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無公益不商業”白岩松、徐永光、李平等做客益論沙龍

“無公益不商業——公益對企業彼此價值是什麼?”為主題的沙龍現場

近年來, “無公益不商業”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 商業與公益深度融合,

如共用單車、虛擬種樹、網約車等, 不僅成就了商業模式, 也促進了公益革新。 公益與商業不斷地產生新的互動、碰撞, 也帶來公益、商業跨界的討論, 公益與商業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商業與公益是背道而馳還是相向而行?

1月25日下午, 由國際公益學院、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 以“無公益不商業——公益對企業彼此價值是什麼?”為主題的沙龍, 邀請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岩松, 國際公益研究院院長、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 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 北大方正人壽CEO李平等跨界嘉賓, 就這些焦點問題展開思想交鋒 。

“美好生活”時代 商業模式將更具公益性

2017年, 公益界因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一書,

掀起一場關於公益商業化的討論。 白岩松表示認同公益與商業融合的觀點, 他認為未來經濟都是“善”的, “善”“公益”將成為未來的商業模式, 商業與公益不僅不會背道而馳, 反而會“相向而行”、“合二為一”。

他以公益廣告為例, 如今商業廣告越來越具有公益屬性, 能非常準確地傳達公益理念, 表達某種公益訴求。 善經濟時代的很多商業模式, 就是過去夢想的公益, 如《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一書提到的共用單車, 就是更高效地滿足社會需求, 並成就了一種商業模式。 此外還有外賣這種商業模式, 為不能出門的老人、殘疾人送餐;科大訊飛的語音輸入, 讓盲人也能打字交流。 他強調, 如今類似具有公益屬性的商業模式,

未來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

白岩松認為在緊缺時代, 商業的公益屬性很難體現出來, 而在改革開放40年後, 我們已經告別了緊缺時代,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美好生活”, 很符合當下中國的狀態。 “美好生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更強的公益和商業結合的可能。 在向美好生活演進過程中, 擁有已經不是問題。 而“不求佔有, 但求使用”的觀念, 將誕生更多商業和公益捆綁起來的模式, 如共用單車, 共用汽車。 未來商業和公益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美好生活”將引發商業與公益新的革命。

對此, 他認為, 當下公益研究要跳出壁壘, 不僅研究公益, 也要研究商業。 他提出四點思考, 提醒人們要轉變觀念:

第一, 但凡好企業都是公益的;第二,

新商業模式正在呈現越來越強的公益屬性;第三, 現在大規模的公益活動, 都具有極強的商業模式, 未來大健康產業、文化產業將誕生大的商業組織;第四, 未來所有的公益都要呈現越來越強的商業性。

未來商業“越公益越發達”

徐永光在分享過程中指出,

當前世界市值前十大企業有七個是數字經濟, 其中我國就有兩家。 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預測, 未來幾年, 我國分享經濟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速, 有望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 網路數位經濟本身具有共用的公益屬性, 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有更多的分享經濟, 人們不再佔有資源。 他認為:“未來商業越公益越發達, 而且越發達也越公益, 商業本身更帶有公益屬性, 這將成為一個大趨勢”。

王振耀院長以螞蟻森林為例, 引出從商業角度如何看待公益的問題。 北大方正人壽CEO李平認為, 從商業角度來看, 就是要通過公益讓商業更有溫度。 他表示, 商業也需要公益靈魂, 企業的使命和價值觀要有公益性, 如利他、互贏、共贏、分享等。 商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要秉承公益思想,要有敬畏之心和善心,這就要求商業要回到社會中去。所謂基業長青、百年老店,都是要將公益當作最基本的原動力,而不是把公益當作商業的金字招牌。

臺灣慈濟基金會主任何日生教授從善經濟角度探討了公益與商業。他認為,善的觀念慢慢要成為資本市場裡很重要的概念。“出發點如果是善的,動機是善的,結果是善的,我們認為就是善經濟,不管是從事商業,從事非盈利,都應該如此。”

在互動討論環節,聽眾與嘉賓共同探討了慈善與公益、公益界待遇與公益組織效能管理等問題。最後,白岩松總結表示,本次沙龍公益與商業的探討只是開始,關於公益與商業的探討並不在於要得出結論,而是意在引發更多後續的思考,讓“最好的教育在下課之後呈現”。他還表示,公益與商業融合實踐過程,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號召人們“仰望星空”。

商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要秉承公益思想,要有敬畏之心和善心,這就要求商業要回到社會中去。所謂基業長青、百年老店,都是要將公益當作最基本的原動力,而不是把公益當作商業的金字招牌。

臺灣慈濟基金會主任何日生教授從善經濟角度探討了公益與商業。他認為,善的觀念慢慢要成為資本市場裡很重要的概念。“出發點如果是善的,動機是善的,結果是善的,我們認為就是善經濟,不管是從事商業,從事非盈利,都應該如此。”

在互動討論環節,聽眾與嘉賓共同探討了慈善與公益、公益界待遇與公益組織效能管理等問題。最後,白岩松總結表示,本次沙龍公益與商業的探討只是開始,關於公益與商業的探討並不在於要得出結論,而是意在引發更多後續的思考,讓“最好的教育在下課之後呈現”。他還表示,公益與商業融合實踐過程,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號召人們“仰望星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