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廣東今年GDP預增7% 落力實體經濟打造“製造強省”

製圖/廖木興

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昨日在廣州隆重開幕

李玉妹主持 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希王榮出席

昨日上午,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開幕。 700多名新一屆省人大代表正式亮相,依法履職。

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執行主席李玉妹主持開幕大會。 省長馬興瑞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執行主席鄒銘、徐少華、黃業斌、羅娟、陳逸葵在主席臺執行主席席就座。

出席大會並在主席臺就座的還有:省委書記李希,省政協主席王榮,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同志王偉中、慎海雄、林少春、何忠友、施克輝、江淩、曾志權、張利明、周天鴻、陳小川、許瑞生、鄧海光、袁寶成、黃甯生、葉貞琴、林雄、林木聲、王珣章、姚志彬、溫思美、劉日知;省法院、省檢察院負責同志龔稼立、鄭紅、林貽影;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負責同志黃華華、歐廣源、朱小丹、黃龍雲;廣東省選出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趙東花、羅俊、張廣甯、雷于藍、鄭鄂;廣州、深圳市負責同志溫國輝、陳如桂、陳建華、丘海、劉悅倫、戴北方;駐粵部隊領導同志宋海巍、李峰、祝傳生、石志坤、趙繼東、宮波、許亞非;老同志盧瑞華、高祀仁、張幗英、盧鐘鶴等,以及大會主席團其他成員。

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列席大會。

馬興瑞在報告中首先向新一屆的省人大代表回顧了廣東省過去五年的工作。 過去五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8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99萬億元,占全國的10.5%,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五年年均增長7.9%。 今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

從去年預期目標7%以上,到今年7%左右,微妙的變化背後不難看出,近年廣東在經濟保量的同時,仍在持續注重經濟品質提升。 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簡稱“報告”)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持續轉型升級仍會是未來廣東的重點。

結合報告,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為2018年重點抓好的十個方面工作的首位。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廣東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以製造業為根基的實體經濟,打好“製造強省”牌,今年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位化改造,培育3個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

■本版采寫: 新快報記者 黃婷 沈逸雲

■本版攝影: 新快報記者 孫毅

亮點逐個看

全年新增應用機器人2萬台 3000家企業實施數位化改造

關鍵字1 製造強省

從“品質強省”到“製造強省”,廣東振興實體經濟的決心一直堅定。 報告強調,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以製造業為根基的實體經濟上,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出臺建設製造強省的政策措施,促進製造業加速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為此,將開展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全年新增應用機器人2萬台左右,同時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位化改造,實施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畫,引導8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培育3個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打造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認為,報告強調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戰略,是突出在新時代互聯網+的背景下,廣東需要把握數位經濟、數位家庭和數位產業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借助互聯網+放大製造業效應,首先要致力於企業線上線下對接合作,致力於探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有效商業模式,如何加強實體經濟與平臺經濟黏合度,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思考和推進”。

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 引導50家民企進入軍工生產領域

關鍵字2 營商環境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今年的報告特別提到要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如何發力?它也給出了方向。

一方面,簡政放權,今年爭取將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另一方面,加快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改革,其中推進第二批40家左右省直部門下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或撤並,國資國企改革致國有資本70%以上集中到基礎性行業和關鍵領域。

民企方面,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力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增加到270家,新引導50家民營企業進入軍工生產領域。

林江認為,在營商環境優化上,廣東可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為依託,以廣東自貿區為抓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載體,構建一個把國內資產進行國際配置、內外產業資源實現對接的“中國矽谷”,同時廣州、深圳、香港三地包括港口碼頭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要做到良性互動,形成粵港澳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建設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 推動5G技術創新應用及產業發展

關鍵字3 數位經濟

依託大資料平臺衍生的數位經濟,在報告中也被大篇幅提及,明確要壯大數字經濟,未來以珠三角為重點啟動建設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推動共用經濟、移動支付、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模式的大規模拓展應用。

根據報告給出的“規劃“,將實施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建設網路強省,加快發展大資料產業,建設珠三角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推動5G技術創新應用及產業發展,支援企業參與全球5G技術標準制定。

不僅如此,報告指出將促進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施現代服務業品牌價值提升行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3%。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10項措施,發展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地方金融體系,支持中小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等做優做強,積極打造省級商業銀行,加快建設金融強省。

此外,還將加快發展現代流通,培育10個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供應鏈服務企業。

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

關鍵字4 創新驅動

去年12月,《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印發,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創新基礎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

同時,在平臺方面,報告明確建設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再生醫學與健康、材料科學與技術、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適時建設第二批省實驗室,力爭申建國家實驗室,支持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領銜來粵建設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實驗室。

此外,報告指出,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計畫,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今年的報告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廣東將在重大原始創新方面發力,要走向創新的高端、制高點,“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國家層面的部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廣東省層面的部署,報告特意提到了統籌規劃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這強調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工作對接。”

加快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生活圈”

