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新手入門」想學習拔火罐,這些基本知識要記熟!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 也是一種物理療法, 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 古稱“角法”。 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 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 使吸著於皮膚, 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 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拔罐法雖然大家都熟悉, 但是真正瞭解、又能做得正確的人可不多。 今天, 小編就給大家放送一篇關於拔罐法的掃盲文, 想要學習拔罐的朋友, 可一定要學習哦!

一、拔火罐的原理

中醫學認為, 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 人體氣機升降失常, 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 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 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產生病理產物, 如瘀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

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數, 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 逆亂氣機, 滯留臟腑;瘀阻經脈, 最終導致種種病證。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 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 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 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 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 臟腑功能得以調整, 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 拔罐可以疏通經絡, 調整氣血。 經絡有“行氣血, 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的生理功能, 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 血液滯行, 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失養而萎縮、不利, 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

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 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 鼓動經脈氣血,

濡養臟腑組織器官, 溫煦皮毛, 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 暢通經絡, 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 使氣血得以調整, 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 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 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 紅細胞破裂, 表皮瘀血, 出現自身溶血現象, 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 隨體液周流全身, 刺激各個器官, 增強其功能活動, 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此外, 拔罐負壓的刺激, 能使局部血管擴張, 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改善充血狀態, 加強新陳代謝, 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 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 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 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迴圈,

促進胃腸蠕動, 改善消化功能, 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二、常用火罐的種類

1.竹筒火罐

取堅實成熟的竹筒, 一頭開口, 一頭留節作底, 罐口直徑分3cm、4cm、5cm三種, 長8~10cm。 口徑大的, 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 口徑小的, 用於四肢關節部位。 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

過於乾燥, 容易透進空氣, 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 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後再用。 南方產竹, 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

使用陶土, 做成口圓肚大, 再塗上黑釉或黃釉, 經窯裡燒制的叫陶瓷火罐。 陶瓷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 裡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

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使用。

4.抽氣罐

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膠製成的,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附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2.走罐法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拔下。此法適宜於面積較大、肌肉肥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

3.閃罐法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用於不宜留罐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5.留針拔罐法

留針拔罐法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5~10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將針拔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四、拔罐的作用與適應範圍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痹證、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以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枯等。

五、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無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佈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好書推薦:

本書較為系統構建了中醫治未病的學術體系,理清了中醫治未病的源流,豐富了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隨著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逐步深入,經過五年的時間,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事業的發展蒸蒸日上。學術與產業相互促進發展,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績。經過系統的整理與總結,在《中醫治未病》第一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內容的修訂與更新,更加完善其學術體系。同時也注重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產業實踐的成功經驗的積累與總結,以供新進從業者參考。(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治未病(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濤 何清湖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裡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

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使用。

4.抽氣罐

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膠製成的,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附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2.走罐法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拔下。此法適宜於面積較大、肌肉肥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

3.閃罐法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用於不宜留罐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5.留針拔罐法

留針拔罐法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5~10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將針拔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四、拔罐的作用與適應範圍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痹證、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以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枯等。

五、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無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佈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好書推薦:

本書較為系統構建了中醫治未病的學術體系,理清了中醫治未病的源流,豐富了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隨著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逐步深入,經過五年的時間,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事業的發展蒸蒸日上。學術與產業相互促進發展,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績。經過系統的整理與總結,在《中醫治未病》第一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內容的修訂與更新,更加完善其學術體系。同時也注重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產業實踐的成功經驗的積累與總結,以供新進從業者參考。(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治未病(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濤 何清湖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