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保督查風暴300天 下一步工作重點:減排!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董瑞強 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風暴”仍在席捲京津冀及周邊“2+26”城。

它被環保部視為“有史以來, 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

28個督查組5600人, 用一年時間, 歷經25次輪換, 穿梭於28城。 從去年4月初開始至今, 督查已歷時近十個月時間。

300天以來, 督查組不僅要“督企”, 也要“督政”, 實施量化問責。 對於這場規模空前的督查風暴, 公眾最為關心的是其成效, 即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改善大氣環境品質。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曾用一周多的時間設計出了這套強化督查行動方案。 近日, 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 “對於長期存在的大氣污染治理難題, 環保強化督查的‘藥方’是下對了, 今後關鍵在落實。 從目前的督查結果來看, 確實已取得很大成效, 大氣環境品質實現了明顯改善。 ”

三大措施

2017年9月起,

環保督查力度再次升級。 環保部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首次針對秋冬季節大氣污染打出“1+6”組合拳, 其核心是《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 6個配套檔確保措施落實到位, 強化督查方案、巡查方案和量化問責規定是三項重要舉措。

田為勇說, 秋冬季強化督查內容更加細化, 從此前7方面治理增加至12方面, 具體細化為233項任務, 各地都有具體指標包括重點工作、完成時限等都有說明, 督查組以清單為准, 對照檢查。 《方案》要求“2+26”城6個月內PM2.5平均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同比雙降15%以上。 為達到這一目標, 2017年9月1日起環保部開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強化督查行動;2017年9月15日起環保部對京津冀及其周邊的企業和政府展開大巡查。

“督查是攻堅行動五步法(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查)的第一步, 巡查是重要環節, 旨在核查整改情況, 督促問題解決。 督查人員是從全國抽調, 而巡查成員則全部來自部機關或直屬單位。 ”田為勇說。

根據量化問責規定, 督查整改落實情況、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大氣環境品質改善情況都將納入量化問責範圍, 目前各地仍處在考核期。 問責事項分為“任務型”和“結果型”, 前者是對交辦問題整改不力的問責, 後者是根據大氣改善排名問責:後三位且改善比例低於60%的問責副市長, 低於30%的問責市長, 不降反升的問責市委書記。

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說,

大氣治理不允許懈怠, 更不允許不作為、亂作為, 量化問責利劍高懸, 把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與市縣責任主體綁定, 層層落實責任。 今後根據“五步法”, 環環相扣, 促使地方政府進一步幹出成效。

北京京誠嘉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東認為, 只有督企與督政並重形成一種無形壓力和強大震懾力, 地方政府才不敢懶政、懈怠。 督查要持續下去, 而不能是“一陣風”。 當然, 這對地方政府來說, 是一種考驗。

問題企業占比已不到10%

1月25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 督查主要目的在於解決長期以來環境治理存在的障礙和難題。 從去年的督查情況來看, 其效果相當明顯,

往年污染較嚴重的京津冀各地大氣狀況都出現了明顯好轉, 這與環保督查有很大關係。

據環保部此前公佈的資料, 環保督查前五個月, “2+26”城問題企業雖然占比過半, 但呈現出了逐步下降的趨勢。 比如前十輪次督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約占檢查企業總數的54.5%, 問題企業數過半;前九輪次督查發現問題企業占比55.3%;前八輪次督查發現問題企業占比56.7%;前五輪次督查發現問題企業占比超過68%。

田為勇告訴經濟觀察報, 從前幾個月督查成效看, 28個督查組發現存在問題的企業占比均過半, 甚至達到了70%。 而到了第二十輪次督查時, 也就是截至今年1月初, 問題企業的占比已經不到10%, 甚至更低。 我們最終希望督查時沒有這種問題企業。

據田為勇介紹,《環保法》修訂實施以來,污染企業違法成本大大提高。2014年全國環保系統處罰總額31億元,2015年與2016年分別為42億元、6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已達115億元左右。從地區來看,2017年環境執法處罰額度山東位居第一、河北第二、廣東第三,改變了江蘇、浙江穩居前列的局面。

楊曉東說,環保督查促進企業進一步加大了排汙管控和整改力度,去年藍天明顯增多了,這主要得益于督查和限產政策的落實。“比如京津冀及周邊鋼廠嚴格執行供暖季限產50%,污染物排放強度在降低。同時鋼廠環保意識也在提升,環保技術和管理措施更加到位。督查對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發揮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認為,環保督查加快了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的步伐,如安陽、唐山等重點城市的鋼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料場封閉、燒結煙氣深度治理等改造項目,企業面貌明顯改善。

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勇告訴經濟觀察報,去年大氣治理成效相當顯著,大部分鋼廠實現了達標排放。有時一個企業可能要來好幾撥督查,逐漸使企業放棄了違法生產的幻想。過去靠監督才行,現在企業自己覺得不環保就不可能生存。

不過,去年很多鋼廠利潤非常高,但也存在一些“黑色成分”,比如噸鋼環保成本要達到150元,有的只投入50元,其餘100元則成為了“黑色成分”。有專家建議今後督查措施要更加細化、注重標準化,更大程度體現公平性。

