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供給側改革:讓“三農”迸發新活力

精彩故事一:

農旅結合甜橙變成“致富果”

目前, 正是武勝甜橙成熟的季節, 黃澄澄的果實在扮靚鄉村的同時, 更成為遊客爭相搶購的“香餑餑”。 1月7日, 恰逢週末, 位於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的老魏果園又迎來了一大波體驗採摘樂趣的遊客, 果園老闆魏文明一邊忙著稱秤, 一邊忙著收錢, 喜悅的心情變為笑容寫在臉上。

“甜橙太好賣了, 比去年這個時候多賣了1萬多斤, 完全供不應求。 ”讓魏文明高興的, 不僅僅是甜橙的暢銷, 更因為銷售模式的改變, 讓他收益更高。

“這兩年, 我們根本不需要再專門花錢請人摘甜橙,

也不需要運出去賣, 基本都是遊客自己來摘, 我們只負責稱秤、收錢就是了。 ”魏文明說, 這樣的銷售模式, 大大節約了成本。

魏文明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往年外銷, 一棵普通甜橙樹的收益大致在300到500元之間;而通過採摘遊, 收益可達800到1000元。

效益如何實現成倍提升?魏文明說, 除了採摘、運輸方面的成本降低之外, 還因為這些年, 甜橙的品種和品質得到了改善。

近兩年, 武勝甜橙打出生態牌, 通過技術改良, 基本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種植。 同時, 該縣堅持“三產互動、農旅結合”的理念, 甜橙產業走上了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之路, 在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 規模發展起了標準甜橙園、標準蔬菜園等, 讓產區變為了景區、讓農園變成了公園、農房變成了客房、產品變成了禮品。

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 帶來的不僅是甜橙品質與產量的提升, 更成為促農增收的有效管道。 據瞭解, 目前武勝縣甜橙種植面積達15萬畝, 僅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 甜橙掛果面積就達2000畝, 產量約4000噸, 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 果農人均收入達1.3萬元。

精彩故事二:

枳殼產業化“雞肋”變身“搖錢樹”

寒冬時節, 走進前鋒區小井鄉蓮花村, 放眼望去, 滿眼是綠。

該村8組村民曾宗元欣喜地指著地裡長勢正好的樹苗告訴記者, 這就是該村種植的枳殼。

“這其中有10畝枳殼樹是我家種的, 去年有兩畝多地已經掛果, 收入近4萬元。 ”曾宗元告訴記者, 受益的不止他一家人, 去年, 光枳殼一項, 全村人均收入就達1500元,

村集體收入更是超過了10萬元。

前鋒區龍塘街道黃蜂村土地統一調形, 規模發展產業

“別看現在枳殼樹成了我們村的‘搖錢樹’, 以前卻是‘雞肋’。 ”曾宗元說, 枳殼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 二十世紀80年代, 為增加農民收入, 前鋒區不少地方開始推廣種植枳殼,

面積達數百畝。 然而, 由於加工、銷售等原因, 枳殼產業並未產生明顯效益。

“那時加工跟不上, 銷售也成問題。 ”曾宗元說, 由於村上沒有專門的枳殼加工廠, 再加上村民都是分散種植和銷售, 枳殼的附加值小, 價格也賣得很低。 “一般兩三毛錢一斤, 最低賣到5分錢一斤。 ”曾宗元說, 那時大家一說起枳殼就搖頭。 後來, 因為收益少, 村民的種植熱情逐漸降低, 二十世紀90年代, 一些村子掀起了砍樹風潮。

“留著沒啥效益, 砍了又太可惜。 ”曾宗元的話, 成了當時村民們對枳殼態度的真實寫照。

“變化從2007年開始。 ”曾宗元回憶, 蓮花村村支“兩委”改變以往散戶種植的形式, 決定在村上統一發展枳殼產業。 2010年, 村組幹部又借出兩年工資修建了烤灶和晾場。

2012年, 村上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對全村枳殼樹進行梳理, 將老樹全部換成新樹, 擴大種植面積, 並聘請技術人員指導村民管護。 至此, 蓮花村的枳殼走上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

品種改良了, 加上規模化發展, 又有合作社統一管理、加工、銷售, 蓮花村枳殼產量和品質提高了, 打響了品牌, 價格也實現了翻番。 2014年, 蓮花村枳殼還得到全國最大中藥材市場——安徽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的青睞。 當年, 亳州一企業來到蓮花村收購枳殼, 村民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2017年, 枳殼乾果的價格賣到每噸3.1萬元, 枳實(枳殼幼果)價格賣到每公斤20元, 該村合作社收入達105萬元, 217戶村民共分得紅利32萬元。

舉措:

2017年, 是我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我市圍繞農民和村集體持續增收核心,從生產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8月底,在全市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潔淨水行動百日攻堅行動,推進了全市農業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10萬畝,農業加工企業發展到110個,農產品品牌發展到580個

持續用力鞏固擴大產業基地,堅持以“111”工程為抓手,聯村聯線聯片大手筆規劃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中,大膽跨越鄉鎮、村組建制,區域性佈局建設農業產業基地,實現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統籌發展,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和實現全面同步小康奠定基礎。

大力實施品牌創建工程,組建廣安生態農業開發供銷集團,對“華鎣山”公用品牌實行市場化運作,利用省內外結匯平臺,積極推介“華鎣山”公用品牌,積極爭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金字招牌”。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持運用產業招商、以商招商等辦法,積極包裝農產品加工專案,面向全國開展招商引資,招引企業前來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骨幹企業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從“大水漫灌”向扶優促強轉變。

與此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出一批具有農耕文化、歷史記憶、地域特點的特色小鎮、美麗村莊,形成一批旅遊示範區,就地城鎮化,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增收。2017年,全市建成休閒農業產業基地220平方公里,旅遊收入達22億元,促進農民人均增收580元。

這一年,我市圍繞農民和村集體持續增收核心,從生產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8月底,在全市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潔淨水行動百日攻堅行動,推進了全市農業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10萬畝,農業加工企業發展到110個,農產品品牌發展到580個

持續用力鞏固擴大產業基地,堅持以“111”工程為抓手,聯村聯線聯片大手筆規劃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中,大膽跨越鄉鎮、村組建制,區域性佈局建設農業產業基地,實現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統籌發展,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和實現全面同步小康奠定基礎。

大力實施品牌創建工程,組建廣安生態農業開發供銷集團,對“華鎣山”公用品牌實行市場化運作,利用省內外結匯平臺,積極推介“華鎣山”公用品牌,積極爭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金字招牌”。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持運用產業招商、以商招商等辦法,積極包裝農產品加工專案,面向全國開展招商引資,招引企業前來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骨幹企業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從“大水漫灌”向扶優促強轉變。

與此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出一批具有農耕文化、歷史記憶、地域特點的特色小鎮、美麗村莊,形成一批旅遊示範區,就地城鎮化,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增收。2017年,全市建成休閒農業產業基地220平方公里,旅遊收入達22億元,促進農民人均增收580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