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啥叫“中國效率”,看看今冬這瓦藍瓦藍的天吧

2016年的冬季, 京津冀部分城市的居民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度過的。

由於霧霾肆虐, 中國多地發佈預警, 嚴重時學校停課、航班停飛, 上班族們只能在能見度不過幾十米的霧霾中艱難跋涉……

當時, 北京著名地標——央視新辦公大樓的景色是這樣的:樓在哪兒, 什麼樣兒, 基本靠腦補 ▼

在那些只能“等風來”的日子裡, 大家知道了啥叫“會呼吸的痛”。

相比之下, 今冬持續的藍天實在讓人感動到cry……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相繼傳出喜訊:“大氣十條”目標已經實現。

2013年9月中央政府給各地的“藍天保衛戰”劃定了具體目標, 也就是所謂的“大氣十條”, 要求到2017年底: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優良天數逐年提高;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

北京還被單列出來, 要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現在看來, 被“重點監考”的北京, 其成績還是很不錯的:2017年PM2.5年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 優良天數比上一年增加了28天。

“北京藍”已不再是一種奢侈。

成果顯著

亮眼的治霾成績單讓不少外媒連連點贊:

▲ 英國BBC稱, 北京的空氣品質改善了嗎?站在大街上就能得到答案:戴口罩的面孔明顯減少了。

美國駐華使館空氣監測站的資料說明, 2017年冬季北京的PM2.5顆粒物比去年下降了超過50%。

▲ 美國彭博新聞社也表示, 北京及周邊地區在治霾方面取得了成功, 污染物的急速下降得益於中國政府推動的煤改氣政策。

▲ 美國紐約時報網表示, 中國的污染程度大幅下降,

資料太美好, 讓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綠色和平組織已經證實, 這是真實發生的進步。 文章稱:“今年冬天的北京, 天空呈現出了一種一度難以想像的顏色——藍色。 ”

印度媒體則更關心中國的治霾經驗。 長期掙扎在霧霾裡的新德里, 今冬的霧霾指數又爆表了。 更尷尬的是, 在新德里PM2.5飆升至700的時候, 印度先後迎來了前來訪問的比利時國王和英國皇儲。

▲ 比利時國王不得不在雲霧繚繞中參加印度政府的歡迎儀式

▲ 而英國皇儲查理斯夫婦一開艙門就傻眼了……

▲ 印度“TheWire”網站呼籲新德里向北京學習。 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公佈的資料,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有一半(10個)來自印度,中國也占了四席(分別為邢臺、保定、石家莊、邯鄲)。

中印曾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兩個大國,但中國已經在努力改善,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實在讓人為印度捉急。文章還提出,有必要反思一下印度所謂的民主政體,能否有效解決污染這種全國性的問題。

誤解:藍天or取暖?

除了點贊,也有個別外媒對中國的“藍天保衛戰”有誤解。

美國紐約時報網就表示,中國的治汙政策雖好,但在執行中被扭曲。比如在河北省,由於煤改氣的步伐太快,出現天然氣短缺,數百萬人在寒冬中瑟瑟發抖,沒有適當供暖。

其實在今冬供暖季,確實出現了天然氣短缺的情況,畢竟中國是個缺油少氣的國家,現有天然氣儲量無法支撐短時間大範圍的煤改氣工程。

但冬天裡,取暖才是更大的民生!2017年12月4日,環保部發佈特急檔,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必須優先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沒有完成煤改氣、煤改電的地方,可以繼續燃煤取暖。

不只發檔,12月中旬,環保部還抽調2000多人,組成839個小組,對周邊地區進行專項督察,目的就是確保每一戶都能夠溫暖過冬。根據環保部的資訊,“截至12月20日夜間,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擔憂:環保or經濟?

還有一些外媒擔憂中國經濟:把那些高能耗企業關停或者限產了,中國經濟還怎麼實現增長? ▼

美國紐約時報網就發文稱,在過去40年間,中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增長,代價就是霧霾、散發惡臭的小溪,以及滿湖的死魚。現在要開展嚴厲的治汙行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因此受到拖累。

另一個擔憂就在於,中國高能耗企業的限產,可能會導致產品價格上揚,引發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通脹。

▲ 英國《經濟學人》就注意到,在嚴厲的限產下,紙漿、煤炭、鋼鐵等產品的價格指數發生了上漲。但文章也認為,這些價格的上漲波及面有限,對中國整體通脹的影響並不大,反而對長期債臺高築的煤炭、鋼鐵企業是個利好。

由於中國已經邁上了新的發展階段,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下降,儘管工業產能的削減會導致400萬人失業,但是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卻保持強勁。另外,嚴格的環保要求還會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比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

看來,嚴格治汙會拖累經濟的擔憂多少有些杞人憂天,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絕不是一句空話。

如果說為了完成“大氣十條”目標,各地動用了不少行政手段除霾治汙,那麼下一步,如何確保這樣的“北京藍”成為新常態,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撰文 / 馬里奧

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公佈的資料,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有一半(10個)來自印度,中國也占了四席(分別為邢臺、保定、石家莊、邯鄲)。

中印曾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兩個大國,但中國已經在努力改善,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實在讓人為印度捉急。文章還提出,有必要反思一下印度所謂的民主政體,能否有效解決污染這種全國性的問題。

誤解:藍天or取暖?

除了點贊,也有個別外媒對中國的“藍天保衛戰”有誤解。

美國紐約時報網就表示,中國的治汙政策雖好,但在執行中被扭曲。比如在河北省,由於煤改氣的步伐太快,出現天然氣短缺,數百萬人在寒冬中瑟瑟發抖,沒有適當供暖。

其實在今冬供暖季,確實出現了天然氣短缺的情況,畢竟中國是個缺油少氣的國家,現有天然氣儲量無法支撐短時間大範圍的煤改氣工程。

但冬天裡,取暖才是更大的民生!2017年12月4日,環保部發佈特急檔,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必須優先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沒有完成煤改氣、煤改電的地方,可以繼續燃煤取暖。

不只發檔,12月中旬,環保部還抽調2000多人,組成839個小組,對周邊地區進行專項督察,目的就是確保每一戶都能夠溫暖過冬。根據環保部的資訊,“截至12月20日夜間,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擔憂:環保or經濟?

還有一些外媒擔憂中國經濟:把那些高能耗企業關停或者限產了,中國經濟還怎麼實現增長? ▼

美國紐約時報網就發文稱,在過去40年間,中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增長,代價就是霧霾、散發惡臭的小溪,以及滿湖的死魚。現在要開展嚴厲的治汙行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因此受到拖累。

另一個擔憂就在於,中國高能耗企業的限產,可能會導致產品價格上揚,引發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通脹。

▲ 英國《經濟學人》就注意到,在嚴厲的限產下,紙漿、煤炭、鋼鐵等產品的價格指數發生了上漲。但文章也認為,這些價格的上漲波及面有限,對中國整體通脹的影響並不大,反而對長期債臺高築的煤炭、鋼鐵企業是個利好。

由於中國已經邁上了新的發展階段,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下降,儘管工業產能的削減會導致400萬人失業,但是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卻保持強勁。另外,嚴格的環保要求還會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比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

看來,嚴格治汙會拖累經濟的擔憂多少有些杞人憂天,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絕不是一句空話。

如果說為了完成“大氣十條”目標,各地動用了不少行政手段除霾治汙,那麼下一步,如何確保這樣的“北京藍”成為新常態,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撰文 / 馬里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