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介休人懷念介休中學李步光老師

李步光同志原名趙明德, 1917年3月出生於介休中街村, 1937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 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前, 曾任我方抗日教員、二區聯合校長、抗勤助理員、民政助理員、介休縣政府行政科員、秘書幹事、司法科員等職。 解放後, 歷任介休城關區政府副區長、區長、縣委辦公室主任、介休縣副縣長、介休中學黨總支書記, 是第三屆、四屆中共介休縣委委員。 1965年調任交城縣副縣長。

我常常憶起

———紀念李步光同志誕辰一百周年

劉世恩

1962年, 十六歲的我考入介休中學讀高中。 一個學生, 和李書記相距甚遠, 只是遠遠地看到過他的背影,

聆聽過他的兩次報告。 此外, 就是聽過一些他的傳說。 今天, 高中畢業已56年了。 但他那高大的身軀和炯炯的眼睛仍不時浮現眼底, 他那落地有聲、極富感染力的講話仍繼續激勵著我。 高中三年, 正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 我為能遇到李步光這樣的好書記, 以及李書記為首的優秀教師團隊而深感榮幸!介休中學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以李書記為首的教師團隊, 不僅把知識, 更把求知的種子和做人的真諦傳給了我。 幾十年來, 一路風雨, 須臾不敢忘懷。 值此李書記誕辰一百周年之際, 特獻上一首小詩, 以寄託深深的懷念。

我常常憶起那偉岸的身影,

眼睛裡流露出特有的剛毅和堅定。

他從抗戰中一路走來,

步步踐行著共產黨人的使命。

我常常憶起他做報告的情景,

鏗鏘有力的話語總讓人怦然心動。

句句都是正能量啊,

激勵我們披荊斬棘,

破浪前行!

我常常憶起那親切的面容,

他心裡始終裝著教師和學生。

公僕的形象平凡而偉大,

真正的豐碑永遠在人民心中。

我常常憶起那盞徹夜的明燈,

迎來介休中學一個又一個黎明。

莘莘學子走遍天涯不忘母校,

巍巍綿山銘刻著李書記的豐功!

懷念李縣長

◇ 姬榮生 郭真麞

拜讀完《高山景行一一李步光》一書後, 掩書閉目, 李縣長的音容笑貌又不時浮現在我眼前。 這本書使我有幸再一次重溫了李縣長光輝燦爛的一生歷程, 尤其是書中有些對李縣長生前點點 滴滴事蹟的記述, 更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

這些使我對他艱難而堅定的革命一生以及崇高的人格有了更加深刻、詳細的瞭解與認識。

回想當年, 特別是他在介休中學任黨委書記期間, 他大膽而認真地執行了党對知識份子的政策, 團結、使用、改造、教育、啟用了諸多教育專家, 給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為推動介休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真是功德無量!

李縣長時任分管文教的副縣長, 上任以來, 他對我們劇團的各項發展尤其格外關心。 劇團屬於自負盈虧單位, 1964年上級要求我們轉型多排演現代戲, 導演已經找好劇本, 但當時苦於沒有資金, 連工資都發不出, 排演工作無法開展。 當李縣長知道劇團的困難處境後, 他老人家甚是焦急, 曾幾次在縣委會議上就劇團當時所面臨的困境為議題提請全會予以討論,

此後他的奔走呼籲終於得到了當時縣委、縣政府的回應與支持, 給我們爭取劃撥了資金壹萬元。 當時的壹萬元是一筆何等豐厚的資金啊!資金到位後, 劇團立即開始了艱苦緊張的排演, 添置新的服裝、佈景、燈光、樂器, 在李縣長的親切關懷下, 二台大型現代晉劇《八一風暴》不負眾望終於出爐。

這部戲隨後安排在全省巡演, 我們攜此劇奔赴三晉大地的鄉鎮農村下鄉演出, 受到觀眾一致好評。 特別是在省城太原和平劇院連演20場, 場場爆滿,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縣級小劇團演出卻能引發如此空前的演出盛況, 逐漸引起了省城文藝界領導和省城同行們的關注並紛紛前來觀摩演出。

