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何為人工智慧?它在我們生活中已無處不見,我們將如何看待?

一、何為人工智慧?

何為人工智慧?簡單來說, 就是用機器去實現所有目前必須借助人類智慧才能實現的任務。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縮寫為AI。

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 它企圖瞭解智慧的實質, 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慧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慧型機器, 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 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 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 可以設想, 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 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資訊過程的類比。 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慧, 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慧。

二、人工智慧是如何實現的?

人工智慧在電腦上實現時有2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採用傳統的程式設計技術, 使系統呈現智慧的效果, 而不考慮所用方法是否與人或動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 這種方法叫工程學方法(ENGINEERING APPROACH), 它已在一些領域內作出了成果, 如文字識別、電腦下棋等。 另一種是模擬法(MODELING APPROACH), 它不僅要看效果,

還要求實現方法也和人類或生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類似。 遺傳演算法(GENERIC ALGORITHM, 簡稱GA)和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簡稱ANN)均屬後一類型。 遺傳演算法類比人類或生物的遺傳-進化機制, 人工神經網路則是類比人類或動物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方式。 為了得到相同智慧效果, 兩種方式通常都可使用。 採用前一種方法, 需要人工詳細規定程式邏輯, 如果遊戲簡單, 還是方便的。 如果遊戲複雜, 角色數量和活動空間增加, 相應的邏輯就會很複雜(按指數式增長), 人工程式設計就非常繁瑣, 容易出錯。 而一旦出錯, 就必須修改原程式, 重新編譯、調試, 最後為用戶提供一個新的版本或提供一個新補丁, 非常麻煩。 採用後一種方法時, 程式設計者要為每一角色設計一個智慧系統(一個模組)來進行控制,
這個智慧系統(模組)開始什麼也不懂, 就像初生嬰兒那樣, 但它能夠學習, 能漸漸地適應環境, 應付各種複雜情況。 這種系統開始也常犯錯誤, 但它能吸取教訓, 下一次運行時就可能改正, 至少不會永遠錯下去, 用不到發佈新版本或打補丁。 利用這種方法來實現人工智慧, 要求程式設計者具有生物學的思考方法, 入門難度大一點。 但一旦入了門, 就可得到廣泛應用。 由於這種方法程式設計時無須對角色的活動規律做詳細規定, 應用於複雜問題, 通常會比前一種方法更省力。

三、未來五年人工智慧將導致千萬人失業?真會這樣嗎?

工智慧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失業潮”的發生已基本成為行業的共識。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 基於對全球企業戰略高管和個人的調查發佈的報告稱, 未來五年,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崛起, 將導致全球15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710萬個, 2/3將屬於辦公和行政人員。 萊斯大學電腦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近日同樣表示, 今後30年,電腦可以從事人類的所有工作,他預計,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

的確,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伏地的變化,智慧型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讓人驚歎叫絕。可以說說無處不在。有專家預測,未來將有50%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

1、家庭生活:掃地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讓清潔變得更簡單。

2、無人駕駛:讓你開車不用在累

3、建築工地:壘牆機,比人快多了,更有層次感

抹灰機:速度快多了,省時省力

4、醫療機器人

5、互聯網:百度推出度秘等人工智慧產品騰訊推出撰稿機器人,開放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成立騰訊智慧計算與搜索實驗室;阿裡巴巴開放了國內首個人工智慧計算平臺,推出阿裡客服機器人平臺等。

太多了,就不一一舉例了。

但是我認為人工智慧不會讓人類失業,這裡有幾點理由:

1、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替代,或許在純粹技術的層面上是可行的。它只所以智慧還是人努力的結果。但在當下,面對人工智慧的應用,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觀念上都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2、人類社會不會僅僅因為一項技術存在就去應用它。一項技術能否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取決於這項技術能否節約或者替代社會中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而充分利用那些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

儘管大型機械化生產長期被視作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卻始終沒能在人口密集的亞洲推廣成功。在這些地區,人們需要的是節約土地而非人力,因此催生了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樣能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創新的生物技術。基於同樣的原因,當美國的Amazon試著用無人機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時,在中國卻出現了“閃送”、“UU跑腿”這樣的平臺,以期更充分地調用零散、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去應對同樣的物流需求。至少在目前看來,人工智慧技術所需要的科技資源,相對於人類的勞動力總量來說,還是相對更加稀缺的資源。

3、如果人類沒有了收入,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能賣給誰呢?

