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艙內駐留200天創世界紀錄!“月宮365”實驗志願者生活日記公開

足不出艙, 他們已經率先體驗了太空基地的生活。

26日上午, 北航“月宮365”實驗舉行第二次換班儀式。 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換班以來, 二組4名志願者劉光輝、伊志豪、褚正佩、王偉已在“月宮一號”實驗艙中連續駐留了200天, 打破了此前由俄羅斯科研人員創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連續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 “月宮一號”的系統閉合度與執行時間也達到國際最高水準。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介紹道,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必須的關鍵技術, 在這項技術應用到空間之前, 必須進行地面演示驗證實驗, 並通過實驗, 發展系統穩定運行調控技術。

她說, “月宮365”實驗的主要任務, 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準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 並保持系統穩定。 為此, 設艙內實驗志願者8名, 分為兩組,

第2組的代謝水準比第1組高, 設置3班。 今天的這次換班, 是第一組成員第二次進入實驗艙, 他們要在裡面待到今年5月18日。

劉紅說, 自實驗開始的260天以來, “月宮一號”總體運行情況穩定, 各儀器設備工作正常, 艙內各種蔬菜糧食作物生長良好, 四名志願者各項生理指標記錄準確。

由於四名志願者要在當日16時至18時出艙並接受醫學觀察, 我們只能隔著艙門打招呼啦。

不過, 他們的日記詳細記錄了艙內生活。

在志願者褚正佩看來, 住在艙裡, 像是生活在陶淵明的“桃花源”。

早上七點鐘起床, 量體溫、血壓, 稱體重。 洗漱完, 沖杯牛奶, 坐在桌邊, 一個饅頭就一盤生菜炒梅花肉, 刷著早間新聞, 享受一頓美好的早餐時光。 儘管感受不到陽光照到身上的溫度, 但走到植物艙, 和滿室的綠色打個招呼, 感受著植物的朝氣蓬勃, 這一點點缺憾也就消弭殆盡了。 深吸幾口植物散出的精華, 沉浸在這滿室的綠中, 伴著輕音樂, 讀一篇英文早餐, 連時光也慢了幾分。

上午九點鐘, 換上工作服, 帶上口罩和手套,

我再次來到植物艙II這塊綠色寶地, 打開閥門, 將植物用剩的液體排出, 進入處理箱, 測試, 補水補母液, 重新打進栽培槽中。 補充了新鮮養分, 植物又重新充滿了活力。

十點半, 拿著兩個盆子走進這片專屬菜園, 摘幾顆新鮮的葉菜, 剪幾顆辣椒、黃瓜, 摘兩大把小番茄, 各自稱出品質, 記錄在案, 回到綜合艙, 在食材記錄表上再記錄一遍, 就開始做午飯了。 午餐時四人聚到一起, 打趣暢聊, 無所顧忌。

午休後, 再到我的責任田, 植物艙II檢查巡視一番, 同時領略一下下午的田園風光, 享受一番園藝的樂趣。

四點半回到綜合艙, 泡一杯下午茶, 看一本書, 享受著慢節奏的生活。

下午五點準備晚餐的食材, 泡一份黃豆, 蒸上饅頭和胡蘿蔔, 洗幾顆菜和黃瓜,

即可開始晚餐的製作。

六點半, 一頓精美的晚餐已經備好, 擺好碗筷, 四人圍坐在桌前, 吸溜一口熱氣騰騰的黃豆肉湯, 夾一筷子辣椒炒肉, 咬一口鬆軟的饅頭, 抬頭看看筆記型電腦播著《深海利劍》, 不時的與同伴探討幾句, 一頓豐盛的晚餐就在這種溫馨的氛圍中進行著……

晚上八點, 回到屬於自己的小臥室中, 小小的書桌上放著筆記型電腦和幾本書, 打開筆記本, 流覽下網站, 看看文獻, 整理幾句心得。

待到九點半, 叫上志願者王偉一起到我們的領地, 在過道鋪上瑜伽毯, 練半個小時的瑜伽, 洗去一天的疲乏。

十點半, 洗漱完, 檢查一下監控介面, 再量一下體溫和血壓, 回到小臥室, 填寫一天工作起居表, 寫幾句感想, 合上冊子,熄燈睡覺。

沒錯,這就是志願者們每天豐富多彩的日常。他們不能在實驗期間的任何一天睡一個懶覺。志願者們作為實驗操作者又作為實驗物件,需要對自身取樣,從頭髮絲、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糞便,還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測量,每個人都是強大的資料庫,從內到外都是資料基礎。作為實驗物件要做的,就是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呈現最真實的自己。很多事情要重複做幾百次。

