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北京為什麼將社會勞動生產率首度列入發展主要目標?

為什麼?

文 | 社論

據《人民日報》報導, 日前開幕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明確, 北京首次將社會勞動生產率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在2017年社會勞動生產率22萬元/人的基礎上, 力爭2018年將其提升至22.5萬元/人。

所謂社會勞動生產率, 是指地區生產總值與從業人員人數的比率, 是反映勞動力要素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 該比值越高, 說明每個從業者的勞動對GDP增長的貢獻越大, 其勞動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而社會勞動生產率“富礦中的富礦”, 就是高科技領域。 科技作為勞動生產中的重要要素稟賦,

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

眼下, 北京“開國內風氣之先”地將勞動生產率列入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 就釋放出加大創新科技產業支援力度的信號。

1月25日,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海澱區參加審議時, 就對市人大代表、企業家雷軍回應稱, “北京第一位要抓的,

就是‘四個中心’和‘四個服務’, 這是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 尤其是‘四個中心’, 政治中心是職責所在, 科技創新中心, 是重中之重。 ”

而北京市代市長陳吉甯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 要全力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將勞動生產率列入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本質上是發展目標的“升級”。

上世紀90年代, 克魯格曼在《亞洲奇跡》中曾指出, 東亞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是投入的快速增長, 源於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則是微乎其微。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式微, 勞動力成本也進入了上升的軌道, 經濟增長路徑勢必要經歷從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勞動力密集型的投入生產方式, 向依靠效率提升的經濟增長模式轉換。

近年來, 中國勞動生產率貢獻的增長速度在不斷提升。 根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 近20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速為8.6%。 但從總量上看, 中國勞動生產率仍低於很多發達國家, 根據統計局報告, 2015年, 我國單位勞動產出是7318美元, 低於世界平均水準18487美元。

圖源:網易新聞。

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效率和潛在增長動力的核心指標, 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已經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關鍵。

鑒於此, 北京對發展目標“升級”, 意義不言而喻:這意味著, 北京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評價, 從依賴“量”的優勢轉變為依賴“質”的優勢。 本質上, 這也是對未來經濟發展動力源頭的提前準備和積極預判。

對北京來說, 著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並將高科技產業作為引領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抓手, 早已顯現成效。

從中關村大街人頭湧動的創業新思路, 到五道口會聚的互聯網高科技產業精英, 再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冉冉升起的高科技新專案,

創新驅動發展乃至引領區域發展的格局業已形成。

五道口。

資料顯示, 2017年, 北京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業近200家, 總數超過50萬家。

既然基礎已打好, 以創新驅動、勞動生產率提升推動高品質發展, 就更不宜懈怠。

正如市委書記蔡奇所說, 在減量發展的背景下, 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北京唯一的出路。

創新發展也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先手棋”。用勞動生產率評價帶動創新發展,用創新發展為高品質發展“解題”,必然會為北京帶來更多契機、發掘更多紅利。

我們發佈了一個“稿事”計畫!如何投稿?請戳“閱讀原文”。

編輯:仲鳴

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北京唯一的出路。

創新發展也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先手棋”。用勞動生產率評價帶動創新發展,用創新發展為高品質發展“解題”,必然會為北京帶來更多契機、發掘更多紅利。

我們發佈了一個“稿事”計畫!如何投稿?請戳“閱讀原文”。

編輯:仲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