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櫃子日記本 幾百首打油詩 重慶一對老人相濡以沫61年的情話記憶

劉榮萍和羅宗文分享日記中愛的話語

本本日記, 字字深情。 84歲的羅宗文和83歲的劉榮萍, 是沙坪壩歌樂山鎮的一對八旬夫婦。

今年, 是他們結婚61周年。 相濡以沫61年, 兩人攜手走過歲月變遷, 共同面對人生起起伏伏。 更令人動容的是, 說話不便的羅大爺寫下了幾十萬字的日記, 記錄夫妻的瑣碎日常, 尤其寫下了幾百首打油詩, 抒發對老伴的愛, 感恩老伴的艱辛付出。

一櫃子日記寫的全是老伴

羅宗文老人天天寫日記

1月26日,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來到位於沙坪壩歌樂山鎮的重慶市第三福利院, 見到了羅宗文、劉榮萍夫婦。

劉婆婆趴在窗邊看空中有不有雪花, 羅大爺提筆在燈下寫東西。

記者瞭解到, 老兩口育有三個兒子, 兒子兒媳歲數也都大了, 最小的兒子也已經50歲了。 因為不想麻煩兒子們, 幾年前, 老兩口拿出退休工資, 住進了福利院。

羅宗文喜歡寫打油詩表示對妻子的愛

羅大爺拉開書桌櫃子, 日記本塞得滿滿當當。 他用皺巴巴的雙手顫巍巍地拿出一個個本子。

“思潮起伏作判斷, 今生幸遇好老伴”、“一生艱辛妻不嫌, 相依為命妻耐煩”、“別人漫遊歌樂山、賢妻天天轉圈圈”、“看我幸福妻心甜, 不離不散老婆賢”……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所有日記本加起來可能有幾十萬字, 裡面的絕對主角, 卻只有一個人——老伴劉榮萍。

細看白紙上的黑字, 舊時歲月流淌而出。

“思潮起伏憶老伴, 姑娘時期人能幹。

下田栽秧男子漢, 掙錢讀書賣過炭。

戀愛結婚到我家, 年輕漂亮一枝花。

勤儉持家鄰里誇, 都贊賢妻頂呱呱。 ”

“他日記裡的這些詩, 連我都沒看過。 ”熟悉老伴筆跡的劉榮萍幫忙念起詩句, 也許是看到自己被讚美, 有些不好意思, 她故意這麼說。

談戀愛四年 每週一封信

劉榮萍讀羅宗文寫的日記

詩句也勾起了劉婆婆的回憶。

她說, 自己十幾歲時, 熟人領了一個小夥子來到她面前, 說要給她介紹物件, 對方是木材廠的工人。 她就遠遠地看了他一眼, 兩個人連話都沒說。

一天, 她突然收到一封信, 打開一看, 正是那個名叫羅宗文的清俊小夥寄來的。 信件的具體內容, 劉婆婆早已記不清。 但她記得,每次寄來的信件裡,都附有一張8分錢的郵票。“我家在白市驛農村,當時我又在讀書,家裡很窮,他想讓我回信,又不想讓我破費,所以每次就把郵票放進信裡。”

一封又一封,羅宗文雷打不動每週一封信,讓兩顆萌動的心越靠越近。“我們倆家相距幾十公里,猜到他的信要寄來了,我就去鎮上拿,很期待,不吃飯也要先拿到信。”劉婆婆說,書信往來中,她覺得對方很愛學習也很上進,漸漸產生了愛意。

羅宗文年輕時代在黨校學習和同學的合影

“她做事很能幹,人也很漂亮,我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到她家提親的人多,我是一直用寫信‘套’到她,才讓她嫁給我的。”羅大爺慢吞吞吐出這些話,滿是笑意。

“哪個說的嘛,也不全是書信。”劉婆婆嗔怪地反駁說,談戀愛期間,遇到農忙時,他會到家裡來幫忙,覺得小夥子踏實肯幹,她才決定託付終身。“那時,我們一個拿鋤頭在地上掏窩,一個丟包穀籽籽,別個都笑我們是夫唱婦隨,怪不好意思。”

跟現在的年輕人有些相似,談戀愛四年,他們才正式結婚。

想說的都寫在日記裡

兩人年輕時的照片和金婚感言

婚後,劉榮萍一邊工作,一邊操持家務,把家裡操持得井井有條,日子過得平淡而充實。

小兒子羅先生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媽媽為這個家庭付出的確多。為了幫爸爸照顧家裡,媽媽放棄了提幹的機會;為了多得點糧食,甚至放棄了當老師,轉而進入工廠上班。

