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經性耳鳴的心理干預

耳鳴, 最早為拉丁詞tinnere, 即耳部出現響鈴樣聲音。 臨床上, 耳鳴為外界無聲源刺激下, 出現耳內部或者頭部有主觀的聲音感。 耳鳴為一種臨床症狀, 並非一種疾病, 其在我國古代既有記載。 西元前16世紀的古埃及最早記錄了耳鳴的症狀, 古希臘希波克拉底認為, 耳鳴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動脈搏動[1]。 我國《黃帝內經》也有關於耳鳴的記載, 《靈樞·口問篇》中記載:“人之耳中鳴著, 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著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下溜, 脈有所竭者, 故耳鳴。 ”’

臨床治療耳鳴的方法較多, 歸納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使用藥物治療,

給予外耳道滴藥, 中醫針灸和放血治療, 催眠治療, 掩蓋治療, 音樂治療, 手術治療, 使用電刺激治療, 局部給予封閉治療, 使用低強度鐳射治療, 利用高壓氧治療, 使用生物回饋治療, 給予微量元素, 傳統中醫藥物治療, 此外, 還包括氣功和瑜伽等方法。

神經性耳鳴使用藥物治療與突發性耳聾的藥物治療基本相同[2-3], 臨床多輔助給予心理干預治療。 但是近年來, 由於醫療工作者對耳鳴的認識不足, 導致耳鳴的臨床治療方法進展較為緩慢, 仍無特異性的治療。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逐漸提高, 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 其對耳鳴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 大多數耳鳴患者, 經臨床研究發現, 往往多合併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多是由於耳鳴引起的恐慌和抑鬱情緒, 並導致社會交往困難、工作困難等, 其需要耳鼻喉科和心理醫生彼此配合, 將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進行聯合。

目前臨床治療耳鳴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1.認知療法, cognitive therapy

認知療法是通過分析患者的情緒和患者的思維方式, 發現患者存在的不合理情緒等, 給予指點後, 並採用多種方法, 改變患者的認知和不合理的行為, 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醫生首先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患者身體狀態較好, 其心情愉快, 其耳鳴往往可以減輕;反之, 如患者身體情況差, 心情差, 其耳鳴往往會加重。 患者由於耳鳴產生的不良情緒, 同時會導致其症狀的加重等, 產生惡性循環。 因此,

醫生要告知患者關於耳鳴的常識, 提供相應的知識, 以減輕患者的過度緊張情緒, 讓患者瞭解關於治療的方法和用藥的目的, 講清用藥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情況等, 如使用營養神經藥物可能會導致患者心前區不適和頭脹等。 這種早期的告知制度, 能夠讓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患者與醫生的配合更好, 合作更有效, 可以更好地解決其耳鳴的煩惱。 同時, 患者還可以主動地參與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環節中。 有效的大量溝通, 還有助於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 提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 2.音樂療法, musical therapy

患者經歷較長時間的煩躁的耳鳴, 會導致其出現較為嚴重的緊張反應, 如神經質、睡眠障礙, 部分患者還會伴有過度興奮等。

使用舒緩和優雅的音樂, 能夠有效地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保持患者的身心愉悅。 同時, 音樂還能夠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防止耳鳴中樞化出現。 還有研究發現, 耳鳴還能夠使患者過渡到安靜的環境中, 尤其是在患者睡覺前, 給予音樂干預, 可以改善患者由於耳鳴帶來的入睡困難。 而睡眠改善後, 耳鳴也會有明顯的減輕。 此外, 醫生還要教會患者如何轉移注意力, 將對耳鳴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件上。 如內心感受不敏感, 則受到耳鳴的影響則較小。 通過大量的音樂訓練, 可以使患者在發生耳鳴時, 即能夠立即將耳鳴轉移到其他事件上。 3.心理暗示療法

耳鳴患者與心理醫生聯繫也是較好的治療手段。 醫生讓患者處於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下,

幫助其想像到能感受到舒適和放鬆的情景, 例如, 幻想自己處於群山的包圍中, 能夠自由地舒展, 且可以遙望到青松、白雲, 在等待日出時, 清風徐徐而動, 柳枝搖搖, 大自然聲音清晰明亮, 人與自然十分和諧……醫生在給予患者指導時, 要注意語氣柔和, 語調適中, 並使用生動的形象, 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放鬆, 並舒緩患者過度緊張的情緒。 患者保持了心情愉快, 也可以將注意力轉移開。

總之, 臨床對耳鳴的治療方法較多, 其中心理療法作為耳鳴治療的一種手段, 其能夠輔助藥物等治療措施, 已經逐漸被臨床所認可和接受。 臨床治療時, 要通過多種方法聯合使用, 使患者逐漸放下自己的心理負擔, 聯合了常規藥物和心理治療後,即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和顧慮,使其增加治療的信心,並促進其心情舒暢,逐漸改變自身對耳鳴的錯誤認識。此外,還要積極發現導致耳鳴的原發疾病,給予心理調試,使患者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各種症狀。

聯合了常規藥物和心理治療後,即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和顧慮,使其增加治療的信心,並促進其心情舒暢,逐漸改變自身對耳鳴的錯誤認識。此外,還要積極發現導致耳鳴的原發疾病,給予心理調試,使患者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各種症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