比爾蓋茨在前段時間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提議,即對機器人徵稅。用徵收上來的“機器人稅”來補助失業人口,或者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能找到其他的工作。但是,即便無視那些技術樂觀主義者的批評,“機器人稅”的主意聽起來也非常怪異並且讓人難以接受。看來,在短期內,人類社會還無法對人因AI而失業的補償性方案達成一致。

4、如果企業一意孤行地推動機器化,則可能會激起人類勞動者的集體抗爭行動。

勞動者對替代性的機器技術的反抗歷史悠久,最有標誌性的反抗活動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自動織布機可以由廉價的普通勞工操作,這導致了許多傳統手工藝者的失業。在英國,一些失業的織布工聯合起來,以搗毀機器、工廠的極端形式進行抗爭。2013年,當臺灣“高速公路局”計畫在年底用ETC自動收費系統全面取代臺灣地區近1000名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時,就激發了收費員群體的抗議。集體抗爭,一定會極大提升社會以機器代替人工的經濟成本,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造成社會、政治成本。對於社會治理者來說,這些代價都是必須被考慮在內的。

四、人工智慧帶來了哪些精彩應用。

人工智慧聽起來很遙遠,其實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它可能表現為一種身份驗證機制,或一種人機界面,也可能表現為一種娛樂互動與生活服務的介面,比如一些手機智能助手等。人工智慧的應用,更多體現在智慧+的服務層面,讓生活更便捷、更有樂趣,節約時間、解放體力,甚至未來機器將替代人類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勞作,這個場景令人憧憬。

在當前大資料、萬物互聯、計算性能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可以說“迎來了人工智慧應用的春天”。一是計算智慧,表現為能存會算,機器開始像人類一樣會計算、傳遞資訊。例如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等,可以説明人類存儲和快速處理海量資料。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研發團隊,在機器翻譯系統框架、海量翻譯知識獲取、翻譯模型與演算法、多語種翻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還自主研製出基於互聯網大資料的機器翻譯雲平臺,打破了國外互聯網公司的壟斷地位。

二是感知智慧,表現為感知外界,機器開始看懂和聽懂,作出判斷,採取一些行動。例如可以認出罪犯的攝像頭、可以聽懂語音的音箱等,可以幫助人類高效完成“看”和“聽”相關的工作。2015年“雙11”期間,螞蟻金服95%的遠端客戶服務由大資料智慧型機器人完成,同時實現了自動語音辨識,整體服務量超過500萬人次。

三是認知智慧,表現為自主行動,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主動採取行動。例如完全獨立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等,可以全面輔助或替代人類工作。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不需要人類駕駛者就能自己啟動、行駛以及停止。從2009年開始至2015年,行駛路程已超過120萬英里,可以使用照相機、雷達感應器、鐳射測距機等智慧技術來瞭解交通狀況並自動行駛。去年11月底,穀歌還獲得了一項專利,未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向周圍環境報告自身的駕駛意圖。

五、人工智慧只有“智商”沒“情商”?已誕生情感社交機器人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只能完成高超的邏輯思考,而不會理解人類的情感情緒,包括喜、怒、哀、樂、愛、恨、貪、癡,那就錯了。事實上,越來越精准的圖像、聲音和面部識別系統均能讓電腦更好地探查人的情感狀態。《福布斯》雜誌近期刊文稱,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設備不僅可以完成邏輯思考,還將出現類似人類的情感。擅長計算,會思考、能學習,如果再擁有情感……哦,人工智慧逆天了,不知道會幹出什麼,這還真是細思極恐啊。

而目前也已經出現了情感社交機器人如在北京誕生的“公子小白”,其獨有的情感表達系統,能夠識別人類情緒,同時能夠表達自身情緒。強大的語義識別分析能力及知識庫,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不同語義及語義中表達的不同情感,並通過資料分析做出最富“人性化”的回應。製造出公子小白機器人的狗尾草智慧科技CEO邱楠表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回歸人性、回歸情感、重塑連接將依舊是情感機器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六、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你怕嗎?

