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儒潤德 以愛養家——濟甯文明家庭蘇豔芝家庭

中國山東網濟寧1月27日訊“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孟府習儒館, 孩子們抑揚頓挫的吟誦, 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仿佛回到傳統儒家文化浸潤著的時代, 而習儒館的管理者蘇豔芝則將這視作文化的傳承, 更覺肩頭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情系家庭, 做賢妻孝女典範

1992年, 蘇豔芝大學畢業後在兩孟景區擔任講解員, 從此不僅與孔孟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讓她擁有了精彩的人生!

1993年, 她與空軍後勤部隊復員軍人吳德斌相知相愛, 當時吳父身患腦梗, 臥床不起。 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

結婚成家。 在這個家庭裡, 婆婆先後照顧過四位老人, 直到老人們安詳過世。 婆婆孝敬長輩、吃苦耐勞的品質, 深深震撼著蘇豔芝, 在工作之餘, 她主動和婆婆一起擔起了照顧公公的責任。 在蘇豔芝和婆婆的悉心照顧下, 公公的身體逐漸好轉, 現在已經開始可以慢慢走路。

2004年底的一天, 丈夫騎摩托車不慎摔了一跤, 腿傷幾個月不好, 直至某天雙腿突然不能動彈, 醫生診斷其雙腿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丈夫竟患上醫學上“不死的癌症”, 怎麼辦?蘇豔芝從此踏上尋醫問藥之路, 幾年來堅持為丈夫中藥治療。 為了不耽誤工作, 她把熬藥時間放在了清晨和晚上。 每天淩晨三點起床, 熬藥到七點左右。 晚飯後, 熬藥的同時為丈夫按摩、泡腳……每天只睡不到三個小時。

終於, 經過長期的精心照料, 丈夫的病一天天好轉, 慢慢的能走路, 直到現在行動自如。

初步創業, 迎來人生新篇章

雖然丈夫的病一天天好轉, 可是為了治病, 蘇豔芝欠下了近三十萬的外債。 那時夫妻倆每月工資只有不到兩千塊錢, 就是不吃不喝, 也要將近二十年才能還清全部欠款。

2006年, 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兩孟景區, 蘇豔芝留意到, 很多遊客都想買一些當地特色禮品帶回去留作紀念或送給親朋好友。 於是, 蘇豔芝憑著對孟子文化的熱愛, 嘗試研發孟子文化的小紀念品, 在文物局允許的情況下放到景區旅遊商店裡出售, 結果廣受大家喜愛。 小小的成功讓蘇豔芝受到很大鼓舞,

開始嘗試研發更多的孟子文化禮品, 並承包了兩孟景區所有的旅遊商店。 為了嚴格遵守稅務合法化, 在文物局許可的情況下, 同年她註冊了屬於自己的山東大儒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十年的辛苦和打拼, 她不僅還清了全部外債, 而且讓丈夫得到了更好的治療。

2006年, 文物局決定把孟府的“玉蘭院”打造成“孟府習儒館”, 委派蘇豔芝策劃管理。 由最初的無人問津, 到後來的學子滿堂, 孟府習儒館成為了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她也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和努力。 近些年, 她先後被評為市級“三八紅旗手”、“巾幗創業領頭人”、“十佳優秀女企業家”及省級“齊魯道德模範”, 成為工商聯執委、鄒城政協委員、濟甯文化產業副會長、鄒城女企業家協會會長等。

鏖戰病魔, 踐行文化傳承使命

本以為從此苦盡甘來, 然而, 長年的奔波勞累和壓力下, 2013年, 蘇豔芝被查出患上重病。 在經過複查、確診、手術後, 老天沒有辜負任何一個好人!手術非常成功!她堅持不化療不放療, 採用中醫藥治療, 身體在逐漸恢復中。

經歷生死後, 她開始思考讓餘生做一些更有意義事情。 多年的傳統文化學習, 讓她更加堅定傳承國學的信心。 也正是在那年, 習總書記在曲阜發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 第二天一早, 她便趕到工商局, 註冊成立了山東孟母教子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和“孟母教子”商標, 接著個人成立了孟母教子讀書會。

每月三次開展成人傳統文化學習, 週末、寒暑假開展戶外經典誦讀和親子遊。 除此之外, 讀書會還在全國舉行過百場公益學習和幾十次社會公益活動。 讀書會僅有少部分會費, 多年來, 蘇豔芝用個人積蓄維持其正常發展, 截至目前, 她已補貼讀書會費用二十多萬。 現如今, 孟母教子讀書會已有山西、南京、北京等十個分會, 全國共有上萬名會員。

新的征程, 事業從此再出發

為了讓因病內退的丈夫更充實更有自信, 2015年底, 她把所有公司交于丈夫管理, 自己則根據工作需要, 調到市里新成立的國企--聖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工作。 聖城公司是鄒城市實施“文化興市”戰略, 加速文旅融合共興的重要平臺。 弘揚傳統文化, 發展家鄉旅遊,是蘇豔芝幾十年來的宏願!新的工作崗位,給了她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她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開展單位廣告位元的行銷和文化禮品的研發銷售,整合資源研發出修學遊新的亮點產品,並著手更具地方文化禮品的研發。

在事業尋求更進一步的同時,蘇豔芝更兼顧著教育下一代的職責。兒子三年級下學期便開始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多年的國學滋養讓孩子知書達理、陽光上進。在父親生病後,兒子自己上學、放學,小小年紀學會了洗衣、做飯,並承擔了家裡的一切重活。當蘇豔芝生病後,兒子更是在母親病床前喂母親吃飯,照顧起居。後來,兒子順利考上北京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大一拍攝導演的《尋樂》微電影獲得全國最佳導演獎,大二作為初審評委參加全國大學生微電影評選,大四正式成為“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員。

蘇豔芝曾在那次大病醒來後說“要把今後的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過”。如今沐浴在全國轟轟烈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潮中,她說:“要把每一天當做生命的第一天過!”在文化產業迎來了春天的當下,她每一天都充滿著熱情、朝氣、活力、激情,還有希望!

發展家鄉旅遊,是蘇豔芝幾十年來的宏願!新的工作崗位,給了她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她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開展單位廣告位元的行銷和文化禮品的研發銷售,整合資源研發出修學遊新的亮點產品,並著手更具地方文化禮品的研發。

在事業尋求更進一步的同時,蘇豔芝更兼顧著教育下一代的職責。兒子三年級下學期便開始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多年的國學滋養讓孩子知書達理、陽光上進。在父親生病後,兒子自己上學、放學,小小年紀學會了洗衣、做飯,並承擔了家裡的一切重活。當蘇豔芝生病後,兒子更是在母親病床前喂母親吃飯,照顧起居。後來,兒子順利考上北京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大一拍攝導演的《尋樂》微電影獲得全國最佳導演獎,大二作為初審評委參加全國大學生微電影評選,大四正式成為“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員。

蘇豔芝曾在那次大病醒來後說“要把今後的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過”。如今沐浴在全國轟轟烈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潮中,她說:“要把每一天當做生命的第一天過!”在文化產業迎來了春天的當下,她每一天都充滿著熱情、朝氣、活力、激情,還有希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