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省人大代表李武瓊:村裡兩年的大變化是心中最大的慰籍

人物片名:

李武瓊, 30歲, 省人大代表、瀘州市合江榕山鎮回洞橋村黨支部書記。 兩年時間, 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到30萬收入, 帶領村民致富。

精彩觀點:加強基層幹部激勵機制, 讓有才華的年輕人願意幹, 留得住。

四川線上消息“我的車又壞了, 實在惱人。 對不起, 請你們等一下。 ”1月25日上午, 當省人大代表、瀘州市合江榕山鎮回洞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武瓊見到記者時, 正著急與修車廠聯繫。 今年30歲的李武瓊, 靠著這一輛車要每天來回奔波80公里, 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因此車對她來說異常重要。 “開了不到兩年, 出了不少毛病。 ”

拼勁十足 一天走訪16戶留守兒童

談起工作, 李武瓊快言快語。

中專畢業後, 李武瓊曾在成都做過銷售主管、超市店長。 2016年初回到自己的家鄉合江榕山鎮回洞橋村, 承擔著由中國扶貧基金會與省團委舉辦的公益項目童伴計畫執行人工作。 “我一個人要負責全村的留守兒童, 每個月必須走訪一遍, 努力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李武瓊回憶, 那時, 她每天早上7時出門, 晚上10時還在村民家裡調研。 她剛去時, 全村有178名留守兒童。 截至去年年底, 全村留守兒童已減少至114名。 “我每天都會和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通電話,

勸導他們回老家來。 ”

以前, 回洞橋村是省級貧困村。 和很多中國山村一樣, 幾年前的回洞橋村因為基礎薄弱、收入管道單一, 發展一直緩慢。 隨著精准扶貧戰略的深入實施, 回洞橋村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美麗的山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鄉來發展。 ”李武瓊深切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村民的“回歸”, 不僅增加了村裡的勞動力, 留守兒童數量也正在減少。

創新發展 回洞橋村換發新活力

由於李武瓊的拼命勁, 贏得了村民的熱愛。 去年年初, 她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當上村支書後, 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成為李武瓊的頭等大事。 這一年裡, 她與村班子成員幹了許多事, 有效地解決了村裡經濟發展瓶頸。

在李武瓊的張羅和引進下, 回洞橋村開辦了扶貧制衣車間, 有效解決了“幫扶資金造血難、小微企業落地難、貧困勞力顧家難”的問題, 可以為村裡的貧困戶們提供150個就業崗位, 人均月收入可達2000元。 和扶貧制衣車間專案一樣, 回洞橋村還引進了溫氏養豬、林下養雞等助推精准脫貧的短期項目。 目前, 回洞橋村出欄生豬476頭, 實現村集體收益10萬元, 林下養雞產業已實現產值240萬, 貧困戶每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 村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 預計全年村裡將實現集體經濟收益30萬元。

為了幫助村民拓展林下雞的銷路, 回洞橋村利用電商這一新平臺, 開闢了自己的電商品牌, 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能把林下雞銷售到全國各地。

建議:加強基層幹部激勵機制

李武瓊有個七歲的孩子, 在縣城讀書。 因為工作, 她每天要在村和縣城間來回奔波, 爭取晚上在睡覺前陪陪孩子。

“孩子說得最多一句話, 就是想吃媽媽做的飯。 ”李武瓊說, 因為工作, 兩年來沒有時間給孩子做一次飯。 對此, 她覺得很內疚。 不過, 拼了兩年, 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成為她心裡最大的慰籍。

“能被選為省人大代表, 是我莫大的榮耀, 是對我工作的肯定。 ”李武瓊說, 目前全省村級基層幹部班子大多數都存在年齡層次跨度較大的問題, 年輕人很少, 敢想敢做的不多。 李武瓊建議, 加強基層幹部的激勵機制, 吸引更多年輕人到基層來, 讓有才華的年輕人願意幹、留得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