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代表委員熱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湖南日報記者 李國斌 於振宇 何金燕 沙兆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實施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 重點打贏長株潭地區藍天保衛戰, 加強水污染防治, 推動土壤污染防治, 加大生態建設力度。

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連日來, 代表委員們紛紛就治理水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 開展生態補償等獻計獻策。

張雪嬌代表:加大環洞庭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觀點】

加大環洞庭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重現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榮光。

【背景】

環洞庭湖流域的益陽、常德、岳陽3市,

以不到全省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積, 產出了占全省總量30%的糧食、39%的油料、33%的水果、80%的棉花、28%的肉產品和52%的水產品, 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然而, 由於長期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資源過度開發利用, 導致環洞庭湖區域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調查顯示, 環洞庭流域一些農田化肥農藥施用量超標;農作物秸稈被棄野外, 淋溶流失, 污染環境;廢棄的農(地)膜和農業投入品廢棄物隨意丟棄, 污染農田;鄉村生活污水和畜禽水產養殖糞便污水非達標排放, 加重了渠塘水體富營養化程度, 出現了水窩子沒水喝的尷尬局面。

流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下降, 與同處長江下游的江漢平原、鄱陽湖流域、太湖流域相比, 洞庭湖區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等主要指標下降情況較嚴重。

【建議】

加大村莊靚化與徑流污染治理力度, 以村莊、庭院生態靚化和“五改配套”建設為基礎, 建設生活污水厭氧淨化處理系統。 加大農田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力度, 針對田間地頭的化肥、農藥殘留和秸稈、投入品廢棄物淋溶流失的現狀, 因地制宜開展治理。 加快農業清潔生產與控肥減藥工程, 發展綠肥等有機肥生產,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 加快秸稈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加大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力度。

李勇代表:建立濕地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觀點】

建立濕地保護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以促進濕地保護地區產業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背景】

2014年,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我國首批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

為保護洞庭湖生態而作出犧牲的普通群眾和受到相關影響的社區得到了一些補償, 為進一步推動東洞庭湖濕地保護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但目前洞庭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夠完善, 補償缺乏連續性;補償區域劃分單一, 生態效益補償區域為保護區及其周邊一公里區域, 未涉及非保護區內的重要地域;在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 漁民和葦民作出了積極貢獻, 卻未被納入補償物件。

【建議】

建立省級濕地生態補償資金;省級財政安排麋鹿保護專項資金, 支持東洞庭湖麋鹿救護和麋鹿避難所建設;建立“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造成的損失”認定機構。

統一補償標準, 同時要突出重點區域, 把東洞庭湖列為生態補償的重點區域, 提高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額度。 擴大補償物件範圍, 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中, 將漁民和葦民納入補償對象。

潘勝強代表:重拳治理畜禽養殖污染

【觀點】

全面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攻堅, 提升行業水準, 使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平衡。

【背景】

湖南是農業大省, 也是畜禽養殖大省, 養殖業是我省農民傳統的增收來源, 我省生豬年出欄量穩居全國前三。 但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沒有很好兼顧環境因素,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建議】

出臺地方性法規, 填補法律空白, 明確相關責任規定, 厘清部門職責, 便於基層操作。 制定更嚴厲的懲處措施,

提高違法成本。 加強管控, 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用執法的高壓態勢倒逼養殖業轉型升級。 加大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從思想源頭預防或減少養殖污染。

統籌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 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和廢棄物處理能力, 指導養殖大縣科學劃分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 科學確定養殖品種和規模。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統一規劃建設養殖園區, 統一配套建設污染防治設施, 統一對糞汙實行綜合利用, 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發掘畜禽糞便的更多利用價值。

羅訂坤委員:水環境治理不能“重水上”而“輕水下”

【觀點】

大水面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須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 要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時,重視運用生物修復技術治理,開創大水面生物治理的新模式。

【背景】

目前,我省大水面水環境品質堪憂。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水環境治理存在重水上、輕水下,重工程治理、輕生物修復等問題。所謂生物修復技術,通俗講就是以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和水微生物為主,依靠水生態系統自然淨化能力,加以人工強化,從而恢復水生態的方法。生物修復技術在淨化水質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的水產品,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之間和諧統一。

【建議】

要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時,重視運用生物修復技術治理,開創大水面生物治理的新模式。

【背景】

目前,我省大水面水環境品質堪憂。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水環境治理存在重水上、輕水下,重工程治理、輕生物修復等問題。所謂生物修復技術,通俗講就是以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和水微生物為主,依靠水生態系統自然淨化能力,加以人工強化,從而恢復水生態的方法。生物修復技術在淨化水質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的水產品,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之間和諧統一。

【建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