“身癱十年人未倒,全靠老婆心腸好。”羅大爺的日記裡,有一首寫於2006年9月的感言。原來,羅大爺63歲時突然得了腦血栓,半身癱瘓,說話也困難。劉婆婆說,兒子們工作忙碌,又各有家庭,她不能去麻煩,照顧羅大爺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自己身上。“那時,我還抱得動他,給他洗澡、換衣服都沒問題,現在歲數越來越大,只有靠這裡的護工了。”

老人堅持寫日記

“婆母九十歲有三,落在肩上一人擔。”另一則日記也道出劉婆婆的艱辛付出:照顧羅大爺的同時,劉婆婆還要照顧婆母。“好在有老伴的照顧,老母親93歲高齡才走。”羅大爺說。

“老伴生病進醫院,護工來回室內竄。室中好像缺少啥,缺了生氣少笑料。”去年,劉婆婆因為心臟病住院手術,羅大爺行動不便,不能同去,他在日記中寫下自己的擔憂:“難伴住院心難安,心潮起伏如烈火。”

“昨日二兒傳喜訊,搭橋手術病減輕。下個星期橋二架,方可回家陪老公。還叫別要牽掛她,說完即刻笑哈哈。”“聽聞老伴下了手術臺,懸著之心放下來。”羅大爺心情的起伏,隨著劉婆婆的病情而變。

別看羅大爺說話不便,可頭腦清晰,寫起情話來,也是好手。“龍年三八感歎多,我給老伴唱讚歌。拖著病體護老公,可見感情有多深。”“幾日不見心思念,室空房冷無人談。”“珍惜生命愛生活,更要珍惜愛老婆。離開老伴話難講,一身臭氣莫得活。”帶點打油詩感覺的短詩句重新被翻出來,逗得劉婆婆哈哈大笑:“這個老頭子,還懂點浪漫。嗯,我的付出,他還是曉得。”

念著對方的好過日子

日記本裡流淌著丈夫對妻子的深情厚意

中午時分,福利院的護工胡熾樹送來午餐,食譜有萵筍肉絲、蘿蔔牛肉。胡熾樹說,自己是羅大爺的讀者,“他把劉婆婆對他的照顧寫得很真切,同時又很有趣。”

接過飯菜,劉婆婆鑽進陽臺,把飯搗碎後放進微波爐,做成飯羹,端到羅大爺面前。

“來,蘿蔔。”劉婆婆把菜放到飯裡。

“不不不!”羅大爺拒絕,像小孩般搖著頭。

“快吃哦。”

劉婆婆嚴聲命令下,羅大爺只得乖乖吃飯。

劉榮萍無微不至地照顧羅宗文

因為腿腳不便,羅大爺不能經常出門,為此,他常常發脾氣。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劉婆婆就會轉移羅大爺的注意力,要麼給他看抗戰戲,要麼給他看報紙,實在不行就給他講笑話。為此,她積攢了很多笑話。

“一世夫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像我們這個年紀,活一天算一天,只有念著他的好,相扶相持,日子才能好好過。”劉婆婆表示,同院的很多老人已經沒有老伴,看上去多少有些孤獨,有羅大爺在,她的日子過得還算熱鬧。

羅大爺、劉婆婆的日常,讓同院的陳婆婆羡慕不已。她說,羅大爺又何嘗不是在念及劉婆婆的好呢?他把劉婆婆寫進一本本日記,記錄下劉婆婆為他付出的所有,是愛情也是感恩。

情綿綿,愛無邊

“風雨同舟五十年,前世修來金玉緣。患難與共更恩愛,知寒知暖共枕眠。”老兩口房間臥室牆上的結婚照右側,留著羅大爺10年前寫的一席話。愛情看似虛無縹緲,但是,愛的語言卻真真切切。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朱婷 文 李化 圖

但她記得,每次寄來的信件裡,都附有一張8分錢的郵票。“我家在白市驛農村,當時我又在讀書,家裡很窮,他想讓我回信,又不想讓我破費,所以每次就把郵票放進信裡。”

一封又一封,羅宗文雷打不動每週一封信,讓兩顆萌動的心越靠越近。“我們倆家相距幾十公里,猜到他的信要寄來了,我就去鎮上拿,很期待,不吃飯也要先拿到信。”劉婆婆說,書信往來中,她覺得對方很愛學習也很上進,漸漸產生了愛意。

羅宗文年輕時代在黨校學習和同學的合影

“她做事很能幹,人也很漂亮,我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到她家提親的人多,我是一直用寫信‘套’到她,才讓她嫁給我的。”羅大爺慢吞吞吐出這些話,滿是笑意。