這個戲的演出不僅收入可觀, 而且極大地激勵了全體演職人員的工作千勁, 全面啟動了劇團的活力。 《八一風暴》一劇的排練演出成功, 不只是挽救了當時正面臨絕境中的介休青年晉劇團, 更重要的是從此使介休青年晉劇團的面貌煥然一新。 此後一段時期內, 介休青年晉劇團佳作不斷, 好戲連台, 一批有作為的演員迅速成長起來, 介休青年晉劇團的社會知名度也與曰俱增。 通過一部戲使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縣級劇團前前後後發生了驚人的可喜變化, 一時間在省內外文藝界當中傳為了一段佳話。 我們幾位青年主演也通過參加此劇的排練和演出, 進一步得到了鍛煉, 提高了演技水準, 以後都逐漸成為了介休青年晉劇團的主力骨幹演員,甚至成為了隨後改制成為介休晉劇團後的頂樑柱。這些都表明,李縣長給予劇團的無私幫助,對介休青年晉劇團乃至後來介休晉劇團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

文革期間,我們曾去醫院看望慰問李縣長。當他從交城被揪回介休時,我們隨著人流一路緊緊跟隨在車後,眼含熱淚,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老人家。李縣長站在車上,脖子上掛著的牌子在輕微晃動著,滿臉倦容,半低著頭的他在滿街擁擠的人群中很快發現了我們,他含著淚頻頻點頭示意向我們打招呼,車上車下雖近在咫尺,但我們之間卻不能有更多語言的交流。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動盪歲月裡,我們為李縣長這位好領導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忿忿不平但又無可奈何。在滿街的嘈雜聲中,我們使勁踮起腳尖不停張望著,只能是目送著李縣長那瘦弱而無助的背影漸漸遠去,直到永遠消失在我們模糊的淚光中。這樣的相見場景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的殘酷卻又令人終身難忘,沒想到這也竟然是我們和李縣長的最後無言訣別,現在回憶起來真是痛心不已!

轉眼幾十年已經過去,斯人已逝,幽思長存,今天對逝者的緬懷與追憶是我們向他表達敬意的方式之一。敬愛的李縣長,我們無比可親的好領導、好恩師、好長者、好親人,我們懷念你,你永遠活在介休父老心中!

李步光頌

李公忠於党,步健向大陽。

光輝暖百姓,高德播萬方。

山峰是皓月,景色展奇觀。

行者舉天望,垂范於故鄉。

以後都逐漸成為了介休青年晉劇團的主力骨幹演員,甚至成為了隨後改制成為介休晉劇團後的頂樑柱。這些都表明,李縣長給予劇團的無私幫助,對介休青年晉劇團乃至後來介休晉劇團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

文革期間,我們曾去醫院看望慰問李縣長。當他從交城被揪回介休時,我們隨著人流一路緊緊跟隨在車後,眼含熱淚,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老人家。李縣長站在車上,脖子上掛著的牌子在輕微晃動著,滿臉倦容,半低著頭的他在滿街擁擠的人群中很快發現了我們,他含著淚頻頻點頭示意向我們打招呼,車上車下雖近在咫尺,但我們之間卻不能有更多語言的交流。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動盪歲月裡,我們為李縣長這位好領導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忿忿不平但又無可奈何。在滿街的嘈雜聲中,我們使勁踮起腳尖不停張望著,只能是目送著李縣長那瘦弱而無助的背影漸漸遠去,直到永遠消失在我們模糊的淚光中。這樣的相見場景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的殘酷卻又令人終身難忘,沒想到這也竟然是我們和李縣長的最後無言訣別,現在回憶起來真是痛心不已!

轉眼幾十年已經過去,斯人已逝,幽思長存,今天對逝者的緬懷與追憶是我們向他表達敬意的方式之一。敬愛的李縣長,我們無比可親的好領導、好恩師、好長者、好親人,我們懷念你,你永遠活在介休父老心中!

李步光頌

李公忠於党,步健向大陽。

光輝暖百姓,高德播萬方。

山峰是皓月,景色展奇觀。

行者舉天望,垂范於故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