有人說它能為人類提供更卓越的服務,也有人說它將奪取人類的工作並最終戰勝人類。那麼人工智慧究竟是福還是禍?人工智慧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我們人類研究人工智慧,不能讓他們學壞,只能讓他們做有益於人類的事。”

“不能讓他們學壞”,因為人工智慧就像是人類的孩子。人類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這個調皮的孩子隨時可能闖禍。機器當然不會取代人類,但人類卻會因過分推崇和依賴機器而失去自己,迷失於對自身價值的拷問。重點來了,形成人類與人工智慧的互補模式,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個是控制一個是依附,人類始終高於人工智慧。貌似只有保持這樣的狀態,才是最安全的吧。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佛曰:境由心升。一切取決於心。人工智慧,再厲害,也不過是如來佛主手心裡的猴子。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這點自信都沒有嗎?所以,不論是被擊敗的圍棋國手,還是那些站在週邊的“吃瓜群眾”,與其唏噓慨歎,不如勵精圖治,讓人工智慧為人類造福。

但是我覺得,人工智慧如果真能取得取代人的偉大成就,它將會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物質財富,所以我們沒必要擔心,到那是機器為我們勞動,生存不在是問題,我們就能快樂地享受生活,生活不在有負擔,就放下心來散散步,喝喝茶,遊山玩水.....何樂而不為呢!

我相信自動系統,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自動機器人等,都是對人類更加負責任的一個呼籲。這些都是我們人類創造的,它們是屬於我們的發明。這是人類頭腦所設想出來的東西,這些科技取決於人類和人性是否能夠好好利用它們,以及負責任地、帶來效益地利用它們。我非常相信,我們能夠利用好它們。

七、人工智慧是否最終戰勝人類?

人工智慧可以是類似人形的智慧型機器人,也可以是一台電腦,又或者可以是一個裝有程式的其他載體,他好像可以有比我們人類更多樣的存在方式。人工智慧到底還差一條什麼樣程式碼,人類就真的危險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永遠無法有人類的情感,所以這也是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無法替代人類的關鍵所在,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缺的當然不是“情感”,缺的是“欲望”。是的,人工智慧缺的是“欲望”。

欲望可以驅使每一個物種竭盡所能讓自己得以生存並不斷繁衍下去。何止人類,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之所有能夠存在到今天,都是因為有著非常強烈的求生的欲望、有著難以估量的繁衍的欲望。

雖然人工智慧有著比人類強大數千倍、數萬倍的運算能力、計算能力,但當前的人工智慧還都只是設計來為人類服務,人工智慧沒有使自己保持生存更長時間的欲望,更沒有複製出另一個自己、創造出自己後代的欲望,這才是人工智慧與人類的真正核心區別。我堅持認為,目前看不到機器挑戰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人工智慧畢竟只是人類的工具。正如不能因為電腦比人類計算更快而擔心電腦超越人類智慧,同樣不能因為電腦比人類更會下棋就擔心電腦比人類更有智慧。

目前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都是基於機器學演算法的。而機器學演算法的原理是針對某項技能,進行大樣本的學習,演算法逐漸趨近於正確的工作模式,如下棋或者行走。但是它首先不能像人類幼兒一樣同時學習多種能力,其次它的行為是無意識的,即不具備所謂的主觀意識。目前即使最強大的人工智慧也沒有在這兩方面有一點進展。近年在人工智慧方面的進展主要是得益於硬體廉價和開源軟體普及,在工程上實現了更為複雜的學**模型,可以處理更大的學**資料。原理方面與三十年前並無本質區別。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質變。我認為目前的所有嘗試並不在發生質變的方向上。人類根本不知道智慧為何物,又如何能複製智慧出來?但是,也許智慧不能被製造出來,卻可以被進化出來。也許,未來有一種演算法可以自主進化到擁有智慧的階段,而這最可能是某種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具備進化能力的電腦病毒。

今後30年,電腦可以從事人類的所有工作,他預計,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

的確,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伏地的變化,智慧型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讓人驚歎叫絕。可以說說無處不在。有專家預測,未來將有50%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

1、家庭生活:掃地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讓清潔變得更簡單。

2、無人駕駛:讓你開車不用在累

3、建築工地:壘牆機,比人快多了,更有層次感

抹灰機:速度快多了,省時省力

4、醫療機器人

5、互聯網:百度推出度秘等人工智慧產品騰訊推出撰稿機器人,開放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成立騰訊智慧計算與搜索實驗室;阿裡巴巴開放了國內首個人工智慧計算平臺,推出阿裡客服機器人平臺等。

太多了,就不一一舉例了。

但是我認為人工智慧不會讓人類失業,這裡有幾點理由:

