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木匠轉型巧種白茶

“我真沒有想到過自己會來種茶。 ”站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 望著新栽的茶苗茁壯成長, 52歲的閔繼武笑著說, 今年他的茶園又將擴增。

出生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兩汪鄉的閔繼武, 當過木材商人, 做過木匠, 跟樹木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2012年, 他從一個木匠身份轉行種起白茶, 短短幾年間已發展到目前1700多畝, 年產值達500萬元, 純利潤占了一半, 成為了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閔繼武踐行了叔叔二十多年前和他說的那句話:“種茶是一個穩定、致富的產業, 將來你一定要種茶。 ”而他的產業轉型路, 也折射了近些年來中國農業的發展變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 二十歲左右的閔繼武選擇成為一名木材商人。 “那個時候木材生意很好, 來錢快, 我就想著要掙錢。 ”閔繼武說, 九十年代中期是木材生意的黃金期, 當時他一年可以掙約2萬元, 是名副其實的“萬元戶”。

“‘萬元戶’那會兒在當時的農村很稀罕也很光彩。 ”閔繼武說。 不過好景不長, 隨著進入的人越來越多, 競爭越來越激烈, 木材行業開始利潤微薄, 到2000年左右, 閔繼武不得不轉行去幹了一段時間的種養殖。

“當時國家正在開展退耕還林政策, 我就把自家的一部分地退耕還林了。

我的叔叔閔開志此前也告訴我, 發展茶產業是一條好路子, 但我並沒有放在心上。 ”閔繼武說。

2009年, 閔繼武的一個好友從浙江安吉縣回來, 告訴了他那邊發展白茶產業的情況。 “我跟朋友過去看, 那邊開春的時候, 種茶戶把采來的茶拉到茶市交易, 光一斤鮮葉就賣200多元, 一斤幹茶賣上千元, 我才想起叔叔講過的話, 決定以後種植白茶。 ”閔繼武說。 隨後, 他到安吉打了三年工, 期間潛心學習技術。

2012年, 他覺得時機已成熟, 就跟朋友返鄉種植白茶。 茶園從最初的650畝逐年增加到現在的1700多畝。 他們還建設了一個1700萬株的育苗基地, 帶動了周邊黎平、劍河、台江等縣的種植熱潮, 並吸引了來自四川、湖南等地的種植戶。

如今育苗基地的茶苗供不應求, 賣完後收入可達300多萬元。

“我們這裡的氣候、環境、土壤特別適合白茶, 種出來的白茶富含氨基酸等氮化合物及營養物質, 深受市場歡迎。 ”閔繼武說, 他覺得自己算是走對了路。

近些年來, 中國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 貴州提出深入推進大扶貧、大資料、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 “這既表明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 也說明地方農業產業只有走綠色、生態、健康的路子才能長久。 ”閔繼武說。

在閔繼武的示範帶動下, 兩汪鄉大力發展白茶以助力脫貧, 鄉政府採用“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通過整合財政扶貧資金和“特惠貸”資金, 以“十戶一體”實現全鄉7個村級合作社整鄉抱團發展, 已有548戶貧困戶申請加入了合作社。

目前, 全鄉有機白茶種植面積已達8000畝, 其中可摘面積1700畝, 新增靈活就業崗位3000多個。 下一步全鄉將在做大白茶規模的基礎上, 做好做強白茶品牌, 帶動更多農戶就業致富。

編輯丨彥瑩

校對丨豔 霞

終審丨一 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