關鍵字5 粵港澳大灣區

報告提出,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著力破解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首先,探索推進制度創新,在“一國兩制”和三個關稅區條件下的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路化空間格局,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樞紐和航運中心。其次在基礎設施上將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快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林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一國兩制”下廣東與港澳的融合發展,要實現灣區融合發展首先要突破“共用”,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灣區的相關城市做到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產業資源的共用,為港澳真正融入內地經濟體系作出有益的探索。

推行“優粵卡”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問題

關鍵字6 柔性引才

相較于傳統引才,“柔性引才”突破地域、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限制。今年,“柔性引才”一詞首次被寫進報告。在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方面,實施“珠江人才計畫”、“特支計畫”、“揚帆計畫”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支援企業設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推進“柔性引才”。

此外,實施技工教育創新發展、高技能人才振興、南粵工匠培養等計畫,打造一批國際化高水準技師學院。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

彭澎表示,目前廣東省各地市分別出臺了相關的人才政策,比如廣州的“紅棉計畫”、深圳的“孔雀計畫”等。在全國各省市掀起人才爭奪戰的情況下,報告表示要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從省的層面“一盤棋”去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這顯示出廣東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

關鍵字7 協調發展

支持珠三角率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支援東西兩翼與珠三角

串珠成鏈建設沿海經濟帶

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問題一直廣受關注,今年報告給出了新思路——支持珠三角率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支持東西兩翼打造廣東經濟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建設沿海經濟帶。

如何構建沿海經濟帶?報告提出,將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廣東黃金海岸,建設海洋強省。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產業,加快佈局發展海上風電,開工建設10個以上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365萬千瓦以上。

同時,開發利用海洋油氣資源,發展遠洋捕撈、深水網箱養殖等現代漁業,打造廣東特色的濱海旅遊經濟帶。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優化全省高鐵網路佈局,爭取開工建設汕汕、龍梅龍高鐵等項目;加快推進汕昆高速、武深高速、汕湛高速、深中通道、白雲機場第二高速、虎門二橋等公路專案建設;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完成惠州機場擴建和珠海通用機場建設。

關鍵字8 鄉村振興

鄉村建設強調“宜居”

擬建3000公里農村公路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報告首次將“宜居”一詞作為鄉村建設的定語。其中明確,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農村流動,並在年底前粵東西北地方80%以上、珠三角地區全部村莊基本完成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任務。

此外,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加快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和電網、供水、網路等建設,建設農村公路3000公里。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鄉村旅遊,規範發展民宿、農家樂等,加大梅關古道、西京古道等南粵古驛道、古村落活化利用力度。

同時深入推進精准脫貧,健全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提高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務工經商技能。

2018年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

1 山區教師生活補助

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從每月人均不低於900元提高到不低於1000元。

2 勞動者就業技能提升

提升22萬人次就業技能水準,幫扶10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資助1萬名在粵務工產業工人繼續升學。

3 提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

城鎮、農村低保物件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準,分別從每月457 元、206 元提高到503元、228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提高到1890元、2520元。

4 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準

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38元,積極推進參保擴面,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以上。

5 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落實4.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提標以及新增4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建設任務;新開工各類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萬套(戶),發放租賃補貼1.7萬戶。

6 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升級建設

支持47家中心衛生院(基本完成主體基建工程)、16家縣級中醫院以及160餘家縣級公立醫院升級建設。

7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支援欠發達地區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專職人民調解員,實行“以案定補”制度,加強調解組織規範化建設,力爭調解成功率不低於97.5%。

8 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設施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設城鄉15 分鐘健身圈,為省定貧困村配建一套8件以上器材的健身路徑,切實改善農村健身環境。支援欠發達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完工18 個、動工48個。

9 完成普通國省道改造任務

新改建國省道200公里,改造國省道路面600公里,改造國省道路面確保達到國家要求的路面服務水準,改造國省道危橋,整治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影響安全通行路段2000公里。

10 增加農民農業生產補助

全省7212.42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的平均每畝補償標準從28元提高到32元,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險種,其中水稻每畝每造保額從400元提高到800元。

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 引導50家民企進入軍工生產領域

關鍵字2 營商環境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今年的報告特別提到要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如何發力?它也給出了方向。

一方面,簡政放權,今年爭取將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再壓減1/4以上;另一方面,加快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改革,其中推進第二批40家左右省直部門下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或撤並,國資國企改革致國有資本70%以上集中到基礎性行業和關鍵領域。

民企方面,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力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增加到270家,新引導50家民營企業進入軍工生產領域。

林江認為,在營商環境優化上,廣東可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為依託,以廣東自貿區為抓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載體,構建一個把國內資產進行國際配置、內外產業資源實現對接的“中國矽谷”,同時廣州、深圳、香港三地包括港口碼頭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要做到良性互動,形成粵港澳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建設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 推動5G技術創新應用及產業發展

關鍵字3 數位經濟

依託大資料平臺衍生的數位經濟,在報告中也被大篇幅提及,明確要壯大數字經濟,未來以珠三角為重點啟動建設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推動共用經濟、移動支付、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模式的大規模拓展應用。

根據報告給出的“規劃“,將實施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建設網路強省,加快發展大資料產業,建設珠三角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推動5G技術創新應用及產業發展,支援企業參與全球5G技術標準制定。