1、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替代,或許在純粹技術的層面上是可行的。它只所以智慧還是人努力的結果。但在當下,面對人工智慧的應用,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觀念上都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2、人類社會不會僅僅因為一項技術存在就去應用它。一項技術能否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取決於這項技術能否節約或者替代社會中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而充分利用那些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

儘管大型機械化生產長期被視作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卻始終沒能在人口密集的亞洲推廣成功。在這些地區,人們需要的是節約土地而非人力,因此催生了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樣能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創新的生物技術。基於同樣的原因,當美國的Amazon試著用無人機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時,在中國卻出現了“閃送”、“UU跑腿”這樣的平臺,以期更充分地調用零散、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去應對同樣的物流需求。至少在目前看來,人工智慧技術所需要的科技資源,相對於人類的勞動力總量來說,還是相對更加稀缺的資源。

3、如果人類沒有了收入,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能賣給誰呢?

比爾蓋茨在前段時間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提議,即對機器人徵稅。用徵收上來的“機器人稅”來補助失業人口,或者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能找到其他的工作。但是,即便無視那些技術樂觀主義者的批評,“機器人稅”的主意聽起來也非常怪異並且讓人難以接受。看來,在短期內,人類社會還無法對人因AI而失業的補償性方案達成一致。

4、如果企業一意孤行地推動機器化,則可能會激起人類勞動者的集體抗爭行動。

勞動者對替代性的機器技術的反抗歷史悠久,最有標誌性的反抗活動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自動織布機可以由廉價的普通勞工操作,這導致了許多傳統手工藝者的失業。在英國,一些失業的織布工聯合起來,以搗毀機器、工廠的極端形式進行抗爭。2013年,當臺灣“高速公路局”計畫在年底用ETC自動收費系統全面取代臺灣地區近1000名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時,就激發了收費員群體的抗議。集體抗爭,一定會極大提升社會以機器代替人工的經濟成本,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造成社會、政治成本。對於社會治理者來說,這些代價都是必須被考慮在內的。

四、人工智慧帶來了哪些精彩應用。

人工智慧聽起來很遙遠,其實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它可能表現為一種身份驗證機制,或一種人機界面,也可能表現為一種娛樂互動與生活服務的介面,比如一些手機智能助手等。人工智慧的應用,更多體現在智慧+的服務層面,讓生活更便捷、更有樂趣,節約時間、解放體力,甚至未來機器將替代人類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勞作,這個場景令人憧憬。

在當前大資料、萬物互聯、計算性能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可以說“迎來了人工智慧應用的春天”。一是計算智慧,表現為能存會算,機器開始像人類一樣會計算、傳遞資訊。例如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等,可以説明人類存儲和快速處理海量資料。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研發團隊,在機器翻譯系統框架、海量翻譯知識獲取、翻譯模型與演算法、多語種翻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還自主研製出基於互聯網大資料的機器翻譯雲平臺,打破了國外互聯網公司的壟斷地位。

二是感知智慧,表現為感知外界,機器開始看懂和聽懂,作出判斷,採取一些行動。例如可以認出罪犯的攝像頭、可以聽懂語音的音箱等,可以幫助人類高效完成“看”和“聽”相關的工作。2015年“雙11”期間,螞蟻金服95%的遠端客戶服務由大資料智慧型機器人完成,同時實現了自動語音辨識,整體服務量超過500萬人次。

三是認知智慧,表現為自主行動,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主動採取行動。例如完全獨立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等,可以全面輔助或替代人類工作。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已不需要人類駕駛者就能自己啟動、行駛以及停止。從2009年開始至2015年,行駛路程已超過120萬英里,可以使用照相機、雷達感應器、鐳射測距機等智慧技術來瞭解交通狀況並自動行駛。去年11月底,穀歌還獲得了一項專利,未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向周圍環境報告自身的駕駛意圖。

五、人工智慧只有“智商”沒“情商”?已誕生情感社交機器人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只能完成高超的邏輯思考,而不會理解人類的情感情緒,包括喜、怒、哀、樂、愛、恨、貪、癡,那就錯了。事實上,越來越精准的圖像、聲音和面部識別系統均能讓電腦更好地探查人的情感狀態。《福布斯》雜誌近期刊文稱,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設備不僅可以完成邏輯思考,還將出現類似人類的情感。擅長計算,會思考、能學習,如果再擁有情感……哦,人工智慧逆天了,不知道會幹出什麼,這還真是細思極恐啊。

而目前也已經出現了情感社交機器人如在北京誕生的“公子小白”,其獨有的情感表達系統,能夠識別人類情緒,同時能夠表達自身情緒。強大的語義識別分析能力及知識庫,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不同語義及語義中表達的不同情感,並通過資料分析做出最富“人性化”的回應。製造出公子小白機器人的狗尾草智慧科技CEO邱楠表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回歸人性、回歸情感、重塑連接將依舊是情感機器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六、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你怕嗎?

