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李宗輝:實現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

剛剛過去的2017年, 是人工智慧大放異彩的一年。 機器人“小度”與人類選手共同獲得“最強大腦”的“腦王”稱號, 機器人“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阿爾法狗則升級為阿爾法零, 完全通過自我訓練就能“通殺”之前最強的人工智慧對弈軟體。 這些機器的“智慧”在帶給人們巨大震撼的同時, 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動人工智慧在中國的發展。

早在2014年6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提到了“機器人革命”和人工智慧的重要影響, 強調“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準提高上去, 而且要盡可能多地佔領市場”, 從技術和產業兩個方面提出了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要求。 實際上, 無論是激勵技術人員加大研發投入, 形成更多技術成果, 還是推動人工智慧從技術到應用再到產品快速轉化, 智慧財產權制度無疑是撬動進步的支點。

提高人工智慧發展水準,

離不開合理的智慧財產權配置模式, 讓投資者看到機遇、讓創新者獲得回報。 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週期長、資金需求量大, 研發過程對人才品質要求高。 這就需要建立投資激勵與創新勞動激勵的雙重機制, 一方面通過適當的專利審查制度確保具有“創造性演算法”的人工智慧獲得專利授權, 讓投資者真正獲利;另一方面實行契合人工智慧研發特點的職務發明制度, 使科技人才獲得物質回饋, 從而保障新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服務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提高人工智慧技術轉化率, 也需要通過智慧財產權制度加快市場要素流動。 比如, 通過智慧財產權法律設計, 鼓勵人工智慧專利的轉讓、許可使用、質押融資、資本化和證券化等,

從而激發市場活力, 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使更多人工智慧技術走出實驗室, 成為人們可以“觸摸”並感受其便利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 人工智慧的市場是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國際化市場, 只有建立科學的分析機制和敏銳的預警機制, 牢牢掌握國際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動態, 保證我國人工智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量和品質, 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人工智慧技術成果的創造和應用, 更離不開針對成果本身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除了傳統的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 智慧財產權人還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特點實現“自我保護”, 例如讓人工智慧自動拒絕未經授權的主體使用,

記錄並追蹤侵權資訊等。 當然, 如同人類其他創新成果一樣, 人工智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有其限度和邊界。 比如, 有些人工智慧由於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資料處理能力, 在理論上往往可以窮盡某一領域以資訊重組方式完成的技術方案, 但我們不宜將專利保護範圍涵蓋所有這些技術方案, 否則可能窒息該領域市場活力、阻礙後續創新。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當下重要的產業風口, 必將影響和塑造人類的未來。 許多國家相繼出臺國家戰略, 以搶佔產業的制高點和未來的主導權。 在這些戰略的推進過程中, 智慧財產權制度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 進一步完善和運用相應的智慧財產權制度,

對於我國對接國際市場, 甚至以人工智慧為抓手實現跨越式發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