制度性督查將成常態

田為勇在介紹環保工作下一步時表示,日前環保部已經過研究,2018年環保督查仍要繼續進行下去,以此帶動地方政府,逐層壓實監督責任。

在李佐軍看來,只有深入推進督查,發現問題才更具體,效果更到位。接下來督查要更有針對性,針對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進一步採取重點行動。

“環保督查不僅可推進環境治理,還有助於完善環保制度。它作為深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後應制度化和規範化,制度性環保督查將成新常態”,李佐軍說。

李新創也認為,環保督查應持續推進,逐步統一全社會的環保認識。“大氣十條”第二階段工作即將開始,“水十條”“土十條”工作也將進一步深化,這幾方面都不能放鬆。今後環保督查問責機制應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大環境下,地方政府的環保工作也將常態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程會強對經濟觀察報說,“今後環保部門的壓力不是在加大,而是在減小,信心也會更強。現在是全民環保時代,督查力度更大、資訊源更廣,公眾舉報、媒體曝光等監督管道暢通,極大提高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效率。”

2018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將於近期召開,有專家預計未來企業減排仍是重點,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一位不願具名的鋼企總經理對經濟觀察報說,環保治理要推進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燃煤排放、機動車污染、農村環境以及鋼鐵、化工、有色冶金等高污染行業,都需加強治理。

“要環保就必須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後產能,這在短期雖有一定影響,但長遠看,環保督查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只有重視環保,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上述鋼企總經理表示。

李佐軍說,2018年環保工作主要是圍繞中央已確定的“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總體部署展開,根據各地排放情況採取系列措施解決大氣污染問題。中央層面一項重要工作是搞好對各地政府考核,去年已出臺相關考核辦法,督促各地落實責任,另一方面則是必須做好環保督查。

據田為勇介紹,《環保法》修訂實施以來,污染企業違法成本大大提高。2014年全國環保系統處罰總額31億元,2015年與2016年分別為42億元、6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已達115億元左右。從地區來看,2017年環境執法處罰額度山東位居第一、河北第二、廣東第三,改變了江蘇、浙江穩居前列的局面。

楊曉東說,環保督查促進企業進一步加大了排汙管控和整改力度,去年藍天明顯增多了,這主要得益于督查和限產政策的落實。“比如京津冀及周邊鋼廠嚴格執行供暖季限產50%,污染物排放強度在降低。同時鋼廠環保意識也在提升,環保技術和管理措施更加到位。督查對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發揮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認為,環保督查加快了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的步伐,如安陽、唐山等重點城市的鋼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料場封閉、燒結煙氣深度治理等改造項目,企業面貌明顯改善。

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勇告訴經濟觀察報,去年大氣治理成效相當顯著,大部分鋼廠實現了達標排放。有時一個企業可能要來好幾撥督查,逐漸使企業放棄了違法生產的幻想。過去靠監督才行,現在企業自己覺得不環保就不可能生存。

不過,去年很多鋼廠利潤非常高,但也存在一些“黑色成分”,比如噸鋼環保成本要達到150元,有的只投入50元,其餘100元則成為了“黑色成分”。有專家建議今後督查措施要更加細化、注重標準化,更大程度體現公平性。

制度性督查將成常態

田為勇在介紹環保工作下一步時表示,日前環保部已經過研究,2018年環保督查仍要繼續進行下去,以此帶動地方政府,逐層壓實監督責任。

在李佐軍看來,只有深入推進督查,發現問題才更具體,效果更到位。接下來督查要更有針對性,針對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進一步採取重點行動。

“環保督查不僅可推進環境治理,還有助於完善環保制度。它作為深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後應制度化和規範化,制度性環保督查將成新常態”,李佐軍說。

李新創也認為,環保督查應持續推進,逐步統一全社會的環保認識。“大氣十條”第二階段工作即將開始,“水十條”“土十條”工作也將進一步深化,這幾方面都不能放鬆。今後環保督查問責機制應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大環境下,地方政府的環保工作也將常態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程會強對經濟觀察報說,“今後環保部門的壓力不是在加大,而是在減小,信心也會更強。現在是全民環保時代,督查力度更大、資訊源更廣,公眾舉報、媒體曝光等監督管道暢通,極大提高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效率。”

2018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將於近期召開,有專家預計未來企業減排仍是重點,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一位不願具名的鋼企總經理對經濟觀察報說,環保治理要推進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燃煤排放、機動車污染、農村環境以及鋼鐵、化工、有色冶金等高污染行業,都需加強治理。

“要環保就必須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後產能,這在短期雖有一定影響,但長遠看,環保督查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只有重視環保,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上述鋼企總經理表示。

李佐軍說,2018年環保工作主要是圍繞中央已確定的“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總體部署展開,根據各地排放情況採取系列措施解決大氣污染問題。中央層面一項重要工作是搞好對各地政府考核,去年已出臺相關考核辦法,督促各地落實責任,另一方面則是必須做好環保督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