“哪個說的嘛,也不全是書信。”劉婆婆嗔怪地反駁說,談戀愛期間,遇到農忙時,他會到家裡來幫忙,覺得小夥子踏實肯幹,她才決定託付終身。“那時,我們一個拿鋤頭在地上掏窩,一個丟包穀籽籽,別個都笑我們是夫唱婦隨,怪不好意思。”

跟現在的年輕人有些相似,談戀愛四年,他們才正式結婚。

想說的都寫在日記裡

兩人年輕時的照片和金婚感言

婚後,劉榮萍一邊工作,一邊操持家務,把家裡操持得井井有條,日子過得平淡而充實。

小兒子羅先生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媽媽為這個家庭付出的確多。為了幫爸爸照顧家裡,媽媽放棄了提幹的機會;為了多得點糧食,甚至放棄了當老師,轉而進入工廠上班。

“身癱十年人未倒,全靠老婆心腸好。”羅大爺的日記裡,有一首寫於2006年9月的感言。原來,羅大爺63歲時突然得了腦血栓,半身癱瘓,說話也困難。劉婆婆說,兒子們工作忙碌,又各有家庭,她不能去麻煩,照顧羅大爺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自己身上。“那時,我還抱得動他,給他洗澡、換衣服都沒問題,現在歲數越來越大,只有靠這裡的護工了。”

老人堅持寫日記

“婆母九十歲有三,落在肩上一人擔。”另一則日記也道出劉婆婆的艱辛付出:照顧羅大爺的同時,劉婆婆還要照顧婆母。“好在有老伴的照顧,老母親93歲高齡才走。”羅大爺說。

“老伴生病進醫院,護工來回室內竄。室中好像缺少啥,缺了生氣少笑料。”去年,劉婆婆因為心臟病住院手術,羅大爺行動不便,不能同去,他在日記中寫下自己的擔憂:“難伴住院心難安,心潮起伏如烈火。”

“昨日二兒傳喜訊,搭橋手術病減輕。下個星期橋二架,方可回家陪老公。還叫別要牽掛她,說完即刻笑哈哈。”“聽聞老伴下了手術臺,懸著之心放下來。”羅大爺心情的起伏,隨著劉婆婆的病情而變。

別看羅大爺說話不便,可頭腦清晰,寫起情話來,也是好手。“龍年三八感歎多,我給老伴唱讚歌。拖著病體護老公,可見感情有多深。”“幾日不見心思念,室空房冷無人談。”“珍惜生命愛生活,更要珍惜愛老婆。離開老伴話難講,一身臭氣莫得活。”帶點打油詩感覺的短詩句重新被翻出來,逗得劉婆婆哈哈大笑:“這個老頭子,還懂點浪漫。嗯,我的付出,他還是曉得。”

念著對方的好過日子

日記本裡流淌著丈夫對妻子的深情厚意

中午時分,福利院的護工胡熾樹送來午餐,食譜有萵筍肉絲、蘿蔔牛肉。胡熾樹說,自己是羅大爺的讀者,“他把劉婆婆對他的照顧寫得很真切,同時又很有趣。”

接過飯菜,劉婆婆鑽進陽臺,把飯搗碎後放進微波爐,做成飯羹,端到羅大爺面前。

“來,蘿蔔。”劉婆婆把菜放到飯裡。

“不不不!”羅大爺拒絕,像小孩般搖著頭。

“快吃哦。”

劉婆婆嚴聲命令下,羅大爺只得乖乖吃飯。

劉榮萍無微不至地照顧羅宗文

因為腿腳不便,羅大爺不能經常出門,為此,他常常發脾氣。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劉婆婆就會轉移羅大爺的注意力,要麼給他看抗戰戲,要麼給他看報紙,實在不行就給他講笑話。為此,她積攢了很多笑話。

“一世夫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像我們這個年紀,活一天算一天,只有念著他的好,相扶相持,日子才能好好過。”劉婆婆表示,同院的很多老人已經沒有老伴,看上去多少有些孤獨,有羅大爺在,她的日子過得還算熱鬧。

羅大爺、劉婆婆的日常,讓同院的陳婆婆羡慕不已。她說,羅大爺又何嘗不是在念及劉婆婆的好呢?他把劉婆婆寫進一本本日記,記錄下劉婆婆為他付出的所有,是愛情也是感恩。

情綿綿,愛無邊

“風雨同舟五十年,前世修來金玉緣。患難與共更恩愛,知寒知暖共枕眠。”老兩口房間臥室牆上的結婚照右側,留著羅大爺10年前寫的一席話。愛情看似虛無縹緲,但是,愛的語言卻真真切切。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朱婷 文 李化 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