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春藤║鳳凰臺上憶吹簫

丁酉年歲末, 這是冬至後的第三天早晨, 妻子這邊的爺爺終因不抵病痛的折磨, 永遠閉上了眼睛。 誰曾想, 這位如此清醒的老人在其九十又一歲生日不久的這天劃上了人生休止符。

來不及告別, 來不及康復出院後與家人團聚, ICU病房成了他在人間的最後一瞥。 我們常將“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掛在嘴邊, 但離真正弄通做實總是還有一段距離。 逝世的前幾天, 和妻前往醫院看望, 老人精神還算矍鑠, 不忘叮囑天寒要注意小揚(我兒)保暖, 和護工還能逗趣《沙家浜》經典片段。 如今已是天人兩隔, 物是人非。 回憶總是和“假如、當初”如影相隨, 如果當時能好好聊聊、好好盡孝……可惜人生沒有返程的車票, 一幕幕恍如昨天, 一切都成為昨日雲煙, 時間面前誰人都平等, 沒有假如!

老人去年從樓梯摔跤後斷斷續續住院治療, 身體大不如從前, 或許老人覺得人生應該要些儀式感,

今年國慶特地要求回老家與宗親梓叔聚餐敘舊, 再仔細打量在艱難時刻親手創建的老房子“璧廬”。 只是我們的神經總是有些麻木和滯後, 未能珍惜寶貴的稍縱即逝……

和老人相處的時間並不長, 對他的瞭解多從其自傳書本《平凡的一生》大致瞭解, 記載了身世、工作經歷、家人朋友相處之事, 有喜有憂, 有離別有歡聚, 有年幼家貧的艱難、有年少求知的迷茫, 有中年離家別妻的憂愁, 有頤養天年的康樂, 把槍林彈雨的驚心動魄道得平常普通, 受到不公正的政治迫害也不渲染忿忿不平, 僅讓人覺得就摔了“一跤而已”, 筆觸冷靜不乏深刻。 我輩有幸瞭解到了老一輩革命的風骨, 娓娓道來, 如品清茗、如沐春風,

至今是床頭不可多得的精品讀物。

老人解放前曾就讀省立韓山師範學校, 由於時局動盪, 毅然參加了閩粵贛邊縱革命隊伍, 在梅、埔、豐邊境抗擊國民黨殘軍舊部至新中國成立, 為一串串英勇抗爭的讚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隨後在省直、縣直、市直等單位工作直至光榮離休, 老人認為自己一生平凡, 但為人處事問心無愧、對党忠誠。 在我們心中, 能把日子過得平凡其實並不平凡, 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更是難得。 在當今, 信念是稀缺的東西, 能一輩子堅守自己的信念已是奢侈且絕對令人羡慕。

他最放不下的還是老伴, 至今已走過60餘年的伉儷, 在廣州、蕉嶺等地工作期間, 獨自拉扯三個孩子的成長。 長期兩地分離, 在文革受挫後“打”回老家仍能恩愛如初,

夏練三伏、不舍晝夜建成了房屋“璧盧”, 用夫妻名字的最後一字合成了璧盧的“璧”, 以“辟地安梁承祖訓, 玉園栽木肇長春”為楹聯寓意美好的嚮往。 在我們看來, 這也許是老人沒能好好陪伴愛人的最好補償, 一份濃郁的愛情彰顯的樸素不失大方。

功利追逐的人心和資訊化飛速發展的時代, 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總想把日子過得快些, 總想著一天24小時恨不得過成25小時, 總盼著明天的事能在今天完成該多好, 總想在短暫的年歲中實現更多更大的夢想與抱負, 殊不知往往重視結局而忽視了同樣精彩的過程, 登頂的短暫快感容易遺忘沿途綻放的山花和山澗淙淙的鳴泉。 時光短暫, 我們或許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 但我們能夠將生命的寬度拓展得更飽滿一些, 把日子過得再慢一點、把步履邁再得小一些。 年歲增長, 我們或這或那, 或身不由己為了贏得世俗的名利, 而錯過了某些最容易遺忘但又最珍貴的東西。 沒能和這位長者進行過“搶救式”的交流, 有的僅是禮貌性和任務式的問候,時至今日終覺遺憾。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並不漫長的生命歲月裡,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生命中經歷的每個瞬間,每一次告別都要好好地告別,因為,來日並不方長。

 【作者簡介】常春藤,廣東梅州興甯人,公務員,畢業于嘉應學院文學院,現梅城工作。

有的僅是禮貌性和任務式的問候,時至今日終覺遺憾。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並不漫長的生命歲月裡,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生命中經歷的每個瞬間,每一次告別都要好好地告別,因為,來日並不方長。

 【作者簡介】常春藤,廣東梅州興甯人,公務員,畢業于嘉應學院文學院,現梅城工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