有人說它能為人類提供更卓越的服務,也有人說它將奪取人類的工作並最終戰勝人類。那麼人工智慧究竟是福還是禍?人工智慧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我們人類研究人工智慧,不能讓他們學壞,只能讓他們做有益於人類的事。”

“不能讓他們學壞”,因為人工智慧就像是人類的孩子。人類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這個調皮的孩子隨時可能闖禍。機器當然不會取代人類,但人類卻會因過分推崇和依賴機器而失去自己,迷失於對自身價值的拷問。重點來了,形成人類與人工智慧的互補模式,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個是控制一個是依附,人類始終高於人工智慧。貌似只有保持這樣的狀態,才是最安全的吧。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佛曰:境由心升。一切取決於心。人工智慧,再厲害,也不過是如來佛主手心裡的猴子。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這點自信都沒有嗎?所以,不論是被擊敗的圍棋國手,還是那些站在週邊的“吃瓜群眾”,與其唏噓慨歎,不如勵精圖治,讓人工智慧為人類造福。

但是我覺得,人工智慧如果真能取得取代人的偉大成就,它將會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物質財富,所以我們沒必要擔心,到那是機器為我們勞動,生存不在是問題,我們就能快樂地享受生活,生活不在有負擔,就放下心來散散步,喝喝茶,遊山玩水.....何樂而不為呢!

我相信自動系統,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自動機器人等,都是對人類更加負責任的一個呼籲。這些都是我們人類創造的,它們是屬於我們的發明。這是人類頭腦所設想出來的東西,這些科技取決於人類和人性是否能夠好好利用它們,以及負責任地、帶來效益地利用它們。我非常相信,我們能夠利用好它們。

七、人工智慧是否最終戰勝人類?

人工智慧可以是類似人形的智慧型機器人,也可以是一台電腦,又或者可以是一個裝有程式的其他載體,他好像可以有比我們人類更多樣的存在方式。人工智慧到底還差一條什麼樣程式碼,人類就真的危險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永遠無法有人類的情感,所以這也是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無法替代人類的關鍵所在,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認為,缺的當然不是“情感”,缺的是“欲望”。是的,人工智慧缺的是“欲望”。

欲望可以驅使每一個物種竭盡所能讓自己得以生存並不斷繁衍下去。何止人類,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之所有能夠存在到今天,都是因為有著非常強烈的求生的欲望、有著難以估量的繁衍的欲望。

雖然人工智慧有著比人類強大數千倍、數萬倍的運算能力、計算能力,但當前的人工智慧還都只是設計來為人類服務,人工智慧沒有使自己保持生存更長時間的欲望,更沒有複製出另一個自己、創造出自己後代的欲望,這才是人工智慧與人類的真正核心區別。我堅持認為,目前看不到機器挑戰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人工智慧畢竟只是人類的工具。正如不能因為電腦比人類計算更快而擔心電腦超越人類智慧,同樣不能因為電腦比人類更會下棋就擔心電腦比人類更有智慧。

目前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都是基於機器學演算法的。而機器學演算法的原理是針對某項技能,進行大樣本的學習,演算法逐漸趨近於正確的工作模式,如下棋或者行走。但是它首先不能像人類幼兒一樣同時學習多種能力,其次它的行為是無意識的,即不具備所謂的主觀意識。目前即使最強大的人工智慧也沒有在這兩方面有一點進展。近年在人工智慧方面的進展主要是得益於硬體廉價和開源軟體普及,在工程上實現了更為複雜的學**模型,可以處理更大的學**資料。原理方面與三十年前並無本質區別。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質變。我認為目前的所有嘗試並不在發生質變的方向上。人類根本不知道智慧為何物,又如何能複製智慧出來?但是,也許智慧不能被製造出來,卻可以被進化出來。也許,未來有一種演算法可以自主進化到擁有智慧的階段,而這最可能是某種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具備進化能力的電腦病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