總結下來,艙內的24小時主要分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

科研部分,他們一周要填3次問卷(每次兩個),取樣三次(唾液/尿/便);150天中,再加上其它的問卷,總量至少填130份。

體重、體溫、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等健康指標是每天測量的,除體重外,都是早晚各測一次且準確記錄在冊,150天共計測300次。

植物與水取樣,150天至少21次。

工作部分,例如,根據植物栽培制度(按照一定時間間隔分批種植),每隔幾天就要重複一次。如小麥,每週就要收穫3次(每次2㎡小麥的收割、剪穗和播種);150天中,重複“收割、剪穗和播種”這一流程64次。

其他的工作亦是如此,如艦長劉光輝每天都要處理尿液,150天重複150次;健康管理員王偉每週要對志願者健康取樣所用耗材分裝成袋且寫上編號,150天中重複這一流程63次;艙Ⅱ負責人褚正佩每天都要迴圈營養液,150天重複150次。

生活上,每天都是一樣的流程,吃飯、娛樂、自由時間、休息。沒有廣闊的空間活動,沒有足夠多項目娛樂,每天見到的都是一樣的人。四個人的生活又是有趣的,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塊勞作,一起吃飯,相互拍照,如同四個“親兄妹”。

長時間的形影不離,談話內容再豐富,也會不自覺地重複一些。有時一個笑話被說了3遍,最後大家笑的不是笑話而是這個重複。好多次對話,說了幾句才發現剛剛講過,然後大家又哈哈大笑了。

第二階段還進行了遮窗實驗。“月宮365”計畫目前已完成為期6周的遮窗實驗,4名志願者完成兩階段遮窗實驗:3周無自然光無外部景觀實驗,3周有自然光無外部景觀實驗。在此期間,他們的新陳代謝、激素水準、睡眠、心率、體溫、情緒、行為等各項生理和心理資料被記錄下來。本次全密閉實驗開展了腸道菌群、晝夜節律、園藝療法、情緒與行為等系列研究,獲取了大量生理和心理健康資料。

此前曾完成第一階段為期60天實驗的1組志願者劉慧、劉佃磊、胡靜斐、高寒在國旗下宣誓,並在現場全體人員的共同祝福下再次進入實驗艙內,將完成第三階段為期105天的實驗。

按照實驗規劃,在接下來為期105天的第三階段實驗中,志願者除日常工作之外,還需要針對各種突發故障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測試“月宮一號”的耐衝擊性,深挖其發展潛力。

劉紅教授透露,此次“月宮365”實驗結束後,將積極爭取我國月球/火星探測器的搭載機會和資源,在月面/火星表面開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試驗,通過與地面平行試驗的對比分析,獲得地面大型系統類比結果的矯正參數,為未來將地面大型有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研究獲得的設計運行參數應用于月球/火星奠定基礎。

【新聞連結】

“月宮一號”是北航劉紅教授團隊發明的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四生物鏈環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系統的閉合度和穩定性高於之前的俄羅斯和美國的同類系統,而此前俄羅斯和美國的系統均為人-植物的兩生物鏈環系統。此前國際上此類系統實驗持續時間最長的是俄羅斯的BIOS-3的180天實驗。

“月宮一號”一期系統於2014年5月20日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多人高閉合度集成實驗(3人105天),系統閉合度達到97%,人所需的氧氣和水100%在系統內迴圈再生,迴圈再生了55%的食物。“月宮一號”一期2個艙室的總面積100平米,總體積300立方米,植物種植面積69平米。

2016年“月宮一號”完成了升級和擴建,共有3個艙室,總面積150平米,總體積500立方米,植物種植面積120平米。此系統正在開展“月宮365”實驗,系統的閉合度和食物再生度將進一步提高。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圖片編輯:項建英 合上冊子,熄燈睡覺。

