受到孩子的模仿。

兒童心理治療師擔憂:這是兒童成長的“恐怖襲擊”

1965年,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將4至6歲的兒童分成兩組。兩組的孩子們分別看到一個成年男人演示四種不同的攻擊行為。

影片最後,一組的兒童看到男人的攻擊行為受到另外一個男人的讚揚;另一組兒童看到男人的攻擊行為受到懲罰和制止。

影片結束後,兩組孩子被帶到一件遊戲室,遊戲室裡有影片中出現的充氣人和相關物品。班杜拉發現,看到暴力行為受到鼓勵的一組孩子表現出了更多的攻擊行為。

兒童邪典視頻的惡果會發生在所有看過視頻的孩子身上嗎?

日報與在三位在美國及加拿大執業的兒童心理醫生、心理學博士和兒童心理治療師聊了聊。這些有毒兒童視頻“毒”在哪裡?他們這麼總結——

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人物做主角,讓主角進行暴力和性暗示行為,更容易讓孩子模仿他們的動畫片“偶像”;

內容上:注射充滿了性的暗示。注射可以使人懷孕,也可以“治療懷孕”,有可能使得性侵打著“治療”的幌子;吃昆蟲、喝排泄物、打針、毆打、捆綁變成日常的行為。

儘管視頻內容觸目驚心,卻配上有趣和歡樂的音樂;

除了內容和聲音上的刺激,視頻採用鮮豔的、飽和度高的色彩,有可能更加刺激兒童大腦。

陽光心晴兒童心理治療師簡佑安說,人的大腦本來應該在看到這些視頻時產生“恐懼”或“噁心”、“不舒服”的感覺。但是這些內容變成了卡通偶像的日常行為,還配上了歡快的音樂,這一切都有可能讓兒童“合理化”視頻中的內容,不僅認為不良行為合理,還能讓人感到快樂。

無論是網友還是心理學的專家最擔心的是孩子會模仿視頻中的內容。簡佑安說,觀察和模仿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童年期的孩子擁有很強的模仿學習能力,他們親近的和崇拜的人更容易成為模仿的對象。

曾有網友在日報轉載的文章《當心!這些Youtube變態視頻流入中國,正毒害你的孩子!》下評論:小時候曾經模仿動畫人物“辛普森爸爸”撿地上的食物吃——這就是兒童自發的模仿行為。

簡佑安曾經治療過一個沉迷於暴力網路遊戲的七歲男孩。這個男孩曾模仿遊戲,列出了自己的“殺人名單”,最後被老師發現,送至心理治療。

簡佑安十分擔心這種視頻的潛在危害,她說:“說這種視頻是兒童成長的“恐怖襲擊”,一點也不誇張。”

加拿大安省註冊心理治療師滕燕青同樣在視頻裡看到了明顯的性暗示和暴力元素。他猜測,視頻中反復出現的“針頭”和“注射”是變形的性表達方式。相比於性,暴力在視頻裡有更直接的表現。

但是加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博士徐藝珊認為,不是所有的孩子的行為都會因這些視頻而改變。一些年幼的孩子就算看了性暗示的內容,可能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味。但是,根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社會學習理論”,暴力內容對對兒童可能有更深刻的影響。

“內化”,正是徐藝珊擔憂的原因。長期接觸暴力內容的兒童有可能將暴力融入到生活以及正在塑造的性格之中,誤以為用暴力行為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是正常的。

根據以往對兒童成癮行為的接觸,滕燕青感到沉迷於這類視頻的孩子可能本身就已經出現了心理狀態不良的情況,這類孩子更可能是不良視頻的“靶子”。

“不良的心境讓這些孩子更沉迷于兒童不宜的視頻。”滕燕青這麼說。就像成年人經歷焦慮、抑鬱時尋找煙酒刺激一樣,幼兒和少年在心境不佳時也會去尋找刺激。

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尋找刺激的心理需要,只是把iPad扔給孩子讓他們打發時間,無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問題。

抱著 iPad的城市留守兒童

每個時代的兒童都玩不一樣的玩具。但是這個移動網路新時代,孩子跟大人玩同樣的玩具——手機。

由於網路的開放性,新一代的兒童比歷史上任何一代的孩子都有更多接觸海量資訊的機會。同時,新一代的家長也面臨著更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他們缺少時間管教孩子,用iPad讓“城市留守兒童”打發時間,或者把孩子連同iPad一起送到家中的老人家裡,讓不懂網路的老人管教上網的孩子。

這種新情況本身就值得社會擔憂。三位心理學專家都提到,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是理想的解決方法。無論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網路視頻,一起討論動畫片內容,還是一起做與網路無關的遊戲和互動,都能正確引導和分散孩子對網路的注意力。

道理我都懂,但我真的沒時間——

簡佑安給那些“沒了我地球轉不動”的家長建議,2歲之前不要讓孩子看手機視頻超過30分鐘;發展孩子其他的可以消磨時間的娛樂方式,比如運動、樂高積木等。徐藝珊也不建議父母過早的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和電子產品。如果父母決定要讓孩子使用網路和電子產品,對於12歲以下的孩子,建議父母在電子產品上安裝家長控制系統,對孩子流覽的資訊至少起到一些過濾的作用。

然而滕燕青有不一樣的看法。他有一個11歲的女兒,女兒曾跟班裡的同學討論過父母的“監管行為”。

她說,不希望爸爸像直升飛機一樣在她頭頂盤旋,時刻關注她都在網上幹什麼。滕燕青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也要從孩子的角度上著想,如果孩子上網的需要被完全抑制,她可能會從別的方式上尋找刺激。因此家長要做的是大方向上引導孩子。

最後,滕燕青跟女兒妥協,他會“時不時”地關心女兒在網上幹什麼,但不會完全控制她。

無論如何,作為預備社會人的兒童,應該在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接觸真實的世界,感受真實的情感連接。等到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承擔自己的人生時,再自行決定是做個social queen/king 還是做宅男宅女,選擇住在真實世界或是網路的虛幻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