不僅如此,報告指出將促進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施現代服務業品牌價值提升行動,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3%。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10項措施,發展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地方金融體系,支持中小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等做優做強,積極打造省級商業銀行,加快建設金融強省。

此外,還將加快發展現代流通,培育10個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供應鏈服務企業。

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

關鍵字4 創新驅動

去年12月,《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印發,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創新基礎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

同時,在平臺方面,報告明確建設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再生醫學與健康、材料科學與技術、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適時建設第二批省實驗室,力爭申建國家實驗室,支持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領銜來粵建設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實驗室。

此外,報告指出,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計畫,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3.4萬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今年的報告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廣東將在重大原始創新方面發力,要走向創新的高端、制高點,“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國家層面的部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廣東省層面的部署,報告特意提到了統籌規劃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這強調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工作對接。”

加快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生活圈”

關鍵字5 粵港澳大灣區

報告提出,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著力破解體制機制問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首先,探索推進制度創新,在“一國兩制”和三個關稅區條件下的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路化空間格局,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樞紐和航運中心。其次在基礎設施上將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快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林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一國兩制”下廣東與港澳的融合發展,要實現灣區融合發展首先要突破“共用”,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灣區的相關城市做到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產業資源的共用,為港澳真正融入內地經濟體系作出有益的探索。

推行“優粵卡”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問題

關鍵字6 柔性引才

相較于傳統引才,“柔性引才”突破地域、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限制。今年,“柔性引才”一詞首次被寫進報告。在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方面,實施“珠江人才計畫”、“特支計畫”、“揚帆計畫”等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支援企業設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推進“柔性引才”。

此外,實施技工教育創新發展、高技能人才振興、南粵工匠培養等計畫,打造一批國際化高水準技師學院。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

彭澎表示,目前廣東省各地市分別出臺了相關的人才政策,比如廣州的“紅棉計畫”、深圳的“孔雀計畫”等。在全國各省市掀起人才爭奪戰的情況下,報告表示要推行人才“優粵卡”制度,從省的層面“一盤棋”去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出入境等突出問題,這顯示出廣東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

關鍵字7 協調發展

支持珠三角率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支援東西兩翼與珠三角

串珠成鏈建設沿海經濟帶

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問題一直廣受關注,今年報告給出了新思路——支持珠三角率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支持東西兩翼打造廣東經濟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建設沿海經濟帶。

如何構建沿海經濟帶?報告提出,將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廣東黃金海岸,建設海洋強省。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產業,加快佈局發展海上風電,開工建設10個以上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365萬千瓦以上。

同時,開發利用海洋油氣資源,發展遠洋捕撈、深水網箱養殖等現代漁業,打造廣東特色的濱海旅遊經濟帶。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優化全省高鐵網路佈局,爭取開工建設汕汕、龍梅龍高鐵等項目;加快推進汕昆高速、武深高速、汕湛高速、深中通道、白雲機場第二高速、虎門二橋等公路專案建設;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完成惠州機場擴建和珠海通用機場建設。

關鍵字8 鄉村振興

鄉村建設強調“宜居”

擬建3000公里農村公路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報告首次將“宜居”一詞作為鄉村建設的定語。其中明確,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農村流動,並在年底前粵東西北地方80%以上、珠三角地區全部村莊基本完成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任務。

此外,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加快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和電網、供水、網路等建設,建設農村公路3000公里。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鄉村旅遊,規範發展民宿、農家樂等,加大梅關古道、西京古道等南粵古驛道、古村落活化利用力度。

同時深入推進精准脫貧,健全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完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提高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務工經商技能。

2018年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

1 山區教師生活補助

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從每月人均不低於900元提高到不低於1000元。

2 勞動者就業技能提升

提升22萬人次就業技能水準,幫扶10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資助1萬名在粵務工產業工人繼續升學。

3 提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

城鎮、農村低保物件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準,分別從每月457 元、206 元提高到503元、228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提高到1890元、2520元。

4 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準

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38元,積極推進參保擴面,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以上。

5 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落實4.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提標以及新增4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建設任務;新開工各類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萬套(戶),發放租賃補貼1.7萬戶。

6 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升級建設

支持47家中心衛生院(基本完成主體基建工程)、16家縣級中醫院以及160餘家縣級公立醫院升級建設。

7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支援欠發達地區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專職人民調解員,實行“以案定補”制度,加強調解組織規範化建設,力爭調解成功率不低於97.5%。

8 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設施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設城鄉15 分鐘健身圈,為省定貧困村配建一套8件以上器材的健身路徑,切實改善農村健身環境。支援欠發達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完工18 個、動工48個。

9 完成普通國省道改造任務

新改建國省道200公里,改造國省道路面600公里,改造國省道路面確保達到國家要求的路面服務水準,改造國省道危橋,整治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影響安全通行路段2000公里。

10 增加農民農業生產補助

全省7212.42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的平均每畝補償標準從28元提高到32元,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險種,其中水稻每畝每造保額從400元提高到800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