沒錯,這就是志願者們每天豐富多彩的日常。他們不能在實驗期間的任何一天睡一個懶覺。志願者們作為實驗操作者又作為實驗物件,需要對自身取樣,從頭髮絲、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糞便,還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測量,每個人都是強大的資料庫,從內到外都是資料基礎。作為實驗物件要做的,就是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呈現最真實的自己。很多事情要重複做幾百次。

總結下來,艙內的24小時主要分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

科研部分,他們一周要填3次問卷(每次兩個),取樣三次(唾液/尿/便);150天中,再加上其它的問卷,總量至少填130份。

體重、體溫、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等健康指標是每天測量的,除體重外,都是早晚各測一次且準確記錄在冊,150天共計測300次。

植物與水取樣,150天至少21次。

工作部分,例如,根據植物栽培制度(按照一定時間間隔分批種植),每隔幾天就要重複一次。如小麥,每週就要收穫3次(每次2㎡小麥的收割、剪穗和播種);150天中,重複“收割、剪穗和播種”這一流程64次。

其他的工作亦是如此,如艦長劉光輝每天都要處理尿液,150天重複150次;健康管理員王偉每週要對志願者健康取樣所用耗材分裝成袋且寫上編號,150天中重複這一流程63次;艙Ⅱ負責人褚正佩每天都要迴圈營養液,150天重複150次。

生活上,每天都是一樣的流程,吃飯、娛樂、自由時間、休息。沒有廣闊的空間活動,沒有足夠多項目娛樂,每天見到的都是一樣的人。四個人的生活又是有趣的,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塊勞作,一起吃飯,相互拍照,如同四個“親兄妹”。

長時間的形影不離,談話內容再豐富,也會不自覺地重複一些。有時一個笑話被說了3遍,最後大家笑的不是笑話而是這個重複。好多次對話,說了幾句才發現剛剛講過,然後大家又哈哈大笑了。

第二階段還進行了遮窗實驗。“月宮365”計畫目前已完成為期6周的遮窗實驗,4名志願者完成兩階段遮窗實驗:3周無自然光無外部景觀實驗,3周有自然光無外部景觀實驗。在此期間,他們的新陳代謝、激素水準、睡眠、心率、體溫、情緒、行為等各項生理和心理資料被記錄下來。本次全密閉實驗開展了腸道菌群、晝夜節律、園藝療法、情緒與行為等系列研究,獲取了大量生理和心理健康資料。

此前曾完成第一階段為期60天實驗的1組志願者劉慧、劉佃磊、胡靜斐、高寒在國旗下宣誓,並在現場全體人員的共同祝福下再次進入實驗艙內,將完成第三階段為期105天的實驗。

按照實驗規劃,在接下來為期105天的第三階段實驗中,志願者除日常工作之外,還需要針對各種突發故障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測試“月宮一號”的耐衝擊性,深挖其發展潛力。

劉紅教授透露,此次“月宮365”實驗結束後,將積極爭取我國月球/火星探測器的搭載機會和資源,在月面/火星表面開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試驗,通過與地面平行試驗的對比分析,獲得地面大型系統類比結果的矯正參數,為未來將地面大型有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研究獲得的設計運行參數應用于月球/火星奠定基礎。

【新聞連結】

“月宮一號”是北航劉紅教授團隊發明的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四生物鏈環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系統的閉合度和穩定性高於之前的俄羅斯和美國的同類系統,而此前俄羅斯和美國的系統均為人-植物的兩生物鏈環系統。此前國際上此類系統實驗持續時間最長的是俄羅斯的BIOS-3的180天實驗。

“月宮一號”一期系統於2014年5月20日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多人高閉合度集成實驗(3人105天),系統閉合度達到97%,人所需的氧氣和水100%在系統內迴圈再生,迴圈再生了55%的食物。“月宮一號”一期2個艙室的總面積100平米,總體積300立方米,植物種植面積69平米。

2016年“月宮一號”完成了升級和擴建,共有3個艙室,總面積150平米,總體積500立方米,植物種植面積120平米。此系統正在開展“月宮365”實驗,系統的閉合度和食物再生度將進一步提高。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圖片編輯:項建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